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虚型老年性痴呆中医证候的特征。方法:收集天津、上海、辽宁营口、河南开封四个地区7家三级医院的570例肾虚型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建立中医证候数据库,对肾虚型老年性痴呆中医四诊信息、脉象、舌象进行描述统计,删除指标构成比10%的变量。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证型、证候要素、主要的症状及舌脉的分布。结果:肾虚型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年老体衰、情志失调;证候要素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精亏、阳虚、阴虚、瘀、气虚、血虚、气滞、内火、内风;肾虚型老年性痴呆以肾精亏虚为最多,其次为肾阳虚、肾阴虚、阴阳两虚,兼夹证型主要是气滞血瘀、心脾两虚、痰浊阻窍、肝郁气滞、心肝火旺。结论:肾虚型老年性痴呆证候特点是除肾虚外,同时兼夹痰、瘀、火等致病要素,反应了老年性痴呆作为慢性老年性退化性疾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和治疗经验进行探讨和总结,认为其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调、正气素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为外邪、痰浊、肝郁气滞、瘀血阻滞,虚为肺脾肾亏虚;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且虚实互为因果;治疗应注重从痰、气两个方面悉心辨证,准确论治。痰应注意区分痰浊、痰湿、痰饮、痰热、风痰,以及痰瘀阻肺的不同;气应注意气郁、气滞、气逆,以及气虚、气陷的不同。但从临床所见,气的病变往往与痰的病变同时存在,故病证虽以痰为主,但治疗宜痰气并治。分别叙述了慢性支气管炎辨证为痰浊阻肺证、痰湿蕴肺证、痰饮犯肺证、痰热郁肺证、风痰阻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的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3.
韦绪性教授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有气、血、阴、阳之不同,尤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标实则多为瘀血、痰阻、寒凝、燥热痹阻脉络。"虚"、"瘀"是本病的促进因素,气血"不荣"与"不通"并存是导致肢体肌肉麻木不仁、疼痛的关键。根据本病多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之特点,所研制的消瘅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刘光珍教授认为,血尿病因多为脾肾亏虚、热伤络脉、久病致瘀;病性为本虚标实;主张从热入血分、三焦火热、瘀血阻络等方面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综合运用。对于湿热型血尿者,治宜凉血散血、清热利湿,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对于心脾两虚型血尿者,治宜凉血化瘀、益气健脾,方选当归补血汤加减;对于脾肾虚血尿者,治宜凉血散血、补益脾肾,药选补益脾肾之品。  相似文献   

5.
李宜瑞教授认为,儿童多动症临床阴虚阳亢者多见,往往又以心脾肾不足为其本,肝阳亢盛为其标。在辨证分型上,为执简驭繁,主要分为肾虚肝亢证、心脾不足证、痰热扰心证3证,肾虚肝亢证,主方为益智宁;心脾不足证,主方为四君子汤合甘麦大枣汤化裁;痰火扰心证,主方为温胆汤化裁。李教授认为,临床上各证型常混合存在,难于截然分开,例如心脾不足者,可出现土虚肝旺,或夹有痰湿或痰热。此外,证型也非一成不变,临证需细加斟酌。她还特别指出,调脾胃可安五脏,当上述各型"标"证已轻,脏腑"本"虚之证为主时,皆可酌加太子参、茯苓之类健脾药,脾健而其余四脏化源不绝。  相似文献   

6.
更年期综合征系"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肾气渐衰、天葵竭、全身阴阳失去平衡、冲任脉空虚、精血匮乏、植物神经紊乱伴有心理障碍。有肾虚、心脾两虚、肝郁气滞等证型,肾虚为本,肝郁气滞是特点;心脾两虚乃肾虚发展累及他脏,抓住肾虚,心肝肾论治,采用补肾调肝、活血、调畅气机、宁心安神等,随症加减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孙霓虹  赵昌谋 《河南中医》2013,33(5):712-713
高脂血症多由痰浊内生,阻于脉络,脉中湿浊与血相搏结,脉络阻滞而形成痰瘀相阻之证形成,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脾肾虚损,标实是痰浊和瘀血.治疗本病应以涤痰化瘀、健脾助运为治疗大法,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冯学功 《中医杂志》1998,39(8):458-460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是指该病发病后2周(中脏腑者1月)至半年内者。目前对该期病机的认识,多归于本虚标实。然而本虚只言气虚、阴虚,独不言肾虚;标实多言痰瘀,略于风邪。此外情志因素亦多忽略。笔者认为:肾虚气弱,风痰瘀血阻络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重要病机,肝郁气滞亦应予以重视,兹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老年高血压病为本虚标实,气血失和。病变在肝,病源在肾,一般早期偏于阳亢,中期多见阴虚阳亢,后期又多为阴阳两虚,并兼夹风、火、痰、瘀等症。本病若失于调治,可发为气血逆乱之中风,也可因肝脾肾虚,心脉痹阻,气血瘀滞,夹痰浊阻塞胸阳发为胸痹心悸等。治疗宜从肝脾...  相似文献   

