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寸口”脉搏波测控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功能的影响,探索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测控的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模式。方法将40例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20例和非搏动灌注组20例,体外循环方法分别采用搏动灌注法和非搏动灌注法;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寸口”脉搏波波形;手术前后检测血液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尿酸,术中血乳酸、尿量,以及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结束后2h(T2)、体外循环结束后24h(T3)血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石、白细胞介素-8等指标。结果20例搏动灌注患者“寸口”均检测到脉搏波(单峰波、双峰波、三峰波),20例非搏动灌注患者“寸口”未能检测到脉搏波;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尿酸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搏动灌注组术中乳酸水平明显低于非搏动灌注组(P〈0.05),单位时间尿量明显多于非搏动灌注组(P〈0.01);两组患者T1、T2、T3三个时间节点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石、白细胞介素-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搏动灌注对改善体外循环患者’肾血流灌注及机体缺氧状况有一定的优势;患者“寸口”可检测到单峰、双峰、三峰脉搏波,提示搏动血流能量能有效传递到外周血管,通过一定的优化设计;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测控的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手术患者的寸口脉搏波分析与研究,探索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血流搏动波的量化分析方法。方法将34例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和"非搏动灌注"组,每组各17例;观察手术者寸口脉搏波情况,比较"搏动灌注"手术者术前、"搏动灌注"过程中寸口脉搏波。结果体外循环手术者主动脉血流阻断后寸口未出现明显的脉搏波,"搏动灌注"开始后寸口出现脉搏波;"非搏动灌注"手术者在整个血液灌注过程中寸口未出现明显的脉搏波;"搏动灌注"手术者术前、"搏动灌注"时寸口均出现脉搏波,但"搏动灌注"时脉搏波较低平。结论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寸口脉搏波能反映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搏动能量的传递状况;寸口脉搏波可作为观察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搏动能量传递效果的客观指标;脉搏波幅度、面积等参数可尝试作为观察"搏动灌注"效果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的影响,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方法:将52例需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26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 组)26例;采用PowerLab 8/30生理仪全程记录“寸口”脉搏波、血流量、血压和泵压;计算两组患者的脉压差(ΔP)、平均动脉压力(MAP)、能量等值压力(EEP)和富余血流动力能量(SHE);检测体外循环术前后血栓弹力图(TEG)  结果:①术前两组患者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体外循环术后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非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未能检测到“寸口”脉搏波。②搏动灌注组ΔP、EEP和SHE值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组(P<0.001),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搏动灌注组凝血反应时间(R)较非搏动灌注组延长(P<0.05),凝血综合指数(CI)显著低于非搏动灌注组(P<0.05)  结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在增加血流灌注压力和血流搏动能量、降低血液黏度等方面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的ΔP、EEP和SHE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提示脉搏波可以作为监测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寸口脉搏波频谱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方法。方法:将92例需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按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各46例,应用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脉搏波指标,观察2组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中脉搏波频域指标的变化。结果:PP组能检测到脉搏波,NP组未能检测到明显的脉搏波,脉搏波能量主要分布在0~5 Hz范围,PP组脉搏波能量显著高于NP组,PP组脉搏波能量传递的衰减度低于NP组;脉搏波传导的能量主要是低频能量,包含呼吸波的能量。结论:PP组能检测到寸口脉搏波,提示脉搏波可以作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的客观评价指标,搏动灌注产生的脉搏波能量高于非搏动灌注脉搏波能量,频域参数0~5 Hz谱能比值可以作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低频的呼吸波参与脉搏波中的能量传递,佐证了中医诊脉独取手太阴肺经"寸口"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重症乳酸酸中毒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pH值和CO_2CP水平(二氧化碳结合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重症乳酸酸中毒患者136例,根据救治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CRRT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血尿素氮、血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等。结果:24h死亡率、48h死亡率、最终死亡率:观察组分别为0.00%、4.41%、4.41%,对照组分别为7.35%、14.71%、22.06%,组间差异显著,P 0.05;血生化指标:观察组患者治疗12h、24h、48h的血乳酸、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pH值、CO_2CP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 0.05。结论:CRRT在糖尿病重症乳酸酸中毒救治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乳酸的清除,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脉选影术对冠心病患者脉象的影响。方法:纳入50例冠心病病人。在冠脉造影术前、术后分别检测右侧关脉脉图,对脉图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术后冠心病患者脉图参数t3明显缩短,t5明显延长,h1明显降低,h5/h1明显减少,h2、h3、h4明显增高,h4/h1明显增加。冠脉造影术前后,冠心病患者在脉位、脉力、脉势、脉搏波形、脉象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冠脉造影术使冠心病患者右侧桡动脉顺应性变差,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脏器功能指标,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和理论意义。方法以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针药复合麻醉)、对照组(传统气静复合全身麻醉),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及MMSE量表评分,评估针药复合麻醉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脏器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两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谷草转氨酶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两组肾功能检查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两组脑功能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同传统气静复合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对于人体的肝肾功能影响无明显差异。可以认为两种麻醉方式是同样安全有效的。针药复合麻醉对于患者脑功能早期恢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对于肝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保肾片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肾功能、炎症指标及造影剂肾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80例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保肾片,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e GF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2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结果 2组术后24 h血肌酐、血尿素氮、e GFR、hsCRP、IL-8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术后72 h时血肌酐、血尿素氮、hs-CRP、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e GF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IN发生率为12.5%,对照组CIN发生率为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肾片通过抑制hs-CRP、IL-8的表达来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e GFR,降低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对术后CIN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保肾片对造影剂肾病患者尿素、肌酐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术前予降压药、抗血小板药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术前常规检查、术后24 h及72 h测定尿素、肌酐及血、尿β2-微球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 GFR)。结果:两组术后24 h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2 h比较,治疗组尿素、肌酐、尿β2-微球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e GFR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术后72 h尿素、肌酐、血β2-微球蛋白均低于术前(P0.05或P0.01),e GFR高于术前(P0.01)。结论:保肾片能降低冠脉介入术后尿素、肌酐、血及尿β2-微球蛋白,提高e GFR,降低CIN的发生,对造影剂介导的肾损害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五苓散加减联合前列地尔预防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给予对照组前列地尔及水化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五苓散煎剂口服。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分别比较两组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的情况,造影剂肾病发生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 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治疗后24 h,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2 h,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1例,发生率为2%(1/50);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7例,发生率为14%(7/50),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发生肝酶异常2例、腹痛1例、恶心1例,共5例;对照组研究组发生肝酶异常5例、腹泻2例、腹痛8例、恶心3例,总共14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中应用五苓散加减联合前列地尔对可以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之后患者肾功能起到较为理想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预防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病,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4.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压疮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Ⅰ、Ⅱ期压疮患者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每次灸至感传现象消失,每日1次。对照组不避热敏化穴,在患者压疮部位附近穴区采用红外线照射40min后,将百多邦软膏敷于压疮疮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两组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措施,并在疗程(包括不足7d痊愈者)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72.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疮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解,对我国的《伤寒论》研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