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赖群清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108-2109
目的:观察慢性精神分裂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对120例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肝郁脾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阳虚亏损,,痰火内扰,痰湿内阻七型,并进行临床调查分折.结果:显示中医分型中气滞血瘀,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型较多见.西医分型中衰退期多见.提示:临床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脏腑辨证多从心、脾、肝.  相似文献   

2.
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中医辨证分型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群清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108-2109
目的:观察慢性精神分裂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对120例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肝郁脾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阳虚亏损,,痰火内扰,痰湿内阻七型[1],并进行临床调查分折.结果:显示中医分型中气滞血瘀,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型较多见.西医分型中衰退期多见.提示:临床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脏腑辨证多从心、脾、肝.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研究增多,发现二者之间与中医的心脾相关理论密切相关。中医心脾相关是一种学说理论,丰富了中医对心、脾系统疾病防治的体系。心血管疾病多样,历代医家对其治疗思路也有不同的见解。临床发现痰湿之邪在心血管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表现明显,中医的脾虚又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现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心血管疾病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希望对临床有一定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109例精神分裂症中医辨证分型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精神分裂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对 1 0 9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为痰火内扰、痰湿内阻、气滞血瘀、阴虚火旺、阳虚亏损、心脾两虚、肝郁脾虚共 7型 ,并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结果 :显示中医分型中痰湿内阻型、痰火内扰型及心脾两虚型较多见。西医分型中偏执型较多见。提示 :临床治疗中应注重化痰、利湿 ,脏腑辨证多从心、脾 ,住院患者中药剂量应大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5.
妇人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在脏腑中,心主血脉,脾统血。如《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胃肠发病继则影响心脾,对于女子来说,就会发生月经失调。张介宾提出月经病有三本:本于冲脉,本于胃气,本子心脾。盖冲脉为月经之本,胃气为冲咏之本,心脾为生化统摄血脉之根本。心不能主血脉,月经必乱;脾不能统血咏,月经必脱失。因此,月经失调从心脾论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为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辨证论治ASD研究日益增多且疗效可靠。心脾两脏为ASD辨证论治主要脏腑,而目前尚缺乏深入的中医机制分析。为探析ASD核心症状与心脾两脏的关系,本文针对性探讨心脾两脏在ASD核心症状形成中的中医理论渊源,从中医角度明确心脾两脏在ASD社会交流、交往障碍及行为异常刻板症状两大核心症状出现及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针对社会交流、交往障碍,基于心脾两脏功能、藏象理论、经络归属、经典论述提出并阐释ASD儿童语言问题、首责于心;有闻未应、脾意不充;孤僻自封、思伤心脾;脾运失职、心失所养、痰浊内生的中医心脾论机制。针对ASD儿童行为异常刻板症状产生机制,提出并阐释了脾常不足,运化失职,心神失养,心脾俱伤,心神不足而至刻板怪证连连的中医机理。通过对中医理论的剖析挖掘,为ASD从心脾论治探索理论依据,以期初步构建中医心脾两虚辨证论治ASD理论框架,为ASD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参考。从心脾辨证论治ASD具有雄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支撑,理法方药完备,可能是未来中医药治疗ASD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肝、胃等脏腑有关。本文将结合临床所得把失眠分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火扰心、痰食阻胃型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8.
心病从脾(胃)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认为:“心胃同病”。从心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愈心的实践性,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及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等方面探析说明心病应重视从脾(胃)论治。  相似文献   

9.
心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心悸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心悸其病位在心,而心和其他四脏关系密切,其中心为火,脾为土,火生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因此心和脾是紧密联系的,心病则脾亦病,而脾病也影响心的功能。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有统血的功效,因此当脾气虚时则气血生化不足,难以布达周身,心血必然受到影响,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最终心脾两虚发为心悸。脾主运化,水湿壅滞时,上凌于心,两者更不能单独分开论治,因此从脾论治心悸是有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原方调中补心汤,并梳理相关古今文献,从心-脾脏腑关系归纳了其适应症"心劳,脉极"的特点,对原方进行中医组分药配伍分析并归纳其对循环系统的现代药理作用,探索了本方的现代医学适应症并列举临床应用实例,总结验证了本方"心脾一体、培土宁心"的心系疾病治疗思路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理论源头地位,藉此对古方进一步发掘,继承创新中医药资源.  相似文献   

