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初步了解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免疫应答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14日到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法分别检测2组血清IFN-γ(干扰素-γ),IL-4(白细胞介素-4)及IL-10(白细胞介素-10)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FN-γ及IL-10均显著增高,P<0.05。IL-4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进程中Th1和Th2细胞的平衡被打破,患者细胞免疫相对增强,体液免疫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2.
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实验模型对研究帕金森病(PD)的发病和治疗是尤其必要的。自从发现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能在人类诱发PD以来,人们对其神经毒性作了大量研究。MPTP及其有效成分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对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有选择性的破坏作用,从而发挥其诱导PD的毒性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MPTP/MPP+诱导的PD实验模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MPTP/MPP+诱导的PD实验模型已广泛地用于PD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v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致C57BL/6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模型中β-catenin在腹侧中脑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MPTP制备C57BL/6小鼠帕金森病模型.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n=5):对照组、MPTP 0 d组、MPTP 1 d组、MPTP 2 d组、MPTP 4 d组、MPTP 7 d组、MPTP 14 d组、MPTP 21 d组.在末次注射MPTP后的相应时间点将动物处死,Western blot法检测腹侧中脑磷酸化β-catenin(phosphorylated β-catenin,p-β-catenin)以及总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腹侧中脑β-catenin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结果 MPTP致伤显著增加了C57BL/6小鼠腹侧中脑总β-catenin蛋白的水平,然而p-β-catenin蛋白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显示MPTP处理后第7天β-catenin蛋白在腹侧中脑各区域黑质网状部(SNr),黑质致密部(SNpc)以及被盖腹侧区(VTA)的表达增多并发生了核转移.结论 MPTP所致腹侧中脑区β-catenin蛋白表达增加与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环状RNA(circRNA)-ITCH在鼻咽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circRNA-ITCH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qPCR分别检测circRNA-ITCH在49例鼻咽癌组织和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选取circRNA-ITCH表达最低的细胞系,分别转染阴性质粒或过表达circRNA-ITCH的质粒,定义为对照组和实验组。CCK-8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过表达circRNA-ITCH对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过表达circRNA-ITCH对10-11转位酶1(ten-eleven translocation1,TET1)基因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结果 circRNA-ITCH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circRNA-ITCH在鼻咽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人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P<0.05),在CNE-2Z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最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NE-2Z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NE-2Z细胞中TET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Wnt1、PLC、PKC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抑制。结论 circRNA-ITCH在鼻咽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降低,过表达circRNA-ITCH可明显抑制鼻咽癌CNE-2Z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是促进TET1基因的表达,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非结构蛋白NS1转染人上皮细胞后对Ⅰ/Ⅱ型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效应。方法:在遗传信息不变的条件下,构建稳定的RSV-NS1表达质粒(富含GC),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质粒NS1在转染A549细胞不同时间段其蛋白的表达,并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干扰素(IFN)-β和白细胞介素(IL)-10的浓度。结果:NS1转染A549细胞1、2、4、8、24 h后,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显示质粒NS1转染细胞1 h后即可检测到其蛋白表达。IFN-β在NS1转染细胞8 h后浓度逐渐降低(P<0.05),这一下降趋势持续至24 h仍有意义;IL-10在NS1转染细胞4 h后浓度开始上调,8 h增加到基础值7.8倍,并在8~24 h内持续上调(P<0.05)。结论:RSV NS1转染早期即在上皮细胞表达并差异性调节Ⅰ/Ⅱ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L-10和HO-1在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检测大鼠血清IL-10以及TNF-α,肝匀浆中MDA、GSH以及SOD相关指标的变化;此外采用RT-PCR方法检测IL-10和HO-1 mRNA的表达.结果 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深,TNF-α的水平明显增加而IL-10却逐渐降低;肝匀浆中GSH和SOD的活性明显下降,但MDA却呈上升趋势;IL-10和HO-1mRNA表达也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深而减弱.