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从《伤寒论》的考据、注释和临床实用三方面探讨伤寒。《伤寒论》的研究注重宋以前的文本考据及宋以后的原文注释,前者追寻原貌,后者阐发医理。《伤寒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关联是研究的基础,在注重具体治法方药的同时,应充分理解《伤寒论》的证治原理和规律,以及临床的诊疗格局和体系。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书成后不久,即因战乱而散佚不全,经西晋王叔和首次整理到宋臣校定《伤寒论》,期间八百余年,该书时隐时现,纷杂散乱的流传,分合反复,而难睹真容。根据宋以前的有关文献资料,作一梳理,以探讨宋以前《伤寒论》的流传概况。  相似文献   

3.
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的复宋刻本,实为复宋本。由于影印逼真,后世均称宋本,在此,亦称宋本,但林忆校定的原刻本早已不见。赵氏于1599年以前刊刻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刊印后,又得到宋版《伤寒论》,并于1599年予以复刻,他在刻《仲景全书·序》中说:“复得宋本《伤寒论》焉。予曩固知成注非全文,及得是书,不啻拱壁,转卷间而后知成之荒也,因复并刻之,所以承先大夫之志欤。”〔1〕并与《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方论》以及《伤寒类证》合辑成为《仲景全书》。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称作宋本的《伤寒论》即指此本。此外,…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了牧角和宏先生的《宋以前伤寒论考》一书,本文摘译自该书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赵开美本《伤寒论》的重要性,指出了《注解伤寒论》中被成无己省略的部分和《伤寒论》原来的内容,强调研究《伤寒论》不应忽视三阳三阴之外的其他部分。希望这样的翻译,能有助于国内《伤寒论》的研究。为此,本刊特开辟“译文选编”一栏,将不定期刊出国外学者对中医文献研究的成果,以开阔读者视野。同时,也希望各地学者积极翻译,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汉代末年张仲景据众家之长,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著成而影响后世颇深的名著.但因种种原因,自成书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一直没有传播开来,许多临床医生见所未见或闻所未闻.乃至宋代,沉寂了700多年的《伤寒论》终于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青睐,出现了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朱肱的《南阳活人书》、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伤寒百问歌》等.宋代319年间有关《伤寒论》的研究著作共有86种,而宋以前的741年间,有关著作只有15种.单从数量上不难看出,宋代的伤寒学研究已经渐入了一个热潮.尤为突出的还是在研究的质量上,宋代医家大多数已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把《伤寒论》作为一种方书来对待,而是把它作为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构筑外感热病的诊疗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和补充发展了《伤寒论》.  相似文献   

6.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十之《伤寒论》来自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后世称《千金翼方》之《伤寒论》为"唐本"或"孙思邈本"。唐本可追溯到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可补宋本方剂之阙,可正宋本文字之讹,可补宋本所阙之条文。清代王樸庄在研究《唐本伤寒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7.
淳化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于北宋淳化三年(992)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宋本《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今以淳化本校宋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研读宋本《伤寒论》,宜参此本。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版本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仲景著作、名称和流传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注释家的移整考订及《伤寒论》作伪之书作了概述。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说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笔者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9.
"固瘕"见于《伤寒论》原文191条。历代注家学者因方法不同,莫衷一是。诠释学作为西方研究文本技术的科学,在其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借助宋以前《伤寒论》版本进行诠释学循环,对"固瘕"一词进行诠释学研究,发现其可以从多层面角度得出不同诠释结论,虽不一致、也不矛盾,呈现出诠释结论的历史性,符合诠释学意义要求。  相似文献   

10.
程传浩 《河南中医》2013,33(1):11-13
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临床专著,是对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学习它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临床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本文从《伤寒论》教学效果和床边教学特点出发,重点探讨了开展《伤寒论》床边教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得出,《伤寒论》床边教学存在缺少相关教材和教学设计;床边教学缺乏有力的师资培训,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学生的成绩、教师的水平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方式等问题。希冀能为《伤寒论》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任应秋是各家学说的创立者和《黄帝内经》研究的大家,同时对仲景学说也颇有研究,特别是对《伤寒论》的研究非常全面和深入,文章着重探讨任应秋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和特点,以期更加深入的理解任教授治《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优化《伤寒论》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形象类比教学法、归纳比较教学法、设疑探讨教学法、病案讨论教学法、学生试讲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融合教学模式,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增进自主学习,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因其学术理论年代久远,抽象深奥,直观性不强,教学中常常遇到难以被学生潜在现代思维意识所接受的难题。我校"齐鲁名家学术经验传承"教学团队,从学生的学情状况和教学规律出发,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力争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丰富《伤寒论》教学内涵,以及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仲圣治水方剂16种,组方配伍严谨,灵活得法,巧妙得当,药物组成只一味或剂量之差则改变功效,所治病证迥然有别。以水饮内停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桂枝、炙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以水热互结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猪苓、泽泻,皆治小便不利、口渴、身热,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猪苓汤利水、清热养阴。以阳虚身痛为主治方剂均用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皆温经散寒,渗湿止痛,真武汤温阳散寒以祛水邪,适用于阳虚水泛诸证;附子汤温阳补虚以祛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入侵所致身痛诸证。以痰饮停聚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和温阳化气之品,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痰饮,病位在脾;五苓散主治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病位在膀胱;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阳虚水泛,病位在肾。还有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小青龙汤,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利水通阳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病机不同,选方不同,功效各异,充分体现了《伤寒论》辨证施治运用。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史上立法垂方之大作,其具体成书年代及仲景生卒年代却头绪纷繁,人言言殊.本文通过考证〈后汉书〉、王叔和〈脉经〉、皇甫谧〈甲乙经〉、〈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仲景见何顒的时间""仲景遇王仲宣的时间""建安与建宁之辨"及近现代研究仲景生平的章太炎、钱超尘先生的大作,分析得出结论:仲景大概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01年前.〈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大概公元198~201年,并且张仲景与史载的张羡应为一人.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教育中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通过合理设计制作的《伤寒论》慕课课程,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中医经典理论的高效工具。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学团队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将《伤寒论》慕课运用于教学改革中,取得初步成效,并对慕课背景下的当前经典教学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关忠影  高蕾  王军 《吉林中医药》2021,41(4):440-442
通过对《通俗伤寒论》补法内容的研究,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每首方的源头及发展,并且对用药以及药物配伍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俞根初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虚证及脏腑虚损诸证做了充分的补充,并加入温阳之剂;俞根初法遵仲景,丰富了滋补法;滋补法应滋阴、温阳并用,以调阴阳为根本,运用滋阴、温阳以达阴平阳秘,为临床提供了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继承《素问·热论》六经分证方法,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依据,丰富了六经辨证之法,发展了六经传变自愈识别之法,补充了六经病的传经形式,扩展了六经的证候与分类,完备了六经病的治则治法,提高了临床六经辨证论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探讨《伤寒论》从经典范式逐渐转化为能够应对整个热病的通俗方法。《伤寒论》中涉及的临床基本问题,如鉴别诊断、辨证规律、治法宜忌、兼症处理、瘥后调理等,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体系,可以视为经典范式。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将《伤寒论》从经典转向通俗,书中格局不变,轮廓更加清晰;概念不变,见解越发深刻;病证不变,内容明显扩展;治法不变,方药推陈出新,这是俞根初从临床角度对经典《伤寒论》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