11.
张元贵  邱仕君 《光明中医》2016,(15):2166-2168
心肺相关是五脏相关理论的子系统,具有五脏相关理论的共同内涵,又有其自身特殊内涵的一面。通过在中医五脏相关理论思想指导下,从解剖位置、气血、经络、形神四个方面揭示心肺相关的内在机制,心肺在人体中位置毗邻,气血是心肺相关的信息单元,经络是心肺相联系的信息通路,形神关系是心肺相关的最高概念。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理解肝脾关系,作者通过对历代文献中肝脾关系论述的整理,分析肝脾关系内涵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内外在动力。认为:肝脾关系内涵变化源于中医理论的不断变迁,其内在动力在于不同时期原有中医理论与社会医疗实践及科学实验的矛盾,并受当时主流思潮、社会需求等外在动力的推动。在此作用下,不同时期肝脾关系内涵表现为:汉唐时期强调土、木生克关系,宋金元强调相火和元气的关系,明清强调肝、脾之气的关系,民国现代后从生理功能角度强调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二者关系逐渐紧密,理论地位逐渐突出。文章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肝脾关系、肝主疏泄等理论,同时对现代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创新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的重要疾病,是多发疾病,也是常见伴发疾病。其中,心悸是其临床常见症状,而怔忡是心悸的一种类型。中医药治疗心悸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疗效良好。本文立足脏腑辨治怔忡,分别从以肺论治、以肝论治、以脾胃论治、以肾论治、以胆论治5个方面,梳理主要古代文献及医家相关论治怔忡的机制与治法,并认为在治疗怔忡中,应先补养心脏,再根据各脏腑病症及变证,或以清热,或以温阳,或以调神,或以化痰活血之类,治疗中不必泥执古书,因病情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4.
《血证论》重脾阴的思想以血病津伤累气为理论基础,应用甘淡养阴滋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固护脏腑津液,并结合清心宁血、心脾兼治、培土疏木、抑火生血、宁血止血的治疗法则,达到滋阴生血益气的治疗效果。《血证论》甘淡滋脾治疗贫血的理论,摆脱了现代医学对中医思路的限制,以中医传统阴阳气血水火理论为基础,顾及到血虚患者津伤病气,同时容易发生火性炎上、肝郁不疏、心血不宁的病理表现。为中医治疗贫血提供有益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较快,精神压力大,社交活动频繁等原因导致很多不良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使得脾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刘铁军教授研究发现,情志异常为脾胃病的重要诱因,而脾胃功能失调又往往伴随焦虑和抑郁状态,此即为"心胃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可见,脾胃病无论是在治疗还是预防上,都与精神和情志密切相关。本文从心和胃的生理、病理、功能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论述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指出心与胃在生理上互为源流,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常心胃同病,并且通过刘老临床验案的例举和总结,验证了从心胃同治论治脾胃病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中医对血精传统认识和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脾在血精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统血的功能,是血与精化生之源,与心肾二脏关系密切。脾气虚、脾阳虚以及脾胃湿热等,均可影响脾的统血功能,导致血精发生。并进一步提出了从脾论治血精的观点,总结了从脾论治血精的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对血精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该病引起的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会引起女性生育能力的下降。本文在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DOR的病因病机,认为本病系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生活失度及禀赋不足等原因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以致月经失信,胎孕难成。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以脏腑机能虚损为本,气血津液疏布代谢异常为标。傅氏益经汤以心、肝、脾、肾四经同治,补肾的同时注重防护心肝脾气,体现了中医学治疗DOR的基本辨证思路,对现代医家临床辨治DOR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多篇提及心与七窍相关:心气通于舌、心开窍于耳、目者心之使、心与鼻相关等。诸多不同说法并非众医家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黄帝内经》基于整体观念构建的以经络为生理基础、临证为病理依据的多脏连多窍的理论体系。突出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主导地位和心藏神的重要作用。人体七窍各司其职,均是在心神的调节之下,诸窍功能是心神功能的外在体现。梳理心与官窍的关系对于融会贯通《黄帝内经》理论掌握经旨,扩展临床辨证思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众多代谢紊乱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近年来,运用中医理论解释以及应用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脾主运化"理论是脾藏象学说的核心,通过探索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与"脾主运化"理论相似性,从脾主运化理论、胰岛素抵抗病因病机、胰岛素抵抗与脾主运化关系、运用脾主运化理论治疗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对胰岛素抵抗进行全新认识,为临床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探讨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瘀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在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无力和水肿3大症状,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文章以中医的角度从心衰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与五脏及气血津液的关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等5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