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硝酸酯类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O供体型甘草次酸硝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癌活性,寻找新型抗肿瘤候选化合物。方法:甘草次酸30-羧基通过各种连接基团与硝酸酯结合得化合物2a~2d,2a~2d的3位羟基经氯乙酰氯酯化后再与胺反应,产物成盐酸盐5a~5h)用MTT法对上述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的测定。结果:合成了12个目标化舍物,其结构均经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药理活性初筛结果显示,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癌活性。结论:化合物5c的抗肿瘤活性较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18α-和18β-甘草次酸类复合物,并对体外抗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18β-甘草次酸(Ⅰ)为起点,进行构型转化得到其光学异构体18α-甘草次酸(Ⅱ),再经C30-位羧基的甲酯化分别得到18β-甘草次酸甲酯(Ⅲ)和18-α-甘草次酸甲酯(Ⅳ),并与环磷酰胺的抗癌活性体内代谢产物——二氯磷酰氮芥偶联而得2个抗癌复合物18β-甘甲磷氮芥(Ⅴ)和18α-甘甲磷氮芥(Ⅵ);用四大光谱法(NMR、MS、IR、UV)对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分析;利用人类肝癌细胞株BEL-7402为体外实验模型,用MTT法观察各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抗肿瘤药物顺铂作为阳性对照物。结果对化合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18α-甘草次酸的构象转化得率为45%;目标化合物18β-甘甲磷氮芥(Ⅴ)和18α-甘甲磷氮芥(Ⅵ)的产率分别为35%和25%。所制备的甘草次酸衍生物中,化合物Ⅱ和Ⅵ对BEL-7402肿瘤细胞的增殖显示明显强的抑制活性,浓度在5~500μg/mL范围内,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6%~86%及1.3%~50.1%;在相同条件下,对照物顺铂的抑制率为20.0%~73.41%。结论目标化合物的制备中磷酰酯化反应的条件控制(无水、物料比1∶1.25,温度65℃和反应时间3~4h)是合成关键;化合物Ⅱ和Ⅵ在中高浓度时,与顺铂具有较类似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甘草次酸类化合物的构型转化及与抗癌基团偶联可能提高其抗癌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对增殖速率不同的4株肝癌细胞SMMC-7721,SK-HEP1,HEPG2,HEP3B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 机制。方法通过MTT法测定肝癌SMMC-7721,SK-HEP1,HEPG2和HEP3B细胞株体外生长曲线;用梯度浓度甘草次酸(5、 10、20、30、40、60 μmol/L)分别刺激48 h后,MTT法检测甘草次酸对4种肝癌细胞株体外生长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考察其对 4种肝癌细胞株总ERK蛋白,磷酸化ERK蛋白和拓扑异构酶Ⅱ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4株肝癌细胞中SMMC-7721细胞增殖 速率最慢,而SK-HEP1 细胞增殖速率最快;甘草次酸刺激48 h 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4 种肝癌细胞的生长,其中对慢增殖细胞 SMMC-7721 细胞抑制作用最强(IC50为28.04 μmol/L);细胞内ERK的磷酸化,拓扑异构酶Ⅱα的表达与细胞增殖速率呈正相 关,SMMC-7721 细胞拓扑异构酶Ⅱα与p-ERK蛋白的表达在4 株细胞中最低,SK-HEP1 细胞表达最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50 μmol/L的甘草次酸可显著抑制4株细胞内拓扑异构酶Ⅱα与p-ERK蛋白的表达(P<0.05),而25 μmol/L的甘草次酸可显著下 调SMMC-7721,HEPG2和HEP3B细胞拓扑异构酶Ⅱα与p-ERK蛋白(P<0.05)而对SK-HEP1细胞没有作用。结论甘草次酸 对不同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选择性。其中对慢增殖肝癌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下调拓扑异构酶Ⅱα的表达与抑 制ERK通路的激活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设计合成新型2-吲哚酮类c-Met激酶抑制剂.方法 以c-Met激酶抑制剂SU11274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出系列2-吲哚酮类衍生物.以2-吲哚酮为起始原料,先后经历与氯磺酸的氯磺酰化、与3的磺酰胺化、与6a~6h,7a~7h和4a~4b的缩合反应制得目标产物10a~10r,并测定它们对c-Met激酶和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 成功合成了设计的18个2-吲哚酮类化合物,产物结构经1H NMR和ESI-MS确证.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c-Met激酶和MCF-7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对目标产物进行了初步构效关系分析,为该类化合物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3,4-二甲氧基-6-溴苯甲醛、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和4-溴苯甲酸甲酯为原料,通过Ullmann反应、醛基还原、磷盐生成、Wittig反应、分子内Wittig反应、酚羟基与醛基的保护和脱保护以及烯烃的催化氢化反应等方法完成了一种未见报道的新型双联苄衍生物(17)的全合成。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S、1H NMR进行确证。