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董霖  刘明忱 《当代医学》2008,(14):86-87
目的 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皮肤切口和椎间隙精确定位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正常成人100例C-R腰椎侧位片进行测量L3、4、5棘突下像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L3、4、5棘突上缘距离和3、4、5棘突宽度;结果 L3、4、5棘突下缘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分别为L3(12.62±4.26)mm;L4(13.14±5.18)mm;L5(15.81±4.52)mm.L3、4和L4、5棘突上缘距离分别为(40.85±2.18)mm、(36.51±3.05)mm;L3、4、5棘突宽度L3(31.55±2.24)mm;L4(27.88±2.96)mm,L5(21.88±2.05mm);结论L-3、4、5椎间隙与同序数棘突有恒定的对应关系,同序数棘突的体表投影定位法作为皮肤切口定位的准确性具有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董霖  刘明忱 《当代医学》2008,(13):86-87
目的 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皮肤切口和椎间隙精确定位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正常成人100例C-R腰椎侧位片进行测量 L3、4、5棘突下像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L3、4、5棘突上缘距离和:3、4、5棘突宽度;结果 L3、4、5棘突下缘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分别为L3 (12.62±4.26)mm;L4 (13.14±5.18)mm,L5(15.61±4.52)mm.L3、4和L4、5棘突上缘距离分别为(40.85±2.18)mm、(36.51±3.05)mm;L3、4、5棘突宽度L3(31.55±2.24)mm;L4(27.88±2.96)mm;L5(21.88±2.05mm);结论 L3、4、5椎间隙与同序数棘突有恒定的对应关系,同序数棘突的体表投影定位法作为皮肤切口定位的准确性具有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正常中国人群中腰椎相关影像学数据,为国人腰椎经皮置钉微创减压手术通道的设计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0年行腰椎CT平扫,既往无腰椎相关疾病的门诊患者88例,其中男40例,女48例,18~38岁,平均(28.6±5.6)岁。于腰椎CT三维重建下测量微创减压手术通道相关参数包括:L1~L5关节突关节宽度、下位上关节突外缘到上位棘突根部的距离、上位椎弓根下缘与下位椎弓根上缘距离、上位椎体下缘至下位椎弓根上缘距离、上位椎弓根上缘至下一椎弓根下缘距离以及上位椎弓根下缘至下一椎弓根下缘距离等。 结果 关节突关节宽度在L4/5和L5/S1最大,为17.6 mm;下位上关节突外缘到上位棘突根部的距离在L5/S1为最大值24.9 mm;上位椎弓根下缘与下位椎弓根上缘距离在L2/3和L3/4为最大值19.5 mm;上位椎体下缘至下位椎弓根上缘距离在L2/3、L3/4为最大值11.1 mm;上位椎弓根上缘至下位椎弓根下缘距离在L1/2与L2/3为最大值48.5 mm;上位椎弓根下缘至下位椎弓根下缘之间距离在L1/2和L2/3为最大值34.0 mm。 结论 目前常用于腰椎微创减压手术的固定通道在各参数上缺乏统计学支持,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中国青年腰椎解剖学参数的统计和研究对设计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微创手术通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镜术定位相关的国人腰椎管CT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量L4、L5腰椎管横径及棘突中线至侧隐窝的距离,以确定国人椎板间隙途径腰椎间盘镜穿刺点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CT测量成年男、女各25例L4、L5椎体下缘水平腰椎管横径及棘突中线至侧隐窝的距离,分别计算男、女两组间数据的均数、标准差;分析两组间的统计学差别。结果:男、女两组在L4、L5腰椎管横径及棘突中线至侧隐窝的距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两组合并,L4、L5腰椎管横径测量结果分别为(21.82±1.59)mm、(24.68±1.72)mm;L4、L5棘突中线至侧隐窝的距离分别为(10.91±0.79)mm(、12.31±0.84)mm。结论:国人下腰椎椎管测量值有别于其他人种,国人椎板间隙途径腰椎间盘镜穿刺点应为棘突中线旁10 mm。  相似文献   

5.
