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宋金时期,《伤寒论》传本并未固定,社会上尚流传着多种不同传本。笔者通过对条文的对比和考察,清楚地发现属林亿校定本衍化的《伤寒论》传本,有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中的《伤寒论》原文。此三种传本本文不再进行比较。至于《圣济总录》,则是将《伤寒论》条文打乱,和其他伤寒证治合编,无法进行比较,但可以肯定,此所录伤寒条文是源于当时流传的某一《伤寒论》传本,而非来本。因此,本文主要将来本《伤寒论内这一时期的《金度玉函经》本、《太平圣惠方》本中的伤寒部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陈亦人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伤寒学科点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的仲景学说研究专家。曾主编《伤寒论译释》、《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伤寒论求是》等专著,在《伤寒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陈亦人教授认为:从古至今,在《伤寒论》研究中存在着三大误区,正是这三大误区的存在,使得《伤寒论》的研究常常陷入无谓的争论之中,而离临床实际越来越远,亦贬低了《伤寒论》本身的价值。因此必须要清楚地认识这三大误区的危害,迅速走出误区,才能使《伤寒沦》的价值充分得到发挥,使仲景学说发扬光大。兹将陈教授之灼见简介如下。1 误认《伤寒论》为外感病之专著《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改名《伤寒论》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及至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又被认为是单论  相似文献   

3.
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过:“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学习和掌握《伤寒论》研究方法,对于《伤寒论》及其他经典著作的挖掘、整理和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最早研究伤寒学的晋代开始,从整体上就《伤寒论》研究方法及今后的设想,谈一家管见,冀求斧正。一、《伤寒论》研究方法的沿革研究《伤寒论》者首倡于晋·王叔和,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迄今为止,系统注释《伤寒论》者竟达约800家之多。由于社会背景和条件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各有所异。使伤寒之学不断发展。 (一)晋、唐侧重临证的研究方法这一时期研究《伤寒论》多从临证上着眼,阐幽发微,其特点,诚如韩愈所谓“寻堕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脉证研究由晋·王叔和开其先河,他著《脉经》,从脉证角度上绍述伤寒,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分析,探讨了伤寒概念内涵及其与疫病的关系,解析了温病概念之滥觞,辨析了热病、伤寒与温病概念.指出热病并非必“伤于寒”,而是有外感、内伤两种起因,外感方面,六淫皆能致热;伤寒与热病概念有部分重合,广义伤寒与外感热病概念常混用;温病概念与外感热病接近.三者都包括部分疫病.《内经》使用热病概念较多,《伤寒论》主要使用广义和狭义伤寒概念,温病概念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柯琴《伤寒来苏集》学术成就。方法:从清代伤寒大家柯琴著作风格和《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结果:柯琴为重编派《伤寒论》的研究大家。《伤寒来苏集》是重编派的代表作。结论: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对后世理解和应用《伤寒论》的理论及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中医学家们意识到在临床上能求诸实效是中医得以生存与发展直观而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这一时期研读《伤寒论》经典,探讨其经文旨归的文章相对比较集中,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临床水平的伤寒学派医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与其重视及应用《伤寒论》有重要关系。本文就近二十年对民国时期《伤寒论》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李心机 《河南中医》1994,14(6):336-337
太阳伤寒是一个发病过程,可以出现多个不同的证,麻黄汤证仅是其中之一。麻黄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太阳伤寒,在阳明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也可以出现应用麻黄汤的指征。因此,从《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和逻辑上讲,太阳伤寒和麻黄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研究史上的三次高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煌 《中医杂志》1989,30(11):10-13
我国《伤寒论》研究史上曾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在宋代,第二次在清初,第三次在本世纪的初中叶。这三次高潮标志着伤寒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反映出人们对《伤寒论》学术价值认识的深化,同时也给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问题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0.
浅述陈修园对《伤寒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园 ,清代医家 ,福建长乐人。生于医学世家 ,对《伤寒论》颇有研究 ,在伤寒学派中影响很大 ,一生著作甚多 ,撰有《伤寒论浅注》、《伤寒论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等书。治《伤寒论》之学者 ,始于晋唐 ,盛于宋金 ,而形成流派则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之后 ,形成错简重订、维持旧论和辨证论治三大流派。其中辨证论治一派又分为以方类证、按法类证及分经审证三派。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各有不同 ,陈修园不仅是反错简、持旧论中最有影响的一家 ,而且对于《伤寒论》的应用采用分经审证一法 ,亦最有现实意义。其对《…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实验研究文献,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启发求异思维,开拓科研思路,结合实践,编著《实验伤寒论》一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3):186-189
对《伤寒论》方剂运用的疗效评价问题一直是经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整部《伤寒论》,发现方论中叙述了大量关于药后疗效评价的条文,分析掌握相关条文,对于研究《伤寒论》意义非凡。立足于《伤寒论》原文,通过分析药后患者的汗液、二便、脉象及特殊症状的出现等方面,总结《伤寒论》中的疗效评价方法,并进一步阐述相关评价方法的合理性。需要说明的是,《伤寒论》中的疗效评价方法总体来说较为朴素和零碎,因此,深入总结相关条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寒论》三阳病理论在艾滋病表证期的应用。方法:参考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伤寒论》三阳病理论的基本内容,从艾滋病表证期的概念提出和内涵的界定出发,探讨《伤寒论》太阳病、少阳病和阳明病治法理论和相关方药在艾滋病表证期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结果:艾滋病表证期是艾滋病人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其临床表现与《伤寒论》三阳病的基本表现有相似之处。结论:艾滋病表证期的提出,有助于临床对艾滋病的诊疗,《伤寒论》三阳病治法理论用于临床艾滋病表证期患者的治疗,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李翰卿是经方名家,他格外重视对《伤寒论》的认真学习和临床应用.李翰卿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特点是重视疑似病证的鉴别诊断、重视兼夹病证的判断处置、认真对待方药分量和加减化裁.其重视伤寒方剂临床广用一端,尚有待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