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合成芦荟大黄素-吲哚偶联物,并对偶联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芦荟大黄素为起始原料,通过溴代、叠氮化、click反应等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胃腺癌AGS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7个芦荟大黄素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5h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卵巢癌SKOV3细胞2种肿瘤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抗增殖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1.73、3.09μmol/L,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依托泊苷。结论部分芦荟大黄素-吲哚偶联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5h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马蹄金素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3个马蹄金素衍生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正常肝细胞L02细胞的生长增殖影响.结果:3个化合物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细胞毒性IC50分别为51.59、29.51、6.37μg/mL,而对正常肝细胞L02细胞的细胞毒性IC50分别为247.0、191.6、60.6μg/mL.3个化合物在给药质量浓度≥10μg/mL时,对这两种细胞增殖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个化合物对正常肝细胞L02和肝癌细胞HepG2均有抑制作用,对L02细胞毒性较低,而对肝癌细胞HepG2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其中Y26对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最高,IC50为6.37μg/mL.  相似文献   

3.
马喆  赵珺睿  董冉冉  崔英  王萌  朱彦 《中草药》2016,47(22):4021-4029
目的建立高通量的高内涵分析(HCA)技术,探讨何首乌致肝损伤的可能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人源肝癌细胞HepG2分别经不同质量浓度的何首乌不同极性提取物、何首乌主要单体成分二苯乙烯苷、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儿茶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没食子酸孵育24 h后,利用Hoechst 33342等荧光探针对细胞进行染色,利用HCA技术检测并分析药物在不同浓度或不同孵育时间时对HepG2的细胞数目、细胞核形态、线粒体质量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何首乌醋酸乙酯提取物和二氯甲烷提取物在1 000μg/m L时对HepG2细胞增殖、形态和线粒体质量均有显著的影响,醋酸乙酯提取物还引起线粒体膜电位的明显下降。何首乌各单体成分在较低浓度(0.01、1μmol/L)时对细胞无显著影响;而在较高浓度(100μmol/L)时,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和没食子酸可引起细胞数目的明显下降,芦荟大黄素还引起细胞核的肿胀、导致细胞核面积增大。由大黄素和大黄酸的量效曲线可知,二者对细胞各指标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值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各成分不同孵育时间(24、48、72 h)对细胞数目和细胞核面积的影响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和没食子酸可能是何首乌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由各单体对线粒体质量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推测何首乌致肝毒性可能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HCA技术适用于中药复杂体系的肝毒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金铁锁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种咔啉生物碱(1~2),1种γ-吡喃酮衍生物(3),2种对羟基苯乙烯酸衍生物(4~5),2种苷类化合物(6~7),以及6种已知化合物(8~13),并评价了其抗4种人类肿瘤细胞株(SMML-7721、A549、HCT116和MCF-7)的细胞毒活性以及对由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只有化合物2在20μM时对HCT116细胞株表现出弱的细胞毒活性;其他化合物对4种人类肿瘤细胞株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活性,且仅在50μM时对 NO 的产生表现出弱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雷公藤生物碱系列组分中筛选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及抗肿瘤作用的组分,评价其增效减毒效果。方法采用MTT法,研究雷公藤总生物碱及倍半萜类生物碱共5种组分对人CIK细胞、结直肠腺癌HCT116细胞及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筛选出的LGT-ZF1组分在不同时间点对3种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MTT实验发现总生物碱(LGT总生物碱)及3种倍半萜类生物碱组分(LGT-ZF1、2、3)有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其中LGT-ZF1对人CIK细胞、HCT116细胞、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08±0.11)μg/mL、(2.36±0.16)μg/mL、(6.05±0.17)μg/mL,抑制效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 LGT-ZF1组分具有较好的免疫抑制活性及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芦荟抗菌作用与蒽醌化合物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目的 :分析芦荟抗菌作用与蒽醌化合物含量的关系 ,比较芦荟大黄素和芦荟苷的抗菌作用 ,探讨糖基取代结构对芦荟苷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琼脂扩散法分析皂质芦荟叶皮提取物、芦荟大黄素和芦荟苷对 3种革兰氏阴性菌、2种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芦荟苷对大肠杆菌的作用。