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测量正常中国人群中腰椎相关影像学数据,为国人腰椎经皮置钉微创减压手术通道的设计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0年行腰椎CT平扫,既往无腰椎相关疾病的门诊患者88例,其中男40例,女48例,18~38岁,平均(28.6±5.6)岁。于腰椎CT三维重建下测量微创减压手术通道相关参数包括:L1~L5关节突关节宽度、下位上关节突外缘到上位棘突根部的距离、上位椎弓根下缘与下位椎弓根上缘距离、上位椎体下缘至下位椎弓根上缘距离、上位椎弓根上缘至下一椎弓根下缘距离以及上位椎弓根下缘至下一椎弓根下缘距离等。 结果 关节突关节宽度在L4/5和L5/S1最大,为17.6 mm;下位上关节突外缘到上位棘突根部的距离在L5/S1为最大值24.9 mm;上位椎弓根下缘与下位椎弓根上缘距离在L2/3和L3/4为最大值19.5 mm;上位椎体下缘至下位椎弓根上缘距离在L2/3、L3/4为最大值11.1 mm;上位椎弓根上缘至下位椎弓根下缘距离在L1/2与L2/3为最大值48.5 mm;上位椎弓根下缘至下位椎弓根下缘之间距离在L1/2和L2/3为最大值34.0 mm。 结论 目前常用于腰椎微创减压手术的固定通道在各参数上缺乏统计学支持,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中国青年腰椎解剖学参数的统计和研究对设计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微创手术通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成人C7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解剖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C7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用游标卡尺测量解剖学数据,包括C7棘突根部1/2、棘突中部、棘突后部1/2的高度,C7棘突根部头侧1/2、棘突根部中缘、棘突根部尾侧1/2的中点厚度,钉道长度、钉尖至椎动脉孔及脊髓的距离。随机抽取100名正常成年人CT图像测量C7棘突相关数据。结果:所有棘突螺钉均成功置入C7棘突。C7棘突平均高度和厚度分别为(11.25±2.28)mm、(12.53±3.11)mm。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9.83±2.23)mm,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分别为(6.88±1.31)mm、(22.53±3.73)mm。下位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11.42±2.64)mm,明显长于上位螺钉钉道长度的(8.24±1.8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名正常成年人的C7棘突CT测量值与手工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7棘突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有可能作为C7后路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皮肤切口和椎间隙精确定位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正常成人100例C-R腰椎侧位片进行测量 L3、4、5棘突下像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L3、4、5棘突上缘距离和:3、4、5棘突宽度;结果 L3、4、5棘突下缘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分别为L3 (12.62±4.26)mm;L4 (13.14±5.18)mm,L5(15.61±4.52)mm.L3、4和L4、5棘突上缘距离分别为(40.85±2.18)mm、(36.51±3.05)mm;L3、4、5棘突宽度L3(31.55±2.24)mm;L4(27.88±2.96)mm;L5(21.88±2.05mm);结论 L3、4、5椎间隙与同序数棘突有恒定的对应关系,同序数棘突的体表投影定位法作为皮肤切口定位的准确性具有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董霖  刘明忱 《当代医学》2008,(14):86-87
目的 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皮肤切口和椎间隙精确定位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正常成人100例C-R腰椎侧位片进行测量L3、4、5棘突下像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L3、4、5棘突上缘距离和3、4、5棘突宽度;结果 L3、4、5棘突下缘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分别为L3(12.62±4.26)mm;L4(13.14±5.18)mm;L5(15.81±4.52)mm.L3、4和L4、5棘突上缘距离分别为(40.85±2.18)mm、(36.51±3.05)mm;L3、4、5棘突宽度L3(31.55±2.24)mm;L4(27.88±2.96)mm,L5(21.88±2.05mm);结论L-3、4、5椎间隙与同序数棘突有恒定的对应关系,同序数棘突的体表投影定位法作为皮肤切口定位的准确性具有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董霖  刘明忱 《当代医学》2008,(13):86-87
