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公藤的剂型及不良反应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国内某些省称为黄藤。雷公藤近20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炎、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及各种皮肤病等。研究表明雷公藤可以抗炎,免疫,抗生育和抗肿瘤,抗菌活性。雷公藤含有生物碱、倍半萜类、二萜、三萜等多种成分,其中二萜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依托国家药品评价抽验项目,考察不同生产企业雷公藤多苷片及其中主要单体成分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为阐释该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体外炎症模型,并以一氧化氮(NO)分泌水平和分化抗原簇86 (CD86)表达水平为指标,明确雷公藤多苷片及其主要成分的药效作用。结果:实验发现,不同企业雷公藤多苷片均可拮抗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和CD86水平升高,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但其药理活性与制剂中所含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甲不完全呈正相关,提示存在其他药效成分;单体实验发现,标准中含量测定项雷公藤内酯甲并无明显药理活性,而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对醌B对RAW264.7细胞活力有显著影响,且均可抑制LPS诱导的NO和CD86水平增加,提示三者可能为雷公藤多苷片中主要药效成分。结论:雷公藤多苷片中的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对醌B等成分具有一定药理活性,而质量控制成分雷公藤内酯甲活性较弱,建议进一步研究明确主要单体成分的量效关系,科学合理地规范该制剂的产品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制剂致性腺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高慧  李巧芬 《国医论坛》2007,22(1):55-56
1 概述 雷公藤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生育、抗免疫、抗菌等多种活性,其化学成分主要是二萜、三萜、倍半萜、生物碱等.至今从雷公藤中已分离出70多种化学单体,其中以二萜内酯为主要活性成分.大量的研究表明,雷公藤应用于临床具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其主要毒性成分也是其主要有效成分.雷公藤属植物所含二萜化合物,属松香烷型,是生理活性的主要成分,至今已从雷公藤植物中分离出14种二萜化合物(如雷公藤甲素、乙素、丙素、雷醇内酯、山海棠素等),并已分离出17种三萜化合物和5种生物碱[1].其他成分还有雷公藤分甙、有机酸、卫矛醇、卫矛碱、多糖等.雷公藤全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以嫩芽及叶最大,花次之,根皮再次之,木质部最小[2].  相似文献   

4.
李春杏  李太生  朱珠  谢静  吕玮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4159-4164
雷公藤化学成分复杂,为调研和概述雷公藤中主要已知单体成分的抗炎免疫调节活性和毒性以及药动学研究进展。作者检索了国内外近30年来关于雷公藤及雷公藤中单体成分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研究证明雷公藤甲素等10多个成分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雷醇内酯、雷公藤碱戊、雷公藤内酯酮、去甲泽拉木醛更具有进一步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夏焱  段宏泉  张铁军  高文远  张骏  张彦文 《中草药》2005,36(7):1093-1096
雷公藤属药物植物具有抗炎、抗免疫、抗肿瘤、抗H IV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倍半萜类(包括倍半萜生物碱)、二萜类、三萜类和少量木质素等。综述近年来雷公藤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雷公藤类药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中抑制免疫反应和抗炎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雷公藤属植物含生物碱类、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及糖类等化学成分,其中大多具有抗炎和抑制免疫等多方面活性,值得进一步总结研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的根部具有祛风除湿等功效,现多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雷公藤内酯酮是从雷公藤中提取出的二萜类小分子化合物。早期作为具有抗炎、抗生殖作用的潜力药物进行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其抗肿瘤作用尤为突出,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纳摩尔级别的剂量下即可抑制多种肿瘤生长,具有作为广谱抗癌天然药物研发的潜质。此外,由于直接从雷公藤中提取雷公藤内酯酮得率较低、且雷公藤内酯酮水溶性较差,使得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以及抗生殖作用是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主要毒副作用之一,探究其合成、制剂以及对其进行结构修饰,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在保持其药理活性的基础上降低毒副作用将成为研究热点。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关于雷公藤内酯酮各方面的研究以及专利,并对其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现阶段对于雷公藤内酯酮的研究虽仍处于初步阶段,但自2014年以来,关于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逐年增多,该文着重介绍雷公藤内酯酮的抗肿瘤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抗炎、免疫抑制、抗生殖等的药理作用,及其毒性、合成、结构修饰的现有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为卫矛科雷公藤属。至今已从雷公藤中分离出70多种化学单体,包括糖类、生物碱类、-19类、三菇类,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二菇类,其次为生物碱类。