结论 IL-10与HO-1的表达随着肝损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且构成一个新的抗炎途径参与了酒精性肝病的过程,从而为今后的酒精性肝病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regulatory Tcells,Treg)的变化,及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食管癌患者及26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GF-β1、IL-10表达水平。结果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TGF-β1和IL-10表达水平分别为(7.50±1.94)%、(46.41±11.12)μg/ml、(48.10±13.49)pg/ml,高于对照组(5.04±0.92)%、(35.21±7.46)μg/ml、(33.78±7.31)pg/ml(P<0.05)。TNM分期Ⅰ~Ⅱ期者与Ⅲ~Ⅳ期者Treg细胞比例及TGF-β1、IL-10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IL-10表达水平与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明显相关(P<0.01)。结论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对于判断食管癌的病期有一定价值。TGF-β1、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参与Treg细胞对机体的免疫负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外周血白介素-1β、白介素-6及白介素-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25例CHF患儿和20例门诊体检健康儿童血清IL-1β、IL-6及IL-10浓度。结果CHF组患儿IL-1β及IL-6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IL-10水平也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HF时炎性因子(IL-1β及IL-6)和抗炎因子(IL-10)比例失衡所致的免疫紊乱对于CHF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CYP1B1抑制剂TMS(2,3’,4,5’,-四甲氧基二苯乙烯)对于C3H10T1/2多潜能干细胞脂肪分化及相关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3H10T1/2细胞株至完全融合后,接触抑制2 d,用激素刺激混合物(IDM)(10 μg/ml胰岛素,
2 μmol/L地塞米松和0.5 mmol/L 3-异丁基1-甲基黄磦呤)诱导分化,同时加入不同浓度TMS(0,1.0,2.0、4.0 μg/ml)。观察各组
细胞分化程度,脂肪分化关键转录核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γ)及其下游靶基因CD36、脂肪酸结合蛋白4
(FABP4)的的表达状况。结果油红和TG含量测定结果显示,CYP1B1选择性抑制剂TMS可剂量依赖地抑制IDM诱导的多潜
能干细胞C3H10T1/2向脂肪细胞分化;这一作用源于TMS抑制转录核因子PPARγ的转录和蛋白表达以及下游靶基因CD36与
FABP4表达。结论TMS抑制由IDM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C3H10T1/2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IL)-1β、6和10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HFMD患儿60例(观察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症32例(轻症组)和重症28例(重症组),均予以抗病毒、退热及营养支持等常规基础治疗,连用5 d。观察患儿治疗前和治疗5 d后血清IL-1β、6和10水平的变化。另选择体检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IL-1β、6和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症组患儿血清IL-1β、6和10水平明显低于重症组(P<0.01)。治疗5 d后,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L-1β、6和10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HFMD患儿存在血清IL-1β、6和10水平的异常上升,提示HFMD患儿发病早期存在促炎症/抗炎症因子网络水平紊乱,表现为免疫抑制和亢进同时存在现象,引起机体发生损伤性的混合性拮抗反应。IL-1β、6和10水平变化可作为HFMD患儿病情程度、疗效随访和预后判断的敏感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利用正交实验法优选药物重要中间体1-氨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盐酸盐(1)的合成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合成(1)中的酰化、邻苯二甲酰亚胺N-烃化、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肼解与还原等主要反应的关键条件对收率的影响,筛选出主要反应的优选实验条件。结果:合成(1)的总收率达到了62.4%,约为原来总收率的2.5倍。结论:该合成工艺路线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操作简便、兼顾环保以及产品收率高且品质好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方法以邻菲罗啉5,6-二酮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了两个新型大环化合物2,3,8,9-二邻菲罗啉-1,4,7,10-四氮杂十二环-1,3,7,9-四烯(化合物1)和2,3,8,9-二邻菲罗啉并-1,4,7,10-四氮杂十二环-1,3,5,7,9,11-六烯(化合物2)。采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以及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化合物进行表征。结果与结论确定了目标产物的结构,并且推断出在过量的乙二胺存在下,化合物2的脱氢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腺病毒肺炎(SAP)患儿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腺病毒肺炎(AP)患儿118例,分为SAP组57例和非SAP组61例,将SAP患儿根据预后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4天、治疗7天血清MIP-1α、TGF-β1、IL-10水平,及其对SAP诊断和预后的效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MIP-1α、TGF-β1、IL-10水平治疗后两组均随时间逐步下降,且治疗前、治疗4天、治疗7天SAP组均高于非SAP组(P<0.05)。治疗后有效组MIP-1α、TGF-β1、IL-10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MIP-1α、TGF-β1、IL-10三者联合检测对SAP诊断和预后预测的效能最高(P<0.05)。结论SAP患儿血清MIP-1α、TGF-β1、IL-10水平高,三者联合检测对SAP诊断和预后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外周血白介素-1β、白介素-6及白介素-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25例CHF患儿和20例门诊体检健康儿童血清IL-1β、IL-6及IL-10浓度。