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海南产肉豆蔻叶挥发油中α-蒎烯与β-蒎烯的含量动态变化,探讨挥发油成分积累,确定适宜采收期.方法 全年不同月份采集肉豆蔻鲜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分析α-蒎烯与β-蒎烯两成分的动态积累.结果 肉豆蔻叶挥发油中α-蒎烯含量,雌株1月最高为14.70%,雄株5月最高为29.24%;β-蒎烯含量,雌雄植株均11月最高分别为19.64%和19.47%.结论 全年不同月份,雌株叶中α-蒎烯含量变化差异小,而雄株差异明显;β-蒎烯含量在雌、雄植株叶中变化均较大,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时间采收.  相似文献   

2.
不同采收期龙脑樟挥发油的得率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龙脑樟挥发油的得率及质量。方法:采集不同生长年限、不同月份龙脑樟枝叶,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计算挥发油得率,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中主要类型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右旋龙脑、异龙脑、樟脑的含量。结果:与3年生长期样品相比,生长期为2年的龙脑樟枝叶挥发油得率稍高,且成分类型更少,主成分右旋龙脑GC-MS峰面积占主要成分总峰面积的80%以上。2年期的龙脑樟叶中,11月底采集的龙脑樟鲜叶挥发油得率最高(1.37%);每个月份样品中右旋龙脑质量分数均70%,其中5月份样品中质量分数最高,达87%;樟脑的质量分数11月份最低,仅0.32%;但所有挥发油样品中均不含异龙脑。结论:龙脑樟的最佳采收年限为2年,最佳采收期为11月底至12月初。建立了一种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的可同时测定龙脑樟中3种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法,可为龙脑樟挥发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采收时间对天胡荽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生长的湖南产天胡荽为原料,选择3月、4月、5月、6月、7月、8月的每月中旬为采摘时间点,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所采集天胡荽样本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对,结合NIST库进行成分的分析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天胡荽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镰叶芹醇,其含量从3月的44.68%提高到5月的85.19%,5-8月较为稳定,均在80%以上;其余含量较低成分不同月份有所差异;天胡荽挥发油种类以醇类和烯烃为主,3-8月样品含量均在90%~94%之间。结论:不同采摘时间对天胡荽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异性,该研究结果为天胡荽采摘时间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樟树叶挥发油在不同采摘时间段中含量成分及抗菌活性的变化,确定樟树叶的最佳采摘期,为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樟树挥发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月采集浙江杭州滨江高教园区的樟树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测定总挥发油得率;用气相色谱归一化法测定龙脑樟脑的含量;用液体稀释法测定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和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不同月份的樟树挥发油总含量最高3.0987%(4月)、最低0.8504%(5月);龙脑最高13.5910%%(6月)、最低0.4032%(5月);樟脑最高14.8126%(9月)、最低0.0172%(6月);不同月份的樟树挥发油对4种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有差异,以9月份的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具和绿脓杆菌的MIC(ul/mL)分别是:0.195、0.781、0.098、50.00。结论:综合考虑挥发油含量和抗菌活性两个因素,一年的最佳采摘期依次是9、10和4月份。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月份和年限金钗石斛中石斛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测定不同采收月份和年限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探索不同采收月份和年限石斛碱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采收月份和年限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收月份中,9月份石斛碱含量最低,为0.239%,1月份石斛碱含量最高,达0.559%,不同采收年限中,一年生石斛碱含量最高,达0.546%。结论:不同月份、不同年限的金钗石斛中石斛碱均有明显差异,实验为金钗石斛采收期的确定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6.
维药肉豆蔻衣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星  解成喜 《中成药》2010,32(8):1430-1432
目的:研究维吾尔药肉豆蔻衣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肉豆蔻衣中提取挥发油成分,挥发油得率为14.1%(mL/g)。所得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占检出量的97.80%。应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论:肉豆蔻衣中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及其衍生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有:肉豆蔻醚(14.19%)、β-水芹烯(11.18%)、4-萜品醇(9.61%)、异枞油烯(8.71%)、α-蒎烯(7.97%)、黄樟醚(6.84%)等。通过与肉豆蔻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相比较,可发现二者成分相似,但相对含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长季节枇杷叶中三萜酸成分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寒  习超鹏  陈剑  李维林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8):2353-2355
目的:观察不同采收季枇杷叶药材中4种三萜酸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对不同季节采收的枇杷叶中4种三萜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科罗索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含量随月份的变化较小,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最高月份为4月,科罗索酸含量最高月份为7月,山楂酸含量变化较大,最高在11月.结论:不同季节采收的枇杷叶中三萜酸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肉豆蔻饮片及其标准汤剂挥发性成分差异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肉豆蔻饮片与标准汤剂中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15批肉豆蔻饮片标准汤剂挥发油含量范围为0.324%~0.688%,转移率范围为5.06%~10.00%,平均转移率为7.23%,标准偏差为1.5%.肉豆蔻饮片与标准汤剂中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2种共有成分,分别占各自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8.2%和79.17%.两者的主要成分均为肉豆蔻醚、α-蒎烯、伪柠檬烯、(-)-4-萜品醇、γ-松油烯、黄樟素、甲基丁香酚、松油烯、榄香素.实验结果表明肉豆蔻饮片与标准汤剂中挥发性成分组成与相对百分含量差异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肉豆蔻配方颗粒中有效挥发性成分制备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0,(10)
目的:对华细辛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从华细辛不同部位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华细辛根、茎、叶、花及种子中分别鉴定出19、30、12、12和19种成分,其中7种化学成分在这5个部位都存在。华细辛茎、叶、花和种子中含量最高的3个组分相同,分别为丁香酚甲醚(30.74%、49.39%、51.04%、42.18%)、十五烷(25.98%、21.24%、21.46%、20.67%)和肉豆蔻醚(18.36%、12.9%、14.09%、14.64%),而在根中含量最高的3个组分是丁香酚甲醚(50.55%)、丁香酚(27.53%)和肉豆蔻醚(11.78%)。结论:华细辛不同部位挥发油所含成分差异较大,用药上应有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月份肉豆蔻叶片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祥升  黄立标  欧淑玲  冯锦东 《中成药》2012,34(7):1336-1342
