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和血清中差异表达的代谢物。方法采用Zea Longa改良栓线法构建大鼠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收集脑组织和血清,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检测代谢物表达谱。利用OmicShare工具对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结合t检验筛选得到差异表达的代谢物。进一步利用Metabo Analyst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结果总共鉴定出105个血清代谢物以及95个脑组织代谢物。PLS-DA分析表明,假手术组和MCAO模型组血清和脑组织区分较好。假手术组相比,MCAO大鼠血清中尿素、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露糖、尿素、苯丙氨酸以及蛋氨酸代谢物显著升高(P0.05),与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肌醇、丝氨酸、丙三醇、亚油酸以及4-羟基脯氨酸显著降低(P0.05)。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丙氨酸、乳酸、尿素、亮氨酸、脯氨酸、缬氨酸、2-羟基异丁酸、异亮氨酸显著升高(P0.05)。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差异代谢物可参与部分氨基酸合成及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甲烷代谢通路、甘油酯类代谢通路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与血清中存在差异表达的代谢物,可能参与脑卒中发病机制,为研发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NMR的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CUMS)与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CRS),为抗抑郁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模型参考。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制作CUMS模型与CRS模型,以大鼠旷场行为、体重以及糖水偏爱作为常规指标,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实验21 d大鼠尿液进行NMR数据采集,运用SPSS,MatLab7.5,SIMCA-P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行为学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UMS组除水平运动外,各种常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S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和理毛次数等指标直观上都减少,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粪便粒数增加,但是无统计意义(P>0.05);NMR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散点图中CUMS组与正常组各样品散点比较集中,CRS组点较分散,介于正常与CUMS组之间。CUMS模型和CRS模型共有的标志物有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酪氨酸、肌酸,CUMS模型特有标志物为脯氨酸,CRS模型特有标志物为天冬酰胺及精氨酸。结论:行为学及代谢组学均显示CUMS组造模比较成功,CRS组在行为学指标上较差,但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显示造模成功,说明代谢组学方法比行为学更灵敏,由于代谢组学技术比常规方法具有灵敏、整体、直观性的优点,因此可用于抑郁模型的筛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与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 nitrosamine,DEN)肾毒性有关的肾代谢标志物及其参与的代谢通路。 方法:将19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健康对照组(n=9),给予大鼠灭菌食用水自由饮用;DEN给药组(n=10),给予大鼠 0.1 mg/mL DEN溶液自由饮用。18周后麻醉并处死大鼠采集肾组织进行磁共振代谢组学检测和病理学检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EN给药组大鼠肾代谢物的含量变化比较明显,如丙氨酸、牛磺酸、醋酸盐、丙酮酸、胆碱含 量显著减少,而肌酸、甘氨酸、氧化三甲胺、蛋氨酸、脯氨酸、乳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含量显著增加。 结论:DEN给药组大鼠肾组织有5种代谢通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甘 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通路,丙酮酸代谢通路,糖酵解和糖异生通路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变化,评价柴胡和白芍醋炙前后组方四逆散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四逆散中君药柴胡和臣药白芍醋炙的增效机制及炮制内涵。方法   利用CUMS程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以1H-NMR为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给药情况下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变化。结果   CUMS抑郁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共有17种代谢物水平发生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及柴胡和白芍醋炙后组方的四逆散组干预后的抑郁大鼠代谢发生显著变化。与四逆散组比较,柴胡和白芍醋炙后组方的四逆散组干预的抑郁大鼠粪便中乳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甲酸、乙酸、苏氨酸6种代谢物的水平发生变化,同时对丙酮酸代谢、糖酵解与糖质新生代谢、甲烷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氨酰合成代谢共6条代谢通路产生影响。结论   柴胡和白芍醋炙后组方的四逆散抗抑郁作用更佳,这可能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免疫调控及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土三七干预后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分析土三七诱导大鼠肝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土三七组,每组6只。土三七组大鼠灌胃给予7.5 g·kg-1·d-1土三七水煎液,对照组大鼠灌胃给予等体积纯净水,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代谢笼收集大鼠尿液,并分离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TBIL和TG水平; 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液质联用(LC-MS)技术检测尿液样本,主成分分析评价组间代谢谱差异,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分析代谢通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土三七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增高(P0.05,P0.01); HE染色结果显示,土三七组大鼠肝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组间代谢谱差异明显,尿液样本中共鉴定出马尿酸、苯丙氨酸、N-甲基烟酰胺、氧化三甲胺等40个差异代谢物,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Vit B2代谢等主要代谢通路。结论:土三七诱导大鼠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和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Vit B2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1对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大鼠海马-杏仁核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MAP-2)磷酸化的影响,探讨人参皂苷Rb1抗抑郁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和干预组。