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卫华 《光明中医》2001,16(5):12-14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补土派代表。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将疾病 (包括腰腿疼痛 )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有余者泻之 ,伤其内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在内伤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出了“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的观点 ,并形成了脾胃学说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就《兰室秘藏·腰痛门》一节 ,对腰腿疼痛的治疗亦颇具特色 ,让人耳目一新 ,东垣脾胃学说及其遣方用药思路 ,由此可见一斑。现试析于下 :1 外感有余腰腿疼痛的处…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将疾病(包括腰腿疼痛)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在内伤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并形成了脾胃学说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就<兰室秘藏·腰痛门>一节,对腰腿疼痛的治疗亦颇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东垣脾胃学说及其遣方用药思路,由此可见一斑.现试析于下:  相似文献   

3.
运用补中益气汤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遵《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的补益名方.东垣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方中黄芪为君,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党参、白术、甘草为臣,益气健脾补中;佐以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和胃;更用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为使,兼有疏郁透达之意,诸药相伍,共起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在临  相似文献   

4.
东垣补土法辨治慢性胃炎399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的脾胃学说和补土法方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399例,以助“补土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1 东垣内伤理论和脾胃学说东垣先生的理论和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内外伤辩》、《脾胃论》中。《内外伤辩》对饮食劳倦内伤之病有独创性见解:外感风寒、六淫之邪,主要伤形,为有余之病。而劳役所伤,饮食失节,主要伤气,为元气不足之病。故外感初为伤寒,传为热中。内伤之病,却初为热中,末传寒中,并提出可从寒热、手心手背、日鼻四肢、气少气盛等方面去辨别。为内伤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其中心思想是注重脾胃之气,创出补中益气汤类方、橘皮枳术丸、曲蘖枳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依据《素问·调经论》中“阴虚则内热”之文引申,创立“阴火”论。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以致脾胃中元下陷,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采用补中益气汤类方治疗各种内伤病证,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发热是小儿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 ,而发热则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外感发热类中 ,运用解表发汗或苦寒清热来除热 ,一般可获效。而小儿的气虚发热较外感发热为少遇 ,因其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 ,正如东垣《脾胃论》曰 :“骨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 ,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 ,有余者泻之 ,伤其内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故而在临床上如辨证不清 ,用治外感退热之法去除其热 ,不但难以见效 ,还会加重病情。正所谓虚其虚也 ,唯当用甘温除热法治疗 ,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甘温除热法就是运用味甘性温 ,功能益气健脾的…  相似文献   

7.
<正> 南宋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一书问世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对中医治疗慢性衰弱性“内伤”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后世医家批评东垣“擅用辛燥升补”的为数不多,但说他“偏重了脾胃之阳而忽视了脾胃之阴”的似乎已成公论。笔者个人管见,这是一个误解。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中写道:“脉者,元气也。”认为脉就是元气生发的基础。在治疗原则上,用甘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所创,是《脾胃论》名方之一,为治饮食劳倦所伤而设。有调补脾胃,益气助阳之功,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不呆滞之妙。既治劳倦内伤,又治阳虚外感,凡脾虚下陷中气不足为主证者皆治。历代医家重视。兹不揣浅陋探讨如下。1 理论根据补中益气汤出自东垣《脾胃论》,从调整脾胃着手,促进机体康复。《素问·评热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既是脏腑功能表现,又是脏腑活动产物。气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密切。东垣认为内伤病以气虚为先导,而气虚则由脾胃损伤。他说:“真气又名元气,乃…  相似文献   

9.
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名果,字明之.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因真定汉初为东坦国,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先生创立脾胃内伤学说,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治主张补脾胃,升清阳.成为"补土派"之开山.近年以来,研究探讨先生学术思  相似文献   

10.
蒋耀曦 《光明中医》1996,11(5):25-27
补中益气汤治疑难重症蒋耀曦四川省永兴茶场卫生所(644505)补中益气汤方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中,拟订甘温为主的药方。李氏在该书中云:“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形者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气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而补...  相似文献   

