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MSCT肝脏增强扫描及肝动脉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诊断价.方法 回顾分析32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MSCT双期扫描与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血管三维重建方法有2种: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结果 中央型肝动脉门静脉瘘5例,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27例.根据肝癌并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表现,其程度分为3种:轻度13例,中度15例,重度4例.结论 MSCT肝脏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与评价肝癌动脉静脉瘘的有效手段,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F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的影像学表现,并与肝动脉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相比较。方法对38例HCC合并APFs的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及DSA检查。以DSA诊断APFs为金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Fs的准确率及APFs的C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8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Fs相关的阳性影像学征象。MSCT增强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中央型(29例)和周围型(9例)。中央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一级分支提早显影,显影段门静脉密度接近主动脉增强密度。②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见网状滋养动脉显影。周围型表现为:①肝动脉期肿瘤所在的肝叶瘤周肝实质出现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②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前显影呈线条状、圆点状强化,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晰。结论 MSCT诊断APFs可作为无创检查的首选,并对指导肝癌的化疗栓塞术(TACE)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PVTT)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评价MSCT在PVTT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43例PVTT病变患者的MSCT资料,采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容积重建(VR)、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对门静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结罩本组癌栓Ⅰ型5例、Ⅱ型28例、Ⅲ型7例、Ⅳ型3例;CT平扫显示门静脉扩张、增粗,腔内癌栓呈低密度或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癌栓出现强化,17例癌栓不强化;8例同时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9例伴有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1例出现肝脏血流灌注异常.结论 MSCT能够明确PVTT诊断及分型,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门静脉侵犯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门静脉侵犯的形成机制、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6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88例门静脉侵犯,其MSCT征象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88例HCC门静脉侵犯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的阳性征象。88例中,门静脉癌栓(TTPV)72例,其中36例合并门静脉海绵状变性(CTPV);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60例;同时伴有TTPV和APS42例;肝脏血流灌注异常16例。结论MSCT为HCC门静脉侵犯的诊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检查工具。对研究HCC门静脉侵犯的发生机制及肝癌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瘤(PVA)在多层螺旋CT(MSCT)、MRI中的表现。材料和方法搜集经MSCT、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为PVA15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重组(VR)等进行血管重建,分析其表现。结果 15例PVA中,11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MRI平扫呈血管流空信号,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血管样强化。肝内型5例,发生于门静脉左支3例,右支2例,1例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合并门静脉-肝静脉瘘。肝外型8例,发生于门静脉主干4例,肠系膜上静脉1例,脾静脉3例。混合型2例,1例发生于脾静脉和门静脉右前支,1例发生于网膜静脉和门静脉左支。3例PVA附壁血栓形成。结论 CT、MR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血管后处理重建,能准确诊断PV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原发性肝癌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SVR),SVR有两种方法: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MSCT肝双期扫描后动脉期血管SVR图像直观,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动静脉瘘,但不能显示瘘口;MPR成像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及下腔静脉内癌栓的整体形态及范围。结论: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静脉系统内癌栓的有效无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捷 《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142-143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增强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比较增强CT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中的差异.方法 选择经肝动脉DSA证实存在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肝癌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与增强表现再与其DSA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中央型32例,周围型11例.CT与DSA表现肝动脉期或肝动脉显影的同时门静脉主干及(或)二级以上分支显影分别为43例与37例,两者存在差异(χ2=6.45,P<0.01).CT与DSA分别为32例与28例,二者无显著差异(χ2=0.01,P>0.5).CT与DSA显示门静脉癌栓分别为15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P<0.05).DSA有11例表现肝动脉截断征,10例表现为双轨征.CT示5例动脉期脾脏强化程度相对减低,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还可在CT表现为肝动脉期肝脏边缘异常强化区.结论 CT增强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具有很高敏感性(86%),其中门脉系统提前显影及部分肝叶或肝段提前进入肝实质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明东  吕顽  莫鸿忠 《吉林医学》2013,(31):6470-6471
目的:探讨门静脉-肝静脉瘘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门静脉-肝静脉瘘患者临床及MSCT资料。结果:5例中4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左叶3例,右叶2例,病变均位于肝包膜下,增强后门脉期与门静脉同步均匀强化,瘤样扩张血管团将门静脉及肝静脉相连通,CPR及VR清晰、直观显示门静脉-肝静脉瘘血管走行及瘘口局部情况。结论:MSCT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能显示门静脉-肝静脉瘘特征性表现,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Fs)的DSA表现和不同栓塞模式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均有APFs的HCC患者的DSA图像。所有患者均给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经肝动脉灌注化疗(TAI)治疗。APFs的栓塞方式有:钢圈+明胶海绵+TACE,明胶海绵+TACE,TAI。结果 APFs的DSA表现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29例)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大分支提前显影和(或)肿瘤染色出现于门静脉显影之后。周围型(9例)表现为肿瘤内出现门脉分支显影,与动脉分支伴行可呈"双轨征"。介入治疗钢圈+明胶海绵+TACE9例,明胶海绵+TACE25例,TAI4例。