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测小鼠脑梗死周围扩散性去极化波(PID)的内源光信号变化特征,了解Kir6.1基因敲除对小鼠PID的影响。【方法】以Kir6.1基因敲除小鼠及同窝野生型小鼠各10只为研究对象,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应用四波长内源光信号(OIS)成像技术监测PID的发作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OIS成像显示PID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发源处向四周缓慢播散的、红蓝相间的弧形波,;PID存在4种不同播散类型:喙-尾播散类型、侧方-内侧播散类型、尾-喙播散类型和对侧播散类型;Kir6.1基因敲除小鼠PID的发作次数(25.5±6.5次)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15.5±4.8次)(P<0.01),但两组小鼠PID的播散类型、速度及时程无显著差异(P>0.05);Kir6.1基因敲除小鼠MCAO模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38.2±7.5)%明显大于野生型小鼠(27.8±6.6)%(P<0.05)。【结论】四波长OIS成像技术可获得PID的高分辨率彩色影像,为更深入研究PID的时空特性创造了条件;Kir6.1基因敲除后促进PID的发作,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Kir6.1KATP通道清除细胞外K+的能力下降有关;Kir6.1基因敲除后可能通过促进小鼠PID的发作,导致脑缺血损伤较野生型小鼠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spvB/spvC基因对沙门菌毒力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野生型沙门菌(STM.211)、敲除spvB基因的沙门
菌(STM.211-ΔspvB)、敲除spvC 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C)、敲除spvB 及spvC 基因的沙门菌(STM.211-ΔspvB.spvC)和PBS
组分别经腹腔注射0.2 mL105 CFU的STM.211、STM.211-ΔspvB、STM.211-ΔspvC、STM.211-ΔspvB.spvC感染BALB/c小鼠,观察
小鼠精神状态、运动情况、腹泻、体质量、毛发改变等感染中毒症状,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10、IL-12、IFN-γ水平;并分离
小鼠肝、脾,观察靶器官大体观及显微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1)STM.211、STM.211-ΔspvB和STM.211-ΔspvC组的中毒症状明
显较PBS 组严重,STM.211-ΔspvB.spvC 组与PBS 组间无明显差异;(2)STM.211 组、STM.211-ΔspvB 组、STM.211-ΔspvC 组的
IFN-γ和IL-12 分泌量均显著低于STM.211-ΔspvB.spvC 组(P<0.05),而IL-10 的分泌量明显高于STM.211-ΔspvB.spvC 组(P<
0.05);STM.211组、STM.211-ΔspvB组、STM.211-Δspv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pvB/spvC基因缺失对沙门
菌毒力影响不明显,但spvB.spvC基因共同缺失,使沙门菌毒力减弱;(2)spvB/spvC基因相对抑制TH1细胞因子IFN-γ和IL-12的
分泌,促进TH2 细胞因子IL-10 的分泌,使免疫应答向TH2 方向偏移,从而有利于病原菌抵抗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加重
感染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与鉴定神经干细胞特异性PPARγ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将引进的2种转基因小鼠B6.PPARγloxp/loxp、B6.
