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206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94篇
  1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制备包含大鼠听皮质与内侧膝状体及两者间功能联系的脑片,采用盲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对听皮质-内侧膝状体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生理和药理学特性进行实验观察。方法:实验于2004-04/06在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出生后7~15d健康SD大鼠21只,制备与水平方向呈15°的600μm的内侧膝状体脑片,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电极内液成分及其浓度(mmol/L)为:甲磺酸铯120、氯化镁2、羟乙基哌嗪乙磺酸10、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0.5、三磷酸腺苷2、QX-3142;灌流液中常规加入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10μmol/L)。获得内侧膝状体神经元全细胞模式后,在电流钳或电压钳模式下,双极钨丝刺激听皮质颗粒下层(Ⅴ~Ⅵ层),给予时程为100μs的方波刺激,在内侧膝状体分离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阻断剂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50μmol/L)和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拮抗剂氰基-2-硝基喹啉-2,3-二酮(20μmol/L)对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①观察15例内侧膝状体神经元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其平均膜静息电位为(49±13.5)mV,膜输入阻抗为(432±109)MΩ。电流钳模式下,刺激听皮质,可在80%(12/15)的内侧膝状体神经元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幅度与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在3例记录中采用了不含QX-314的电极内液,可以观察到当刺激达到阈值水平,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波峰上爆发了动作电位。②选择电压钳模式;电压钳下,刺激听皮质后可在内侧膝状体神经元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钳制电位为-70mV时,电流是内向的,加入氰基-2-硝基喹啉-2,3-二酮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幅度显著下降,进一步加入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几乎完全消失。结论:600μm的旁水平位脑片包含了内侧膝状体与听皮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功能性纤维联系;刺激听皮质,可在内侧膝状体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可以被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和氰基-2-硝基喹啉-2,3-二酮所阻断。听皮质-内侧膝状体突触的兴奋性传递以谷氨酸为神经递质,主要由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两种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频聚焦超声辐照携载腺病毒靶向微泡增强基因转染颅内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原位接种U251胶质瘤细胞制备小鼠颅内胶质瘤模型25只;制备可以携载腺病毒载体和偶联RGD肽的脂质体微泡,并检测其性状。筛选颅内胶质瘤直径3.0~4.0 mm的小鼠分为3组,Ⅰ组注射未携带腺病毒的非靶向微泡(对照组),Ⅱ组注射载腺病毒的非靶向微泡,Ⅲ组注射载腺病毒的靶向微泡,各组注射微泡后均接受超声辐照,频率1 MHz,强度0.7 W/cm~2,时间5 min;使用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各组小鼠颅内荧光强度。结果制备的脂质体微泡直径为1.10~1.20μm,平均浓度(7.8±0.43)×10~8/ml,其可携带腺病毒,还可偶联RGD肽。MRI筛选颅内肿瘤直径3.0~4.0 mm的荷瘤小鼠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显示,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小鼠颅内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均P0.01)。结论静脉注射偶联RGD肽的载腺病毒靶向微泡可以将携载的目的基因有效地转染至颅内胶质瘤,为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柔比星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干性的诱导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终浓度(0、0.05、0.1和0.5μmol/L)多柔比星培养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存活情况,筛选出最适多柔比星浓度(0.1μmol/L)用于后续实验。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和人乳腺癌MDA-MB-468细胞经多柔比星(0.1μmol/L)持续刺激4周后分别命名为4T1-DOX和MDA-MB-468-DOX细胞。通过成球实验观察细胞的干性,免疫荧光检测CD13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tat3、p-Stat3和Oct-4的表达。结果:成球实验发现4T1-DOX细胞成球能力较4T1细胞显著增强,MDA-MB-468-DOX细胞成球能力较MDA-MB-468细胞也显著增强(P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133在4T1-DOX细胞的表达比4T1细胞明显增高(P 0.05);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CD44在4T1-DOX中表达较4T1细胞显著增高(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ct-4及p-Stat3在4T1-DOX细胞中的蛋白水平增高(P 0.05),而总Stat3的表达量未见显著改变。以上结果表明在0.1μmol/L多柔比星持续诱导下4T1细胞干性特征明显增强。加入Stat3抑制剂WP1066后,CD44、Oct-4和p-Stat3的蛋白水平均下降(P 0.05)。结论:多柔比星通过激活Stat3-Oct-4信号通路,使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成球能力增强,4T1细胞干性标志物CD133及CD44表达增多,诱导乳腺癌细胞干性的产生。因此,Stat3-Oct-4通路可能成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严重。作为一个新发传染性强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战"疫"要遵从的三大原则。在此疫情之下,神经外科医生应掌握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尤其是针对COVID-19合并神经外科急诊患者,避免误诊漏诊,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为疑似或确诊的COVID-19患者实施急诊神经外科手术时,必须严格遵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医疗机构的相关防护规定,密切协调手术各方,所有人员均应做好三级防护,手术必须在负压手术间进行。对于不具备上述医疗条件的单位,宜尽快将需要急诊手术的COVID-19患者转诊至有条件的医疗单位。  相似文献   
5.
正扩张型心肌病(简称扩心病)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并伴有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我国扩心病患病率约占10%~15%,5年存活率为60%~([1-2])。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扩心病心衰效果较好,介绍如下。1病案黄某,男,34岁。2015年11月主因"咳嗽、咳痰伴憋气2周余,加重3天"于当地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查超声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从中西医两个方面论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制,介绍丹参的药理学研究,分析其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ulat Necrosis of the Fcromal Hea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即疏通微循环、改善血液性能、发挥类雌激素作用等。总结丹参与其他疗法耦合对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27例CD 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8例,总有效率87%.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认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原发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一种B细胞淋巴瘤。由于胃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常被误诊或漏诊,且在治疗上有多种措施需要选择,为了提高对MALT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现对我院20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混沌理论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本院心血管内科及中医病房住院的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2~3级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同期本院体检者113例(男57例,女5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参考杓状曲线和散点图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中的24 h收缩压平均值(24 h SBP)、24 h舒张压平均值(24 h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BPSD)、夜间血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进行分析,观察两组变化.结果 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组24 h SBP、24 h DBP、24 hSBPSD、24 h DBPS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 h SBP(mm Hg,1 mm Hg=0.133 kPa):145.50±9.90比110.60±8.20,24 h DBP(mm Hg):85.62±11.08比66.68±6.78,24 h SBPSD(mm Hg):15.66±4.52比11.95±3.14,24 h DBPSD(mm Hg):11.32±2.89比9.28±2.03,均P<0.053,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2%(5/120)比96.5%(109/113),P<0.05],且男性、女性患者与相应健康人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4 h SBPCV、24 h DBPCV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混沌理论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