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瘀血生风的概念至今未能确立 ,是由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所致。瘀血可导致内风 ,这在古代文献、现代临床、药物分类以及实验研究中均可得到证实。因此 ,应尽快建立瘀血生风的概念 ,以充实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体系 ,为临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风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对瘀血生风的概念、瘀血生风与其他内风证的关系、瘀血生风的立论基础以及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意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内风产生的途径除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等传统途径外,还有瘀血生风、痰浊生风、阳虚生风、气郁生风、中毒生风、正气衰竭生风等多种途径。内风形成之后可导致多种新的病理变化,因此应是病因。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发现内风病证的范围正在扩大,故将来息风法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出和检验“瘀血生风”这一新的病机假说,课题组从理论文献角度对其基本观点、发病特点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论证,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4],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检验尚未进行。本项研究试图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临床第一手资料证明内风证与瘀血证的相关性,或证明瘀血是多种内风证发病的共同因子和最大因子,为“瘀血生风”假说提供客观依据。并以此为基础,制作瘀血型内风证的定量化评价标准。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入选病例均来自2003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山东地区的患者临床病例,收集点设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市中医院、章丘…  相似文献   

4.
论“瘀血生风”的兼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瘀血生风”就是因瘀血导致的内风。“瘀血生风”病证除了表现出瘀血和动风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外,常常伴有气虚、阴虚、血寒、血热等较多的兼证。正确认识这类兼证,揭示其规律,对“瘀血生风”病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瘀血生风”过程中出现的兼证及其病机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出其兼证规律。  相似文献   

5.
血瘀生风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血瘀生风”,是指机体因血液瘀滞而导致的内生风邪及内风引起的诸民证。内风的成因很多,如“热板生风”、“阳亢风动”、“血虚生风”等等,然古往今来,言“血瘀生风”者却为鲜见。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血瘀生风这一病机是客观存在够如因。瘀而致。各痒为主症的银屑病、皮肤备痒症、风疹,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为特征的中风病等风证,常遵“治风先治血,血行民自灭”之旨,治以活血化瘀而民自熄,病自除。实践表明,血瘀不但能够生风,而且是某些风证的主要病机。1中风发病源于内风,内风所生因于血瘀中风病之病因复杂,然终不外乎…  相似文献   

6.
风药在皮肤科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樱  李继科 《陕西中医》2006,27(9):1132-1133
目的探索风药在皮肤科的应用。方法分析风邪致病机是风邪外肺已不同;热极生风、血瘀生风、血热生风、血燥生风和血瘀生风,阴虚风动等7种情况。结果针对风邪治疗原则如外风宣散,内风提风通络,平熄内风,治风兼以现血,顺气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尝试对气虚生风病机理论进行探讨。通过对"肝生于左"经典理论的重新诠释,认为气虚生风的生理基础为肝气主生,肝脏调控机体损伤后的自我恢复,肝气不足是机体衰老的标志;气虚生风的病理特点为多发于老年人、常与外风相兼为患,与痰湿瘀血密切相关,其临床表现为气虚及内风症状并见,其治疗以补肝气为先,药物以黄芪、五味子、茯苓为主,根据具体病症佐以活血、祛痰、息风之品,丰富与完善了气虚生风理论,对于老年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瘀血生风"假说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临床诊治内风证的新经验、新事实为切入点,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成果为依据,遵循中医固有的特色理论,提出"瘀血生风"假说.并对假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假说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做了论述,提出对假说的检验思路.  相似文献   

9.
内风,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等内在因素所造成的眩晕、抽搐、肢麻、振掉、强直或卒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名。其形成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之说,论及瘀血者鲜。笔者试从中风、痉证、癲痫这三种典型的内风病证中探讨血与内风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巢氏病源》中称之为风瘙痒。笔者考虑虽本病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但总离不开“风”,风有内风、外风之分。风往来于肌腠故瘙痒。“风为百病之长”故外风常兼寒、湿、热、邪合而伤人,“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外风致病发病迅速、痒无定处。内风乃内生“五邪”之一,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瘀生风等。通过长期临证观察,皮肤瘙痒从风论治常获良效。现分述之。  相似文献   