结果 :芦荟的抗菌作用与蒽醌化合物的含量呈正相关性。芦荟苷 (1g·L-1)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抑菌直径大于 (7.1±0.15)mm] ,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性高于革兰氏阴性菌。芦荟大黄素的抗菌活性较弱。芦荟苷能够改变细胞的形态 ,破坏细胞结构。结论 :蒽醌化合物是芦荟中的抗菌成分 ,芦荟苷是主要抗菌有效成分之一 ,葡萄糖基取代结构增强了其侵入细胞外被和杀菌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芦荟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离纯化中华芦荟中具有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诱导活性的活性成分.方法 反复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从芦荟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了结构,并以K562肿瘤细胞株采用形态学、流式细胞仪和SRB法分析了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结果 4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荟大黄素①,大黄素甲醚②,大黄酚③和大黄素④.活性检测结果化合物1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10μg/ml时抑制率为(57.13±2.13)% ], 化合物4在10 μg /ml时抑制率为(35.17 ± 1.16)%,化合物2、3(均为10μg /ml)的抑制率分别为[(18.14 ± 1.15)%, (21.13 ± 3.11)% ].结论 化合物1,2,3,4都具有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其中1和4活性较强,2,3的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8.
李玉泽  张东东  姜祎  邓翀  王薇  刘建利  宋小妹 《中草药》2023,54(15):4769-4773
目的 研究小桃儿七Helleborusthibetanus中的甾体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多种现代分离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MS、IR和NMR等数据鉴定新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对新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小桃儿七的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了2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S)-27-O-β-D-葡萄吡喃糖基-3,25-二羟基螺甾-5(6)-烯-1β-yl-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1)和3β,14β-二羟基-3β-(2-羟基丙酰氧基)-5α-蟾酥甾-20,(22)-二烯(2),化合物2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0.8±0.4)、(4.8±0.7)、(45.3±1.8)μmol/L。结论 化合物1和2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铁筷子苷M(thibetanosideM)和铁筷子苷N(thibetanoside N);化合物2表现出较好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望江南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及抗肝癌活性。方法:以植物望江南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望江南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并采用CCK-8法观察了望江南蒽醌类各化合物体外对肝癌细胞(HepG2)的可能作用。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观察了胡萝卜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对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本文的提取工艺对望江南种子进行提取,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大黄素甲醚吡喃葡糖苷(3)、大黄素甲醚(4)、芦荟大黄素(5)、大黄酚(6)、大黄酸(7)。其中,化合物1、2、3、5、7为首次从望江南中分离得到。胡萝卜苷、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望江南中蒽醌类化合物均对肝癌Hep G2的具有抑制作用。不同望江南蒽醌类化合物对Hep G2细胞的抑制率是不同的。大黄酸药物干预组HepG2细胞凋亡比较明显,部分细胞核浓染呈亮蓝色,出现凋亡小体。结论:望江南可能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肝癌作用,作为天然抗肿瘤植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设计、合成并筛选具有胆碱能活性,且对M1受体有选择性的莨菪烷衍生物.方法 以3α-羟基-6β-乙酰氧基莨菪烷为原料,通过酰化反应制备3α-烃氧基乙酰氧基-6β-乙酰氧基莨菪烷类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及质谱鉴定所合成的化合物.运用豚鼠离体回肠纵肌M受体动力学实验方法以及人源M1,M2受体亚型基因转染的CHO细胞系放射配基受体结合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 制备了6个新的3α-烃氧基乙酰氧基-6β-乙酰氧基莨菪烷a~f.