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赵莹  吕芳丽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5):531-534,623
目的评价匹多莫德对体外细胞培养弓形虫的抑制作用。方法在96孔板中采用Hela细胞培养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弓形虫RH株速殖子,实验设匹多莫德用药组、磺胺甲嗯唑(SMX)用药组、SMX+匹多莫德联合用药组以及未用药对照组,观察比较绿色荧光弓形虫速殖子给药后48、72、96h和120h的增殖情况及活虫数。结果与未用药组比较,SMX1mg/ml(P〈0.01)、0.5mg/ml(P〈0.01)和0.25mg/ml(P〈0.01)剂量组在各时间点均可显著抑制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匹多莫德25μg/ml(P〈0.05)、12.5μg/ml(P〈0.05)和6.25μg/ml(P〈0.05)剂量组均可一定程度地抑制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SMX(0.25mg/ml)+匹多莫德(25μg/ml)活虫数最低,与SMX1mg/ml单独使用对弓形虫速殖子的抑制作用相近(P=0.311)。结论匹多莫德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弓形虫速殖子增殖的作用;匹多莫德与SMX联合应用既能降低SMX用量又能有效抑虫。  相似文献   

2.
压电免疫传感器阵列检测尖吻蝮蛇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以压电传感阵列技术榆测尖吻蝮蛇毒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2×5的AT切向、基频10 MHz的石英晶体微阵列,将尖吻蝮蛇毒抗体巯基化,通过自组装技术固定在石英晶体金膜电极表面,检测不同浓度的尖吻蝮蛇毒标准液.结果 尖吻蝮蛇毒压电免疫传感器阵列上,最适抗体固定浓度为3 μg/ml,尖吻蝮蛇毒与相应抗体反应时间为40 min,检测尖吻蝮蛇毒最低浓度为0.1μg/ml,蛇毒浓度在0.1~4.0μg/ml范围时,与晶体频率变化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采用压电免疫传感器阵列检测尖吻蝮蛇毒响应特性良好,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不需标记等优点,是实现快速仪器化检测蛇伤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福建尖吻蝮蛇蛇毒类凝酶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中国福建尖吻蝮蛇蛇毒类凝酶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断尾法测小鼠出血时间,观察止血剂量对家兔全血凝固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结果:蛇毒类凝酶在0.0001-0.0100kU/kg可使小鼠出血时间明显缩短,而当剂量增大到3.0000kU/kg时,则显著延长小鼠出血时间。其0.0004-0.0036kU/kg剂量能使家兔全血凝固时间明显缩短,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论:中国福建尖吻蝮蛇蛇毒类凝酶在小剂量时可作为止血药,它可能通过适度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缩短出凝血时间而发挥其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阿奇霉素、红霉素、磺胺嘧啶、大蒜素体外抗弓形虫的效果。方法 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培养的巨噬细胞 ,每一种药物根据预实验设立 2至 3个浓度 ,分别在速殖子侵入细胞前和侵入细胞后用不同浓度的药物处理 ,每隔 1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及弓形虫的形态及生长情况 ,9d后取出盖玻片 ,染色透明后 ,镜下观察。再将培养液及培养细胞注入鼠腹腔 ,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结果 阿奇霉素的浓度在 2 0 μg/ml时具有抑制虫体生长的作用 ,>40 μg/ml时对巨噬细胞有明显的毒性。红霉素的浓度在 10 0 μg/ml、15 0 μg/ml时可抑制弓形虫的生长与繁殖 ,但不能完全杀死虫体 ,形成假包囊。将假包囊及培养液接种小鼠腹腔 6d后小鼠发病死亡 ,解剖小鼠后 ,可见大量的虫体。没有观察到 10 0 μg/ml、2 0 0 μg/ml的磺胺嘧啶及 2 0 μg/ml、40 μg/ml的大蒜素有抑制弓形虫生长的作用。 结论 阿奇霉素具有明显杀灭速殖子的作用。低浓度的红霉素有利于包囊形成。磺胺嘧啶、大蒜素体外无杀灭速殖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尖吻蝮蛇毒素组双向电泳和二维液相色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研究尖吻蝮蛇蛇毒的蛋白质组分及其活性。方法:利用双向电泳和二维色谱(IEX+HPLC)分析尖吻蝮蛇蛇毒蛋白质组,并制备分离样品研究蛇毒中酶和毒素活性。结果:双向电泳分离检测得到128种蛋白质,其中24种蛋白质丰度较高,73种为酸性蛋白质,加种为碱性蛋白质。二维色谱展现58种蛋白质,其中26种蛋白质丰度较高。初步活性研究表明,尖吻蝮蛇蛇毒蛋白质多数属于丝氨酸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磷脂酶A2家族,部分蛋白质可能属于去整合素家族。结论:双向电泳和二维色谱相互结合.