给予应激组大鼠CUMS应激22 d,干预组大鼠同时给予人参皂苷Rb1。采用糖水实验和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杏仁核组织MAP-2及p MAP-2表达,Real-time PCR检测m RNA表达。结果:(1)对照组、应激组和干预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旷场实验得分比较,应激组大鼠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低于对照组,高于应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激组大鼠海马和杏仁核组织p MAP-2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表达明显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影响海马、杏仁核MAP-2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观察五乙酰栀子苷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五乙酰栀子苷组(25、50、100 mg/kg)和氟西汀组(10 mg/kg).除正常组外,均采用CUMS制备大鼠抑郁模型.从造模第8天开始,五乙酰栀子苷和氟西汀连续灌胃给药2周.糖水偏爱实验、旷场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肾上腺指数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探讨五乙酰栀子苷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CUMS大鼠表现出异常行为学及HPA轴活化,五乙酰栀子苷能逆转CUMS诱导的大鼠行为学改变,包括提高糖水消耗量、增加穿格数和站立数、缩短不动时间及延长游泳时间.同时,五乙酰栀子苷能使CUMS大鼠异常的HPA轴功能恢复,包括降低血清CORT和肾上腺指数、抑制下丘脑CRH mRNA表达.结论 五乙酰栀子苷可以改善CUMS大鼠行为学,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调节HPA轴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型和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血清中氨基酸的变化,了解氨基酸代谢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和雄性自发性Goto-kakizaki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作为实验组;注射同体积的枸橼酸钠混悬液的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作为2个实验组的对照组.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血清中14种氨基酸水平.结果: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2个实验组糖尿病组大鼠缬氨酸、异亮氨酸水平共同升高(P<0.05~P<0.01),谷氨酰胺、赖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的水平共同降低(P<0.05~P<0.01).结论:2组糖尿病模型动物体内支链氨基酸水平呈升高的趋势,而碱性氨基酸水平下降.缬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酰胺、赖氨酸、精氨酸等的变化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线索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的抗抑郁作用,探讨其抗抑郁机制。方法:采用小鼠悬尾(tail suspension test)和强迫游泳(forced swim test)建立急性应激模型,选择大鼠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的方法建立长期抑郁模型。同时给予人参皂苷Rg1(5,10,20 mg·kg-1·d-1)和度洛西汀(10 mg·kg-1·d-1),观察Rg1的抗抑郁作用。结果:在急性应激实验中,Rg1三个剂量组(5,10,20 mg·kg-1)均能够显著降低动物的不动时间。慢性应激后,采用强迫游泳和糖水消耗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与模型组相比,Rg1三个剂量均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增加糖水偏好实验中的糖水消耗百分比,延长动物的睡眠时间。机制研究证明,Rg1可抑制PDE4引起cAMP的累积,进而激活cAMP介导的抗抑郁信号转导途径,还可增加雄激素水平,而雄激素又能拮抗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和增加基础突触传递。此外,增加突触新生也是抗抑郁的重要机制。结论:人参皂苷Rg1对小鼠急性应激和CUMS诱导的大鼠抑郁行为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的释放、减少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以及增强突触可塑性来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梗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NR1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舍曲林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10),心梗组(n=20),抑郁组(n=10),模型组(n=20),舍曲林组(n=20)。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建立抑郁模型,通过糖水消耗试验及旷场试验对动物进行行为学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海马组织NR1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心梗组、抑郁组及模型组行为学评分下降:糖水偏爱百分比下降,运动减少,直立次数减少。②与正常组相比,心梗组、抑郁组及模型组海马NR1的表达量分别下降了12%±5%、30%±11%和57%±9%;舍曲林干预可增加模型组海马NR1表达(17%±6%)。结论:舍曲林可能通过调节海马NR1表达,改善心梗后抑郁大鼠抑郁样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急应激暴露下的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大鼠行为、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9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UMS模型组、应激加有氧运动组、应激加拉贝洛尔组。应激组采用21?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造模,应激加有氧运动组、应激加拉贝洛尔组分别给予有氧运动和药物抗应激,造模结束后进行急应激暴露。以旷场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反应,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皮质醇和IL 1β水平。结果CUMS模型组大鼠行为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呈抑制性改变。有氧运动可改善应激大鼠行为学表现,并能使血清皮质醇水平接近正常对照组,且皮质醇水平较拉贝洛尔组、CUMS模型组升高。拉贝洛尔改善应激大鼠水平活动得分,其他行为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呈抑制性改变。血清IL 1β含量各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有氧运动对应激大鼠起到保护作用,且有氧运动对应激大鼠的保护作用比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狭小空间法构建抑郁症大鼠模型(M),检测抑郁症大鼠的生理指标、行为变化及海马区的改变;将其与常规抑郁模型——慢性温和不预知应激(CUMS)抑郁症大鼠的相应指标进行差异性比较;亟望为抑郁症大鼠模型构建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取30只大鼠将其随机分成3组:(1)M模型抑郁症大鼠(M组):采用10 cm×10 cm×5 cm的孤笼构建成狭小空间,常规饲养,连续刺激4周。