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医家多认为儿童抽动障碍病位在肝,归属于肝风证范畴,但是对于生风的原因认识尚不统一。通过梳理风与肝的关系及气与火的关系,提出儿童抽动障碍的根本病机为肝气不足,阴火亢盛;其生风的原因为小儿生发之气不足,不能正常温养筋脉、濡养神志;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当以酸、甘之品补肝益气为主,同时根据具体病症佐以平息内风、疏散外风、祛风化痰、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2.
周唯 《中医药学报》2009,37(3):9-11
本文认为肝风内动不仅限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个类型,各种病因病机使肝木失和,均可生风,其中肝气、肝火最易动风。除上冒巅顶、旁彻肢体外,内扰脏腑亦为肝风内动常见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秦钟  马卫东 《四川中医》2007,25(7):20-21
本文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论证肝气虚存在的理论渊源。通过对肝气虚的论述,认为肝气虚是妇女月经病变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并提出肝气虚是导致崩漏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益气理肝法是治疗气虚型崩漏的根本大法,并对此进行论证,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临床运用方剂。  相似文献   

4.
气血津精辨证论治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类自然界“风”形成的机理,从气(阳热风动、气虚生风)、血(血瘀生风、血虚生风)、津(津停生风、津燥生风)、精(水不涵木、阳亢生风、肾阳虚损、元气败脱)四个方面辨析人体内部产生“气温差”与“气压差”,最终导致“内风”上犯脑腑而发为中风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肺癌脑转移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与风之"变、动、快"特性一致。肺癌初期,正气亏损,风邪易犯,兼夹痰、瘀、毒上扰脑窍,聚而为瘤;后期因治疗及瘤体本身消耗,导致人体阴阳俱损、气失调畅,或肝逆动风,或脾虚生风,加重病情。风药轻扬疏散通于肝气,能调节脏腑气机,扶助正气,纠正阴阳失调,达到"阴平阳秘"之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肝气虚理论渊源的解读,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总结和探讨肝气虚证的相关病机理论、临床特点及辨证治疗原则,解析肝气虚理论存在的疑点,为临床治疗肝病及相关疾病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月经病与肝关系密切,临床多以肝血亏虚、肝阴不足、气滞血瘀立论,治疗亦多从养肝血、滋肝阴、清肝热、疏肝气着手,鲜少注重肝气虚与月经生理、病理联系,亦少提及补肝气之法。然因肝气虚而致肝脏疏泄、藏血失司、生发不足,以致心、脾、肾功能异常,冲任失调,而引月经不调者,亦不少见。文章将从中医理论对"肝气虚"的概念进行阐释,基于"肝气虚"探究月经病病机,结合名老中医临床治验论述补益肝气对调经的重要性,为治疗月经病补充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肝阳虚     
张波 《山西中医》2006,22(5):4-6
目前中医大专院校教材及一般理论书籍认为肝病无虚证,即无肝阳虚与肝气虚。就此从古今医论入手,以肝阳虚(气虚)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肝阳虚(气虚)的临床表现、肝阳虚(气虚)的治疗原则等方面论证了肝阳虚、气虚证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瘀血生风"假说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临床诊治内风证的新经验、新事实为切入点,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成果为依据,遵循中医固有的特色理论,提出"瘀血生风"假说.并对假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假说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做了论述,提出对假说的检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中医"哮病""风咳""肝咳"范畴,是我国慢性咳嗽患者的重要病因,普遍认为与肝肺二脏密切相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理论为朱丹溪首倡,可较全面概括阐释肝肺二脏气血失调在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中的机制。其中"气常有余"主要体现在肝气有余及肝肺气机郁滞,为数量和功能上的有余;"血常不足"主要表现为肺血虚不制和肝血虚生风,为数量上的不足。临床辨证论治应重视疏肝理气、补肺生血,立足于该理论的和肝固肺治则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肝气虚的理论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法、病案举例方面探讨肝气虚的证治。在治疗上重视补肝气,调理脏腑,可取得成效。