有效分析了尖吻蝮蛇毒的蛋白盾组成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尖吻蝮蛇毒小肽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法观察尖吻蝮蛇毒小肽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荧光染色法测定和观察尖吻蝮蛇毒小肽对SGC-7901细胞凋亡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尖吻蝮蛇毒小肽对SGC-7901与FN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MTT显示尖吻蝮蛇毒小肽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的增殖,电镜观察给药组细胞出现明显凋亡,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尖吻蝮蛇毒小肽对SGC-7901细胞在FN基质上的黏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关系。结论尖吻蝮蛇毒小肽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该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黏附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药用植物阿里红多糖(fomes officinalis polysaccharides,FOPS)粗提物对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RH株速殖子体外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及虫体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CCK-8法计算FOPS粗提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IC_(50)并筛选安全药物剂量;建立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接种比例为1∶5的体外感染模型,分设空白对照组、强感染对照组和高(400μg/ml)、中(200μg/ml)、低(100μg/ml)剂量组。Hoche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虫体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6 h、12 h、24 h、36 h、48 h形态及感染率变化;相对定量PCR法检测各实验组弓形虫529基因表达水平并计算虫体相对增殖抑制率;Annexin V-FITC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10 h时高剂量(400μg/ml)FOPS对培养上清中游离弓形虫凋亡的影响。结果 FOPS粗提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IC_(50)为1 038μg/ml,安全药物剂量为519μg/ml以下。Hochest 33258荧光染色发现高剂量组感染6 h时细胞爬片中TgRH株速殖子无法侵入巨噬细胞且出现核固缩强亮荧光凋亡现象,12 h内感染率仅(5.38±3.08)%,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各药物组巨噬细胞感染率在各时间均低于感染对照组。48 h时中、高剂量组巨噬细胞感染率分别为(85.31±2.33)%和(67.58±3.47)%,低于感染对照组的(92.51±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4,P0.05);低剂量组巨噬细胞感染率为(91.96±2.31)%,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P0.05)。弓形虫529基因表达水平显示感染48 h时高、中、低剂量FOPS的相对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5.70±0.03)%、(45.65±0.08)%和(38.98±0.06)%。流式细胞术检测高剂量H-FOP药物组感染10 h时细胞上清中TgRH株速殖子细胞周期发现G1期前典型亚二倍凋亡峰,占弓形虫总数的20.44%。结论 FOPS可抑制刚地弓形虫TgRH株速殖子体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感染和细胞内增殖,并在感染初期有抑制虫体入侵巨噬细胞、诱导虫体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Na_2EDTA对尖吻蝮蛇毒的局部出血及致死效应的影响。实验表明Na_2EDTA与尖吻蝮蛇毒混合37℃温孵30分钟对5.2个小白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LD_(50))的尖吻蝮蛇毒有完全保护作用,对16.6个LD_(50)仍有显著的保护效果。对小鼠和家兔的实验治疗(皮下注毒后,局部浸润注射给药)均显示出有非常显著的疗效。观察Na_2EDTA与尖吻蝮蛇毒体外混合温孵后对其局部症状的对抗效应说明,2.5×10~(-4)M的EDTA可完全对抗40μg/ml尖吻蝮蛇毒的局部出血活性;2.5×10~(-2)MEDTA可部分对抗40微克尖吻蝮蛇毒增加毛细血管通透作用。在注毒局部皮下立即浸润注入Na_2EDTA可显著减轻局部出血、坏死等症状。CaNa_2EDTA则无对抗尖吻蝮蛇毒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急性弓形虫病兔血清特异性IgG动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Dot-ELISA对感染不同数量和不同毒力弓形虫家兔血清的特异性IgG进行动态观察。方法:4组实验动物分别经腹腔接种强毒RH株速殖子(10^4/只和10^2只)和中等毒力PP株速殖子(10^6/只和10^4/只)。结果:感染不同数量弓形虫的宿主血清特异性IgG动态无明显差异,百不同毒力的虫株对宿主血清特异性IgG动态影响不同。结论:弓形虫虫株的感染量对血清特异性IgG动态影响不同。结论:  相似文献   

10.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蛇毒纤维蛋白原酶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从尖吻蝮蛇的毒液中提出的一种蛇毒酶新制剂,命名为尖吻蝮蛇毒去纤维蛋白酶,简称去纤酶。它有使纤维蛋白原下降的独特作用,产生非常显著的抗凝血效应。我们自1981年3月起至1984年7月的三年中用去纤酶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60例61只眼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