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慢性盆腔炎的分期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舜华  石富娟 《中医药学刊》2004,22(7):1290-1291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为主要病因,以瘀为病理产物,以虚为病变结果,针对慢性盆腔炎“湿热致瘀、湿热伤正、正虚邪恋”的病理演化过程,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采取分阶段辨证论治,即“初宜祛邪消瘀止痛,继则扶正化瘀为主,终以调补三阴善后”,往往可取得良好疗效,并能显著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临床发现,慢性盆腔炎以湿热为主要病因,以瘀为病理产物,以虚为病变结果,具有“湿热致瘀、湿热伤正、正虚邪恋”的病理演化过程。慢性盆腔炎往往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不但湿热之邪日久伤正,而且长期不正确地运用抗生素及苦寒中药,也是正气受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慢性盆腔炎以虚为本,以湿热瘀为标,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疾病发作时多以湿热瘀滞肝经为主要病理变化,症见少腹拘急疼痛,或胀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秽浊,月经先期,经色紫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笔者应用清肝利湿化瘀汤治疗肝经湿热下注所致慢性盆腔炎,每收良效。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盆腔炎的辨证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慢性盆腔炎 (ChronicPelvicInfammatoryDis ease)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 ,或者体质较差 ,病程迁延所致 ,但亦可无急性炎症病史 ,中医属瘕范畴。笔者认为瘀毒虚是慢性盆腔炎的重要病理因素 ,慢性盆腔炎宜从瘀毒虚论治。1 瘀毒虚是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基础1 1 瘀是慢性盆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03~2012年慢性盆腔炎的文献资料,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文献信息调研,论述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常见证型分布及常见证型的主要临床症状。结果:分析得出湿热瘀结证和气滞血瘀证为慢性盆腔炎主要证型,各证型均可见到下腹痛、腰骶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等症状。结论: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基础证型有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血瘀肾虚证、寒湿瘀滞证、气虚血瘀证等,为本虚标实之证,这些证型的分布规律体现了慢性盆腔炎的基本病机;各证型临床症状均有"瘀"的临床表现,说明瘀血内阻贯穿疾病的始终,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6.
鲁敏  胡雅君 《光明中医》2014,(9):1949-1951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可无急性发病史或症状不典型,往往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是以"湿、瘀、虚"为特性的本虚标实证。临床医家对其多从清热解毒、清热利湿论治,有统计证明,单纯性的湿热蕴结证型在慢性盆腔炎中仅占1/5,因此针对疾病本质的温通化湿法应引起临床医生更多的重视。温通化湿法对慢性盆腔炎的病理产物"湿浊"和"瘀血"具有温通、温散之功,对病虚之本又有固护之功,所以温通化湿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收到良好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7.
介绍周仲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病理基础是湿热瘀毒郁结,并贯穿主要病程中,其病理因素包括湿热、瘀热、伏毒,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疾病后期出现正虚,即肝脾两伤、肝肾阴虚的证候。故在治疗过程中,当以清化湿热瘀毒为先,即化肝解毒。疾病后期,宜以调养肝脾和滋养肝肾为要。  相似文献   

8.
王祚久老先生是川派妇科名中医之一,尤其擅长诊治妇科经、带、胎、产诸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及诊疗技术。王老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这一妇科常见疾病提出"瘀血、湿热、毒邪、正虚"是导致病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关键,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驱邪",根据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从湿热瘀阻、寒凝血瘀、癥瘕瘀结三型论治,并在古方的基础上创制了单方验方,结合外治综合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妇人腹痛"、"带下"、"癥瘕"、"痛经"等范畴.其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虚"指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正气亏虚,"实"指余邪未尽,气血失和,冲任阻滞,或湿热下注,寒凝血脉,胞脉失畅.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正气亏虚的主要病理变化,导致本病呈慢性过程,即有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的特点.所以,解决湿、热、瘀、虚并存是辨治本病之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滨 《河北中医》2008,30(5):482-482
盆腔炎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带下、月经失调、疒徵瘕等范畴.慢性盆腔炎以湿热瘀结型最多见.2005-09-2006-12,笔者应用清热利湿化瘀止带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60例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辨证以湿热瘀结证多见。笔者从"瘀"、"热"、"湿"的病机入手,采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辨证属湿热瘀结证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病(CKD)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临床表现繁杂多样。中医药在慢性肾病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慢性肾病是一种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疾病。正虚多为气血阴阳亏损,邪实则主要表现为血瘀及湿热、痰浊等。其中"虚"、"瘀"二者贯穿肾病始终,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尤其"瘀"之表现多不典型,更需重视。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马红珍主任,业医肾病专科20余载,积淀深厚,擅以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科诸疾,对慢性肾病的诊治有着独到见解。介绍其从"虚"、从"瘀"论治慢性肾病的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3.
膏方虽以滋补调理见长,但绝非只有补益之能,对各种慢性疾病有缓缓图效之功,膏方应用于妇科也有着独特优势.胡国华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性盆腔炎肝肾亏损、湿热瘀滞证,正虚复感湿热、冲任受损证疗效显著.处方之时,凝神定志,心无旁骜,四诊合参,详审细查,方能用药精当,获取良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编制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300例患者临床调查,运用统计方法,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通过聚类分析获得慢性盆腔炎的分型规律,由高频到低频的分布分别是湿热瘀结型(53.0%)、脾虚湿瘀型(21.0%)气滞血瘀型(15%)、肾虚血瘀型(11.0%)。瘀血内阻在聚类后的4个证型里均有体现。结论:上述证型的分布规律体现了慢性盆腔炎的基本病机,湿热瘀结为其病机关键,瘀血阻滞为疾病形成共有的病理产物,所得结论为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妇人腹痛"、"带下病"、"癥瘕"、"不孕"等范畴,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等特点,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导致月经失调、异位妊娠、不孕症等发生。高月平教授认为慢性盆腔炎病因多为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内侵,正不胜邪;或急性期治疗不当或不彻底,余邪未尽,客于胞中,寒凝经脉,气机不畅所致。可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瘀阻型及寒湿瘀阻型三种证型,运用高氏经验方清经导滞汤加减改善患者症状,同时指导患者饮食和机体锻炼,并进行情志护理,以减轻不良情绪,促进疗效,减少复发,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中医"胃痞"范畴。其病因多为毒浊内蕴于心下,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浊毒邪气是外因,浊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高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辨证论治,提高疗效,降低转癌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肾调周法合二藤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确诊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症状及盆腔积液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过程中补肾调周法和二藤汤灌肠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周艳  丛慧芳 《吉林中医药》2021,41(9):1158-1160
丛慧芳认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之本是正虚邪恋.从"正气与伏邪"的角度,从女性脏腑、生理特点和体质等方面探讨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产生的病因病机:一方面,"正虚之处即是容邪之所",湿瘀伏邪随正气虚弱而伺机停留,缠绵难愈,正气愈虚,邪气愈发作无时;另一方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女性多肝郁之体对三焦水湿代谢的影响与本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上以温、和二法为指导原则,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9.
名老中医对诊治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因为对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名老中医的诊治思路也有所不同。但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基本原则依然是辨证论治,其病理表现以瘀、湿、寒、热、虚、郁为主,主要涉及肾、肝、脾三脏。  相似文献   

20.
117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慢性盆腔炎机体免疫状况,寻找其免疫失调与月经周期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疗前体液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整理统计得出结果。结果: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机体免疫指标存在显著异常,其病程、孕产次数及月经周期与免疫指标异常有相关性。结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免疫失衡现象;伴随病程的增加、孕产次数的增多免疫失衡机率增加,且经期较平时更易发生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