结论 DSA是诊断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直观可靠的方法,对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不同栓塞模式治疗APF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肝动-静脉瘘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观察原发性肝癌肝动-静脉瘘(HAVF)的图像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超声在HAVF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超声观察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肝周以及肿瘤周围和内部血管走行及血流状态,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 随访观察10例HAVF患者栓塞术后疗效. 结果:①超声检出HAVF 25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3.33%, 90.74%,88.46%,9.26%,16.67%;②与无HAVF的肝癌患者相比,伴有HAVF的患者肝动脉内径增宽[(0.42±0.09) cm vs (0.36±0.09) cm,P《0.01],血流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减低(P《0.01),发生瘘的静脉内可见五彩镶嵌样血流束,呈"高速低阻"样反向脉动样血流频谱,最大血流速度(96.8±30.1) cm/s;③复查10例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患者,7例栓塞完全,3例仍可于门脉内检测到异常脉动样血流. 结论: HAVF患者肝动脉及发生瘘的静脉多普勒指标呈特征性改变,可作为超声检测原发性肝癌HAVF的标准. 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G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HCC合并APS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35例HCC患者中,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为三型:(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20例。(2)肿瘤同侧肝叶门静脉(2级或2级以远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7例。(3)肿瘤周围非癌变肝实质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8例。结论 经血管、经肝窦、经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细胞癌APS形成的主要机制。多层螺旋CT诊断HCC合并APS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 观察2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25 s开始扫描,门静脉期是65 s开始扫描,延迟是5 min开始扫描,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5~7 s. 结果 (1)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2)门静脉期表现:环靶征、环状征、花瓣征、分房状征.(3)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45例APS病变患者,采用8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应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s,MPB)、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方法对腹腔干、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析APS的CT特征及分流类型、程度。结果45例均有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片异常强化39例。按分流部位分:中央型21例,周围型9例,混合型14例,弥漫型1例。按分流程度分为:轻度6例,中度26例,重度13例。结论MSCT能够明确APS诊断,初步判断APS的分流部位、类型和程度,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及APS的栓塞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静脉瘘 (HAVF)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5 1例临床确诊原发性肝癌疑合并HAVF的患者进行CDFI检测 ,观察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血流 ,观察并记录肿瘤周围及瘤体内部血流走行、形态 ,确定HAVF形成情况 ,并与DSA结果进行盲法对照 .结果 :CDFI诊断HAVF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及卡帕值分别为 81.2 5 % ,94 .2 9% ,90 .2 0 % ,5 .71% ,18.75 % ,86 .6 7% ,91.6 7% ,14 .2 3,0 .2 0 ,0 .76及 0 .79.结论 :CDFI诊断原发性肝癌HAVF的特异性及准确性较高 ,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HAVF早期筛选的较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及CT横断面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诊断能力.方法:63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d~30d.对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发现的APS阳性患者进行肝动脉期CTA重建.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横断面和CTA上APS的表现特征及其对APS的诊断能力.结果:63例HCC患者,26例(41.3%)经DSA证实合并APS,其中中央型17例(27%),周围型9例(14.1%).DSA证实为中央型的17例,CT横断面和CTA均无假阴性病例;CT横断面发现2例假阳性病例,结合CTA可完全排除.DSA证实为周围型9例,其中1例在CT横断面和CTA均表现假阴性;CT横断面发现4例假阳性,结合CTA可排除其中3例.CT横断面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为96.2%(25/26),特异度为97.3(36/37),准确度为96.8(61/63).阳性预测值为96.2%(25/26),阴性预测值为97.3%(36/37).结论:在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可以明显提高诊断APS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肝脏血管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105例患者进行全肝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然后分别进行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血管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分析两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的显示情况.并对同期58例患者行肝动脉...  相似文献   

17.
肝动脉门静脉瘘是少见疾病,常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累及肝脏,可出现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体静脉瘘、门静脉肝静脉瘘.同时部分肝癌患者在行肝动脉造影或增强CT检查时动脉期亦多发现存在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患者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症、脾大、腹水.常规检查易漏诊,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本文对同一例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诊断及两次栓塞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肝动脉-门静脉瘘致门静脉高压症的思考及认识,同时分析两种栓塞材料对肝动脉-门静脉瘘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复发16层螺旋CT表现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和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6例肝癌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均采用小剂量团注自动追踪扫描.采用300mgl/ml和370mgl/ml非离子型对比剂,比较病灶和血管成像效果.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在肝动脉供血类HCC供血血动脉形态及分型,为手术及介入手术提供术前参考,并初步探讨供血动脉形态与病变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对139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5cm)原发性肝癌行MSCT三期动态扫描,除行常规轴位及MPR观察外,特别行肝动脉系统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重建(VR)和表面遮盖成像(SSD)等。结果根据供血动脉数量的多少及形态,把原发性肝癌的供血动脉分为中央型、外周型、混合型和少供血型四种。前三型为多供血型,占70.50%,少供血型占29.50%。并将中央型及周围型分为不同亚型。并且发现供血动脉形态不同,病变生物学特性表现也不尽相同。结论MSCT肝动脉期及肝动脉系统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初步了解巨块型HCC肝动脉供血血管的形态学特点,可为手术及介入手术提供必要的术前依据,并进一步证明供血动脉形态与病变生物学有一定相关性。对HCC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原因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例肝脏灌注异常的MSCT检查资料,根据MSCT表现对其病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131例肝脏灌注异常形成的原因为(1)单纯性肝动脉血流增多5例,均为富血供HCC;(2)肝动脉血流增多并门静脉血流异常116例,其中APS 82例(HCC并APS 71例,其他原因并APS 11例),炎性病变26例,肝实质受压3例,肝硬化5例;(3)肝动脉血流增多并肝静脉血流异常8例,均为Budd-Chiari综合征;(4)血管变异2例.根据MSCT表现可分为4种类型:Ⅰ型,病灶周围型109例;Ⅱ型,肝包膜下型6例;Ⅲ型,外压型3例;Ⅳ型,多发多形态型13例.MSCT的典型表现为动脉期短暂性高密度区,常呈楔形.结论 MSCT是评价肝脏灌注异常的有效手段,结合肝内、外病变的特征可进一步探究其发生原因及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