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桂琴 《北京中医》2009,(10):814-81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出自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之《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原文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意即治疗与风邪有关的疾病,都应配伍治血之药,或养血,或活血,或凉血。这个治疗法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近世医家多着重研究它在以中风为主的脑系疾病中的运用,即关注内风之振颤、动摇、昏仆、眩晕、抽搐之证。笔者以内风为视角,从血虚生风、热极生风及血瘀生风的角度结合皮损辨证,论述治血与治风的意义。并举医案如下。  相似文献   

2.
试论痰浊生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月香 《光明中医》2005,20(4):6-10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对内风证的发病机理以及临床治疗内风证的组方用药规律等进行了探讨,证明了痰浊生风是内风证的重要病机之一,应尽快建立痰浊生风的新概念,以便于指导临床对内风证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瘀血生风的概念至今未能确立 ,是由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所致。瘀血可导致内风 ,这在古代文献、现代临床、药物分类以及实验研究中均可得到证实。因此 ,应尽快建立瘀血生风的概念 ,以充实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体系 ,为临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风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对瘀血生风的概念、瘀血生风与其他内风证的关系、瘀血生风的立论基础以及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意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张国杰 《中医研究》2007,20(11):9-11
“瘀血生风”的概念,自刘昭纯教授正式提出以来,到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理论体系亦日臻完善,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同时,关于“内风”的实质、瘀血生风的机理、瘀血生风的病位等有关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此,结合现代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就此问题试作探讨。1“内风”概念辨析“瘀血生风”的风,当属于内风。但是,“内风”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内风”指的是病因还是证候?要理解这个问题应当从分析古代汉语的特点做起。一字多义现象在中医学著作里很常见,例如,关于“风”的含义,《伤寒论·序》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疾病当从风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过敏性疾病在病变特点上与中医学风证相类。风邪引起过敏 ,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 ,卫表不固 ,以及血虚、血热、血瘀等 ,外因以风邪为主 ,并可兼夹热、寒、湿、燥等。本类疾病治疗当遵循辨证论治法则 ,临床可分为风寒过敏证、风热过敏证、风湿过敏证、血虚生风证、血热生风证、血瘀生风证等进行辨治 ,紧紧把握治风作为中医抗过敏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医肝阳化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帕金森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比较蛋白质组差异。从蛋白表达水平上探讨中医肝阳化风证和血虚生风证的本质。方法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肝阳化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帕金森病患者和正常人PBMC总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染色,PDQuest2-DE软件分析,对部分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定其胶内酶解后的肽质指纹图谱,用Mascot查询系统查询SWISS—PROT数据库。结果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双向电泳考染图谱,对其中的15个差异蛋白质点分别进行肽质指纹分析,经数据库查询,初步鉴定为一些与细胞骨架、抗氧化应激、蛋白降解、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等有关的蛋白质。结论建立了帕金森病肝阳化风证和血虚生风证PBMC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提示帕金森病肝阳化风证和血虚生风证患者和正常人的PBMC的蛋白质表达具有差异,这种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有助于为研究肝阳化风证和血虚生风证本质在蛋白质水平上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所谓阳虚生风,是指人体因阳气虚衰,不能与阴合化,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从而产生的一种内风证候。这在现行中医学院五版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和加以论述。然而,它的存在却是勿容置疑的。今仅以仲景著作中的阳虚生风证为例,以窥其端倪。  相似文献   

8.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在阐述行痹的治疗方法中提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李氏的防风汤及如意通圣散中都使用了补血活血的当归,从中更能看出从血论治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充分表明理血在风证进展和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荨麻疹多由风血合病,风邪善行数变,致使此病发无定时,发无定处。而风邪又分"内风"和"外风",风或从外生,或从内生。风从外生,多由风邪夹杂寒邪、热邪、湿邪侵袭肌表,多兼有卫外不固的症状,风从内生,多由脏腑功能受损失调或因七情内伤等多种致病因素诱发,而临床上无论是血寒、血热、血虚、血瘀皆可化风而引起瘾疹,风邪为临床多数荨麻疹病患的根本致病因素。而李氏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思想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对风邪致病证型的皮肤病的诊疗意义非常。临床上发现荨麻疹大多病情缠绵难愈,易致邪气入里,遂应辨清其标本虚实,历代医家主张以治血理血为重,兼以疏风和营之法。导师张燚深入剖析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提出将荨麻疹分为血寒生风、血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瘀化风,4个证型,并自拟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浅谈因痰生风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04,19(4):13-15
因痰而生风,前人虽有提及(如朱丹溪、徐灵胎、邹润安等) ,但缺乏专论。本人通过读书学习,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有必要对此作一探讨。1 因痰而生风是临床上一类十分常见的病证,它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有明显内风见证而又与痰有关的病证即有癫狂、痫证、头痛、眩晕、厥证、中风、耳鸣、耳聋、哮证、惊悸等。如癫狂中含有痰气上扰型;厥证中包含痰厥;痫证,重在痰邪作祟,故治以豁痰顺气为先;头痛,有由痰浊所致者;眩晕,含痰湿中阻型;中风,更是含痰蒙清窍或痰阻于络。在《玉机微义》、《医学纲目》、《医碥》、…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马云枝教授从瘀血生风论治帕金森病的临证经验,归纳出"瘀血乃内风之源,肾虚乃颤证之根","补肾填精固其本,化瘀祛邪熄内风"的论治观点,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瘀血生风"假说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临床诊治内风证的新经验、新事实为切入点,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成果为依据,遵循中医固有的特色理论,提出"瘀血生风"假说.并对假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假说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做了论述,提出对假说的检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急骤,病情多变,具有风邪特性,符合“络风内动”理论络脉为病兼具动风征象的致病特点。根据王显教授的“络风内动”理论,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证治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分为热毒生风、络虚风动、外风引动内风3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探索风引汤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重点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探讨用量比例,权衡病证如热、瘫、痫,并应用风引汤辨治高血压病、帕金森病、敌敌畏农药中毒后遗症所致肢体强直等.认为风引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肝热生风证的重要代表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运用风引汤不能局限于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肝热生风即可以法选用.  相似文献   