目的 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皮肤切口和椎间隙精确定位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正常成人100例C-R腰椎侧位片进行测量 L3、4、5棘突下像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L3、4、5棘突上缘距离和:3、4、5棘突宽度;结果 L3、4、5棘突下缘点与同序数椎体下缘连线的距离分别为L3 (12.62±4.26)mm;L4 (13.14±5.18)mm,L5(15.61±4.52)mm.L3、4和L4、5棘突上缘距离分别为(40.85±2.18)mm、(36.51±3.05)mm;L3、4、5棘突宽度L3(31.55±2.24)mm;L4(27.88±2.96)mm;L5(21.88±2.05mm);结论 L3、4、5椎间隙与同序数棘突有恒定的对应关系,同序数棘突的体表投影定位法作为皮肤切口定位的准确性具有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108例,进行置管长度测量方法和导管X线定位的探讨。结果:导管管端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c值)为(47.90±10.96)mm,第6胸椎右侧上缘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D值)为(48.06±11.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718),本方法可行。结论:放置PICC管其末端均位于第6胸椎上缘周围,以右胸锁关节下缘至右第3胸肋关节下缘的长度的1/2加上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可作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体外测量长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极度屈髋外展屈膝对骨产道及产程的影响。方法对骨产道的影响:选产后志愿者行骨盆摄片,正、侧位(平卧、截石、极度屈髋外展屈膝)片,观察骨产道的变化。对产程的影响:随机对平产者分为极度屈髋外展屈膝分娩组、常规截石位分娩纽,观察两组产程的区别。结果骨盆改变:随平卧位、截石位、极度屈髋外展屈膝位的改变,正位片:耻骨联合的长度(耻骨联合上、下缘间距)增长,由(28±5)mm增长至(38±7)mm,骶骨上缘至耻骨联合上缘间距缩短,由(170±20)mm缩短至(128±12)mm,耻骨联合上升。侧位片:“骨盆倾斜度”减小,由62°±4。减小至46°±6°;腰椎与骶椎前线形成的夹角增大,由125°±7°增大至137°±6°。以上骨盆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入口前后径、横径并未缩短,即骶骨岬变得低平;产程观察:与常规截石位分娩组对比,第二产程(29±12)min、(42±1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采用本分娩体位对骨产道的影响:正位片骶骨上缘至耻骨联合上缘间距缩短,表现在侧位片即是“骨盆倾斜度”的减小,正位片耻骨联合长度增加,相对应侧位片腰、骶椎位前线形成的夹角增大,其综合改变使骨盆轴变得平直。②本分娩体位对缩短第二产程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顶内沟在脑标本的准确定位,为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顶内沟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定位并解剖顶内沟,测量顶内沟和中央后沟交点与大脑纵裂、中央沟的距离;测量颞上线与缘上回上缘的最短距离;描述顶内沟在MRI特殊层面上出现的特征。【结果】顶内沟和中央后沟交点与大脑纵裂的距离:左侧(41.50±0.17)mm、右侧(40.74±0.45)mm;顶内沟和中央后沟交点与中央沟的距离:左侧(17.18±0.46)mm、右侧(16.49±0.67)mm;测量颞上线与缘上回上缘的最短距离:左侧(19.34±0.26)mm、右侧(18.79±0.54)mm。【结论】顶内沟和中央后沟的交点与中央沟、大脑纵裂的距离可作为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切除经顶内沟入路判断顶内沟位置的依据;颞上线与缘上回上缘的最短距离可作为手术中识别缘上回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骨刀沿神经根走形开窗治疗腰骶部椎间盘突出症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提高其手术效果。方法35具成人腰椎标本,观测椎板、黄韧带、椎间盘之间的解剖关系。对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不同型号的骨刀沿神经根走形在椎板间开窗摘除间盘髓核组织。结果(1)L3~L5椎板下缘厚度分别为(6.21&#177;1.21)、(5.93&#177;1.22)、(5.65&#177;1.19)mm。(2)黄韧带椎板附着点到L3~L5椎板下缘的距离分别为(13.21&#177;2.33)、(12.71&#177;1.42)、(9.72&#177;2.13)mm。