11.
气血津精辨证论治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类自然界“风”形成的机理,从气(阳热风动、气虚生风)、血(血瘀生风、血虚生风)、津(津停生风、津燥生风)、精(水不涵木、阳亢生风、肾阳虚损、元气败脱)四个方面辨析人体内部产生“气温差”与“气压差”,最终导致“内风”上犯脑腑而发为中风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肝风是病理名词,也是证候名;肝风证有其自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特征;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等。本文仅就祖国医学有关肝风证的论述及现代医学探讨进行文献复习,供研究这一课题的同道参考。 (一)概念风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外风、内风两大类证型。内风证是与外风相对而言的,但它是指由人体脏腑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即肝阳亢盛化风,或热极生风,或真阴耗竭,阳失潜藏,虛风内动等各种病理变化,因其临床症状有如风之摧残树木折枝干摇,证见振掉、震颤、项强、抽搐,角弓反张、口眼歪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马云枝教授从瘀血生风论治帕金森病的临证经验,归纳出"瘀血乃内风之源,肾虚乃颤证之根","补肾填精固其本,化瘀祛邪熄内风"的论治观点,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内风的概念及对风药的认识,从中医内风理论出发,探析风药在阳痿治疗中的临床运用。阳痿病变证机为本虚标实,病变脏腑多责之心、肝、脾、肾,本虚以肾虚、心脾两虚为多见,标实以肝郁气滞、瘀血阻络为多见。临证运用风药之际,肝郁气滞,以风药调之;心脾两虚,以风药补之;肾虚生风,以风药平之;脉络瘀阻,以风药通之。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的瘀血证与现代医学认为的“郁血”不完全相同,现代医学中的“郁血”,一般指各种病因导致全身或局部的静脉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如肝肺郁血。祖国医学关于瘀血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其含义和概念是广泛的。如认为“凝则脉不通”为瘀血;离经之血即瘀血;污秽之血为瘀血,坚硬成块皆瘀血等等。根据瘀血形成的病因和病变特点,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6.
介绍马云枝教授从“内风”论治帕金森病的临证经验,分别阐述了内风形成的理论基础、内风致颤的机理,提出肝肾脾虚损为本,风痰瘀毒阻络为标,内风的形成为颤证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疗上以熄风通络为基本治则,分别从阳亢化风证、阴虚动风证、痰热动风证、血瘀生风证、血虚生风证五方面展开论述,并附典型验案加以分析,指出帕金森病治疗可从“内风”入手。  相似文献   

17.
从气血相关理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学说是根据急性心血管事件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等特点提出的病机理论.“络风内动”是在气血失常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热毒生风,或络虚风动,或外风引动内风,导致脉络受损、血脉挛急不通或不荣,引动伏风而猝然心痛.治疗时当合理安排好“治风”与“调气血”的主次关系,根据病情缓急分而治之,热毒生风证当急则治标以风药治风为先,络虚风动证当缓则治本以调理气血为要,外风引动内风证则标本兼顾,表里同治以防传变.将气血相关理论与“络风内动”学说有机结合,对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唯 《中医药学报》2009,37(3):9-11
本文认为肝风内动不仅限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个类型,各种病因病机使肝木失和,均可生风,其中肝气、肝火最易动风。除上冒巅顶、旁彻肢体外,内扰脏腑亦为肝风内动常见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培土宁风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追溯发现,“培土宁风法”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及唐、宋,发微于金、元、明、清,王旭高则明确提出“培土宁风法”。本法之含义:一是通过健脾益气,实卫固表,达到抵御或祛除外邪;二是通过补益脾胃,益气滋阴,达到预防或消除内生风邪。  相似文献   

20.
冬季皮肤瘙痒症在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生,但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常表现为冬季皮肤发痒,直到来年春暖时才能逐渐减轻或消失。中医认为,在秋冬季节,燥邪当令,燥则生风,再加上老年人肝、肾阴血逐渐亏虚,阴津亏损,阴虚火旺,容易生风化燥,内燥与外燥相因,以致皮肤失养,生风发痒。中医典籍称之为“痒风”或“血风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