14.
风药在皮肤科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樱  李继科 《陕西中医》2006,27(9):1132-1133
目的探索风药在皮肤科的应用。方法分析风邪致病机是风邪外肺已不同;热极生风、血瘀生风、血热生风、血燥生风和血瘀生风,阴虚风动等7种情况。结果针对风邪治疗原则如外风宣散,内风提风通络,平熄内风,治风兼以现血,顺气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沙生风毛菊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梦初  廖志新  陈道峰 《中草药》2007,38(10):1463-1466
目的研究菊科风毛菊属植物沙生风毛菊Saussurea arenaria Maxim.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用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从沙生风毛菊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中提取分离化学成分,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并检测其细胞毒活性。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泽兰叶黄素(Ⅰ)、棕矢车菊素(Ⅱ)、( )-丁香脂素(Ⅲ)、d-松脂素(Ⅳ)、3S-( )-9-oxonerolidol(Ⅴ)、α-香树醇棕榈酸酯(Ⅵ)、羽扇豆醇棕榈酸酯(Ⅶ)、羽扇豆醇乙酸酯(Ⅷ)、α-香树醇(Ⅸ)、羽扇豆醇(Ⅹ)、伞形花内酯(Ⅺ)、对羟基苯甲醛(ⅩⅡ)和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ⅩⅢ)。化合物Ⅰ、Ⅱ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和人肺癌A549细胞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8~14μg/mL。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泽兰叶黄素和棕矢车菊素是沙生风毛菊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血瘀生风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血瘀生风”,是指机体因血液瘀滞而导致的内生风邪及内风引起的诸民证。内风的成因很多,如“热板生风”、“阳亢风动”、“血虚生风”等等,然古往今来,言“血瘀生风”者却为鲜见。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血瘀生风这一病机是客观存在够如因。瘀而致。各痒为主症的银屑病、皮肤备痒症、风疹,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为特征的中风病等风证,常遵“治风先治血,血行民自灭”之旨,治以活血化瘀而民自熄,病自除。实践表明,血瘀不但能够生风,而且是某些风证的主要病机。1中风发病源于内风,内风所生因于血瘀中风病之病因复杂,然终不外乎…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病机十九条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属于"非指"风掉眩"证候之根本病机,仅指其直接或二级甚至末级病因,当解为"责之于"。故"风掉眩"病证之本源除肝外尚存他脏。本文重点以脾虚生风为例来论述,此证在于谷精之匮乏,本在脾之气血,标在肝之筋爪。  相似文献   

18.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巢氏病源》中称之为风瘙痒。笔者考虑虽本病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但总离不开“风”,风有内风、外风之分。风往来于肌腠故瘙痒。“风为百病之长”故外风常兼寒、湿、热、邪合而伤人,“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外风致病发病迅速、痒无定处。内风乃内生“五邪”之一,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瘀生风等。通过长期临证观察,皮肤瘙痒从风论治常获良效。现分述之。  相似文献   

19.
气血津精辨证论治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类自然界“风”形成的机理,从气(阳热风动、气虚生风)、血(血瘀生风、血虚生风)、津(津停生风、津燥生风)、精(水不涵木、阳亢生风、肾阳虚损、元气败脱)四个方面辨析人体内部产生“气温差”与“气压差”,最终导致“内风”上犯脑腑而发为中风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王玲玲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主任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王教授在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过程中,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体会,提出了"阳虚生风"的学说."阳虚生风"的提出,为全面深入理解和体会中医基础理论、求真务实地进行中医临床科学研究、以及客观地发展中医学术都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