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疫论》对温病学贡献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温疫与伤寒、杂气与六淫、攻下与承气等几个主要方面归纳和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的学术观点与思想,评价了吴氏对温病学说形成所起的历史贡献,也分析了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温疫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温疫提供文献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为研究基础,采用频数统计法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中防治温疫的方药.结果:《温疫论》中44首方剂,单味药用药总频数217次;《伤寒温疫条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单...  相似文献   

3.
《温疫论》治疫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疫是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以邪入膜原,分传表里立论,其疏利分清等法,治疗温疫有独到之处。兹就其具体治疗方法浅析如下。疏利疏利是用于温疫初起,邪在膜原的治疗方法。吴氏认为,温疫之邪是天地间的一种疠气,它侵犯人体不象六气那样能够体察...  相似文献   

4.
5.
李娜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20-121
明末著名医家吴又可著有《温疫论》一书,对疫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在诸治法中尤其重视攻下法对温疫的治疗,其在运用下法方面,继承了《伤寒论》下法的理法方药的基本精神,两者均以三承气为下法的代表方剂,以大黄为攻下的主要药物,但《伤寒论》中下法为诸治法之一,而《温疫论》中下法为主要治法,吴又可在下法的具体运用上有其独到之处,是对仲景运用下法的补充和发展,二者有以下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与升降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大文 《河南中医》1997,17(3):139-140
杨栗山先生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地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的剖解,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升降散为中坚的治温十五方,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温疫与伤寒、杂气与六淫、攻下与承气等几个主要方面归纳和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的学术观点与思想 ,评价了吴氏对温病学说形成所起的历史贡献 ,也分析了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8.
吴有性与《温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明代医家吴有性所撰《温疫论》,论汗颇具特色。不仅对患者有无汗出、汗出多少、汗出时间、汗液性状等询察细致,而且对其机理、疾病转归发展关系以及治疗方法等,作了极为精辟的阐述,多发前人所未发,对今天急性热病的辨证和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一书,仿《伤寒论》的条文形式,导源叶案,为众所周知。然尚有不少地方与《温疫论》有密切关系,诚如他在自序中说:“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  相似文献   

11.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3.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熏蒸于表或湿热兼表,辨证要点为身黄(目黄、皮肤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心烦,口渴,身痒,无汗,甚见水肿,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临床中可见于湿热郁蒸于表或可见表证的湿热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不独用于外有风寒,内有湿热,也可用于湿热外蒸,郁滞于表。若从发黄一证论之,则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多见于湿热发黄的早期,由于病邪郁表,腠理闭塞而无汗。水湿郁热不得泄越而蓄积于内,影响三焦气化,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致使邪无出路,与热相合,熏蒸肝胆而导致发黄。还需指出的是,表邪不解,或湿热熏蒸,常见皮肤发痒等症,如湿热不得表解,郁蒸于肺,失于通调水道之职,水气泛滥,还可导致水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还为临床治疗皮肤痒疾及湿热水肿之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控水论”之汗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包含的治法众多,但以汗法和下法最为详细,间接论述吐法也较多,此三法是其他诸法的基础,加上止汗、止下和止吐三种对应治法,水液的调控便贯穿了汗、吐、下三法的始终。掌握了对人体水液的调控,也就掌握了汗、吐、下三法,也就掌握了伤寒病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重阳气贯穿在《伤寒论》始终。阳气贵在流通,阳郁就是阳气郁滞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煦、抵御、气化作用。若实邪阻滞,或为寒凝,或为热壅,或为湿遏,或为痰阻,或为血瘀,皆可使阳气郁滞,失于温煦,而出现阳郁之证。枢者,气之枢纽也,少阳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亦可郁遏;血虚失载亦可致阳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 ,论及厥逆证者共 46条 ,辨证明晰井然 ,故将仲景对厥逆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论述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自愈探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愈是靠自身正气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一种方式,自愈的条件是阴阳自和;辨识自愈的方法有相对观、整体观、恒动观:把握自愈的时机应注意天人相应、适当调护、虚者待表里实时、实者待邪有出路时、四诊合参等。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