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翠翠  杨东方  杨兴亮 《中医学报》2019,34(7):1573-1576
王孟英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为后世留下了《温热经纬》《王氏医案》《归砚录》《女科辑要按》《古今医案按选》等大量的医学文献。清末民初各医家对其评价甚高。王孟英一生游移不定,忙于医救患者,许多著作是在杨照藜、汪曰桢、陈坤、张柳吟、赵梦龄等人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的。这些医家对王孟英医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医籍的整理、评注、编撰、刊布和流传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王孟英医学著作襄助者的生平、籍贯、学术成就等进行了逐一考证,并着重分析几位医家对王孟英及其医籍成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孟英(公元1808—1866年)为清代遭光同治年间著名医家。所著《温热经纬》、《随息居霍乱论》、《王氏医案》等,为后世推崇。最近,我们学习了王氏《潜斋医学丛书》(以下引文均见此书)中有关针灸章节,深受启迪,爰抒所得分述如下。对刺络疗法的肯定王孟英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充分肯定刺络疗法对“霍乱痧胀”的治疗作用。他说:“干霍乱,因毒邪入于营分,周身隧络为之壅塞”,“失治即死,唯有砭去恶血,取效最  相似文献   

3.
"枢"在中医文献中首见于《黄帝内经》的开阖枢理论,以手足少阳、少阴四经来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并以"枢机"一词来表述。王孟英是晚清著名的温病学家,王孟英能灵活运用枢机思想,通畅经络而治疗疾病。通过分析王孟英医案来阐述其的枢机思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冯氏锦囊秘录》《临证指南医案》及《洄溪医案》中所载呃逆验案进行整理分析,揭示了冯兆张、叶天士及徐灵胎三位清代医家对呃逆的临床辨治特色:冯氏崇尚温补,善用温补之法治疗呃逆;叶氏独创新说,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浊阴上逆,亦能为呃"的观点,在选药上融入清代温病用药特色;徐氏善于审证求因,择"药性之最轻淡"者治呃逆。这些观点和方法为现今呃逆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氏医案》系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对病例作了精辟分析,并总结了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以及治温病善用寒凉.以清热、护阴,尤为擅长.其遣方用药,别具一格.临证时,每用古方而有新意,尤为后世称赞.本文就《王氏医案》中白虎汤运用的经验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程文囿,清代著名新安医家,《医述》《杏轩医案》是其毕生的医书札记及临床经验,程氏法内经,承仲景,崇景岳,继东垣,融汇旁通历代医家学说,尤重张景岳"温补"之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擅治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其中治疗痹证颇具特色:法仲景,清肺热,祛痰化湿;崇景岳,和阴阳,温补气血;宗百家,补肝肾,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7.
《王氏医案》系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对病例作了精辟分析,并总结了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以及治温病善用寒凉。以清热、护阴,尤为擅长。其遣方用药,别具一格。临证时,每用古方而有新意,尤为后世称赞。本文就《王氏医案》中白虎汤运用的经验作一浅析。1治阳明时疟王孟英针对很多医家治疟恒以小柴胡汤之类的大弊,提出治疟当辨“正疟”与“时疟”。正疟是感受风寒轻者入于少阳而成,脉必弦,治以小柴胡为主。时疟则是感受风温、湿温、暑热之邪轻者内伏募原或少阳三焦,影响气机出入升降,导致枢机不利,营卫…  相似文献   

8.
《柳选四家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柳宝诒的代表著作,为柳氏选取清代四位著名医家的医案,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则等,分门别类,每案之后,加以评注,编撰而成。书中理法方药齐备,辨治思路井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案佳作。为了更好地学习与应用《柳选四家医案》,笔者将该书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清代医家叶天士作为明清温病大师,在内、外、妇、儿诸科亦建树颇多。对于妇科崩漏一证,其所撰《临证指南医案》共载医案21则,因证脉治论述详尽,条理井然。叶氏详审病机,多从脏腑虚实,气血关系入手,尤重奇经,临证以温补为大法,结合清通,注重补泄合宜,处方多以四物、四君加减,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多有效验,诚以启示后学。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轶事吴鞠通(1758-1836),名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温病学派"四大家"之一。吴氏之学本于叶天士,编著《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的理论,拟定不少温病名方,多为后世医家所采用。另外著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  相似文献   