腰椎棘突及其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手术后脊柱的稳定、内固定器的优化提供形态学依据,并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对30具成尸T12-S1段脊柱行层次解剖,用游标卡尺测量以下指标:棘突间距,棘突长度(上缘、中央和下缘),棘突厚度(分别测量上缘、中央和下缘的前部、中部和后部的厚度)。结果:棘突间距男女合计以L1-2最大,前部(12.18±2.50)mm,中部(12.02±2.64)mm,后部(10.19±2.72)mm。L4—5最小,前部(8.28±2.18)mm,中部(7.13±2.78)mm,后部(6.35±1.19)mm。棘突长度L3最大,上缘(25.57±3.11)mm,中央(24.69±2.48)mm,下缘(21.40±2.61)mm;k最小,上缘(21.38±3.89)mm,中央(20.08±2.93)mm,下缘(16.92±3.04)mm。每一腰椎的棘突厚度均前部〉后部〉中部,且下缘〉中央〉上缘。仅L5较特殊。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厚度〉下位腰椎棘突上缘厚度。结论:棘突间距从上向下逐渐减小,且前部〉中部〉后部,在矢状面棘突间隙呈前高后矮的楔形。棘突长度以L3最大,L5最小。棘突长度均上缘〉中央〉下缘,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长度〈下位腰椎棘突上缘长度。棘突厚度前部〉后部〉中部,且下缘〉中央〉上缘。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厚度〉下位腰椎棘突上缘厚度。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镜术定位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国人腰椎间盘镜的最佳穿刺点及其在扩大腰椎间盘镜术适应证的作用。方法CT测量成年男、女各25例L4、L5椎体下缘水平腰椎管横径及棘突中线至侧隐窝的距离,结合临床研究确定最佳穿刺点,应用腰椎间盘镜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21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局限性椎管狭窄86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结果L4、L5腰椎管横径及棘突中线至侧隐窝的距离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男、女两组合并,50例的测量结果L4、L5腰椎管横径分别为(21.82±1.59)mm、(24.68±1.72)mm;L4、L5棘突中线至侧隐窝的距离分别为(10.91±0.79)mm、(12.31±0.84)mm。治疗单纯型、合并局限性椎管狭窄、中央型及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良率分别达到92.2%、89.5%、92.8%、96.9%。结论国人腰椎椎管测量值有别于其他人种,国人腰椎间盘镜穿刺点应为棘突中线旁10mm。准确的穿刺定位在扩大腰椎间盘镜术适应证、保证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解剖成人尸体,进行相关测量,为经口咽手术提供准确安全的解剖学数据.方法 对5例新鲜冷冻尸体和5例经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其解剖层次,测量颅颈交界区软组织暴露范围,寰枢椎部分解剖结构,骨窗宽度,C1、C2水平椎动脉内缘与中线的距离的具体数据.结果 经口咽前路手术入路能够充分暴露软组织,能直接显露从斜坡中下段至C3椎体上缘的范围,斜坡下缘到C3椎体上缘纵向距离为(51.41±4.32)mm,左右边界暴露的横向距离为(39.75±3.45)mm,寰椎前弓骨窗宽为(18.28±3.20)mm,枢椎骨窗宽为(15.95±1.67)mm,斜坡下部骨窗宽为(17.00±1.54)mm,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水平左侧为(24.69±2.57)mm、右侧为(24.66±2.54)mm,C2水平左侧为(17.96±2.71)mm、右侧为(18.00±2.67)mm.结论 经口咽手术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是可行的,测量的相关数据可为临床手术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腰椎峡部骨性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n HB  Zheng XH  Chen ZG  Dai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51-1054
目的 了解腰椎后外侧部骨性结构变化特点,为峡部外缘入路摘除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在30侧湿性成人腰椎标本上测量:(1)峡部外缘至中线的距离;(2)椎体腰部外缘面至后正中线的距离;(3)峡腰距;(4)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5)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6)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并分析其随腰椎序列变化的规律.结果 随着腰椎序数的增加,在下腰椎,代表"手术窗"横向径线的峡腰距在L5减少为0.32 cm(P<0.05);纵向径线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和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亦递减,在L5-S1分别为0.17 cm和0.46 cm(P<0.05),造成"手术窗"外口缩窄.而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渐增加,由L1-2的-0.20cm增至L5-S1的0.86 cm(P<0.05),关节突渐上移覆盖了间盘平面.结论 从L1-L2至L4-S1,峡部外缘入路显露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时,需要切除的峡部外缘、横突根部、椎弓根下部、关节突关节上部的骨量递增;在L5-S1采取峡部外缘入路时可能造成上述部位的骨量切除过多而致术后腰椎不稳.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病变的好发部位多在腰3/4、腰4/5、腰5骶1,所以CT扫描的一般做法是先扫描定位图,然后按照椎间隙的方向和椎间隙的宽度进行定位,常规是每个椎间盘进行3~5层扫描,分别定位在椎间隙的上缘层面、中间层面和下缘层面。而经过这样的检查,最后只能得到9~15幅图像,此种检查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脊柱L4~S1段腹侧局部血管解剖进行研究,为L5~S1前路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41例成人尸体标本(男性26例、女性15例),测量腹主动脉分叉点及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上述分叉点及汇合点的夹角;测量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交点到L5椎体1/2高及L5~S1椎间盘间隙水平距离;测量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交汇点的夹角;统计髂血管交汇点与椎体的毗邻关系.结果 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交汇点的夹角平均为71.5°,在L5椎体的1/2高处及L5~S1椎间盘间隙的水平宽度分别为(2.1±0.9)、(3.3±0.9)cm.结论 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的走行路径决定了L5~S1腹侧的手术操作空间,95.1%的人群可以直接或通过适当松解、牵拉血管后完成L5~S1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1.