10.
概言之,中风后遗症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中风之后,由于脏腑虚损或功能失调,引起人体气血津液逆乱,血瘀、气滞、浊阻、痰结、火郁遂作,正气亏耗,病邪稽留,日久缠绵,致使经脉阻滞、气血失畅,面存如语言蹇涩、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等中风后遗之疾。中风后遗症与急性期之病机虽均属本虚标实,但两者不尽相同。急性期以标实为突出,风、火、痰、瘀或单现,或兼见,较为显著,而本虚则相对不够明显;后遗症之见证,标证相对较少,以血瘀、痰浊最为常见,其本虚证则较显著,其中尤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肾阳虚为多。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当前大抵注重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属消渴变证,冠心病是主要并发症,由消渴日久而发。"消渴重,心中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气阴两虚,标为痰浊内停、瘀血阻滞,虚在心脾肾,实在痰瘀阻络。气虚与阴虚互为因果,瘀血与痰浊既为气阴两虚病理产物,又是消渴导致胸痹主要机理。脾虚失运是发病关键,运脾是治疗根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都应在健脾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擅用调理脾胃之方药。  相似文献   

12.
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特点是气阴两虚为本,痰瘀互结、热毒阻络为标。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大法。临床研究证实,本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沈英森教授认为:脾胃病病机本虚标实居多,本虚以脾胃亏虚、健运失调多见,邪实以食积、湿阻、气郁为主。故每以健脾益胃之法治其本,消、疏、通降相合之法治其标,临证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病之一,属中医“精浊”“淋证”的范畴。临床上出现单一证型较少,常见虚实夹杂而为病,出现本虚标实之病证。如湿热内蕴常伴瘀滞或肾虚,湿热是标,肾虚是本,瘀阻是病变中的进一步的病理变化。故清热利湿、理气活血、补肾健脾兼顾,因证而有所侧重,消中有补,不致克伐太过;补中有消,无虑助火滞湿。总之,其病机不外乎湿浊或湿热下注、肝郁气滞、肾虚、血瘀几个方面。但久病人肾而致虚,久病人络,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王素芝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肾虚督亏,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键,肾虚督滞是其基本病机,本病属本虚标实,肾虚督亏为本,风寒湿、湿热、瘀血、痰浊等实邪阻滞为标,治疗扶正祛邪兼顾,补肾养督,祛邪通督;辨证分为肾虚督寒血瘀证、湿热伤肾血瘀证、肝肾两虚、痰瘀阻络证。  相似文献   

16.
肾与脑密切相关,肾虚是脑鸣的病机关键。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手段,从中医角度探讨脑鸣的发病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病病位主要在肾,病性多属本虚标实,病机以肾虚为本,痰瘀为标,治以补肾益脑为主,兼顾祛除病理产物;若见纯虚之证,当以补肾壮肾为主;若见纯实之证,当先急后缓,续投调肾益肾之品。总之,临床应审因测机,据证选法,权衡虚实,从肾论治。  相似文献   

17.
戴恩来教授认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以正虚(肺脾肾虚损)为本,邪实(风寒、风热、湿热、血瘀)为标,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肾虚兼湿热、血瘀最为常见。治疗在补肾的基础上强调祛除风邪、清利湿热、活血化瘀,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风药不仅用于治疗外风,而且广泛运用于内风治疗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项前,日久血脉瘀阻,气痰瘀合为患郁结化火,耗气伤阴损阳,导致心肝阴虚、脾肾亏虚,终成虚实夹杂之证。以中医学内风理论为切入点,临证遣方用药可配伍风药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祛瘀软坚、清肝泻火、滋阴潜阳、补肾健脾、引经报使,常可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疾病,属于中医学“肺胀”、“喘病”、“咳嗽”等范畴。由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不断增高,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对此作一概述。1 病因病机研究 孙氏认为本病多由肺系疾患日久或迁延失治,损伤正气,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致使气机郁滞,痰阻气道,痰瘀互结而为本虚标实之证。梁氏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属肺脾肾虚;标乃风痰瘀阻。洪氏认为痰瘀阻肺、气机不利为其基本病机。这已被近年来有关瘀血的研究结果所证实;而且“痰证”本身,一方面是气道炎症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多表现为  相似文献   

20.
诸方受教授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肾虚为本,涉及肝脾,寒瘀痹阻为标:可辨证分为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瘀痹阻证四种证型;治疗上强调标本兼治,以补虚壮骨、宣痹通络为治则.以经验方温肾宣痹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论治,同时注意防治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