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腰椎棘突及其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手术后脊柱的稳定、内固定器的优化提供形态学依据,并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对30具成尸T12-S1段脊柱行层次解剖,用游标卡尺测量以下指标:棘突间距,棘突长度(上缘、中央和下缘),棘突厚度(分别测量上缘、中央和下缘的前部、中部和后部的厚度)。结果:棘突间距男女合计以L1-2最大,前部(12.18±2.50)mm,中部(12.02±2.64)mm,后部(10.19±2.72)mm。L4—5最小,前部(8.28±2.18)mm,中部(7.13±2.78)mm,后部(6.35±1.19)mm。棘突长度L3最大,上缘(25.57±3.11)mm,中央(24.69±2.48)mm,下缘(21.40±2.61)mm;k最小,上缘(21.38±3.89)mm,中央(20.08±2.93)mm,下缘(16.92±3.04)mm。每一腰椎的棘突厚度均前部〉后部〉中部,且下缘〉中央〉上缘。仅L5较特殊。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厚度〉下位腰椎棘突上缘厚度。结论:棘突间距从上向下逐渐减小,且前部〉中部〉后部,在矢状面棘突间隙呈前高后矮的楔形。棘突长度以L3最大,L5最小。棘突长度均上缘〉中央〉下缘,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长度〈下位腰椎棘突上缘长度。棘突厚度前部〉后部〉中部,且下缘〉中央〉上缘。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厚度〉下位腰椎棘突上缘厚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imaging,MRN)技术测量正常成人腰神经根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影像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经椎间孔入路术式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考。方法 选取30名正常成年人,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24.3±2.1)岁。通过薄层连续腰骶部磁共振扫描,序列为FATSAT脂肪抑制,分别测量如下参数:神经根发出点位置,神经节至椎弓根的距离,神经节大小,Kambin三角边长及面积。结果 30名健康成人L1~L5神经根通过薄层MRN扫描技术均获得良好显示,双侧各节段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腰椎节段下移,L1至L5神经节的长径为(6.34±0.47)~(11.25±1.52) mm,短径为(4.93±0.36)~(6.19±0.62) mm;神经节距上位椎体椎弓根下缘的距离为(7.91±1.94)~(-3.13±2.54) mm,距下位椎体椎弓根上缘的距离为(9.41±1.87)~(7.14±1.79) mm;L1~L5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点距椎体下缘的距离为(8.89±2.89)~(19.96±3.70) mm,神经根腋部距神经节的距离为(7.43±2.34)~(12.98±3.31) mm;L1至L5神经根与矢状面的夹角为(39.53±3.97)°~(27.56±4.45)°;Kambin安全三角面积为(153.73±37.34)~(193.19±36.15) mm2结论 随腰椎节段向尾端移动,神经根发出的位置逐渐升高,神经根移行为神经节的距离及神经节的面积逐渐增大;神经节距下位椎体椎弓根的距离以及神经根与硬膜囊的夹角逐渐减小;Kambin三角面积逐渐增大。以上参数可为经椎间孔入路术式提供重要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腰椎峡部骨性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n HB  Zheng XH  Chen ZG  Dai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51-1054
目的 了解腰椎后外侧部骨性结构变化特点,为峡部外缘入路摘除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在30侧湿性成人腰椎标本上测量:(1)峡部外缘至中线的距离;(2)椎体腰部外缘面至后正中线的距离;(3)峡腰距;(4)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5)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6)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并分析其随腰椎序列变化的规律.结果 随着腰椎序数的增加,在下腰椎,代表"手术窗"横向径线的峡腰距在L5减少为0.32 cm(P<0.05);纵向径线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和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亦递减,在L5-S1分别为0.17 cm和0.46 cm(P<0.05),造成"手术窗"外口缩窄.而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渐增加,由L1-2的-0.20cm增至L5-S1的0.86 cm(P<0.05),关节突渐上移覆盖了间盘平面.结论 从L1-L2至L4-S1,峡部外缘入路显露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时,需要切除的峡部外缘、横突根部、椎弓根下部、关节突关节上部的骨量递增;在L5-S1采取峡部外缘入路时可能造成上述部位的骨量切除过多而致术后腰椎不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植入经关节椎弓根螺钉的影像,确定理想进针点及最佳插入角度。