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温和灸对大鼠肛门括约肌损伤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括约肌组织趋化因子SDF-1和MCP-3的表达,探讨温和灸对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再细分成温和灸组、干细胞移植组、温和灸联合干细胞移植组和生理盐水组。每项温和灸30 min,疗程分为24 h、3 d、7 d、14 d。治疗后取括约肌组织,运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括约肌组织趋化因子SDF-1和MCP-3的表达。结果:括约肌组织SDF-1与MCP-3表达趋势相近,SDF-1与MCP-3表达均呈现:手术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温和灸联合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移植组温和灸组生理盐水组,且治疗后14 d7 d24 h3 d。结论:温和灸可促进肛门括约肌损伤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归巢,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肛门括约肌损伤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归巢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干细胞组和联合组(电针联合干细胞)。采用Zutshi方法复制大鼠肛门括约肌损伤模型;除空白组外,各组分别予相应干预,连续6 d。采用PCR方法检测局部组织基质衍生因子(SDF-1)表达,运用病理技术观察局部组织形态变化。结果:1各干预组SDF-1表达升高,联合组升高最显著(P0.05);2各干预组新生外括约肌纤维成束,血管管径增大,联合组表现最为明显;3各干预组累积光密度值增高(P0.05),联合组增高尤为显著(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大鼠肛门括约肌损伤后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归巢,有助于肛门括约肌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来源外泌体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derived fibroblasts, HSF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验证BMSCs来源外泌体抑制HSFs合成胶原的信号通路。方法 分离并培养SD大鼠BMSCs、BMSC来源外泌体及SD大鼠HSFs,设置空白对照组(PBS组),实验组(BMSCs来源外泌体组),阴性对照组(去外泌体间充质干细胞浓缩上清液组)。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外泌体对HSFs增殖及迁移的影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3组细胞中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的蛋白水平及smad2/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BMSCs来源外泌体抑制了HSF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与PBS组比较,BMSCs来源外泌体组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l stem cells, BMSCs)外泌体正常状态下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  提取大鼠BMSCs并进行鉴定,将其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通过Transwell小室共培养24 h(BMSCs共培养组);提取BMSCs外泌体进行鉴定,荧光显微镜下定性观察细胞吞噬外泌体的行为,CCK8 法检测细胞活力选定最佳BMSCs外泌体工作浓度,将其与bEnd.3细胞共培养24 h(BMSCs外泌体共培养组)。另设bEnd.3细胞单独培养组。培养24 h后通过EDU和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以上3组bEnd.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结果  第3代BMSCs表面CD90、CD29为阳性,CD45显示为阴性,可成骨、成脂,表明所提取的BMSCs纯度较高。透射电镜下BMSCs外泌体形态为类圆形,直径在100 nm左右;NTA分析发现BMSCs外泌体的直径分布范围为50~600 nm,其中粒径峰值为150 nm;免疫荧光显示内皮细胞能够吞噬BMSCs外泌体;CCK8显示20 μg/mL外泌体加入对细胞增殖影响达到最佳。EDU检测显示,相较于对照组,BMSCs共培养组、BMSCs外泌体共培养组均可促进bEnd.3细胞的增殖(P<0.05),且促进增殖的能力相当(P>0.05)。细胞划痕实验示,BMSCs外泌体共培养组细胞的迁移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BMSCs共培养组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  BMSCs外泌体可代替BMSCs,有效促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为卒中后的血管新生提供新的潜在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槲皮苷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成骨分化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体外实验:CCK 8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BMSCs迁移,茜素红S染色检测BMSCs钙沉积,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BMSCs中ALP活性,Western blot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钙素(OCN)蛋白表达;体内实验:40只骨折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MSC组、异槲皮苷组和BMSC+异槲皮苷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尾静脉和腹腔注射PBS; BMSC组大鼠尾静脉注射2×106个BMSCs,腹腔注射PBS; 异槲皮苷组大鼠腹腔注射40 mg/kg异槲皮苷,尾静脉注射PBS; BMSC+异槲皮苷组尾静脉注射2×106个BMSCs,腹腔注射40 mg/kg异槲皮苷。X线摄影检测大鼠骨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痂组织OCN和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异槲皮苷促进BMSC增殖,其中10 μmol/L效果最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异槲皮苷(5μmol/L和10μmol/L)促进BMSCs迁移、钙沉积和ALP活性,促进BMSCs中Runx2和OCN蛋白表达(均P<0.05)。体内实验中,与对照组及BMSC组相比,BMSC+异槲皮苷组大鼠在骨折2周后,骨折愈合评分、OCN和ColⅠ的表达升高(P<0.05);而BMSC组、异槲皮苷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BMSC组、异槲皮苷组和BMSC+异槲皮苷组大鼠在骨折3周后,骨折愈合评分升高,OCN和ColⅠ的表达升高(P<0.01);与BMSC组相比,BMSC+异槲皮苷组大鼠在骨折3周后,骨折愈合评分升高,OCN和ColⅠ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 异槲皮苷通过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成骨分化促进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七厘散含药血清促进骨膜间质干细胞(BMSC)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以及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SD大鼠0.5 g ? kg-1七厘散灌服,灌胃6h制得含药血清;取幼龄SD大鼠骨膜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制备骨膜间质干细胞(BMSC),以制备所得的七厘散含药血清用于给药.