(2)CUMS模型抑郁症大鼠(CUMS组):将其给予禁食24 h/次、禁水24 h/次、鼠笼倾斜30°过夜/次、潮湿饲养过夜/次、4℃冰水游泳5 min/次、昼夜颠倒/次、夹尾1 min/次等刺激方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决定每天采纳的2种刺激方式,刺激4周。(3)正常对照组:常规喂养4周。对3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进行比较,其中包括体重、饮水进食量、糖水偏好度和旷场实验活动行为情况;HE染色观察3组模型大鼠的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5-HT)的含量变化。结果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4 d后大鼠的体重、糖水偏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后大鼠的饮水量、进食量、旷场试验的直立次数和方格间穿越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UMS组比较,M组14、21 d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旷场试验的14、21 d直立次数和方格间穿越次数、28 d的方格间穿越次数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28 d的直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组、CUMS组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组和CUMS组大鼠海马组织5-HT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M组与CUMS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狭小空间抑郁症大鼠模型,该模型可能缩短抑郁症模型的成模时间。狭小空间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方法简便、稳定、省时,并且造模效果与慢性温和不预知应激抑郁症大鼠模型相当,为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建立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突触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明确其治疗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汀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均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建立抑郁动物模型。电针组于每日应激前选取百会、印堂两穴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氟西汀组于造模前通过灌胃给予阳性药氟西汀水溶液,剂量为10 mg/kg,持续21 d。于应激造模后7、14、21 d分别采用旷场测试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Golgi染色观察海马突触结构的病理特点,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PSD-95、CREB、BDN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大鼠7 d时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14 d时旷场自主活动评分显著下降(P<0.05),抑郁样行为明显,海马突触结构损伤,突触可塑性蛋白SYN、PSD-95、CREB、BDNF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经电针治疗后,大鼠抑郁样行为得以明显改善(P<0.01),树突棘形态及数量趋于正常,SYN、PSD-95、CREB、BDNF表达均明显回升(P<0.01)。结论:电针能显著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与改善突触结构,上调突触可塑性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和哌唑嗪对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模型(CUMS)大鼠行为学及急应激暴露后血清皮质酮水平(CORT)、中枢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应激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UMS组、普萘洛尔组和哌唑嗪组。CUMS造模前后,用旷场实验测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造模结束后,应激动物接受1.0?mA,5?s,持续60次的急性电击刺激,2?h?后断头处死。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换算成皮质酮含量;Western blot测中枢海马中iNOS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普萘洛尔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竖立次数和修饰次数减少(P<0.05),中枢海马iNOS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哌唑嗪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清CORT水平明显高于普萘洛尔组(P<0.05)。结论哌唑嗪可明显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有利于应激个体再次遭遇急性应激时CORT的调动,减轻应激导致中枢海马损伤的程度。普萘洛尔可缓解应激时的焦虑水平,但不能扭转应激对中枢海马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应激处理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普萘洛尔组和酚妥拉明组,每组8只。采用21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应用药物对大鼠进行抗应激预处理,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大鼠的旷场行为,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IL-6和皮质醇的含量。结果抑郁大鼠的旷场行为呈现明显的抑制性改变,其血清IL-6和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酚妥拉明预处理可使应激大鼠的旷场行为表现及血清皮质醇含量接近正常,但不能阻断其血清IL-6的升高。普萘洛尔预处理对应激大鼠无明显保护作用。结论预先阻断α 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鼠对慢性应激损伤的抵抗能力。应激大鼠血清IL-6的上调可能不受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宋蕙杉  白妍  王顺 《中医学报》2021,36(2):349-355
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抑郁(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氟西汀(6 mg·kg^-1)+多巴丝肼片(6 mg·kg^-1)]组、针刺组,每组15只。采用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法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法制备PDD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透太阳""中脘",每日治疗20 min,其他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各组大鼠在28 d后测体质量变化率,蔗糖溶液偏好和旷场实验;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水平;HE染色观察脑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BDNF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帕金森伴抑郁样行为,脑组织BDNF的表达及血清BDNF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对照组的帕金森伴抑郁样行为有明显改善,同时脑组织BDNF的表达及血清BDNF水平明显升高(P<0.05),针刺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PDD模型大鼠的帕金森伴抑郁样行为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提高其脑组织及血清BDNF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