陈植荣  翁义 《海南医学》2008,19(3):133-134
目的探讨腰椎直接数字化摄影侧位图像椎间隙后方软组织影(腰椎间盘后缘轮廓征)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意义;方法60例(DR)腰椎侧位图像与MR图像对照分析并测量图像椎间隙后方弧形软组织影最突点至两椎体后缘连线长度;结果60例84个腰椎间隙后方发现此征象,L4-5椎间隙49个,占总数的58.3%;L3-4椎间隙31个,占36.9%;L2-3椎间隙4个,占4.8%;L5-S1及1-2椎间隙无一例出现此征。其最突出长度≤0.2cm45个;>0.2cm者39个。>0.2cm者中L4-528个,L3-49个,L2-32个;≥0.3cm12个。MR发现腰椎间盘突出者21例,其中>0.2cm14例。≥0.3cm7例。45个≤0.2cm无一例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后缘轮廓征的解剖学基础是椎体后缘的脂肪层,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单切口行邻近双节段后路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ED)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行双节段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单切口和双切口组,应用MacNab评分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估。选取我院2010年1月50名成年人的腰椎MRI资料,测量腰椎相邻两椎间隙中线在皮肤上交点的距离。结果:50名成年人腰椎相邻两椎间隙(L4/L5、L5/S1)中线在皮肤上交点的距离为(9.59±1.59)mm;单切口组为(13.14±5.44)mm、双切口组为(12.84±4.50)mm。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与总体间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手术疗效单切口组优良率为88.9%,双切口组为91.7%。结论:经单切口行邻近双节段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3.
〖H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L5棘突下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等距离。结果 ①设立骶部骨度表,得到4个骶部折量寸:即L5棘突下至尾骨尖约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约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的垂直距离约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约2寸。②根据骶部骨度分寸,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上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③根据骶部体表标志,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结论 以表面标志为基础,用比例关系和骨度分寸来定位八髎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成人C7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解剖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C7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用游标卡尺测量解剖学数据,包括C7棘突根部1/2、棘突中部、棘突后部1/2的高度,C7棘突根部头侧1/2、棘突根部中缘、棘突根部尾侧1/2的中点厚度,钉道长度、钉尖至椎动脉孔及脊髓的距离。随机抽取100名正常成年人CT图像测量C7棘突相关数据。结果:所有棘突螺钉均成功置入C7棘突。C7棘突平均高度和厚度分别为(11.25±2.28)mm、(12.53±3.11)mm。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9.83±2.23)mm,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分别为(6.88±1.31)mm、(22.53±3.73)mm。下位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11.42±2.64)mm,明显长于上位螺钉钉道长度的(8.24±1.8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名正常成年人的C7棘突CT测量值与手工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7棘突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有可能作为C7后路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在 2 0个尸体头颅上观测上颌窦窦口、鼻囟门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①上颌窦内口紧邻眶下壁 ,距离 (3 72± 0 6 3)mm ;鼻内开口与眶底最低处平行或高于该平面 ,矢状位上与眶纸板同处一垂面或居于其内侧。②上颌窦鼻内开口距离鼻泪管 (5 5 0± 3 73)mm。③鼻囟门上下径 (11 72± 2 10 )mm、前后径 (16 75± 6 30 )mm、厚度 (3 0 0± 0 6 8)mm、前界距离鼻泪管 (3 44± 0 75 )mm、后缘距鼻后外侧动脉 (8 79± 1 0 0 )mm ;鼻小柱基部至鼻囟门后缘为 (5 4 32±3 15 )mm。④眶下壁与下鼻甲上缘之间 ,随着移向下鼻甲后端 ,距离逐渐增宽。结论 上颌窦窦口及鼻囟门与眼眶和鼻泪管关系密切 ,内窥镜下中鼻道行上颌窦开窗 ,可沿下鼻甲上缘寻找窦口 ,咬除鼻囟门扩大窦口的安全方向为向下和向后 ,向前不能超过 5mm ,防止眼眶和泪道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谨防损伤鼻外侧后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MRI影像资料,了解与脊髓麻醉相关的解剖结构,测量与麻醉相关的经线,为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提供有用信息。