(3)L3~L5椎板下缘到椎间盘上缘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2.02&#177;1.61)、(10.18&#177;1.26)、(-0.12&#177;3.53)mm。(4)L3~L5下关节突外侧缘到棘突根部的距离分别为(12.14&#177;1.33)、(15.21&#177;1.82)、(20.12&#177;1.73)mm。6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9.7分,术后2a与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别为11.7分和12.8分;术前VAS评分平均7.8分,术后2a与末次随访分别为2.3分和2.6分,JOA评分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掌握下腰椎不同节段解剖特点,有利于开窗术的顺利进行。骨刀沿神经根走形开窗术对于腰骶部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三肾畸形1例     
患者,男,40岁。腹平片示:右肾影轮廓清晰;上端平对第十二胸椎中部水平,下端平对第三腰椎下缘水平,肾门平对第二腰椎下缘,距脊柱右缘2-0cm;右肾影长13-0cm,宽5-5cm。左肾影上端处增宽,向上内侧有一模糊影,与左肾上端分界不清,下端达第四腰椎上缘水平,肾门平对第三腰椎上缘。示:左肾位置低于右肾。经静脉肾盂造影后显示:右肾正常。左侧存在双肾、双肾盂、双输尿管。为多肾畸形合并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左侧双肾呈上、下位,且有部分重叠。下方的是主肾,肾大盏显示完全;肾门平对第三腰椎上缘,距脊柱左缘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下监测MCu功能性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contraceptivedevices,IUD)、MCuⅡ功能性IUD、MYCuIUD(统称为爱母IUD)在宫腔内的位置和声像图特征。方法对60例放置爱母IUD的妇女应用超声监测IUD距子宫不同径线的距离,根据IUD不同类型抓拍典型声像图。结果60例纵切IUD上缘距宫底浆膜(13.46±1.91)mm,下缘距子宫内口(17.82±1.61)mm;横切上缘距宫底浆膜(左)(12.04±2.90)mm,距宫底浆膜(右)(12.55±2.63)mm。子宫纵切声像图特征:爱母3种IUD上缘在宫腔内宫底处显示明亮的、点状较强回声伴有彗星尾征。MCuIUD下缘呈短细线条状较强回声;MCuⅡ IUD、MYCu IUD下缘显示连续点状强回声伴有彗星尾征呈串珠状。子宫横切:MCu IUD的上缘在宫腔内宫底近两侧宫角处分别呈现强回声光点,周围有声晕,有的呈平行双倒“八”字,下缘记忆合金丝与中间呈现较强回声光点;MCuⅡ IUD、MYCu IUD两侧臂呈“似鱼刺样”强回声。结论爱母IUD超声声像图与常用IUD不同,需纵切与横切并用,靠连续声像图的动态变化,依据子宫中心部宫腔内膜回声这一重要标志,判断爱母IUD在宫腔中的正常或异常位置。  相似文献   

12.
用2‰游标卡尺对114具L1~L5段椎骨标本进行测量,包括椎孔上缘矢径及下缘矢径的距离和相互关系。结果:腰椎孔下缘矢径明显大于上缘矢径(P<0.01),腰椎孔下缘矢径明显大于腰椎孔中矢径。为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肢体标本,研究锁骨钩钢板( CHP)内固定术后继发肩袖损伤的相关性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30例新鲜的成人上肢标本,进行相应解剖显露,应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各例肩峰厚度、肩峰宽度及外展90°时肱骨头-肩峰最短距离( A-H距离),应用量角器测量肩峰下缘侧方倾斜角度。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空白对照组:选择合适钩深的锁骨钩钢板,常规方法置入;实验对照组:根据肩峰厚度、宽度及肩峰下缘倾斜角度,对CHP钩端进行预弯处理并切除超出肩峰宽度的钩尖后置入;实验组:在第2组处理基础上,对CHP钩尖下缘进行楔形磨削后置入。术后分别测量肩关节外展90°位时,肱骨头与钩尖下缘间距,间接反映不同的CHP处理对肩袖损伤的影响。结果术前空白对照组A-H距离为4.630mm ±0.106mm,实验对照组A-H距离为4.610mm ±0.222mm,实验组A-H距离为4.660mm ±0.121mm;术后空白对照组肱骨头与钩端下缘最小间距4.010mm ±0.157mm,实验对照组肱骨头与钩端下缘最小间距4.445mm ±0.072mm,实验组肱骨头与钩端下缘最小间距4.565mm ±0.150mm;3组分别进行术前术后数据的自身配对t检验,空白对照组P<0.01,实验对照组P<0.05,实验组P>0.05,说明空白对照组与实验对照组均可明显减小肩峰下间隙,而实验组肩峰下间隙减小不明显;对术后3组在外展90°时肱骨-钩尖下缘距离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方差分析显示F=292.436(P<0.05),说明术后3组肱骨头-钩尖下缘间距存在显著性差异。空白对照组能明显减小肩峰下间隙,而实验组对肩峰下间隙减小最不明显。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有明显继发肩袖损伤的风险。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前,为明确肩峰形态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并根据影像学结果对锁骨钩钢板进行预处理,可以明显降低肩袖损伤概率。  相似文献   

14.