其提取物的药物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肿瘤、抗生育及免疫调节作用,临床应用涉及到内、外、妇、儿、传染、骨、皮肤、神经和肿瘤等十余个学科的几十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药用植物雷公藤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等多重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雷公藤内酯醇可通过靶向转录因子、激酶或抑制泛素/蛋白酶体等机制发挥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肿瘤细胞凋亡等抗肿瘤作用,但毒性高、水溶性差限制了其应用.雷公藤内酯醇低毒高效的水溶性衍生物LLDT-8免疫抑制作用相关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就雷公藤内酯醇在相关疾病中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做简要综述,旨在为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扩大临床适应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早在1936年赵承嘏首先从雷公藤根部提取到萜类色素——雷公藤红(tripter- ine),至今已提取到近70种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二萜、三萜类、倍半萜类及糖类。现代研究表明,雷公藤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肿瘤、抑制生殖等多种药理活性。目前,雷公藤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近年来雷公藤治疗肾小球肾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间以及与环境间复杂精细的信息调控机制,即为细胞通讯。气和细胞通讯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同一生命现象的不同认识,可以相互印证,相互促进。气的理论可为细胞通讯研究提供启发,而从细胞通讯的角度有利于认识气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丹参酮诱导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神经干细胞的发现和研究,改变了以往神经细胞不可再生的传统观念.目的:研究丹参酮在体外诱导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方法:用Ficoll-Paque液将成人骨髓细胞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分离出MSC,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抗原表达和进行细胞周期测定.采用含丹参酮的无血清L-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探讨丹参酮不同浓度对MSC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M)、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MSC原代可获得(6-8)×105、第5代可获得(2-3)×108个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CD29、CD44、CD166表达阳性,CD14、CD34、CD45、HLA-DR为阴性;扩增后的各代MSC表面抗原表达无显著差别;90%以上MSC都处在G0/G1期.丹参酮诱导后,MSC形态上转变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M、nestin表达阳性,GFAP阴性.结论:采用的细胞培养条件适于MSC的纯化和扩增,培养细胞为MSC;丹参酮可以在体外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诱导转化率与丹参酮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芪对高糖高脂环境下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共培养和系膜细胞单独培养,分为对照组、甘露醇组、高糖高脂组、黄芪组,培养24h后,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IV型胶原(colIV)、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含量。结果在高糖高脂环境下,共培养和单培养细胞上清液ColIV、Fn含量升高(均P〈0.05),共培养上清液C01IV、Fn较单培养升高(均P〈0.05);黄芪组colIV、Fn含量较高糖高脂组下降(均P〈0.05)。结论高糖高脂环境下,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存在异常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能促进ColIV、Fn产生。黄芪通过抑制高糖高脂条件下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减少ColIV、Fn的含量,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气"与细胞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间以及与环境间复杂精细的信息调控机制,即为细胞通讯。气和细胞通讯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同一生命现象的不同认识,可以相互印证,相互促进。气的理论可为细胞通讯研究提供启发,而从细胞通讯的角度有利于认识气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消癌解毒方含药血清对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的增强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消癌解毒方含药血清(0.1%、0.5%、1%、5%、10%)处理HCT-116细胞、NK-92MI细胞24 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选取低体积分数(0.1%、0.5%、1%)含药血清处理共培养的HCT-116细胞、NK-92MI细胞24 h,钙黄绿素-乙酰甲酯/碘化丙啶(Calcein-AM/PI)双染检测N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杀伤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4(STAT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干扰素(IFN)-γ分泌。结果 MTT比色法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消癌解毒方含药血清(5%、10%)能有效抑制HCT-116、NK-92MI细胞增殖(P<0.01),但消癌解毒方含药血清(0.1%、0.5%、1%)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消癌解毒方含药血清(0.1%、0.5%、1%)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强N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并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消癌解毒方含药血清能下调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l蛋白(Bcl-xl)表达,上调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P<0.05,P<0.01);与共培养组比较,消癌解毒方含药血清(0.1%、0.5%、1%)能激活p-STAT4磷酸化,促进IFN-γ表达(P<0.05)。