Nestin-Cre 进行饲养并杂交繁殖,将子一代小鼠与B6.PPARγloxp/loxp 小鼠回交获得子二代小鼠,提取子二代小鼠的基因组
DNA,利用PCR方法扩增Cre 和loxp 基因片段,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选取基因型为B6.PPARγloxp/loxp.Nestin-Cre
(KO)的小鼠即为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敲除PPARγ的敲除小鼠,另选基因型为B6.PPARγloxp/loxp(loxp)作为对照组小鼠。应用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敲除PPARγ的敲除小鼠。结果敲除小鼠在基因鉴定时可以扩增得到
PPARγloxp和Cre两个条带,在mRNA表型检测时脑内PPARγ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成功获得神经干细胞敲除PPARγ基
因的敲除小鼠。所购2种转基因小鼠均有繁殖能力,其繁殖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结论基于loxp-Cre系统成功构建神经干细
胞特异性敲除PPARγ的基因敲除小鼠,为进一步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得到高纯度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方法,并分别观察野生型小鼠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RAGE)敲除小鼠细胞在脂多糖(LPS)刺激下细胞骨架F-actin变化情况。方法取6~8周龄野生型C57小鼠及RAGE 基因敲除
小鼠的肺,经I型胶原酶消化后,尼龙细胞筛过滤,然后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原代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经形态学及
免疫荧光法鉴定后,以LPS(1 mg/L)刺激不同时间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F-actin的变化情况。结果镜下可见原
代培养的PMVECs 呈梭形或多角形,经细胞抗Ⅷ因子相关抗原(ⅧF-Ag)染色鉴定纯度高,LPS刺激后野生型小鼠PMVEC骨架
重排,形成应力纤维,而RAGE 敲除小鼠PMVEC 骨架破坏不明显。结论采用免疫磁珠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小鼠肺微血管内
皮细胞,且RAGE参与了LPS介导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破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波形蛋白(VIM)基因敲除和gp120转基因(gp120 Tg)小鼠模型。方法 将VIM基因敲除小鼠(VIM-/-)和gp120 Tg小鼠杂交(F0代),然后在产生的子代(F1)中,取分组为VIM+/-/gp120Tg的小鼠一公一母杂交,得到基因型分别为VIM+/+、 VIM+/-、VIM-/-和VIM+/+/gp120 Tg、VIM+/-/gp120 Tg、VIM-/-/gp120 Tg的6组小鼠。其中VIM+/+、VIM-/-、VIM+/+/gp120Tg和VIM-/-/ gp120这4组小鼠互为对照。用PCR法鉴定这上述6组小鼠的基因型,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VIM和gp120的表达情况。结果 4组基因型VIM+/+、VIM-/-、VIM+/+/gp120Tg和VIM-/-/gp120Tg小鼠的PCR结果符合预期,免疫印迹结果显示VIM-/-/ gp120Tg小鼠VIM无表达,gp120过表达(P<0.001),符合预期结果。结论 成功构建了VIM基因敲除gp120转基因小鼠模型,为深入研究波形蛋白在gp120神经毒性作用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尿素通道蛋白B(UT-B)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探讨UT-B基因对雄性小鼠睾丸间质Leydig细胞分泌睾酮能力的影响。方法:饲养、繁殖并鉴定UT-B基因敲除(UT-B-/-)小鼠;选取4周龄遗传背景相同的野生型(UT-B+/+)雄性小鼠和UT-B-/-雄性小鼠各5只,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种小鼠血清睾酮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分离培养并鉴定Leydig细胞,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睾酮的水平。结果:成功获得UT-B-/-雄性小鼠和UT-B+/+雄性小鼠;成功分离培养原代Leydig细胞并经3β-HSD染色方法鉴定纯度达80%以上;4周龄UTB-/-雄性小鼠血清睾酮水平[(7.29±1.27)×10-2 μg•L-1]明显高于UT-B+/+雄性小鼠 [(5.53±1.58)×10-2 μg•L-1](P<0.05),2种小鼠血清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TB-/-雄性小鼠Leydig细胞培养上清中睾酮水平[(17.300±1.179) nmol•L-1]明显高于UT-B+/+雄性小鼠[(12.300±0.916) nmol•L-1](P<0.01)。结论:4周龄UT-B-/-雄性小鼠Leydig细胞分泌睾酮的能力明显高于UT-B+/+小鼠,这可能是UT-B-/-雄性小鼠比UT-B+/+小鼠生殖育龄提前的原因之一。
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PSGL-1+/-;IL-2-/-小鼠模型。方法将白介素2敲除(IL-2KO)小鼠与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敲除(PSGL-1 KO)小鼠杂交,剪尾提DNA后用PCR法检测小鼠的基因型。结果IL-2KO小鼠与PSGL-1KO小鼠杂交三代后,PSGL-1+/-;IL-2-/-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结论将IL-2KO小鼠与PSGL-1KO小鼠杂交三代后,成功建立了PSGL-1+/-;IL-2-/-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 MT)对不同年龄小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目的核转录因子(NF-kB)以
及突触素(SYN)的表达,探讨MT与年龄相关的作用机理。方法40 只雄性B6C3F1 小鼠分为4 组,5.5 个月(年轻组)20
只,26个月(老年组)20只,年轻组和老龄组各10只为对照组,10只为MT处理组。动物每天喂以0.04 mg/kg的MT,2.5月
