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刺抗炎疗效显著,在国内外应用广泛。自主神经系统介导的针刺抗炎作用机制已经在不同疾病模型中得到广泛验证,而最近新的研究报道深化了针刺抗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笔者结合最近针刺抗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新发现,系统总结了针刺介导的以副交感神经系统为主的胆碱能抗炎途径、迷走神经-肾上腺髓质-多巴胺通路和交感神经抗炎途径的机制研究进展。即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在大脑皮质及下丘脑的支配下,既拮抗又协调地调节器官的生理活动。而针刺介导的自主神经抗炎作用与机体状态、电针强度有密切关系,具有双向良性调节的特点。本研究系统梳理针刺抗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展,以期为针刺抗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两面针干预炎症的"活性成分-炎症靶点-抗炎通路"网络关系,预测其干预炎症的靶点及机制。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和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及Pharmmapper服务器,以口服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作为限定条件对两面针成分进行筛选并预测和收集相关靶点。利用OMIM等数据库筛选炎症相关的基因和蛋白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炎症靶点之间的交互网络;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获得"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炎症靶点"网络文件,并将其导入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炎症靶点"网络,从而获得与两面针抗炎直接相关的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筛选后的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使用Cytoscape 3.5.1的插件ClueGO对其涉及的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最终合并以上关系构建"活性成分-炎症靶点-抗炎通路"网络。结果经筛选和分析获得两面针活性成分23个,抗炎靶点9个,包括COX-2、i NOS、PPARG、COX1、MAPK-14、JUN等,两面针抗炎的可能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TRLs信号通路。结论初步揭示了两面针的抗炎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和多靶点的相互作用,调控多条通路共同干预实现的,但关键的靶标和具体的调控机制尚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加以探索及验证。  相似文献   

3.
迷走神经是第10对颅神经,从头部直接分布到腹部。迷走神经是中枢和内脏器官联系沟通的重要媒介,连接大脑的多个区域,整合各种感知信息,维持机体的稳态和平衡,迷走神经参与炎症过程,能够缓解病理性炎症引起的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针刺通过调节迷走神经发挥抗炎作用具有起效快、特异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关于针刺迷走神经抗炎的机制研究日渐深入,本研究立足于迷走神经-肾上腺轴、胆碱能抗炎通路,研究迷走神经介导的针刺抗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疼痛和炎性疾病是针灸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范畴,并在国际社会广泛应用。既往机制研究多集中于针刺通过神经系统快速镇痛,针对慢性疼痛外周敏化的炎性反应机制研究甚少。本团队结合多年针刺穴位效应原理的前期基础、针刺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相关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刺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EI)网络及关键响应递质,调节靶器官病网络,进而达到抗炎镇痛的科学假说。团队建立了稳定的针刺足三里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效应平台;基于多时点、多位点、高通量检测NEI共有信号分子的多维数据及复杂网络分析,明确了针刺对机体NEI网络和下游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并计算分析出单核巨噬细胞为针刺效应的关键细胞;系统阐释了针刺可能通过调节淋巴结T细胞极化,调控靶器官M1/M2巨噬细胞极化,实现抗炎镇痛;发现针刺镇痛的新关键信号分子——趋化因子CXCL1,阐明了CXCL1/CXCR2脱敏介导的中枢镇痛新机制。本研究实现了从NEI网络视角挖掘针刺整体调节的关键物质,揭示了针刺抗炎镇痛的新机制和提供了针刺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金观源  金雷  郑进  金霞 《中医药导报》2020,26(7):1-5,28
从分析疼痛与炎症的关系着手,介绍炎症反射的最新认识,提出针刺微创抗炎的理念,以及选择不同刺激靶点、刺激手段与参数、合并电针、耳针等提高针刺祛痛效应的多种抗炎对策。认为炎症反应是多数躯体疼痛的核心机制,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在针刺治疗后的缓解都离不开患部炎症的消除,但它被许多针灸师忽视。要提高针刺祛痛的长期疗效,必须重视针刺的抗炎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强化炎症自限机制(炎症反射)及其神经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刘颖  候小涛  姜民  侯媛媛  张铁军  白钢  邓家刚 《中草药》2017,48(18):3760-3767
目的探究复方芒果叶的抗炎活性,明确其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初步阐明其网络调控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法结合核因子-κB(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复方芒果叶进行抗炎成分的筛选;运用网络药理学对其中药效成分进行作用靶点与通路的预测;并利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炎症模型以及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复方芒果叶的抗炎活性进行验证。结果从复方芒果叶中筛选出16个主要抗炎成分;预测这些抗炎成分分别作用于40个靶点并与11条炎症通路相关,活性验证结果表明芒果苷、补骨脂素、人参皂苷Rg1 3个化合物均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且各成分间两两配伍具有协同作用。结论初步揭示了复方芒果叶抗炎作用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黏着斑(focal adhesio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多重调控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广泛传播,给人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研究发现,“炎症风暴”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学说,将抑制炎症因子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初步的疗效。针刺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多种炎性疾病的治疗中,大量实验亦证实了针刺能从多种途径对于多种炎症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激活多种抗炎因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故将针刺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治疗干预措施中,预计能从抑制“炎症风暴”的途径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引发的自身免疫性并发症以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神经免疫通路,主要依靠乙酰胆碱与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表面上的α7nAchR相结合抑制促炎因子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防止组织损伤。α7nAchR是胆碱能递质的主要受体,在胆碱能抗炎通路中起关键作用。针刺治疗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针刺抗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针刺抗炎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该文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概述、α7nAchR结构及功能、α7nAchR的分布、α7nAchR在胆碱能抗炎通路的作用、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机制等方面对针刺调控α7nAchR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探究针刺抗炎作用机制提供借鉴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刺镇痛在国内外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目前较明确的镇痛机制是针刺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以快速镇痛。