王艇 《吉林医学》2011,(6):1045-1046
目的:提供国人椎弓根内部结构的各项数据,了解椎弓根内部结构的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取10具成人尸体标本,取出L1~L5脊柱标本,螺旋CT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测量椎弓根高度、宽度、内外缘、上下缘皮质厚度以及椎弓根内部松质骨的宽度和高度。结果:腰椎椎弓根高度平均为1.45cm,宽度为1.1cm,内缘皮质厚度为0.28cm,外缘皮质厚度为0.17cm,上缘皮质厚度为0.30cm,下缘皮质厚度为0.31cm,椎弓根内部松质骨宽度为0.65cm,高度为0.87cm。结论:腰椎椎弓根外缘皮质厚度较内缘皮质厚度薄,上缘皮质厚度与下缘皮质厚度接近,椎弓根高度及宽度比内部松质骨的高度或宽度均多0.5cm左右。  相似文献   

15.
股骨上段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成年国人的股骨上段的部分解剖参数,为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器械的研制提供帮助。方法:选择56对股骨标本,直接测量股骨头直径、股骨头纵向长度、135 °头颈轴长度、135 °头颈轴上缘长度、135 °头颈轴下缘长度、股骨颈前后径、股骨颈纵径、颈干角、大转子与股骨外侧皮质向上延长线夹角、小转子水平股骨干横径、小转子水平股骨干前后径、小转子下5 cm处股骨干横径、小转子下5 cm处股骨干前后径,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股骨头直径为(46.69±3.73)mm;股骨头纵向长度为(39.22±4.17)mm;135°头颈轴长度为(95.45±8.16)mm;135°头颈轴上缘长度为(84.02±7.11)mm;135°头颈轴下缘长度为(99.95±9.34)mm;股骨颈前后径为(26.27±3.15)mm;股骨颈纵径为(32.24±3.31)mm;颈干角为126.21 °±7.13 °;大转子与股骨外侧皮质向上延长线夹角(大转子夹角)为16.38 °±4.04 °;小转子水平股骨干横径为(31.05±3.57)mm;小转子水平股骨干前后径为(27.63±2.96)mm;小转子下5 cm股骨干横径为(26.36±3.22)mm;小转子下5 cm股骨干前后径为(25.59±2.75)mm;颈干角和大转子夹角呈正相关(r=0.396,P=0.003)。结论: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物的设计需符合国人股骨上段的解剖特点,并要充分考虑大转子夹角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腰椎峡部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供腰椎峡部的应用解剖学资料 ,定量评价腰椎峡部的结构特点及其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 ,探讨腰 5椎弓峡部易患病性的解剖基础。方法 :直接测量 2 0具成人脊柱干燥骨腰段 (L1 ~ L5 )标本的腰椎峡部及其相关结构。结果 :腰椎峡部上缘长度自 L2 (6 .34± 1.2 6 mm)~ L5 (8.6 3± 1.6 0 mm)逐渐增加 ,其下缘长度自 L2 (6 .82± 1.5 4mm)~ L5 (4 .83± 1.5 0 mm)逐渐减小 ;峡部纵径自 L3(11.92± 1.6 2 mm )~ L5 (11.46± 2 .0 3mm)逐渐减小 ;峡部上缘在 L4最薄 (1.5 0± 0 .43mm) ;峡部下缘厚度自 L1 (5 .82± 1.2 6 mm )~ L5 (6 .89± 0 .97mm )逐渐增加。峡部相对于椎弓根的内倾角 L1 ~ L5 (10 3.6± 10 .7度~ 110 .8± 9.6度、尾倾角 L2 ~ L5 (12 5 .3± 7.4度~ 130 .2± 11.0度 )逐渐增加。腰椎峡部的解剖参数与脊柱水平相关 ,并与椎小关节面的方向以及椎弓根的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临床上第 5腰椎的易患病性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有助于临床更好地掌握腰椎峡部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韧带厚度与椎管斜径的比值对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对71例腰腿痛患者行CT/MR检查,以MR双旁正中矢状面图像上硬膜囊后方是否出现黄韧带压迹为依据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同时对50例无腰腿痛志愿者行腰椎CT/MR检查:再以CT/MR轴面分别选取L3~4、L4~5、L5~S1间盘下缘层面,测量其黄韧带厚度与椎管斜径比值(简称厚度斜径比值),分析其与MRI阳性符合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结果阴性组(35倒)共210条黄韧带,厚度为(3.01±0.72)mm,厚度斜径比值为0.19±0.04:阳性组(36例)共119条黄韧带,厚度为(3.94±0.84)mm,厚度斜径比值为0.28±0.O6;对照组黄韧带厚度为(3.16±0.85)mm,厚度斜径比值为0.19±0.04,阳性组黄韧带厚度与阴性组或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阳性组厚度斜径比值与阴性组或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厚度斜径比值〉0.24为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8%、89.6%、73.6%:黄韧带厚度、厚度斜径比值与临床症状均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72、0.86,P值均〈0.05);黄韧带厚度、厚度斜径比值两种测量方法对临床症状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测量黄韧带厚度斜径比值较单纯测量黄韧带厚度对判断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更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前椎缘骨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丰县人民医院影像科2013年5月-2015年6月诊断的12例腰椎前椎缘骨影像学表现。