后取小鼠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GFAP、NF-kBp65和SYN表达活性变化。结果发现大脑中的NF-kB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增长,在MT处理的老年组小鼠大脑则呈现相反的趋势(P<0.05)。SYN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MT
处理的老年组小鼠大脑SYN的表达增强(P<0.05)。同时检测胶质细胞的GFAP表达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但在MT处理
的老年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在老年鼠几乎不受MT作用的影响,但MT降
低了NF-kB p65的表达水平并提高SYN的活性,减缓大脑的老化过程,起到了保护大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增高是星形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外伤后的自发反应,是胶质细胞活化、增殖以及胶质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该过程的调控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ephrinB2对小鼠脑外伤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 研究方法:利用Loxp/Cre基因敲除系统,培养在中枢神经系统星形细胞中不表达ephrinB2的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KO),基因敲除的结果采用DNA-PCR技术以及大脑切片后免疫组织化学ephrinB2/GFAP共染色方法证明。随机选取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小鼠各12只,制备改良的控制性皮层撞击小鼠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利用尼氏染色、GFAP免疫荧光强度测量,比较损伤后28天,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脑萎缩程度以及GFAP表达程度的不同。 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在胶质细胞中特异性敲除ephrinB2的转基因小鼠种系。该基因敲除小鼠在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不表达ephrinB2。 通过组织病例学研究发现创伤后28天时,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和脑萎缩。损伤灶局部出现胶质瘢痕形成以及神经元丢失。免疫组化染色后的组织学形态分析发现,ephrinB2基因敲除小鼠损伤侧大脑半球及海马的萎缩程度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p<0.05)。基因敲除小鼠损伤侧的GFAP免疫荧光强度亦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p<0.05)。 研究结论:在小鼠胶质细胞特异性敲除ephrinB2基因后,脑损伤后大脑半球GFAP免疫荧光强度以及半球和海马萎缩程度均显著降低。提示酪氨酸激酶配体ephrinB2在小鼠脑创伤修复中是促使胶质瘢痕形成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AQP4基因敲除(AQP4-/-)对老年小鼠行为学和脑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揭示AQP4在脑老化中的作用。方法:58只CD-1小鼠按基因型与月龄分为4组:年轻(2~3个月龄)AQP4-/-组、老年(17~19个月龄)AQP4-/-组、年轻AQP4+/+组和老年AQP4+/+组。采用开场试验测定小鼠运动量和探究行为,脑切片进行神经元特异性染色(甲苯胺蓝染色、NeuN染色)、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染色(GFAP染色)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染色(Iba-1染色),观察并计数皮层和海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年轻小鼠比较,老年AQP4+/+和AQP4-/-小鼠在开场试验的总活动距离分别减少41.2%和44.1%(P<0.05),各组小鼠在中心区域的活动距离和滞留时间无差异;老年AQP4+/+和AQP4-/-小鼠皮层神经元密度分别降低19.6%和15.8%(P<0.05),各组间CA1区神经元胞体层厚度无差异;老年AQP4+/+和AQP4-/-小鼠海马CA3区星形胶质细胞密度分别增加57.7%和64.3%(P<0.001),各组间星形胶质细胞的总面积无显著差异;老年AQP4+/+和AQP4-/-小鼠海马CA3区小胶质细胞的面积分别增加46.9%和52.0%(P<0.01),各组间小胶质细胞密度无显著变化。与AQP4+/+小鼠相比,AQP4-/-小鼠在海马CA3区星形胶质细胞总面积明显减小,年轻小鼠减小18.0%(P<0.01),老年小鼠减小23.6%(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AQP4可能影响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及与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的神经功能,对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部分相关神经行为无明显影响,AQP4基因敲除对小鼠脑老化过程发生的脑形态和神经行为变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与癌源性免疫球蛋白G(IgG)全分子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为研究其生物功能提供重要的线索。方法分别用兔
抗人IgG全分子抗体和兔IgG在宫颈癌细胞系HeLa中进行免疫共沉淀,将得到的免疫复合物经电泳分离后进行银染。经比较
分析后3条差异条带切下来做质谱鉴定,质谱数据经Swiss-Prot数据库分析。最后对所得的蛋白质进行筛选和功能注释分析。
结果最终得到6个可能与癌源性IgG全分子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论通过免疫共沉淀结合质谱分析的方法最终得到了6个
可能与癌源性IgG全分子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为其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白细胞介素21(IL-21)、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表达变化,探讨地塞
米松对小鼠肺组织IL-21、p-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BALB/C雌性小鼠3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治疗
