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将疾病(包括腰腿疼痛)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在内伤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形成了脾胃学说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就<兰室秘藏·腰痛门>一节,对腰腿疼痛的治疗亦颇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东垣脾胃学说及其遣方用药思路,由此可见一斑.现试析于下: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治疗头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卫华 《光明中医》2000,15(4):20-21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补土派代表。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有余者泻之 ,伤其内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头痛亦然 ,《内外伤辨惑论》曰 :“外感头痛 ,常痛不休 ;内伤头痛 ,时痛时止”。在内伤病的诊治方面 ,东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出了“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的观点 ,并形成了脾胃学说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1 外感头痛的处方用药思路东垣认为 ,人与万物一样 ,处于不停的升降浮沉运动之中 ,脾胃居中 …  相似文献   

3.
蒋耀曦 《光明中医》1996,11(5):25-27
补中益气汤治疑难重症蒋耀曦四川省永兴茶场卫生所(644505)补中益气汤方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中,拟订甘温为主的药方。李氏在该书中云:“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形者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气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而补...  相似文献   

4.
发热是小儿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 ,而发热则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外感发热类中 ,运用解表发汗或苦寒清热来除热 ,一般可获效。而小儿的气虚发热较外感发热为少遇 ,因其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 ,正如东垣《脾胃论》曰 :“骨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有余者泻之 ,伤其内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故而在临床上如辨证不清 ,用治外感退热之法去除其热 ,不但难以见效 ,还会加重病情。正所谓虚其虚也 ,唯当用甘温除热法治疗 ,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甘温除热法就是运用味甘性温 ,功能益气健脾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补中益气汤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遵《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的补益名方.东垣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方中黄芪为君,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党参、白术、甘草为臣,益气健脾补中;佐以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和胃;更用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为使,兼有疏郁透达之意,诸药相伍,共起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在临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饮食劳倦导致内伤发热而创立。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  相似文献   

7.
自李东恒脾胃内伤学说之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及“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的理论,脾胃学说得以大倡。明代琦石进而指出“阳虚之证统于脾”,他们对虚劳之活脾以补气升阳为宗。稽之脾阴一说肇自《内经》,《灵枢,本神篇》云:“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脾藏营。”揣之脾阴,当属中焦水谷之“营”及人体所籍以消化水谷精微之津液。后世谈脾与厥漏脾阴之重大作用。东恒“脾为死阴”之说独重脾阳用事,适  相似文献   

8.
东垣补土法辨治慢性胃炎399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的脾胃学说和补土法方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399例,以助“补土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1 东垣内伤理论和脾胃学说东垣先生的理论和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内外伤辩》、《脾胃论》中。《内外伤辩》对饮食劳倦内伤之病有独创性见解:外感风寒、六淫之邪,主要伤形,为有余之病。而劳役所伤,饮食失节,主要伤气,为元气不足之病。故外感初为伤寒,传为热中。内伤之病,却初为热中,末传寒中,并提出可从寒热、手心手背、日鼻四肢、气少气盛等方面去辨别。为内伤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其中心思想是注重脾胃之气,创出补中益气汤类方、橘皮枳术丸、曲蘖枳  相似文献   

9.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在治疗学和预防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脾胃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仲景,成熟于东垣。张仲景《伤寒论》自始至终渗透着护胃气存津液的精神,目的在于通过开太阴之脾而使之升发散精,以达到充盈各经之精微,使之取而不竭。有发有源,以祛邪外出。至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开创了脾胃学说理论之先河,主张“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充元气……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强调调理脾胃以安五  相似文献   

10.
甘温除热的临床运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秀珍范东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波金元名医李东垣本着:“元气不足,心火独盛……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发热机理,在《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陷者升之”的理论指导下,提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原出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设,李氏明确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不足,不足者补之";他又指出"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甘温除大热".李氏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重在脾胃,着眼于温补脾胃之气,本方剂的组成原则,就是"虚者补之","陷者举之","劳者温之",治疗脾气虚弱或清阳下陷,以及脾胃内伤的发热诸证.  相似文献   

12.
口冷1例治验     
一老妇,七十有二。于1991年4月16日就诊。自述口唇发凉怕冷已数月。观其形瘦体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口周无皲裂脱屑。舌淡瘦,苔薄白,六脉虚弱,双寸浮。证属脾胃虚弱,风冷上乘。东垣云:“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因阳明主面,脾胃循口,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寒乘之,客于门户。当务之急,先培中州,俟经气来  相似文献   

13.
李艳玲 《陕西中医》2010,31(9):1236-1237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而设,主治脾胃气虚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上无论内外妇儿科疾病总以脾胃健运为要,  相似文献   

14.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风药应用中升麻与柴胡配伍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系金元四大家之一,擅长从脾胃论病,主张保护元气,开创了内伤脾胃学说及补土派的先河,其代表作《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资料。其弟子罗天益说“东垣先生之学,医之王道也”。其脾胃学说的理论,为历代许多名家所继承,后世之张景岳、叶天士等人,无论在理论研究或治疗实践中,都景仰李氏学说并有新的建树。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依据《素问·调经论》中“阴虚则内热”之文引申,创立“阴火”论。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以致脾胃中元下陷,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采用补中益气汤类方治疗各种内伤病证,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陈宝玲 《陕西中医》2010,31(2):253-254
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对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辟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到两汉是脾胃学说形成与奠基阶段,《黄帝内经》阐述了脾胃生理功能;《伤寒杂病论》重点阐述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调理脾胃成为治疗外感病重要法则。唐宋为发展时期,《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确立"春夏取冷太过",提出"温食",顾护脾阳。金元至明清时期是脾胃学说的鼎盛时期,张元素著《医学起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实用药式》"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李东垣《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甘温除大热"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明清是充实、完善阶段,叶天士继承东垣补脾升阳,创立胃阴辨治说,弥补了东垣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甚则阴阳不辨的弊病,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中梓重视脾、肾,提出:"人之有脾胃,犹兵家之有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一败,百药难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薛己结合温病,巩固了脾阴学说,提出"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近年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40余种脾虚模型,综合观测,证实脾胃与人体多系统(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东垣用风药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用风药机理初探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蔡胜彬,王敬琪【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风药李东垣著《脾胃论》,开脾胃学说之先河,以“内伤脾胃”立论,倡“升阳益气”之法。临床用药,自是以补益脾胃为重。然于补脾之中又善用风药,笔者不揣愚陋。...  相似文献   

20.
李忠信 《光明中医》2004,19(2):41-41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创立“补土派” ,开创内伤脾胃学说之先河。临床经验丰富 ,理论见解独到 ,其组方用药对后世启发很大 ,临床用之多效。现对东垣组方用药特色作一粗浅探讨 ,以期有益于临床。1 善用参芪术草补脾胃之阳东垣首倡“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说 ,发明阴火论 ,创甘温降热法。临床选药善补脾胃之阳 ,好用参、芪、术、草。其所制之方如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人参、甘草为君 ,认为是“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补中升阳 ,使脾胃之气升发 ,元气随之充旺 ,元气旺则阴火消 ,燥热亦能随之而去 ,是治本而除产生阴火之源。并明确指出“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