目的比较不同月份肉豆蔻叶片中挥发油成分,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色谱法分析,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相似度比较,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有量,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不同月份叶片挥发油相似度较高,雌雄株的主要成分基本一致。雌雄株中相对含有量大于0.1%的主要成分数量差异不大。叶片挥发油成分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类物质,主要成分随季节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结论不同月份肉豆蔻叶片挥发油成分有一定的差异,但主要组分基本相同,为叶片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2019,(8)
目的:分析比较赤胫散根、茎、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分别提取赤胫散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从赤胫散3个不同部位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6种成分,共有成分20种。其中根、茎、叶分别鉴定出30、47和42种化学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88.51%、82.89%、58.71%。根、茎、叶挥发油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酞酸二丁酯,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6.31%、30.92%、20.32%。结论:赤胫散根、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赤胫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究3种不同化学型紫苏不同时期各成熟度叶片挥发油组分的差异,确定分别适宜3种化学型紫苏的最佳采收方法。方法: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三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三个时期采收不同成熟度叶片样品,对其挥发油进行提取(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分析。结果:从挥发油得率上看,三种化学型表现非常不同,开花期和果熟期,PA型嫩叶得率高,PK型则老熟叶最高,而PL型为成熟叶最高;营养期,则是PA型成熟叶最高,PK和PL型嫩叶最高。主成分相对含量上,各化学型的特征性成分紫苏醛、紫苏酮或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均为嫩叶中较低,而开花期为老熟叶最低。结论: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于花前期多次采收成熟叶为好;PK型在各个发育期的成熟叶或开花期后的老熟叶;PL型则在营养期采收成熟叶或老熟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0个不同产地来源防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防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均含有人参醇、9,12-十八碳二烯酸、十六酸、油酸、匙叶桉油烯醇、肉豆蔻醚、庚醛、辛醛、壬醛、2-壬酮、桉油脑等11种化合物,其中防风挥发油中的特征成分人参炔醇以10号黑龙江的相对含量最高(60.87%),2号云南的相对含量(59.15%)次之,8号内蒙古防风相对含量(6.69%)最低.结论:不同来源防风挥发油中共有11个共有成分,但各成分含量在不同来源的防风挥发油中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龙脑樟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樟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从龙脑樟叶中提取出34种挥发油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35%,其中以龙脑含量最高。结论:龙脑樟叶中挥发油含量丰富,其中以龙脑含量最高,对于提取天然冰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采收期对广藿香产量及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集鹏  冯毅凡  郭晓玲 《中药材》2001,24(5):316-317
应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比较了不同采收期对高要产广藿香的产量(平均单株干重)、含油率以及茎和叶中14个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份采收的全株含油率较高,与传统采收期相符。叶油中广藿香酮以7月和9月最高,以后逐渐降低,广藿香醇含量则以9~11月较高,其它月份相对较低;茎油中,广藿香酮含量以7月、10月和1月为高峰期,11月最低,而广藿香醇含量全年变化不显著,11月份之后含量较高。其它成分未显示其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不同采收部位的青蒿各成分指标,分析青蒿品质差异,确定青蒿的最佳采收期和采收部位。方法:在青蒿营养生长后期、花芽分化期、盛蕾期和盛花期四个生长时期采收样品,每个采收期分全株采收、一级分枝、二级分枝、主干上部、主干下部共五个部分采收,分别测定鲜重、干重、药材灰分、浸出物、挥发油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盛蕾期青蒿的生物量和浸出物含量较大,挥发油含量最高,各部位浸出物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浸出物项规定;盛花期青蒿生物量和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大,挥发油含量低于盛蕾期,主干下部占总生物量比重大,但浸出物含量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结论:结合产量和质量两方面因素,青蒿在盛蕾期全株采收或盛花期去除老茎采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花山小橘叶、茎中挥发油成分,对比二者成分差异,为小花山小橘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小花山小橘叶、茎的挥发油成分,应用GC-MS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小花山小橘叶的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28%;从其茎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0.57%。结论:小花山小橘叶、茎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以石竹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产海桐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海桐叶挥发油中鉴定了10个化合物,占总面积的100%,主要成分为绿花白千层醇(40.09%)、十六烷(15.13%);从海桐花挥发油中鉴定了6个化合物,占总面积的100%,主要成分为绿花白千层醇(60.33%)、肉豆蔻醚(17.40%)、喇叭茶醇(5.69%)。结论:广西产海桐叶、花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绿花白千层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簕欓花椒(Zanthoxylum avicennae)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簕欓花椒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挥发油中鉴定出72种物质,占总成分的98.15%,含量较高的组分为芳樟醇(24.36%)、β-榄香烯(12.03%)、(E)-2-己烯-1-醇(11.73%)、石竹烯氧化物(10.84%)等。簕欓花椒叶挥发油对实验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四种肿瘤细胞株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值为1.76μg/mL。结论:簕欓花椒挥发油具有多种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商品肉豆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分析商品肉豆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豆蔻挥发油 ,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 ,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 ,并用GC 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分别检出 95~ 118个成分 ,鉴定出 79个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 95 .18%~ 98.70 %。结论 :肉豆蔻醚 ( 39.6 3% )和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