组,每组11只。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计数和分类;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程度;
免疫组化法观察IL-21和p-STAT3在小鼠肺组织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分析小鼠肺组织中IL-21、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
哮喘组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明显增加( P<0.01);哮喘组小鼠肺组织IL-21蛋
白、p-STAT3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地塞米松组IL-21蛋白、p-STAT3蛋白的表达低于哮喘组(P<0.05)。结论地塞米
松抑制了慢性哮喘小鼠模型IL-21、p-STAT3的表达,IL-21/STAT3细胞信号通路可能为地塞米松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γ-分泌酶抑制剂(N-[N-(3, 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 t-butyl ester, DAPT)对常压高浓度氧
暴露致新生小鼠脑白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新生3 d小鼠持续80%高氧暴露48 h,建立新生鼠未成熟高氧脑损伤模型,并于
高氧暴露前1 h 通过腹腔注射DAPT(10 mg/kg),将小鼠分为空气对照组(C),空气+DAPT组(C+DAPT),高氧组(H),高氧+
DAPT组(H+DAPT)。检测第3,5、12 及28 天各组小鼠的脑质量、体质量;模型制作后48 h RT-PCR 检测小鼠脑组织NICD
mRNA(Notch intracellular domain)的表达;第12天免疫组化检测NG2和MBP(myelin basic protein)表达;第28天Morris水迷
宫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C组比较,H组小鼠随着日龄延长小鼠脑质量、体质量均明显下降(P<0.05);与H组比
较,给予DAPT 预处理高氧暴露(H+DAPT 组)后,小鼠脑质量、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RT-PCR 提示高氧暴露后NICD
mRNA表达上调,DAPT可逆转高氧所致脑组织中NICD上调;免疫荧光双标显示H组NG2细胞增多,MBP细胞减少;与H组比
较,DAPT预处理后(H+DAPT组)NG2 细胞明显减少,MBP细胞明显增多;Morris水迷宫H组与C组比较,逃避潜伏期和游动距
离均延长(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穿越虚拟平台次数减少(P<0.05);而H+DAPT组与H组比较上述各项指
标均明显好转。结论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可抑制高氧暴露所致脑内Notch信号水平的变化,减轻高氧诱导未成熟脑白质损
伤,降低新生期高氧暴露对远期学习记忆能力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FDG PET /CT显像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8月~2011年05
月期间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88例肺外结核病患者资料,其中8例做同机增强CT扫描。结果88例患者中合并有肺
内结核的有22例,共发现病灶334处。所有病灶均表现为18F-FDG不同程度摄取,SUVmax介于1.3~23.2之间,其中19例误诊
为恶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大致可分为4大类:①“膜性”结核(36例),主要表现为胸膜、心包、腹膜等不同程度增厚,仅6例未见
明显增厚;②淋巴结结核(44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大淋巴结影,22例边缘模糊,3例见中心坏死,6例CT增强可见环形强化;
③骨关节结核(28例)。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或不伴有骨质硬化;脊柱结核以椎间盘受累及冷脓肿形成为主要特点;
其中,仅1例表现为FDG高摄取而无骨质破坏;④脏器结核(25例)。肝、脾、胰腺、肾、脑结核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3例增强扫描
呈环形强化;鼻咽及喉结核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增厚;肠结核表现为肠壁稍增厚,2例表现为多发节段性增厚。88例肺外结核患
者中,30例含有前述2类或2类以上病变。结论PET/CT能较准确显示肺外结核的病灶形态、范围及活动性,为肺外结核的早期
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CT增强扫描可起到一定的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过表达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 Ang
Ⅱ)诱导的肝细胞白蛋白表达下调及细胞迁移性增强的抑制作用。方法常规培养大鼠肝细胞系BRL-3A细胞株,予以Ang II
(10-7 mol/L)进行刺激,观察不同处理时间(24、48 h)组肝细胞内白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及细胞迁移性的改变;通过构
建lentiACE2慢病毒载体,建立稳定过表达ACE2的细胞系,并分别用AngⅡ、A779进行干预,观察肝细胞内相应蛋白表达及其
迁移性的改变。采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蛋白水平变化;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迁移能力
的改变。结果AngⅡ处理组肝细胞内vimentin表达显著增加、albumin表达减低,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并具有时间依赖效
应。ACE2 过表达大鼠肝细胞albumin 表达明显升高,vimentin 蛋白表达下降,该作用被MAS受体抑制剂A779 阻断。同时
ACE2过表达显著抑制AngⅡ的作用,vimentin合成显著下降,album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细胞迁移能力受到抑制。结论ACE2
过表达可抑制AngⅡ诱导的肝细胞albumin表达下调及迁移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6.