方法:应用1.5TeslaMRI机对120例病人行腰部磁共振扫描:横断面测量L3-4及L4-5间隙棘突在体表定位点A,至蛛网膜下腔的最近点B的距离,蛛网膜下腔在横断面背侧测量的最大宽度EF。结果:从皮肤至蛛网膜下腔最近点距离( AB线):L3-4为51.7±7.5 mm、L4-5为54.6±7.6 mm,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的宽度(EF线):L3-4为13.4±2.4mm、L4-5为12.0±2.9 mm,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行脊髓麻醉穿刺时,穿刺间隙选择L3-4比L4-5成功率更高,安全性L3-4比L4-5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6例,显露骨间后神经后分别测量骨间后神经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深度)、与桡骨头的距离、与髁间线的距离、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以及桡骨茎突与髁间线之间的距离.结果:骨间后神经的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且与该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0±2.1)mm、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平均为(18.4±3.5)mm、与桡骨头的距离平均为(52.8±4.9)mm、与髁间线的距离平均为(60.3±15.8)mm,髁间线与桡骨茎突尖端的距离平均为(229.2±18.7)mm.结论:髁间线下方约60m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6mm处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即骨间后神经起始处的定位标志,本实验可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成人脊髓节段与脊柱位置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20具尸体上对国人成年人的脊髓节段与脊柱的位置关系作了观察与测量。1、脊髓全长平均值为44.48厘米,最大值为51.3厘米、最小值为36.6厘米。脊髓全长占身高的27.48%,占脊柱长的63.8%。2、各脊髓节的长度以中胸节最长(平均2.59厘米,颈节次之(平均1.20厘米),腰骶节最短(平均0.66厘米)。3、椎骨各部与脊髓节对应的变动范围:上位颈椎棘突和椎体为三个脊髓节,下位颈椎和胸椎棘突、椎体和所有椎弓根多数为四个脊髓节。4、据观察结果得出以下规律:上位颈椎棘突和椎体多数与同序数下一个脊髓节相对应,下位颈椎至第十胸椎棘突和椎体多数与同序数下二个脊髓节相对应,上位颈椎和下位胸椎的椎弓根多数与同序数下一节相对,下位颈椎和上位胸椎的椎弓根多数与同序数下二节相对应。这与一般教科书的记载略有不同。5、本文重点观察了几个脊髓节代表平面(C_4、C_8、T_6、T_(12)、L_5)和脊髓末端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量并确定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在螺旋CT中的区域范围,指导胃癌根治术后放疗靶区的勾画。方法对36例胃癌病人手术时在胃左动脉根部放置钛夹。螺旋CT下取放疗体位行三期增强扫描、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以T12椎体为参考点,测量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三维方向,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其分布,测算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根部所在位置的变异范围。结果 Kolmogorov-Smirnov检验显示,全组在各边界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男、女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分布趋势是一致的。Pearson分析显示,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边界与年龄、身高、体质量、椎体高、椎体宽无相关性(P>0.05)。男、女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前界分别为垂直于T12椎体最前缘切线(46.56±1.95)、(37.56±2.35)mm;后界分别为(17.50±2.02)、(16.44±2.34)mm;左界分别为距T12椎体左缘右(22.48±2.04)、(16.03±2.25)mm;右界分别为距T12椎体左缘左(14.33±2.12)、(5.53±2.35)mm;上界分别为距T12椎体上缘上(26.89±2.12)、(16.09±2.30)mm;下界分别为距T12椎体下缘下(9.58±2.13)、(8.58±2.36)mm。结论采用新的标记方法以及新的影像学技术可取得更准确的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定位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使用小针刀切断腰神经后支治疗顽固性腰骶部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尸体上解剖观测腰神经后支及其分支的走行、长度、宽度、分布情况。 结果:腰神经后支是在椎间孔处发自腰神经主干,长度为4.46~6.20 mm,宽度为0.73~1.62 mm,自L1至L5逐渐减小;针刀切断腰神经后支主干,入刀点应在通过同序数腰椎棘突中点水平线距后正中线外约22~30 mm处,自上而下与后正中线的距离逐渐增大,垂直进刀深度约34~40 mm。结论:提出了使用小针刀切断腰神经后支治疗顽固性腰骶部疼痛的解剖学依据,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定位方法有助于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