8例由CT诊断,2例由MRI诊断,2例由CT与MRI共同诊断。结果病变位于腰椎椎体前上缘11例,前下缘1例,其中位于L4椎体6例,L5椎体4例,L3椎体1例,同时位于L4及L5椎体1例。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前缘骨质局部缺如,缺损区内见软组织密度或信号灶,病灶超出相邻椎体前缘连线,椎间盘前纤维环前凸,前纵韧带明显受压前凸。结论腰椎前椎缘骨主要发生于L4、L5椎体前上缘,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腰椎峡部骨性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n HB  Zheng XH  Chen ZG  Dai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51-1054
目的 了解腰椎后外侧部骨性结构变化特点,为峡部外缘入路摘除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在30侧湿性成人腰椎标本上测量:(1)峡部外缘至中线的距离;(2)椎体腰部外缘面至后正中线的距离;(3)峡腰距;(4)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5)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6)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并分析其随腰椎序列变化的规律.结果 随着腰椎序数的增加,在下腰椎,代表"手术窗"横向径线的峡腰距在L5减少为0.32 cm(P<0.05);纵向径线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和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亦递减,在L5-S1分别为0.17 cm和0.46 cm(P<0.05),造成"手术窗"外口缩窄.而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渐增加,由L1-2的-0.20cm增至L5-S1的0.86 cm(P<0.05),关节突渐上移覆盖了间盘平面.结论 从L1-L2至L4-S1,峡部外缘入路显露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时,需要切除的峡部外缘、横突根部、椎弓根下部、关节突关节上部的骨量递增;在L5-S1采取峡部外缘入路时可能造成上述部位的骨量切除过多而致术后腰椎不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替牙期儿童的下颌骨发育情况,探讨该时期下颌骨整体发育的趋势。方法:对140例6~12周岁替牙期儿童拍摄CBCT图像,使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包括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宽度等15项线距和6项角度。结果:6~8周岁替牙早期组60例与9~12周岁替牙晚期组80例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替牙晚期组数值较替牙早期组增加,其中左侧下颌骨长度(Co L-Gn)[(7.29±0.7)mm]、右侧下颌骨长度(Co R-Gn)[(8.00±0.9)mm]、髁突间距(Co L-Co R)[(3.29±0.8)mm]、喙突间距(Cor L-Cor R)[(4.76±0.7)mm]、乙状切迹间距(Sg L-Sg R)[(5.11±0.6)mm]、下颌角间距(Go L-Go R)[(4.83±0.7)mm]、颏孔间距(Mf0L-Mf0R)[(1.65±0.4)mm]、颏孔近颊点间距(Mf1L-Mf1R)[(1.16±0.4)mm]、颏孔远颊点间距(Mf2L-Mf2R)[(2.39±0.4)mm]、颏孔远舌点间距(Mf2’L-Mf2’R)[(1.42±0.6)mm]、左侧下颌体长度(Go L-Gn)[(5.80±0.8)mm]、右侧下颌体长度(Go R-Gn)[(6.95±0.7)mm]、左侧下颌支高度(Co L-Go L)[(4.40±0.5)mm]、右侧下颌支高度(Co R-Go R)[(4.33±0.6)mm]、左侧下颌角(Co L-Go L-Gn)[(3.75±0.4)°]、右侧下颌角(Co R-Go R-Gn)[(5.18±0.3)°]、髁突开张度(Co L-Gn-Co R)[(0.62±0.28)°]、喙突开张度(Cor L-Gn-Cor R)[(0.68±0.3)°]、乙状切迹开张度(Sg L-Gn-Sg R)[(0.59±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孔近舌点间距(Mf1’L-Mf1’R)几乎不变,下颌角开张度增加(0.3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牙晚期下颌骨各部分长宽高均有所增加(除颏孔近舌点间宽度),不同部位骨组织的增加量不同,下颌骨水平向宽度变化由前至后呈增大趋势,颏孔近中部位下颌骨宽度的增加主要由下颌骨外侧面增生新骨引起,下颌骨整体发育趋势为向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