结果CHF组患儿IL-1β及IL-6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IL-10水平也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HF时炎性因子(IL-1β及IL-6)和抗炎因子(IL-10)比例失衡所致的免疫紊乱对于CHF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和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频率分布以及与脓毒症易感性的相关性,观察不同多态性基因型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该院普通外科住院的181例患者,分为脓毒症组(100例)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组(81例),以1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取外周血白细胞提取基凶组DNA,用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IL-1基因上+3953T、IL-10基因上-592A和-1082A,共3个SNP。在诊断为SIRS或脓毒症24h内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用RT—PCR法检测IL-1和IL-10mRNA的表达;同时取血浆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结果:SIRS组和脓毒症组中,+3953T、-592A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脓毒症早期,IL-1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在+3953C/T组明显高于C/C组;而IL-10两个SNP对脓毒症早期的IL-10表达水平,无明显的影响作用。结论:该研究显示,IL-1及,IL-10基因上SNP差异可能是脓毒症患者易感的原因之一。在脓毒症发生机制中,有促炎介质和抑炎因子的共同参与,其表达水平与SIRS及脓毒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附子联合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anendons combined 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C57BL/6小鼠肝阳上亢PD亚急性模型和肝阳上亢PD慢性模型的建立,通过行为学、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肝阳上亢PD亚急性组MPTP[25mg/(kg·d)]注射7天、肝阳上亢PD慢性组[25mg/(kg·d)],每3.5天注射1次,注射5周,在注射MPTP前,各模型组附子煎液灌胃4周。爬杆、转棒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小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rosine hydroxylase,TH)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小鼠蛋白含量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TH mRNA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肝阳上亢PD慢性组小鼠行为变化明显,模型组及肝阳上亢PD亚急性组小鼠变化较低,在爬杆实验中,肝阳上亢PD慢性组小鼠爬杆时间明显长于模型组及肝阳上亢PD亚急性组(P<0.05),转棒实验中,肝阳上亢PD慢性组小鼠在棒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及肝阳上亢PD亚急性组(P<0.05)。中脑黑质区TH阳性细胞表达含量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阳上亢PD慢性组TH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及肝阳上亢PD亚急性组表达量高于肝阳上亢PD慢性组;免疫印迹及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肝阳上亢PD慢性组小鼠在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为最低(P<0.05)。结论 肝阳上亢PD慢性组小鼠与单纯MPTP模型组及肝阳上亢PD亚急性组比较,损伤程度更高,周期更长,更具有与人类PD相似的临床症状,提示该模型有望成为PD发病机制研究潜在的稳定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炎素-1(Antitlammin-1,AF-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和不同浓度的LPS+AF-1组.应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IL-10表达的变化.结果 1μg/ml的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IL-10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LPS+AF-1组IL-10表达较LPS组表达显著升高(P<0.05),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AF-1可促进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IL-10表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化学诱导法构建与人口腔癌发生发展相似的Balb/c小鼠口腔癌及淋巴道转移模型.方法:实验组68只小鼠,采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oxide,4-NQO)300 mg/L饮水喂养8~20周,停药后自来水喂养至40周,对照组32只仅给自来水喂养12~40周;8周后,每隔2周处死4只实验组小鼠,肉眼及HE染色和免疫组化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k)染色观察癌变及淋巴道转移全过程.结果:随着 4-NQO作用时间及观察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舌背黏膜相继出现白色斑块,红白相间的斑块及乳头状新生物等改变,斑块出现的位置由最初的舌根部向舌尖部蔓延,并在舌腹、口底、牙龈、上腭等部位发现类似斑块.24周及以前,小鼠口腔黏膜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皮异常增生.25~32周期间,16只中有14只发生肿瘤,其中一部分发生同侧或双侧颌下淋巴结转移(2/16).33~40周期间,全部发现有原发灶肿瘤以及同侧或双侧下颌淋巴结转移(16/16),HE染色确定有转移的实验组小鼠颌下淋巴结免疫组化pan-ck染色均为阳性.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4-NQO化学诱导法成功建立小鼠口腔癌前病变、口腔癌及淋巴道转移模型,发病过程与人发病过程相似,具有较高的成瘤率以及淋巴道转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正交实验法优选药物重要中间体1-氨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盐酸盐(1)的合成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合成(1)中的酰化、邻苯二甲酰亚胺N-烃化、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肼解与还原等主要反应的关键条件对收率的影响,筛选出主要反应的优选实验条件。结果:合成(1)的总收率达到了62.4%,约为原来总收率的2.5倍。结论:该合成工艺路线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操作简便、兼顾环保以及产品收率高且品质好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