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慢性神经性耳聋为五官科常见疾病,因其缠绵难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运用脏腑经络推拿手法,从心肺切入,以“五神—五脏—经络气血”轴为出发点,使五神归序,五脏安定,气血通调,达到“形神一体”,从而缓解或治愈耳聋。从心肺论治慢性神经性耳聋,为临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指在人体大系统中,五个脏腑系统由五脏与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分别组成,在病理、生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与关联,在治未病领域集中体现为五脏元真通畅。而五脏元真通畅的实质是气血中和。五脏相关与气血中和在治未病范畴的指导思想紧密相连,两者相互渗透、可以相互诠释,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从脑与五脏生理、病理及经络相关理论,探讨针刺五脏俞治疗中风病的机理和方法。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性为五脏亏虚。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脑病与脏腑病可相互论治。针刺五脏俞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病机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且五脏俞接近内脏,作用直接,五脏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来进行治疗。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五脏气血阴阳,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以安五脏之精神。现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6.
脏腑理论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 ,而脏腑相关学说又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脏腑相关学说的内容很多 ,如阴阳表里、五行生克、脏腑属络、以及与五官联系等等。近代生物学证明 ,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必须建立在结构基础上 ,脏腑相关学说也应该如此 ,那么脏腑相关学说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呢 ?它应该是有“运行气血”作用的经络 ,目前 ,经络现象已被肯定。本文仅就几个五脏并病的重要理论的经络学基础试予浅谈 ,请同道指正。1 心肾并病  脏腑理论认为 ,心在上焦 ,肾在下焦 ,心在脏属阳 ,肾在脏属阴。心又有心阴与心阳 ,肾又有肾阴与肾阳。在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7.
防治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防治恶性肿瘤转移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五脏五行生克理论,经络气血走向以及气的固摄理论,对恶性肿瘤转移进行中医理论分析,提出五脏生克决定转移脏腑,转移部位与经络气血走向有关,转移是气失固摄的结果.恶性肿瘤转移的防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截断扭转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五脏协调平衡论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特色之一.平乐正骨理论强调,人体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血脉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通过生克制化保持着动态平衡.就伤科而言,五脏平衡具体体现在气血动态平衡与筋骨动态平衡过程中.局部损伤会造成瘀血阻滞,导致全身气血失衡,继而筋骨失衡,二者的失衡必然破坏五脏系统的平衡,故认识伤科疾病的病机必须重视五脏失衡.治疗伤科疾病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气血与筋骨安和、恢复五脏平衡.本文从五脏的内涵、五脏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五脏失衡是伤科疾病的重要病机、五脏协调平衡论对伤科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五脏协调平衡论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平乐正骨五脏协调平衡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冯颜庆  李立国  黄志雄  周婷 《河南中医》2023,(12):1905-1909
手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丘脑-皮层环路”和感觉运动网络相关脑区活动的改变。该病病灶在脑,内因是脑部气血受损,五脏气机不调,外因是外感六淫之邪客于肌肤。中风病脑络受损致“神伤”,加之气血虚弱、运行失司,经络受阻引起局部麻木不仁等“形伤”,共同形成其“形神两伤”核心病机,治疗应围绕调和气血、形神共调为主。基于“形神共调”理论,常以督脉上头部穴位百会、神庭、脑户为主穴调神定志,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时,以阳明经上五腧穴为主调形体气血,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形神共调之效。针刺手法采用广德张氏芒针疗法,通过循经透刺,一针多穴,直达病所。芒针透刺选穴:头针调神:神庭透百会、百会透脑户;体针调形:合谷透后溪、偏历透曲池、颊车透地仓。  相似文献   

10.
中医五神之魂具有深刻内涵,魂安居于肝是保证正常睡眠的生理基础。从肝魂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肝魂与五脏气血形神相关、肝魂与情志密切相关3个方面论述了肝魂的基本内涵;从肝魂与睡眠的生理关联、气血不和导致不寐、情志失常导致不寐3个方面论述了肝魂理论与不寐的病机;从情志疗法与药物疗法两个方面讨论了不寐的治疗思路。肝藏魂理论对不寐的病机探讨及临床诊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经典的心主神明、主血脉的概念探讨心的本义。回顾中医脏腑生成说,阐发心是随脾生成后而衍生出来,心是充实与完善了脾的功能;并从神明为五脏所主探讨其源本。认为中医脏腑的核心是在脾,并非在心,脾与心是呈主从关系。展现心脾气血互济,神意相承的密切相关及其临床的运用意义。进一步认识心的本义及心脾相关学说,有利于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以六经欲解时为切入点探讨六经的实质。“六经欲解时”,是指某个时段,某经正气旺盛,抗邪更加有力,即少阳经(寅卯辰)→太阳经(巳午未)→阳明经(申酉戌)→太阴经(亥子丑)→少阴经(子丑寅)→厥阴经(丑寅卯)→少阳经,其体现的是阳气运行的时间规律。《内经》中明确论述了阳气运行的时间与脏腑部位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内经》中阳气运行规律的论述明确六经的具体位置。结果如下:太阳病病在心、肺,少阳病病在肝胆与三焦,阳明病病在肺、胃,而三阴病则主要分别病在脾、肾与肝。这个结论不同于脏腑经络的六经解释,但与《内经》中脏腑经络的概念并不矛盾,是脏腑功能的另一种拆分组合形式,相对于五行脏腑系统,是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是阳气盛衰循行的时空规律,统括外感内伤,并兼容各家学说,更适合整体的病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论述胃与心在部位、经络、五行、气血与功能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现代医学对胃心相关理论的发展,阐述胃心同治的重要性。并结合导师陈宝贵教授的临床应用对胃心相关理论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4.
五脏相关学说,是将五脏六腑、四肢、皮毛、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并阐释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自然界、社会等联系的学说。吴焕林教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并传承五脏相关学说,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取得较好疗效。论述了吴焕林从五脏相关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先秦气一元论思想深深地渗透于《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其气机升降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之理,阐明阴阳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2通过分析精、气、血、津液的代谢机理,论证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为生化之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血是神志活动载体的认识,紧密结合五脏的基本生理功能,阐述心、脾、肝、肺、肾五脏与血的生成、运行的关系,以探讨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的理论实质,深入解读神志相关的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已被认为是具有广泛表现的多器官疾病,除肺以外,可累及多系统。张忠德教授根据临床抗疫经验,结合温病理论和中医脏腑、气血辨证理论,提出疫疠之气从口鼻入肺,借助肺朝百脉随气血抵达深层脏腑,继而相应脏腑气血功能失常的病机观念。在消化道,可表现为邪留三焦,里结阳明等证候;在心脏血管系统,可表现为心肾阳衰,热入营血等证候。在治疗中,张教授主张治肺为本,平调五脏,早期扶正,全程扶正。强调在疾病传变阶段,面对多系统表现时,抓住主(重)症和变化的症状。此外,张教授在《伤寒论》大柴胡汤和四逆汤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柴胡解毒方和扶正救肺方,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收到良好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是:在外感内伤等因素作用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滞血瘀,痰结毒聚,聚而成积。其中的毒,也即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该学说在癌毒范围的界定及其与肿瘤的区别上存在混乱,并忽略了肿瘤是个生命体。以形神理论分析,在正虚的情况下,局部组织细胞的"神"受到病邪侵袭,成为"癫狂之神"而丧失了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细胞增殖异常而成为肿瘤。肿瘤通过占位、转移破坏脏腑,并释放毒性物质使人致病、致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