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基于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疗领域的教学与临床实践,同步结合叙事医学的教育实践,呈现了缓和医疗、人类学、叙事医学等学科领域持续深入对话的初步发现。具体包括:在缓和医疗学科领域的发展脉络中,医学教育被置于核心位置;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预期实现临床实践转化;叙事病历运用表明了叙事在缓和医疗实践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叙事医学与缓和医疗两个学科领域相互解释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叙事医学要在系统教育实效基础上获得高质量发展,同时需要推进临床诊疗的实践落地。在对叙事医学临床实践领域研究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将持续在叙事医学与缓和医疗实践相融合的方向深耕,进而论证两个学科领域的契合性;为叙事医学临床诊疗实践研究提供思路;重视对既有的本土性叙事医学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和梳理,并反哺于医学教育与实践。对叙事医学与缓和医疗的契合性进行了论证,包括叙事医学在实现缓和医疗目标中的独特价值、叙事医学教育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实施叙事缓和医疗的工具和路径、两个学科适用领域的契合性、两个学科领域价值层面的契合性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医院承担提供安宁缓和医疗服务的主要责任,探索医院场景的安宁缓和医疗模式迫在眉睫。安宁缓和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院校加入到安宁网络,如何找到有效、恰当的发展策略是各院校目前的重要议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梳理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在2012-2022年间的发展历程,旨在为安宁缓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三甲医院除了在临床实践中引入安宁缓和医疗的理念,也可以结合现实政策情况、医院制度、内外部资源在医院内探索不同的实践模式,联合院校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及大力发展学科建设,同时通过讲座、线上课堂及志愿者培训等方式加强社会的宣传与教育,循序渐进地发展院内以及院外的安宁缓和医疗事业。  相似文献   

4.
叶云婕  黄紫薇 《循证医学》2015,15(2):108-112
叙事医学是一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它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了解患者对病痛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与患者共情,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在临床实践中,叙事医学可以与循证医学平行发展并与之有效地整合。基于叙事医学在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论述叙事医学的起源、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分析评价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的辩证关系和整合的可能性,并进一步讨论叙事医学对促进转化医学在中国医疗体系发展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诞生于本世纪初的叙事医学近10年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但其“在地化发展”及临床运用推广仍道阻且长。从叙事医学的现实困境出发,以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儒家思想与叙事医学所包含的“共情”“反思”“医患共同决策”这3方面内涵之间的共性,再结合中国古代医家范例以及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病中心实施路径,认为儒家思想对叙事医学的临床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叙事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西北医学教育》2019,(4):601-604
将叙事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有利于医生转变过分依赖科技手段的现状,从而更加重视对患者的理解,探寻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下疾病的实质。将叙事医学通过医疗剧的形式融入医学院校的英语课堂,对培养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而言,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以医疗剧Monday Mornings为例,探讨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怎样通过医疗剧的应用培养医学生的知识类、技能类和人格特质类能力,以期全面提升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叙事医学实践对中国生命哲学和传统中医智慧的传承和发扬作为出发点,论述中国叙事医学实践中的文本细读能力与传统中医智慧中的“四诊”、叙事调节与传统中医中的“心身哲学”、叙事智慧与中国生命哲学中的“道生”之间的传承呼应关系,并通过分析当代医者实践叙事智慧的故事,阐明中国叙事医学体系是在对中国传统生命智慧和中医文化中的精华元素的汲取,融合西方叙事医学理念构建起来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新模式,并倡导中国学者积极构建“叙事中医学”学科,将成果不断译介到国外,创设良好的中医叙事生态。  相似文献   