11.
<正>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是补土派创始人。《脾胃论》是东垣学说中理论最集中的一部,是东垣学术思想之精髓部分。脾胃论学说认为饮食不节、情绪失常、劳役过度等因素易致脾胃受损,使正气衰弱,是多种疾病的诱因。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为"外感"或"内伤",对正邪的辨证施治上应有明确的区别。在治疗方法上注重调理脾胃和补益元气,扶正驱邪,这对于内伤脾胃病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胡克武 《国医论坛》1998,13(5):42-42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因重视顾护脾胃,被称为补土派。他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法则,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等甘温除热方剂,治疗内伤热病。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中,使用了“阴火”一词来阐述内伤发热的机理。其防火之说曾引起争论,遭到许多医家的否定。通常水属明,火属阳;寒凉为阴,火热为阳。而将火归属明,的确让人有些费解,加之东垣有时将明火与相火、心火等混谈,就更让人不知所云。其实,笔者认为,东垣独具匠心地以“阴”饰“火”,有以下几个目的。1强调内伤外感为阳,内伤为明。金元时期,因战…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原出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设,李氏明确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不足,不足者补之";他又指出"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甘温除大热".李氏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重在脾胃,着眼于温补脾胃之气,本方剂的组成原则,就是"虚者补之","陷者举之","劳者温之",治疗脾气虚弱或清阳下陷,以及脾胃内伤的发热诸证.  相似文献   

14.
口冷1例治验     
一老妇,七十有二。于1991年4月16日就诊。自述口唇发凉怕冷已数月。观其形瘦体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口周无皲裂脱屑。舌淡瘦,苔薄白,六脉虚弱,双寸浮。证属脾胃虚弱,风冷上乘。东垣云:“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因阳明主面,脾胃循口,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寒乘之,客于门户。当务之急,先培中州,俟经气来  相似文献   

15.
内伤杂病斡旋脾胃升降土生万物而法天地。脾胃氤氲消磨水谷,化生气血,为后天赖以生存之本源。东垣所立之升阳益胃、补中益气、升阳散火诸法者,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一伤,五乱互  相似文献   

16.
合谷的运用     
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的自觉症状 ,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其病因一般分为外感和内伤二大类。外感头痛一般病较急 ,痛势较剧 ;内伤头痛 ,起病缓慢 ,病势较缓。外感头痛又可分为风热与风寒两种。“风为阳邪 ,易患巅顶” ;古有“巅高之上 ,唯风可到”之说。《类证治裁头痛》说 :“头为天象 ,诸阳会焉 ,若六淫外侵 ,精华内痹 ,郁于空窍 ,清阳不运 ,其痛乃作”。故外感与内伤皆可导致头痛。笔者运用单穴治疗 30例头痛患者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将临床疗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12例 ,女18例…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学术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莲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13-1814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从学于易州张元素,在脏腑辨证的启示下,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是有卓越贡献的。他的外感与内伤辨证体系,至今对临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特别是内伤疾病,从损伤脾胃元气加以论述,并独树一帜地创立了脾胃学派,后人称之为“补土派”。其他治疗上的成绩,如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益气活血、内托消肿等,尤其是甘温除热的法则,直到目前仍然脍炙人口,疗效显著。东垣先生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脾胃的作用上。他认为脾胃能“运化水谷”“升阳益气”“生…  相似文献   

18.
东垣先生作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内外伤辨惑论》是其第一部著作,其理论经验在其后续的《脾胃论》和《兰室秘藏》等著作中均有所发挥和完善。东垣先生对脾胃疾病的论治,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发明"内伤"。以清晰和有序的态度着重介绍了内伤与外感发热的区分方法,内伤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缘由,以及脾胃与众多疾病的关系、用药宜忌和因时节病症不同用药加减的变化等方面,并在继承和发扬其师张元素的从脾胃论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创立了"甘温除热"思想及诸如补中益气汤、羌活胜湿汤、升阳散火汤等著名方剂,为后人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新的视野,并发展和推动了重视脾胃的思想及从脾胃论治疾病的方法。另外,其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脾胃元气,以甘温益气之药,升阳补中,从而治疗多种疾病,值得后世学习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内伤脾胃学说的大师,堪称"补土派"的鼻祖。他重视和强调元气的作用,指出元气之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提出了"内伤脾胃学说"和"甘温除热法"等著名的观点和方法,同时他在针灸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在他的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中,有很多关于针法的记载。东垣的学术思想和针法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当代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究其学术渊源应本于东垣。本文从东垣  相似文献   

20.
脾胃内伤学说始创于李杲(1180-1251),其代表作有《脾胃论》与《内外伤辨惑论》.脾胃内伤学说,在当时战乱频繁,劳役内伤,发病众多的情况下,经过实践考验,证明其行之有效.在以后几百年里,虽然有少数医家对脾胃内伤学说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但还是得到多数医家的肯定和推崇,甚至与张仲景的《伤寒论》并列,有"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而辨别内伤与外感,也就成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关键.近几年来,跟随金寿山老师从事中医教学和临证,听了金老师的见解,他认为,脾胃学说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补脾胃,二是升阳气,三是降阴火.缺少一个不成其为脾胃学说.现在把我们对脾胃内伤学说的认识及临床经验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