ELISA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消癌解毒方含药血清(0.1%、0.5%、1%)能提高IFN-γ分泌量(P<0.01)。结论 消癌解毒方含药血清增强NK细胞杀伤结肠癌细胞活性的机制可能与激活STAT4通路,增加NK细胞IFN-γ分泌量,下调Bcl-xl、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进而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罗勒多糖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细胞骨架的影响,探讨罗勒多糖抗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4组,A组为不加罗勒多糖处理的空白对照组,B、C、D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罗勒多糖处理,以罗丹明-鬼笔环肽标记微丝,免疫荧光法标记微管,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罗勒多糖作用的SKOV3细胞微丝重排、伪足减少、微管蛋白弥散分布、细胞骨架的网络结构发生改变;这一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罗勒多糖可能通过影响人卵巢癌SKOV3细胞微丝、微管来调节其运动性和侵袭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红细胞经洗涤和低渗处理前后天然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试验测定肿瘤患者未经处理、经洗涤并等渗处理和经洗涤并低渗处理3组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能力。结果 3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检测比较,经洗涤并低渗处理组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能力[粘附率(39.20±18.14)%]显著高于未经处理组[粘附率(27.27±13.09)%,P<0.01]和经洗涤并等渗处理纽[粘附率(28.40±15.46)%,P<0.05]。结论 洗涤并低渗膨胀导致红细胞膜发生改变,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增强,对红细胞药物载体的制备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的机理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慧  赵利平  郑骏  章煌杰  章红燕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2):96-101,I0017-I0020
目的研究为证明浙麦冬可能具有MSCs诱导作用,且其补心阴作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转化率成正比。且阐明浙麦冬对MSCs的诱导作用和机制。方法(1)流式细胞仪鉴定大鼠骨髓MSCs的表面标记分子CD73,CD90,CD45,CD34,观察药物对SD大鼠MSCs诱导分化心肌样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2)免疫荧光法检测浙麦冬对SD大鼠MSCs诱导分化心肌样细胞中CTnI和CX43蛋白表达情况。(3)qPCR法检测MSCs诱导分化心肌样细胞中NKx 2.5,GATA4和β-MHC mRNA表达情况。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的心肌样细胞中肌钙蛋白I(CTnI)和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和培养时间依赖性。(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的心肌样细胞中NKx 2.5,GATA4和β-MHC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和培养时间依赖性。(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的MSCs中在1周左右存活的部分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呈球状、棒状或长梭形;2周以后细胞间出现连接,排列方向渐趋一致。结论补心阴中药浙麦冬能诱导MSCs分化形成心肌样细胞,而且呈现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预适应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对心肌细胞(CMC)缺氧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应用Tr answel l小室建立CMEC与CMC共培养体系,实验分为心肌细胞组[包括正常对照组(Cont r ol-cm)与损伤组(H/R-cm)]及共培养组[包括正常对照组(Cont r ol)、损伤组(H/R)、中药预适应组(QSYQ)、缺氧预适应组(HPC)]。QSYQ组CMEC经过中药预适应1小时,HPC组CMEC经过缺氧40分钟复氧40分钟预适应,将各组CMEC小室插入CMC孔中,继续培养24小时后将H/R-cm组、H/R组、QSYQ组、HPC组同时进行缺氧24小时复氧2小时的缺氧损伤。以CCK-8、SOD评价细胞活力,以LDH、MDA评价细胞损伤程度,结果:与Cont r ol-cm组相比,Cont r ol组心肌细胞的活力更好;与H/R组比较,H/R-cm组心肌细胞损伤更严重;QSYQ组、HPC组心肌细胞与H/R组比较均体现出细胞活力高,损伤程度小的优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培养体系体现了CMEC与CMC的相互作用,而且共培养的细胞环境较单一细胞更接近心脏内环境条件;中药芪参益气滴丸预适应的CMEC与经过缺氧预适应的CMEC对心肌细胞长时间缺氧损伤具有同样的延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藤茶蛇葡萄素(APS)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APS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和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抑制作用。结果:APS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SK-OV-3、A375细胞的生长。MTT结果显示,APS对SK-OV-3细胞的IC50为24.24μg/ml;对A375细胞的IC50为18.29μg/ml。结论:APS对体外SK-OV-3、A375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