化合物d,e对M受体有良好的亲和力及内在活性,并对M1受体具有亚型选择性.结论 化合物d,e为具有M1受体亚型选择性的胆碱能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设计、合成并筛选具有胆碱能活性,且对M1受体有选择性的莨菪烷衍生物。方法以3α-羟基-6β-乙酰氧基莨菪烷为原料,通过酰化反应制备3α-烃氧基乙酰氧基-6β-乙酰氧基莨菪烷类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及质谱鉴定所合成的化合物。运用豚鼠离体回肠纵肌M受体动力学实验方法以及人源M1,M2受体亚型基因转染的CHO细胞系放射配基受体结合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制备了6个新的3α-烃氧基乙酰氧基-6β-乙酰氧基莨菪烷a-f。化合物d,e对M受体有良好的亲和力及内在活性,并对M1受体具有亚型选择性。结论化合物d,e为具有M1受体亚型选择性的胆碱能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该文探讨何首乌主要化学成分2,3,5,4'-四羟基芪-2-O-β-D-吡喃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THSG)、蒽醌类(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人孕烷X受体(human pregnant X receptor,PXR)介导的CYP3 A4的转录调控作用。利用前期建立的PXR介导的CYP3 A4药物诱导快速筛选技术,采用MTS细胞检测方法考察何首乌中主要化学成分对细胞活性的影响,计算IC50;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将PXR表达载体和含CYP3 A4转录调控区的报告基因载体共转染Hep G2细胞,10μmol·L~(-1)利福平(RIF)为阳性对照,10μmol·L–1酮康唑(TKZ)为阴性对照,用THSG(2.5,5,10μmol·L~(-1))和蒽醌类成分(2.5,5,10μmol·L~(-1))分别处理24 h,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空载质粒pc DNA3.1与p GL4.17-CYP3A4共转染时,THSG、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对CYP3A4的调控多为抑制效应,大黄素对CYP3A4产生诱导作用;pc DNA3.14-PXR与p GL4.17-CYP3A4共转染时,THSG、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均产生诱导效应。综上,THSG和蒽醌类成分均可对CYP3A4产生抑制或激活效应,PXR参与后,上述成分对CYP3A4均产生诱导效应,提示何首乌中主要成分对CYP3A4的诱导作用是通过PXR实现的。以上结果提示在与何首乌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芦荟大黄素对Jurkat 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芬  孙文武  宋志成  杨文修 《中草药》2008,39(2):231-236
目的 研究芦荟大黄素对Jurkat T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计数测定增殖,Hoechst/PI双染法及DNA片断化分析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进一步应用二氢乙锭荧光染色测量活性氧产物,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浆细胞色素C(Cyt-c)的量,比色法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结果 芦荟大黄素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Jurkat T细胞增殖.芦荟大黄素诱发细胞核皱缩,核DNA片断化,细胞周期出现亚G1期凋亡峰,且停滞于G2/M期.芦荟大黄素介导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提高,线粒体释放Cyt-c量显著增加,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显著增强.结论 芦荟大黄素剂量依赖性地抑制Jurkat T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诱导凋亡的机制中,包括增加活性氧产物和线粒体损伤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提取物桑根白皮素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以不同浓度桑根白皮素作用于HCT116细胞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和IC50,取25.4μmol/L和50.8μmol/L桑根白皮素作用于HCT116细胞24、48、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镜下观测细胞形态并摄图;25.4μmol/L桑根白皮素作用于细胞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荧光显微镜下TUNEL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干预后β-catenin通路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桑根白皮素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72 h IC50为25.4μmol/L;桑根白皮素阻滞HCT116细胞周期于G0/G1期和G2/M期,对细胞凋亡无明显诱导作用;桑根白皮素显著降低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c-Myc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cyclin B1的表达。结论桑根白皮素可阻滞HCT116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β-catenin通路活性,并抑制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B1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泽泻有效成分Alisol Monoacetate A和B对人类肝癌细胞株(HepG2)胆固醇合成与代谢的影响。方法:以HepG2细胞为模型,Lipitor为阳性对照,加入不同浓度的Alisol Monoacetate A和B,培养24h后分别收集与测定培养液及细胞内的胆固醇含量。结果:Alisol Monoacetate A和B在10μM、20μM浓度时开始出现10%左右的细胞毒性,但线粒体代谢活性却增强约50%。而当浓度超过50e-n时细胞毒性显著增强达70%以上。随着Alisol Monoaeetate A和B浓度的增加(0、3、10、20μM),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也显著升高,分别为24.4、26.7、32.3、38.3μg/mg蛋白质,存在正量效关系;但培养液内的胆固醇含量无明显不同。结论:Alisl Monoacetate A和B可能具有增强细胞的线粒体代谢活性而促进HepG2合成胆固醇的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永胜  田瑜  郭鹏  杨桂秋  许旭东 《中草药》2014,45(24):3538-3542
