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钱凤根  周春华 《中外医疗》2010,29(7):131-131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和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患,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消渴"的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有消渴病的专篇论述,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阴虚内热,瘀血阻络是本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简单介绍一下中药在糖尿病不同阶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在《黄帝内经》称“消瘅”。根据其病机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为篇名,认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而隋·巢元方根据消渴证侯表现、兼症、预后的不同,在《诸病源候...  相似文献   

3.
中医并无糖尿病病名,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从《黄帝内经》到《金匮要略》、《外台秘要》、《临证指南医案》等,对糖尿病的症状、病机、治疗皆有论述,散见于消渴、消中、三消等篇章中。传统理论认为消渴的中医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以益气养阴为大法;另本病为慢性疾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至阴阳两虚,故后期治疗往往治以滋阴补阳。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古医名著《黄帝内经》就有口甘与多尿的论述。公元二世纪,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一少”症状已有完整的记载。所谓“三多一少”即尿得多、喝得多、吃得多和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由于咦岛素分泌不足,糖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现代一般认为中医消渴的主体内容为糖尿病,其客观指标"尿甜"是《外台秘要》首载[1]。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发现了抄写于唐初的《经方小品》残卷,存卷首及卷一的前半部分。其卷首的"总目"为该书的辑复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整理消渴疾病史,发现《小品方》所代表的南朝以前对消渴的认识提供了可能。查现诸辑佚本及其他文献时发现,《小品方》与《近效方》应是首载"尿甜"之书,而且《小品方》在消渴分型论治及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上也有贡献,现简述于下,以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6.
张永杰 《海南医学》2004,15(6):109-109,4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消瘅…‘消中”等范畴,自《内经》以降,下迄诸多医家,论消渴者,以上消、中消、下消“三消”立论,论其治法,上消清肺润操,中消清胃泻火,下消滋肾降火,是为常法。笔者认为,临床对于消渴的治疗,当以辨证辨病,阴阳并重,尤其对于老年糖尿病,不同“三消”分论,临床用药,亦不拘前人成方巢臼。对于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必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历代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消渴”、“痹症”、“痿症”等范畴。笔者通过对中医历代相关论述进行整理分析,探求其诊治规律,用以指导今后中医临床实践,现简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根据仲景消渴学说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内涵,将《伤寒杂病论》有关消渴的病机整理归纳为燥热内盛、气阴双亏、阴阳并虚、水湿内停、气机郁滞、瘀血内阻、湿热蕴结七种类型,并探讨张仲景创立的清热润燥、益气养阴、调补阴阳、通阳行水、疏理气机、活血化瘀、清化湿热等治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认为深入系统研究仲景消渴学说,对指导目前糖尿病的治疗和挖掘有效方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病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分为3期:第1期称脾痒(似糖尿病前期),第2期称“消渴”(似糖尿病发病期),第3期称“消宵”(似糖尿病并发症期)。经文中对各期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做了较明确的论述,对指导现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特别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用“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化痰散结”,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消渴目病”范畴,该病的发生多认为因消渴日久,肝肾亏虚,精血不能上承于目所致。通过学习玄府理论,认为玄府与目窍密切相关,生理上玄通则目明,而玄府闭阻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机的关键,治疗上当以通玄为要务,同时兼顾整体辨证。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充分体现张仲景对于伤寒杂病的动态辨证思路,其中的动态思维与常变思维是《伤寒论》中所体现的重要思维方法。《伤寒论》第37条,所论病程较长,病证的传变、病势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与临床贴合尤为密切,涉及到张仲景辨证思维论治全过程,揭示了外感病的动态传变规律,反映出疾病既有常又有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通过参与治疗广州地区确诊病例,逐步形成了基于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治疗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院内中医诊疗方案。文章介绍了该院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该患者的中医病机和证候演变呈现典型的层次性,基本按照经典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的传变规律发展,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第4天体温恢复正常,第7天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录清代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医案专着, 由其门人华岫云等依据叶天士临证医案整理编撰而成。书中辑录经方医案展示了叶天士的诊疗经验和思想且包括许多方症具备的案例, 反映了叶天士对张仲景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心得, 是对张仲景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4.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亦是中药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石。著名医家张锡纯精于医理药理,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药物的功能主治时,多祖述《神农本草经》。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研读与总结,同时参考历代医家对《神农本草经》的注解及本草学著作,分析并探讨了张锡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神农本草经》经义的创新与发挥。  相似文献   

15.
张锡纯被称为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巨擘,但后世对其在中医传统辨证方面的功力和成就认识有所不足。笔者通过研读和分析张锡纯治疗不寐的论述及医案,体会到张锡纯对于不寐的治疗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的,处处以五脏相关的理论为指导,圆机活法,而非执套方来治病。通过对张锡纯治疗不寐的理念特色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临床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从用量与炮制、主治病症及药物配伍3个方面,探析《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麻黄的34方及46条相关条文,提出:麻黄的常用量为5.2~32.0 g之间,主治病症中以“热”的频率最高,其次为“疼痛”、“咳喘”,麻黄性温,不能直接用于热证,然张仲景巧妙将其与大剂量的石膏配伍,保留麻黄宣通透邪之性,达到辛凉透热。小便关系体内津液的多少,并与水饮致病互为因果,故配伍上以甘草、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为主,以辛甘化阳助气化、酸甘化阴滋其源、固护中州发水气。纵观张仲景对麻黄的运用,麻黄的主治病症涉及面广,是一味有着较高应用价值的中药,需要临床研究的重视与发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对五苓散的加减运用,探讨其对张仲景五苓散的发挥。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方药精华及其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感悟,注重五苓散用于治疗湿停下焦的组方特点,将其化裁后用于转筋、神志异常等病,使其不仅适用于下焦病证,是对其治疗病位的扩展,将其用于湿温下利、寒湿腹胀等病,使其适用于各种水饮病证,扩大了其疾病治疗范围,是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理论思想适用范围的进一步延伸,为后人加减运用经方提供思路,使之更贴合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半夏作为临床常用药,现代教材将其功效总结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是对历代医书中半夏功效的去粗取精、整体论述,为了专门探究张仲景使用半夏经验,文章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有关半夏的条文,具体分析了各条文半夏作用,对其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张仲景使用半夏的特点,并将半夏功效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9.
文章报道中医辨治老年性上睑下垂验案1则。老年性上睑下垂属中医“上胞下垂”范畴,临床辨证多属脾虚气陷。本案患者在脾虚基础上,兼心阳不足,故针对心脾阳虚、清阳不升的病机,以益气升阳法为核心,采用健脾益气、振奋心阳的治法,心、脾两脏同调,且针刺结合中药,内外兼治。治疗后患者眼裂增大,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张伯礼教授临证数十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常强调运用中医思维辨证论治。作者师从张伯礼教授学习,对张老师治疗不寐的临证辨治经验进行总结,即为滋阴降火,阳中求阴,交通阴阳,调心安神;温脾补肾,疏肝健脾,化源充沛,养血安神;潜降肝火,利胆湿热,通腑降浊,除烦安神;辛开苦降,斡旋枢机,调理脾胃,升清降浊;祛痰化湿,活血化瘀5种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