笔者团队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复针刺后的抗炎镇痛效应出现,由此推测炎症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炎症在疼痛的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针刺通过控制外周和中枢炎症可有效抑制疼痛,可能是针刺镇痛的根本。因此,针刺抗炎镇痛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将为疼痛的炎症靶点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产生的防御反应,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理反应之一。近年来,针刺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炎性疾病的治疗中,针刺的抗炎效应也被国际社会兼收博采,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种炎性疾病的发生离不开免疫细胞极化,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过程中尤为重要。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调控自主神经、促进中枢神经递质释放和影响免疫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而表观遗传可调节免疫细胞极化的方向。此外,针刺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轴,促进激素释放,有证据表明激素也与免疫细胞极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从针刺对自主神经、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轴和表观遗传的影响进行综述,提出针刺抗炎的神经免疫学调控新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刺可通过提高抗炎细胞因子含量、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含量,调整Th 1/Th 2平衡,从而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针刺双向调节的作用特点。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新度不够;研究水平不高,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研究缺乏中医整体观等。因此,结合目前细胞因子与RA、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目前高通量的细胞因子检测手段,将针刺治疗后机体多靶点部位(关节局部、外周血液、中枢)的细胞因子相结合,整体、动态、网络地研究针刺对RA细胞因子的影响,有望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炎症疼痛小鼠模型探讨花椒的抗炎镇痛药理作用及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花椒的活性成分、PharmMapper数据库获得花椒活性成分的靶基因,通过检索DrugBank、TTD、DisGeNET药物疾病靶点数据库收集炎症疼痛相关靶基因,并通过Cytoscape 3.7.0软件构建“活性成分-基因-疾病”网络。结果发现,花椒有5个潜在活性成分,预测到29个相关联的靶基因,在DrugBank、TTD、DisGeNET数据库中共检索筛选到132个炎症疼痛相关靶基因,“活性成分-基因-疾病”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γ亚型蛋白(PIK3CG)可能是花椒抗炎镇痛作用的关键靶点。通过二甲苯或角叉菜胶诱导的炎症小鼠模型,醋酸或福尔马林诱导的疼痛小鼠模型探讨花椒挥发油部位提取物和二氯甲烷部位提取物的抗炎镇痛药效。结果显示,花椒挥发油部位、二氯甲烷部位提取物能降低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诱导的小鼠足肿胀,减少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和福尔马林诱导的小鼠在第二时相的舔足时间,表明花椒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对花椒抗炎镇痛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花椒提取物可以降低PIK3CG、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和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该研究体现了花椒抗炎镇痛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特点,为花椒的抗炎镇痛研究提供药效学依据,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近10年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整理。实验及临床研究常选用外周血清进行检测,经检测发现针刺可以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抗炎、提高免疫机制及调节神经-内分泌网络,从而达到改善支气管哮喘症状的目的。针刺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日益受到重视,且在临床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为临床治疗提供明确的治疗方案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是其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在脑梗死的早期介入,可以起到有效的抗炎作用。本文就近年来针刺对急性脑梗死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组织损害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病理过程,也是许多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验采用豚鼠急性胆囊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针刺阳陵泉、丘墟、日月及足三里穴对胆囊炎的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对不同腧穴的抗炎免疫作用进行比较,提示针刺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证明,很多中药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而中药的抗炎作用机制表现为多种途径,主要有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功能、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抗血栓生成等,随着对炎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免疫调节方面进行的阐释亦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8.
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AD)进展中除β淀粉样蛋白过度沉积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之外的另一个病理特征,在A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神经炎症的特征性改变是由胶质细胞活化诱导的炎症因子释放。大量研究证实,针刺通过调节中枢与外周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从而治疗AD的作用。本综述以炎症因子为切入点,总结了针刺调节AD炎症因子的实验研究进展,从中枢与外周两大方面分析并归纳针刺对AD动物模型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针刺在AD中的抗炎效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桑白皮中抗炎的活性物质并初步确定其抗炎机制。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分离抗炎活性物质并利用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构建LPS诱导体外炎症模型,利用ELISA法研究活性成分桑根酮-O和桑根酮-C对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1b(IL-1B),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作用;利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研究了桑根酮-O和桑根酮-C对RAW264.7细胞i NOS、COX-2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从桑白皮中分离获得2种抗炎活性物质,经波谱鉴定为桑根酮-O和桑根酮-C。体外抗炎结果表明:能够下调促炎症因子TNF-a、IL-1B、IL-6的合成,上调抑炎因子IL-10的合成,并抑制了RAW264.7细胞中i NOS、COX-2、p-ERK蛋白的表达。结论:桑根酮-G和桑根酮-O均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调节促炎因子合成,以及NF-κB和COX-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19)
炎性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刺可以通过提高抗炎细胞因子含量,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含量,从而调整其状态平衡以达到抗炎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针刺双向调节的作用特点。此文通过查询针刺治疗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文献,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方面对针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炎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及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