目的 设计并合成天然产物咖啡酸的酯类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脂质代谢紊乱活性的研究.方法 以咖啡酸为原料,通过2条反应路线制得目标化合物,利用HepG2细胞株评价该类化合物的调血脂活性.结果 设计并合成10个咖啡酸酯类衍生物C1C10,均经波谱技术确证结构.药理结果表明,10个化合物对HepG2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调血脂活性,其中衍生物C3C5的调血脂活性明显优于先导物咖啡酸和阳性药辛伐他汀.结论 化合物C5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咖啡酸类新化合物,初步总结了咖啡酸酯类衍生物调血脂活性方面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离舌橐吾Ligularia veitchiana(Hemsl.)Greenm的2种苯并呋喃衍生物5,6-二甲氧基-2-异丙基-苯并呋喃(5,6-dimethoxy-2-isopropenyl-benzofuran,化合物1),5-乙酰基-6-甲氧基-2-异丙基-苯并呋喃(5-acetyl-6-methoxy-2-isopropenyl-benzofuran,化合物2)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正常肝细胞L02的毒性,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用台盼蓝排染法检测化合物细胞毒性、用DCFH-DA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细胞活性氧含量、用钼酸铵比色法检测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化合物1和2对L02的IC50分别为(171.2±3.3)mg·L-1和(79.0±4.1)mg·L-1,高于对HepG2的IC50(84.2±6.5)mg.L-1和(65.2±1.9)mg·L-1,表明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对化合物更加敏感。用化合物1和2 IC50处理细胞48 h,测得HepG2细胞活性氧分别是对照组的1.6倍和3.2倍;L02细胞活性氧分别是对照组的1.2倍和1.8倍。化合物1和2处理后,HepG2细胞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从对照组的(17.2±1.7)U·mg-1下降到(12.8±0.4)和(6.4±0.1)U·mg-1;L02细胞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从对照组的(17.7±1.2)U·mg-1下降到(14.3±1.5)和(8.6±0.5)U·mg-1;HepG2过氧化氢酶活力降低幅度大于L02。结论:2个化合物对HepG2的毒性和活性氧的增幅均大于L02,同时HepG2过氧化氢酶活力降幅也大于L02。据此推测2个化合物细胞毒性与活性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红树林共生真菌Paecilomycessp.Tree 1-7代谢产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代谢产物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代谢产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结果:代谢产物中化合物secalonic acid A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IC50为2.0μg/ml,tenellic acid A对HepG2的IC50为62.1μg/ml,alternin对HepG2的IC50为7.0μg/ml。结论:红树林共生真菌Paecilomycessp.Tree 1-7代谢产物中secalonic acidA和alternin对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季宇彬  王宝琪  许旭东  郭鹏  田瑜  尚海 《中草药》2018,49(19):4507-4512
目的设计并合成天然产物咖啡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并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脂质代谢紊乱活性评价。方法以咖啡酸为起始原料,卡特缩合剂(BOP)为缩合剂,与十四种胺依次反应制得目标产物,利用人肝癌HepG2细胞评价该类衍生物的调脂活性。结果设计并合成14个咖啡酸酰胺类化合物CA1~CA14,均经波谱技术确证结构。药理实验结果表明,14个化合物对HepG2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调血脂活性,其中衍生物CA6的调血脂活性优于先导物咖啡酸和阳性药辛伐他汀。结论化合物CA6、CA7和CA11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咖啡酸酰胺类新化合物,其中CA6和C11具有潜在的调脂生物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者从单叶藤橘属植物鸡矢藤茎和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种新的甘遂烷衍生物paramignyols A(1)和B(2),并对其抑制鳞状细胞癌(KB)、黑色素瘤(SK-Mel-2)、肺腺癌(LU-1)和乳腺癌(MCF-7)4种人类肿瘤细胞株生长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2对4种人类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有效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为3.55~10.50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