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17对U20S细胞和YFP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17的活性强于地钱素C。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Ex-Rad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活性的芳酰基类化合物。方法分别以1-[(4-氟苯基)氨基甲酰基]环丙烷羧酸、1-苯基咪唑烷-2-酮为原料合成中间体3a~3d,将中间体与羧酸通过酰氯法合成目标化合物T1~T7。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TK抑制活性,计算抑制率,筛选出具有抑制PTK活性的化合物。结果合成芳酰基类新化合物7个,结构经1H NMR确证。活性初筛发现化合物T2、T6的抑制活性强于先导化合物。结论合成方法简单,原料价廉易得。ELISA法测定结果表明T2、T6的PTK的抑制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Baker-Venkataraman重排法,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羟基保护、酰化、重排、成环、脱保护5步反应全合成白杨素。以白杨素为骨架,再利用7位羟基的活性,在C-7位引入水溶性基团——烷胺基,设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21种白杨素系列衍生物8a-8u,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确证。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HCT-116(人体结肠癌细胞系),HeLa(人体宫颈癌细胞系),DU-145(人体前列腺癌细胞系),SGC-7901(人体胃癌细胞系)和HEK-293(人胚肾细胞系)的抗肿瘤活性。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7-(2-哌嗪乙氧基)-5-羟基-2-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8o)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设计合成新型硝酸酯类木犀草素衍生物.方法 采用在木犀草素母核C-3′和C-4′之间插入醚键,再在C7-OH上进行亲核取代,合成了5个目标化合物,结构经IR、NMR等确证;采用Griess方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体外NO释放情况,并通过MTT方法初步测定抗肿瘤活性.结果 在所合成的化合物中,化合物3a与3b的NO释放较迅速,且很快就到达平衡;同时,6a~6c系列化合物NO释放平稳,表明对木犀草素邻二酚羟基不同保护结构的修饰,影响了NO的体外释放;5个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无明显细胞毒性.结论 硝酸酯类木犀草素衍生物的NO释放量与抗肿瘤活性无相关性,合理的修饰有利于提高活性.  相似文献   

18.
甘草次酸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及其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实验、MTT法、集落培养实验观察GA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联苯胺染色法观察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71分化抗原评价GA对K56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GA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生长、MTT值、集落生长,并呈浓度依赖性;GA可升高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同时上调K562细胞膜CD71分化抗原的表达量。结论GA具有抑制K562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合成一氧化氮(NO)供体型雷诺嗪衍生物,检测其体外NO的释放能力,寻找新型抗心绞痛药.方法 以中间体2-(4-(2-羟基-3-(2-甲氧基苯氧基)-丙基)-1-哌嗪)乙酸(A)为基本骨架,根据药物设计的拼合原理将呋咱氮氧化物和硝酸酯与其偶联,合成系列目标化合物;采用Griess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NO体外释放量.结果 合成了8个新化合物(Ⅰ1~Ⅰ7,Ⅱ),其中7个呋咱氮氧化物类衍生物在体外具有良好的NO释放能力.结论 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NMR确证,呋咱环型化合物在体外能有效释放NO.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次酸-氟尿嘧啶类复合物-18β-甘草次酸酮-N-羟甲基-5-氟尿嘧啶(GA-Fu)的体外抗癌活性及细胞毒性。方法利用人肝癌多药耐药株Bel.7402细胞株,用MTT法观察GA—Fu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用正常肝细胞changliver测定GA-Fu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并与5.氟尿嘧啶进行对照。结果GA—Fu与5-氟尿嘧啶(5-Fu)在浓度为25~250μg/ml范围内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率随浓度提高而增强,呈浓度依赖性。尤其在较高浓度(200~250斗g/m1)下,GA—Fu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的抑制率(46%-57%)明显高于对照物5.氟尿嘧啶(33%~39%)(P〈0.05);而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最高可达9.96%)则明显低于5-氟尿嘧啶(18.50%)(P〈0.05)。结论甘草次酸与抗癌药5-氟尿嘧啶进行耦合可提高5-氟尿嘧啶的抗癌活性并降低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这可能是产生抗癌协同及化疗增敏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甘草次酸-氟尿嘧啶类偶合物中筛选新型肝靶向抗癌候选药物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