方法以160例健康成人体检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20具L3~S1节段干燥标本为研究对象,对关节突关节的高度、宽度及角度进行测量,通过Boucher技术固定关节,观察螺钉矢状面、轴位角度、进针点与上位椎体解剖标志的关系,探讨理想进针点及终点。结果关节突关节高度:L3到L5/S1的上、下高度几乎相等,为14.5 mm;关节突关节宽度:L3~5最大分别为11、13、15 mm,L3~S1最大值逐渐增大,S1最大为16 mm;关节突关节的外倾角:L3~S1逐渐增大,依次为17°、26°、34°、45°;在冠状面内外方向的进针点应该参考棘突与下关节突边缘连线中点,头尾方向的进针点应当参考固定节段的下终板。轴位X线片上15°~18°为理想进针角度;矢状位尾倾角是30°~35°。前后位X线片上,螺钉终止位置是椎弓根下1/4处;侧位X线片上螺钉终止位置是椎弓根椎体连接处。结论利用腰椎关节突关节影像解剖学数值,为微创经皮置入经关节椎弓根螺钉操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皮肤切口和椎间隙精确定位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正常成人100例C-R腰椎侧位片进行测量 L3、4、5棘突下像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L3、4、5棘突上缘距离和:3、4、5棘突宽度;结果 L3、4、5棘突下缘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分别为L3 (12.62±4.26)mm;L4 (13.14±5.18)mm,L5(15.61±4.52)mm.L3、4和L4、5棘突上缘距离分别为(40.85±2.18)mm、(36.51±3.05)mm;L3、4、5棘突宽度L3(31.55±2.24)mm;L4(27.88±2.96)mm;L5(21.88±2.05mm);结论 L3、4、5椎间隙与同序数棘突有恒定的对应关系,同序数棘突的体表投影定位法作为皮肤切口定位的准确性具有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董霖  刘明忱 《当代医学》2008,(14):86-87
目的 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皮肤切口和椎间隙精确定位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正常成人100例C-R腰椎侧位片进行测量L3、4、5棘突下像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L3、4、5棘突上缘距离和3、4、5棘突宽度;结果 L3、4、5棘突下缘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分别为L3(12.62±4.26)mm;L4(13.14±5.18)mm;L5(15.81±4.52)mm.L3、4和L4、5棘突上缘距离分别为(40.85±2.18)mm、(36.51±3.05)mm;L3、4、5棘突宽度L3(31.55±2.24)mm;L4(27.88±2.96)mm,L5(21.88±2.05mm);结论L-3、4、5椎间隙与同序数棘突有恒定的对应关系,同序数棘突的体表投影定位法作为皮肤切口定位的准确性具有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董霖  刘明忱 《当代医学》2008,(13):86-87
目的 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皮肤切口和椎间隙精确定位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正常成人100例C-R腰椎侧位片进行测量 L3、4、5棘突下像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L3、4、5棘突上缘距离和:3、4、5棘突宽度;结果 L3、4、5棘突下缘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分别为L3 (12.62±4.26)mm;L4 (13.14±5.18)mm,L5(15.61±4.52)mm.L3、4和L4、5棘突上缘距离分别为(40.85±2.18)mm、(36.51±3.05)mm;L3、4、5棘突宽度L3(31.55±2.24)mm;L4(27.88±2.96)mm;L5(21.88±2.05mm);结论 L3、4、5椎间隙与同序数棘突有恒定的对应关系,同序数棘突的体表投影定位法作为皮肤切口定位的准确性具有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一种基于锥形束CT(CBCT)影像的椎弓根螺钉自动规划系统,验证和评估其在腰椎椎弓根螺钉规划中的有效性和效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单中心机器人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所用CBCT引导影像和椎弓根螺钉规划信息患者130例,其中脊椎分割和椎弓根螺钉自动规划训练100例,算法验证30例。通过Dice系数和定性评估来评价分割结果;基于Ravi分级和 Zdichavsky分级评价椎弓根螺钉自动规划结果;基于Babu方法评估椎弓根螺钉上关节突侵犯情况;利用Kappa分析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 结果 10例分割定量评估中,Dice值为0.99。30例分割定性评估中,专家对于分割结果的平均可接受率为94.9%,平均满意率为80.5%。共计自动规划了300枚椎弓根螺钉,298枚(99%)为Ravi 1级,300枚(100%)为Zdichavsky IA级。