8.
董丽丽  梁涛  杨浩杰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19-4323
WHO从2014年开始相继发布缓和医疗相关实施指南,为缓和医疗的实施提供了重要证据。在医疗资源紧张、缓和医疗需求增多、专科缓和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的背景下,以社区为中心的缓和医疗服务是解决缓和医疗使用不足的一种有效模式。2018年,WHO服务提供安全司联合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共同制定了《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指南》,这是第一部系统说明如何将缓和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相整合的实施指南。该指南共8个章节,本文结合第3章节介绍缓和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整合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结合第4、5、6章介绍如何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包括社区基本医疗资源配置问题、药品管理问题、工作人员核心能力要求及社区健康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并介绍指南中部分地区和国家成功整合的案例,结合国内相关政策和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对该指南的介绍,希望可以为我国缓和医疗发展及进一步整合社区医疗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开展缓和医疗芳香照护培训的可行性与培训效果。方法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2016至2019年举办的4期缓和医疗芳香照护培训班的资料,对120名学员进行自评问卷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6份,课程总体评分为8.09分,学员们反馈课程丰富了理论知识,增强了实践信心。培训结束后79.6%学员开展了缓和医疗芳香照护实践,其他学员主要因缺乏合适机会而未能实践。部分学员反馈建议增加实践课程并希望能够得到后续针对案例实践的指导。结论 开展缓和医疗芳香照护短期培训班是可行的,可丰富相关人员的安宁缓和医疗理论知识,增强其实践信心,但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后支持以增加学员进入缓和医疗芳香照护实践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院内缓和医疗会诊对请求过缓和医疗会诊医护人员的影响。方法 对17名请求过缓和医疗会诊的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缓和医疗会诊对医护人员的正面影响有:可以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给予医护人员心理支持,减少职业耗竭感;给予医护人员技术支持,从而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实现跨学科的交流与学习;弥补传统医疗缺乏的人文关怀以及重拾被忽视的医学伦理问题的作用。结论 三甲医院内缓和医疗会诊对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末期病患的品质意义重大,现有的缓和医疗会诊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ita Charon教授首先提出“叙事医学”的概念。二十多年来,“叙事医学”已经成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重要纽带。文章从“叙事医学”的内涵、发展历程及“叙事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叙事医学在2011年正式进入我国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医学领域兴起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医患共同决策、关系性医学,以及文学领域的疾病叙事、叙事学等共同促成了叙事医学的产生。叙事医学通过倾听患者叙述、关注曾被忽视的情感因素、再现患者所讲,以达到与患者共情、建立关联和归属关系,从而建立医患间的互信,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就医体验、医生得到职业满足感,实现医学人文关怀的真正落地。医学人文教育中要加入以细读文学作品和写作为手段的叙事医学内容,以便尽早培养医学生的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三甲医院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针对这些困难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17名请求过缓和医疗会诊服务的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开展中的障碍因素包括患者及家属对缓和医疗了解不够深入、医护人员对缓和医疗的认知不够深刻、临床诊疗团队对会诊意见落实不够全面、缓和医疗会诊团队提供服务的精力有限、缓和医疗的开展难以创造所谓的经济效益5个方面。同时,针对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开展过程中的障碍和不足,提出工作改进的建议包括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缓和医疗的接受程度、提高医护人员对缓和医疗知识水平、建立会诊团队与医护人员的新型合作模式、增强医院对缓和医疗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建立健全缓和医疗相关法律政策等。结论 三甲医院院内缓和医疗会诊服务在实践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医护人员对缓和医疗的需求和期望仍在提高。  相似文献   

14.
安宁缓和医疗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其他症状,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改善生存期有限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一个成功的缓和医疗案例的实施,不仅需要建立正确的缓和医疗理念,也需要团队的配合和医疗体系的完善。本文报道1例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命末期照护经历,总结末期患者安宁缓和医疗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全社会的普通大众,不论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都能够了解安宁缓和医疗的核心理念,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甚至传播并服务给更多人,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于2021年成立了面向全社会的专业安宁缓和医疗志愿者培训平台。本文对安宁缓和医疗志愿者培训平台的培训设计、内容、方式和结果进行回顾性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平台的培训设计有理论依据,培训内容逻辑完整,培训方法适宜志愿者,培训结果优异。安宁缓和医疗志愿者培训平台建设具有极好的可行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培训平台的有效性并拓展长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发起的缓和医疗会诊进行总结梳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提出的22次缓和医疗会诊资料。结果 共18例患者接受缓和医疗会诊,其中,男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8)岁(36~88岁);10例患者会诊1次,6例患者会诊2次,2例患者未完成会诊;15例患者为恶性肿瘤,3例患者为非肿瘤性疾病。会诊原因中,61.1%(11/18)是关于沟通;61.1%(11/18)是减轻患者的痛苦症状。离世地点方面,8例在本院离世,6例在其他医疗机构离世。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对缓和医疗会诊存在明确需求,会诊能给急诊医患双方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7.
王茜  丰荣  秦瑛 《北京医学》2021,43(2):188-190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对缓和医疗知识和态度的现状,为今后开展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19-20日来自全国的参加某继续教育学习班的护理人员192名,采用自行设计的缓和医疗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护理人员缓和医疗知识的答对率较低,除条目"缓和医疗既不刻意加速死亡,也不拖延死亡"的答对率为65.10%,其余条目答对率均低于50%,答对率最低的条目为"联合姑息性放疗和化疗,缓和医疗同样适用于癌症的早期",答对率仅为10.94%;护理人员对缓和医疗态度的总得分为(23.41±1.75)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结论 护理人员对缓和医疗了解不足或存在误区,但对缓和医疗的态度较积极.建议我国医学院校广泛开设缓和医疗课程,临床护理人员的缓和医疗继续教育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有效的医疗实务需要医生具备叙事和沟通能力。叙事逐步应用于医学实践和研究,促成了叙事研究方法与医学的结合。“叙事医学”推动了医患沟通研究的叙事转向,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叙事能力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医学教育中,应通过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带教两种途径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19.
精准医学体现医学科学发展趋势,代表临床实践发展方向,是生命科学、临床医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的现代医学前沿领域.以生物大数据代表的健康医疗大数据驱动精准医疗未来的发展.服务于精准医疗的健康医疗数据拥有个性化、长周期及聚集性价值等特性,在疾病的的精准预测与预防、精准诊疗及精准预后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文章对精准医学的概念、技术要素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其中的支撑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大数据在精准医学应用中面临的数据共享、数据安全性、临床标准路径建设、产学研创新机制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循证医学的叙事化”与“叙事医学循证化”的融汇,让我们对医学目的要作重新思考。显然,临床医学的人文关怀与中医学“天人相应”“形与神俱”的医疗整体观,注重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身健康影响的理念,以及重视情志致病与心身疾病的医学人文思想将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