HBeAg的B细胞线性表位预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预测并鉴定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B细胞线性表位,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
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利用NCBI数据库和免疫表位数据库提供的相应软件预测HBeAg的B细胞线性表位,采用人工合成法合
成相应表位肽并分别将与血蓝蛋白(KLH)偶联,作为免疫原,免疫大白兔制备抗HBeAg抗原表位抗体,ELISA法鉴定抗体的特
异性。结果发现了1MDIDPYKEFG10、37LYREALESPEHCSP50、74SNLEDPAS81、127RTPPAYRPPNAPIL140等4条新的HBeAg蛋白
B细胞线性表位肽,其与KLH的偶联物作为免疫原免疫大白兔,获得特异性高效价抗体,抗体滴度大于1∶512000,ELISA实验
证实上述抗体均可与HBeAg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成功确认了4个HBeAg蛋白B细胞线性表位
肽,为深入研究HBeAg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工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意
义。方法手工IHC检测519例NSCLC中ALK融合蛋白表达,分析ALK融合蛋白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IHC检测
手术与活检标本的差异,探究手工IHC与全自动免疫组化机器(Vantana)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一致性。结果ALK融合蛋
白阳性率为11.37%(59/519),病人较年轻(P=0.048),以腺癌为主,多为黏液性腺癌亚型(P<0.01),ALK阳性是发生淋巴结转移
的危险因素[OR=2.188(95% C.I∶1.161~4.122)];IHC检测ALK融合蛋白与组织大小无关(P>0.05);手工IHC强阳性病例与
Vantana IHC、FISH有一致性。结论手工IHC法能够成为条件不足的基层医院筛查ALK重排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自然病程中HCV准种变异、组成变化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对未接受特异性抗病毒
治疗的11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病程跟踪、血样采集、HCV病毒载量及主要肝功生化指标检测,并对HCV HVR1区进行基
因扩增、克隆和测序,所获得序列用于HCV准种变异、组成变化其病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631克隆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发现在慢性丙型肝炎自然病程中,HVR1的准种存在3种变化模式:稳定型、快变型和慢变型。感染者体内准种的平均遗传距
离、有意突变率均与主要肝功生化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病毒载量不存在相关性。结论因个体差异、免疫选择压力不
同等原因,在慢性感染者体内HCV准种演化,随着病程进展,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鉴于准种平均遗传距离、有意突变率与肝
功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准种的演化可作为评价病情和病程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CD_4~+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病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 /艾滋病 (AIDS)患者临床症状和机会性感染与CD+ 4 细胞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2例HIV感染者 /AIDS患者CD+ 4 、CD+ 8进行了 3 6例次的检测。结果 CD+ 4 >2 0 0个 / μL时 ,共发生机会性感染 3人次 ( 3 3 .3 % ) ,CD+ 4 <2 0 0个 / μL时 ,共发生机会性感染 2 0人次 ( 95 .8% ) ,CD+ 4 <10 0个 / μL时 ,共发生机会性感染 2人次 ( 10 0 % )。结论 HIV感染者 /AIDS患者在CD+ 4 >2 0 0个 / μL时 ,机会性感染的发生较少 ,CD+ 4 <2 0 0个 /μL时 ,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