2枚(1%)为Ravi 2级(突破皮质<2 mm),均为向外侧偏出皮质。评估椎弓根螺钉侵犯关节突的情况,300枚螺钉中,294枚(98%)为0级,共计6枚侵犯上关节突,其中3枚(1%)为1级,2枚(0.67%)为2级,1枚(0.33%)为3级。Kappa分析显示,观察者间具有良好一致性(K=0.71~0.94; 一致率 90%~96%)。运行速度评估时,自动分割完成平均所需时间为3.52 s,特征点提取所需时间为3.81 s,总的平均运行时间为7.33 s。 结论 基于CBCT影像的椎弓根螺钉自动规划系统可实现良好的自动分割和规划效果,对于辅助医生手术规划和改善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导航流程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观测骨骺环后缘、钩状突、椎弓根峡部和椎动脉的毗邻关系,测量分析单孔分体内镜在钩状突切除过程中动脉的安全距离。方法 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重建三维模型,分别测量C3/4~C6/7骨骺环后缘最低点(L)分别至椎动脉后壁的前后距离(a)和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b),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分别至椎动脉后壁的前后距离(c)和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d),L所在横断面上椎动脉后壁所在冠状面和钩状突外侧壁的交点(P)至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e)、L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的前后距离(f)。结果 C3/4~C6/7,L、P和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分别至椎动脉的距离,随着节段降低,a、b、c、d、e均逐渐增加,P<0.05。L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的距离,随着节段降低,f先增加后减小,P<0.05。L向前减压(1.23±0.75)mm~(4.06±1.07)mm至椎间孔区出口处(椎弓根峡部)完成颈神经减压,继续向前(2.74±0.60)mm~(5.34±1.19)mm至椎动脉...  相似文献   

10.
关节突、棘突与椎弓根的X线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经椎弓根胸腰椎内固定的广泛开展,以横突为解剖标志进行椎弓根定位的方法得到普遍认同。但由于事实上椎弓根的中心点并不都在腰椎横突的中轴线上[1],以及变异、畸形、骨折、先天缺如等所至的横突标志异常,寻找一种既准确、简便、安全,又易于操作和掌握的解剖标志和定位方法似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在212例腰椎X线平片上对关节突、棘突与椎弓根的关系进行了测量研究,并用上关节突为定位标志,临床手术24例,置钉96枚,准确率高,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X线资料与测量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212例成人正常X线正侧位平片。男126例,女86例,年龄18~69岁,平均38.7岁。在每份X线正位片上先作两侧L1~L5椎弓根中心点的连线PC,再作两侧横突中轴线的连线TA;两侧上关节突下缘连线AA和棘突上缘水平线A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招收飞行学员体检中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要点.方法 以27例诊断L5双侧峡部裂为研究对象,采用CR或DR机行立位拍摄腰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10例加做腰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 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并二、三维重建.结果 正位片X线征象:①"裂隙征"显示率18.5%(5/27)...  相似文献   

12.
腰椎椎弓根外缘和腰神经根关系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弓根和毗邻的神经根的解剖关系.方法10例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从胸12至腰5,去除软组织,椎板,棘突,关节面,横突,测量双侧冠状面上椎间孔外神经根与正中线的角度,冠状面上腰椎弓根横轴与正中线的夹角,及椎弓根的外侧缘与神经根的内侧缘的最小距离.结果发现腰椎越往下,角度越增加;椎弓根的外侧缘与神经根的内侧缘的最小距离小于5mm.结论腰椎椎弓根的外上侧区域和椎弓根的内下侧区域有着相似的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到腰椎椎弓根在椎体上的投影,探寻其中心位位置的规律。方法 选取正常成人腰椎正侧位X光片100例,首先在正位片上确定椎弓根在椎体上的投影位置,定位它的中心位位置,用游表卡尺分别到量椎弓根中心位到腰椎椎体上下缘及例缘的距离及同一椎体椎弓根中心位之间的距离;另外在侧位片上测量腰椎椎体的水平面夹角,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 腰椎椎弓根中心位到椎体上缘的距离由上而下逐渐由大变小,相反到下缘的距离由上而下逐渐由小变大,到侧缘的距离(A)由上而下逐渐由小变大,同一椎体椎弓根中心位相互之间距(B)由上而下逐渐由小变大。结论 腰椎椎弓根中心位在垂直位上由上而下朝外下方移动,到侧缘的距离与同一椎体椎弓根中心位间距之比相同。  相似文献   

15.