实验分为正常组,含药血清组,ICG001-1组(5 μM),ICG001-2组(25 μM)组;在第1、2、3、7、14天时,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BMSC细胞内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利用PT-PCR法检测Runx2,Osteocalcin,β-catenin,Wnt4a,Wnt7基因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结果 七厘散含药血清组促进了BMSC增殖并提高了ALP的活性,促进Runx2,Osteocalcin,β-catenin,Wnt4a,Wnt7基因及其相应蛋白的表达,且七厘散含药血清组激活了Wnt/β-catenin通路,但这些作用能够被ICG001废除.结论 七厘散能够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外泌体源性miR-128调控GSK3B对脑梗死大鼠自噬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分离BM-MSCS及外泌体,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对miR-128与GSK3B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28和GSK3B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Ⅰ、LC3-Ⅱ)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分泌水平。结果 与sham组大鼠比较,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大鼠脑组织中miR-128表达下调,但miR-128在BM-MSCS外泌体中表达上调(P<0.05)。外泌体处理或上调外泌体中miR-128表达能降低MCAO大鼠脑组织中LC3-Ⅱ/LC3-Ⅰ表达,抑制TNF-α、IL-6浓度(P<0.05)。但下调外泌体中miR-128表达则相反。miR-128与GSK3B的靶向关系被验证,下调miR-128的作用被si-GSK3B部分抵消。结论 BM-MSCS外泌体源性miR-128通过靶向GSK3B抑制脑梗死大鼠自噬与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iezo2沉默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来源外泌体修复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动物模型的相关作用。方法 以成熟的大鼠为实验对象,提取大鼠的骨髓组织培养原代BMSC,超速离心法提取Piezo2基因siRNA沉默质粒转染的BMSC来源外泌体,用手术方案构建CCI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将入组的SD大鼠分成模型组、BMSC组和外泌体组,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Piezo2、NeuN、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原代BMSC的CD29、CD90和CD105蛋白呈阳性,而CD45、CD34和CD11b呈阴性。而外泌体组动物(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组织中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明显弱于模型组和BMSC组。外泌体组Piezo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BMSC组和模型组(P<0.05),外泌体组NeuN、IbA1和GFAP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BMSC组(P<0.05)。结论 Piezo2沉默质粒转染BMSC来源外泌体可以促进CCI的修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利福平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 BMSC)成脂分化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Sprague-Dawley大鼠BMSC并随机分为4组: 5μg/ml利福平+10-6mol/L地塞米松(A),PBS+10-6mol/L地塞米松(B),5μg/ml利福平(C)和PBS(D)。分别应用罗丹明123结合流式细胞仪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μg/ml利福平对BMSC的P糖蛋白活性和胞内地塞米松蓄积浓度影响。各组孵育14d后,分别进行油红O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定量检测三酰甘油含量、碱性磷酸酶活力、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mRNA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mRNA表达。结果 利福平减少BMSC胞内罗丹明123强度和胞内地塞米松蓄积量(P<0.01)。B组诱导BMSC成脂分化、PPARγ mRNA表达增加和三酰甘油含量升高。A组、C组和D组BMSC未发生成脂分化,PPARγ mRNA表达增加和三酰甘油含量无统计学差异。A组BMSC碱性磷酸酶活性和Runx2 mRNA表达最强(P<0.01),B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Runx2 mRNA表达下降(P<0.01)。结论 利福平上调BMSC的P糖蛋白活性,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成脂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龙鳖胶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损伤软骨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选用36只4~6周龄大鼠,采用胶原酶注射法复制KOA模型(双膝)。将造模大鼠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灌胃组(龙鳖胶囊剂量为7.5 g·kg-1·d-1)、BMSC移植组(每次尾静脉注射BMSC 1×106,每周2次),每组12只。干预时间为6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双膝软骨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双膝软骨组织的病理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法检测大鼠双膝软骨组织Col2a1、XIAP、Hu R蛋白和m RNA的表达。【结果】HE染色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软骨组织表面粗糙,软骨裂隙较多,软骨细胞聚集分布且胞质皱缩,排列紊乱。中药灌胃组和BMSC移植组较模型组细胞表面略显平整,软骨细胞增多,细胞分布较为均匀,软骨裂隙减少。免疫组化和q PCR结果显示,中药灌胃组和BMSC移植组Col2a1、XIAP、Hu R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01),但2个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鳖胶囊与BMSC移植均可促进KOA大鼠Col2a1胶原分泌,改善软骨修复,其机制可能均与上调凋亡相关蛋白Hu R、XIA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段征  陈晓云  徐艳华  姜蓉  汪维伟 《医学争鸣》2009,(23):2761-2764