11.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录清代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医案专着, 由其门人华岫云等依据叶天士临证医案整理编撰而成。书中辑录经方医案展示了叶天士的诊疗经验和思想且包括许多方症具备的案例, 反映了叶天士对张仲景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心得, 是对张仲景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2.
对清代名医王堉《醉花窗医案》记录的18则应用平胃散及其类方的医案进行了分析。平胃散的应用指征为痰湿、食积所致的中焦积滞之证。凡有胃部症状因于湿滞、食积所致者,不论何种临床表现,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应用平胃散消食化积,理气和胃。  相似文献   

13.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收录医家成功治疗案例的经验和心得,体现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文章通过清末名医沈菊人的3则医案,从气生血、行血、摄血浅谈"气为血帅"理论在临床上如何指导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4.
明代医家汪机著有《针灸问对》一书,集中反映了其针灸学术思想。主张"针法浑是泻而无补",提倡无病忌灸,反对保健灸法,说理熨贴,笃实明辨;提倡医家应圆机活法,灵活治病取穴,不可按图索骥,同时应提高医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世医所行针刺手法和行医陋习怀疑否定,重视用针从简,不可巧立名目。  相似文献   

15.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医学著作,书中所载宫廷膏方调治脾胃病颇具特色。其书共计收录相关膏方15首,文章根据内容及统计分析,总结出其具有"辨体辨证,因人制宜""选方平实,随证变化""通补兼施,适宜久服""用药精当,因时制宜"等特点,对现代中医临床运用膏方调治脾胃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亦是中药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石。著名医家张锡纯精于医理药理,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药物的功能主治时,多祖述《神农本草经》。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研读与总结,同时参考历代医家对《神农本草经》的注解及本草学著作,分析并探讨了张锡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神农本草经》经义的创新与发挥。  相似文献   

17.
纯阳学说是中医对小儿体质的理论归纳,"纯阳"先由术数范畴进入道教术语体系,由道教引入中医学领域;唐末内丹学的兴起为纯阳学说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土壤;金元时期,医家以纯阳学说为理论依据,用药多以寒凉为主,确立纯阳学说的权威性,是典型的"赋魅"过程;明清时期,医家对纯阳学说的无限扩大提出质疑,并提出"稚阴稚阳"学说作为重新诠释纯阳学说的新思路,是一个"祛魅"过程。文章引入"赋魅""祛魅"的概念,分析探讨小儿纯阳学说学术地位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各时期中医理论认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在中医里归于消渴范围内,“消渴”最初是在《黄帝内经》中被提起的,到了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消渴进行更为详细记载。糖尿病便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张仲景对此也有独特见解。张仲景通过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谨遵病因病机,通过辨证分型,归纳出不同的有效方剂,为当代中医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应当进一步挖掘其学术思想,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医家程国彭,辨证准确,用药精简。提出医门八法,创制了止嗽散、程氏萆薢分清饮等常用方剂,文章简述了《医学心悟》从外感(风寒外感、寒邪直中、热邪传里、暑热伤气、湿痰壅遏、燥火入肺)、内伤(七情气结、虚火上炎、肾阳不足、脾肺气虚)两个方面对于喘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20.
宋金元时期《灵枢经》流传情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灵枢经>古称<九卷>、<黄帝针经>,系<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北宋时期到史崧本刊出之前的传本则多为<黄帝针经>或简称<针经>.对<灵枢经>在北宋、南宋及金元时期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考查,并把金元时期医家著作中引用<灵枢经>及<针经>部分与现行史崧本<灵枢经>进行对照分析,认为<针经>自身可能有不同传本,今本<灵枢经>可能来自<针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