王东  孙彤  郑文彬  马雄君 《重庆医学》2007,36(15):1511-1512,1515
目的 通过对96例成人腰椎X线相关数据的测量,以获得在植入腰椎椎弓根螺钉之前,对所植入螺钉的直径、长度以及植入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方法 使用游标卡及尺量角器测量:(1)前后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的冠状径、矢状径;(2)前后位X线片测量同一腰椎体2个椎弓根中心之间的距离;(3)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的高度;(4)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后缘至腰椎体前缘的距离;(5)侧位X线片测量同一腰椎上终板延长线与棘突之间的角度.结果 得到上述5项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结论 通过这些术前测量使术者在术前、术中对所植入螺钉的直径、长度以及植入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胸12椎体下缘平面以上可利用的腰骶神经根数目,及其与脊髓圆锥下极位置的关系。为腰:椎骨骨折脱位所致截瘫的椎管内神经根吻合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4例成人脊柱标本,暴露胸11节段以下脊髓和神经根。观测腰1-骶3各神经根根丝穿出相应脊髓节的中点与胸12椎体下缘之间距离,及脊髓圆锥下极位置变异。结果:腰1-4神经根近端主要位于胸12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该平面以下主要为骶神经根;脊髓圆锥位置越高则则面以上神经根数目越多。结论:胸12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腰神经根数目与脊髓圆锥下极位置呈正相关(具有显著性),椎管内神经根吻合术须考虑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骨刀沿神经根走形开窗治疗腰骶部椎间盘突出症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提高其手术效果。方法35具成人腰椎标本,观测椎板、黄韧带、椎间盘之间的解剖关系。对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不同型号的骨刀沿神经根走形在椎板间开窗摘除间盘髓核组织。结果(1)L3~L5椎板下缘厚度分别为(6.21&#177;1.21)、(5.93&#177;1.22)、(5.65&#177;1.19)mm。(2)黄韧带椎板附着点到L3~L5椎板下缘的距离分别为(13.21&#177;2.33)、(12.71&#177;1.42)、(9.72&#177;2.13)mm。(3)L3~L5椎板下缘到椎间盘上缘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2.02&#177;1.61)、(10.18&#177;1.26)、(-0.12&#177;3.53)mm。(4)L3~L5下关节突外侧缘到棘突根部的距离分别为(12.14&#177;1.33)、(15.21&#177;1.82)、(20.12&#177;1.73)mm。6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9.7分,术后2a与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别为11.7分和12.8分;术前VAS评分平均7.8分,术后2a与末次随访分别为2.3分和2.6分,JOA评分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掌握下腰椎不同节段解剖特点,有利于开窗术的顺利进行。骨刀沿神经根走形开窗术对于腰骶部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直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及其优点。方法选用6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4具经乳胶灌注。在解剖显微镜下对T11,12及L1-5脊柱后部结构进行解剖观察,观测肌肉血供、神经支配及关节突、横突间的脊神经后支的走向及分布规律。结果胸腰段脊神经后支于椎间孔外由脊神经发出内侧支,跨过横突根部,绕过小关节突外缘,到乳突与副突间的骨纤维管,呈树状分布,支配同一平面骶棘肌内侧束、小关节、棘突、棘间韧带。外侧支沿横突上缘自骶棘肌深面向下、外、背侧行走,支配骶棘肌的中间份和外侧份。节段动脉静脉的后支在椎间孔的上方绕向后下方,走行于脊神经的下方和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外方,分为内外2支,分布于腰部深层肌肉。选择8例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直视下小切口常规器械植入椎弓根螺钉系统,术中出血少,损伤小。结论在观察椎弓根进针点解剖基础上,采用C臂X线机定位下,直视下小切口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避免了损伤支配骶棘肌的脊神经后支和节段动静脉和脊柱后方的结构,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易于操作与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