目的:观察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病变的修复.方法:分离培养、荧光标记SD大鼠BMSCs.A,B,C组大鼠制作UC模型,D组为非模型组.4组大鼠均经尾静脉注射1 mL液体:A组为生理盐水;B,D组为BMSCs;C组为加表皮生长因子(EGF)的BMSCs.移植后3,7,14 d各处死5只大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标记BMSCs在结肠的分布,光镜观察结肠病变以及TNF-α和IL-10的表达.结果:移植第3日各组均可见BMSCs分布于结肠黏膜,病灶处多于正常结肠黏膜.移植第14日,B,C组结肠BMSCs高于D组(P〈0.05);与A组比较,B,C组结肠黏膜高表达IL-10,低表达TNF-α,其黏膜损伤修复程度也明显优于A组.B,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移植BMSCs可促进UC大鼠结肠损伤的修复.单次给予EGF不能促进BMSCs向病灶的迁移和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cMSC-Exos)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40只大鼠,成功复制股骨干骨折大鼠模型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PBS缓冲液50 μL、水凝胶100 μL至骨髓腔)、外泌体组(注射hucMSC-Exos 100μg、水凝胶100 μL至骨髓腔)、复合组(注射hucMSC-Exos 100 μg、水凝胶100 μL至骨髓腔,腹腔注射XAV939 1 mg/只),每组10只。干预后2周、4周行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活体扫描、生物力学测试最大载荷,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痂组织β-连环蛋白(β-catenin)、p-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Runx2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外泌体组、复合组大鼠干预后2周、4周骨小梁数量(Tb.N)、骨体积分数(BV/TV)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Tb.N、BV/TV有差异(F =23.584和31.267,均P =0.000);②3组大鼠Tb.N、BV/TV有差异(F =85.512和54.796,均P =0.000),与对照组、复合组比较,外泌体组Tb.N较多,BV/TV较高,促进骨折愈合效果相对较好;③3组大鼠Tb.N、BV/TV变化趋势有差异(F =19.417和25.461,均P =0.000)。外泌体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和复合组(P <0.05)。与外泌体组比较,对照组组织学评分降低(P <0.05),复合组组织学评分升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外泌体组p-β-catenin/β-catenin、Runx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GSK-3β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外泌体组比较,复合组p-β-catenin/β-catenin、Runx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GSK-3β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结论 hucMSC-Exos可促进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皮肤创口愈合及Wnt信号通路在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Sprague Dawly大鼠BMSCs并CD29、CD44、CD90、CD45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构建SD大鼠皮肤创口损伤模型;实验分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对照组、BMSCs组,分别将PBS、BMSC细胞皮下注射到创口周围,观察创口愈合情况,计算创口愈合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Wnt1和β-catenin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  第3代BMSCs形态多为梭形、多突形。BMSCs可均一表达CD29、CD44、CD90,其阳性率分别为87.29%、91.66%和76.18%;而CD45呈阴性,其阳性率为3.14%。BMSCs可显著促进大鼠创口愈合;BMSCs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高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免疫印迹结果BMSCs促进Wnt1和β-catenin基因蛋白表达。结论  BMSCs能促进创口愈合,其促进作用可能与Wn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剂量超短波对种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脱细胞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中的表达.方法 将培养至第3代的大鼠BMSC注入已制备的脱细胞支架内,然后置于培养箱内联合培养3 d,无茵条件下缝合到神经缺损处.实验鼠分为3组,即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组、支架内注射BMSC组和注射BMSC后应用超短波(USW)治疗组;超短波治疗组在术后2 d用小剂量超短波对移植动物的神经缺损处治疗;移植后第2,4,8和12周检测再生的神经中VEGF、S-100蛋白表达.结果 各组VEGF在损伤后再生即有表达,并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在第4周达到顶峰,超短波治疗组表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VEGF在超短波治疗早期的高水平表达可加速种植的BMSC分化或迁移的速度,并能促使再生神经周围的血供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Wnt7a基因过表达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增殖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构建Wnt7a腺病毒,利用病毒感染MSCs,MTT法检测Wnt7a基因腺病毒感染前后MSCs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质和细胞核中β-catenin及CyclinD1表达的变化,比较诱导后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率.结果 与对照组细胞相比,Wnt7a腺病毒感染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细胞质和细胞核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CyclinD1的蛋白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诱导后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率明显提高.结论 Wnt7a蛋白表达上调,可能通过提高β-catenin和CyclinD1表达来促进MSCs细胞增殖,Wnt7a蛋白同时促进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艾灸三阴交、关元穴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艾灸影响骨代谢的内在机制。