对肝气虚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丰富临床诊断知识,拓展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浅谈肝气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动力,中医学以五脏学说为核心,因此历版本科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材论及五脏疾病时,均有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独缺肝气虚证,至今临床亦颇少论及.有人甚至认为肝只有阴虚、血虚,至于肝气虚证,"只是医家在临床研究中提出的一个论点,缺乏客观依据,因而也没有独立的主治方药."[1]究竟有无肝气虚证?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马云枝教授从“内风”论治帕金森病的临证经验,分别阐述了内风形成的理论基础、内风致颤的机理,提出肝肾脾虚损为本,风痰瘀毒阻络为标,内风的形成为颤证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疗上以熄风通络为基本治则,分别从阳亢化风证、阴虚动风证、痰热动风证、血瘀生风证、血虚生风证五方面展开论述,并附典型验案加以分析,指出帕金森病治疗可从“内风”入手。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瘀血生风的概念至今未能确立 ,是由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所致。瘀血可导致内风 ,这在古代文献、现代临床、药物分类以及实验研究中均可得到证实。因此 ,应尽快建立瘀血生风的概念 ,以充实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体系 ,为临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风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对瘀血生风的概念、瘀血生风与其他内风证的关系、瘀血生风的立论基础以及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意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胃风是由于胃中空虚,空谷生风,或外风乘胃,或阴虚郁热生风而成,以多饮多食、消瘦、汗出异常、恶寒发热、头晕目眩、便秘、腹泻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特点与糖尿病及其自主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胃风是导致消渴糖尿病及其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之一,从胃风的角度治疗本病,有助于为糖尿病及自主神经病变中医中药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完素在诊治中风病方面,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治法、预后等有其独到见解和认识。认为中风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提出热极生风理论,开创了论治中风由外风转向内风的先河。在治疗方面当根据有无表里证,首先分为中腑、中脏分别采取"汗"或"下"法祛风除热。对于"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者,刘完素强调用"大药养之",日久使阴阳、营卫自和。并指出中风多有先兆,宜应先期预防。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紫癜以"葡萄疫""肌衄""发斑"等病名散在记录于历代中医典籍当中,据其发病迅速,动则皮肤紫癜加重尤甚,素常情绪不稳、易急躁等特点,与中医"风"的特性相吻合,"东方生风,风生木",风木为木气升动之象,其象应春,为机体一切生理活动之基础,"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者,百病之长",木气条达则和风敷布,木气不达则邪风内生,考虑风邪是其致病的根本原因,而木气不达的原因不外乎木气不足以及木气郁滞,治疗予以滋水涵木,缓肝息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上并无面肌痉挛之名,其与中医动风、筋惕肉瞤、瘛瘲等相对应。中医上大多认为动风的病因有外风和内风两大类,而内风以阴虚动风为多。孙丰雷主任认为内风不只有阴虚动风,血虚、阳虚、气虚亦可生风,故而从风论治的同时,勿忘调气活血。  相似文献   

19.
脑梗塞的临床证型与CT表现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风中经络型脑梗塞病人的临床证型与CT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脑梗塞病人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按照中医中风的辨证分型分组:风邪入络型、痰热生风型、肝肾阴亏型、气虚血瘀型,采用双盲法对其CT表现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梗塞灶位于基底节区128例,大脑半球白质34例,小脑12例,脑干4例;中医辨证:风邪入络型28例.痰热生风型54例.肝肾阴亏型63例,气虚血瘀型33例;四种证型中除了风邪入络型梗塞灶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白质多见外,其它证型都以基底节区为好发部位;肝肾阴亏型和气虚血瘀型以合并弥漫性脑萎缩、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见。结论:中风中经络型脑梗塞病人头部CT表现可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并指导临床治疗,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20.
通过肝气、肝气虚生理病理等表现,探讨肝气、肝气虚理论内涵,丰富气虚病证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