方法 将60只6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和去卵巢组(40只),采用去卵巢法复制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将去卵巢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雌二醇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MTT法检测大鼠BMMSCs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BMMSCs中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Wnt3a、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ssociated protein-5,LRP-5)、LRP-6、Dkk1、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T细胞因子(T-cell factor, TCF)mRNA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Wnt3a、Dkk1、β-catenin、TC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体外培养第12、16天时,艾灸可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降低的BMMSCs活性。艾灸可显著升高骨质疏松症大鼠BMMSCs中降低的BGP含量,显著上调BMMSCs中降低的LRP-5、LRP-6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降低的Wnt3a、β-catenin和TC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升高的Dkk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三阴交、关元穴增加去卵巢大鼠BMMSCs活性,提高BGP含量,其机制与干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调节“脑中血海”中药脑脉1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stem cell,BMSC)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再生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为模型组、脑脉1号组、BMSC移植组、脑脉1号加BMSC移植治疗组,另选8只大鼠行假手术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造模3、7、14d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behavior rating scale,BRS),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量。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BMSC移植、脑脉1号以及二者联合治疗对大鼠BRS有显著改善(P=0.000),但在该指标上两者无交互效应。与模型组相比,BMSC移植、脑脉1号以及二者联合可显著增加CD31表达(P=0.000),且两者联合使用存在交互效应,与观察时点存在交互效应(P〈0.01)。 结论:调节“脑中血海”的中药脑脉1号可促进接受BMSC移植治疗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血管再生,改善BRS,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移植促进糖尿病大鼠模型中β细胞再生的机制。方法正常sD大鼠给予单次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mg/kg)注射,3d后开始监测血糖,连续3d随机血糖〉28mmol/L者选为实验对象。所有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5),BMSC移植组(n=15),BMSC培养上清移植组(n-15)以及BMSC示踪组(以Dil染料标记BMSCs,n=5),分别接受PBS、MSC、MSC培养上清及Dil—BMSC的移植。结果BMSC移植后30d左右血糖水平有明显改善[(20.4±0.98)mmol/L,n=15],胰岛素水平有明显提高[(0.99±0.23)ng/ml,n=15],p细胞质量明显增长。富含BMSC分泌因子的BMSC上清输注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有一定程度的降低[(26.2±1.53)mmol/L,n=15],胰岛素水平有所恢复[(0.341±0.08)ng/ml,n=15],母细胞质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在胰腺仅检测到小部分BMSC,这部分归巢于胰腺的BMSC中检测不到与胰岛素的共标。结论BMSC的分泌效应为BMSC促进糖尿病动物模型中β细胞再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BMSC-Exo)对原代软骨细胞迁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超速离心结合超滤浓缩法提取BMSC-Exo,通过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法鉴定外泌体。分别使用浓度为25、50和100μg/ml的BMSC-Exo处理软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软骨细胞的迁移,CCK-8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软骨细胞的凋亡。为模拟骨关节炎(OA)病理状态,同时设置IL-1β(10ng/ml)对照组。结果 与细胞培养基对照组比较,BMSC-Exo作用使软骨细胞的划痕愈合率显著升高(12h,P<0.05;24h,P<0.01),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P<0.01),细胞凋亡比例显著降低(P<0.01),且均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IL-1β刺激可抑制软骨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促进软骨细胞的凋亡,而BMSC-Exo可显著削减IL-1β的作用效果。结论 BMSC-Exo可促进软骨细胞的迁移运动和增殖能力,抑制软骨细胞发生凋亡,可对软骨细胞的生长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数量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移植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探讨BMSC移植的最适数量.方法:分离培养、DAPI荧光标记SD大鼠BMSCs.免疫复合法建立大鼠UC模型,分A、B、C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106、5×106、1×107个DAPI标记的BMSCs.移植后第7、14 d各处死5只大鼠,取结肠做恒冷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记数各组DAPI标记BMSCs在病灶部位和周围正常部位的细胞数.结果:移植7、14 d,各组均见BMSCs分布于结肠黏膜,溃疡部位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溃疡部位阳性细胞数(P<0.05).移植7、14 d,B组损伤部位的荧光标记细胞多于A组(P<0.05),但B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经静脉给UC大鼠移植BMSCs的最适数量为5×106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