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鼻气管插管小潮气量压力控制机械通气(NI—LVtPCV)与经口气管插管容量控制常规机械通气(MI—C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恶化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结果。方法对38例接受NI—INtPCV治疗者(NI-LVtPCV组)和30例接受MI-CMV+SIMV治疗者(MI-CMV+SIMV组)机械通气1h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及住院期临床治疗终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两组机械通气1h后的动脉血气指标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除治疗后的PaCO2在NI—LVtPCV组稍高于MI—CMV+SIMV组外(P〈0.01),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人工气道建立的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及气管套管定位成功率,NI—LVtPCV组显著高于MI—CMV+SIMV组(P〈0.01或P〈0.05);插管时牙损伤出血、留管不适感、口腔感染及气管切开率,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1或P〈0.05);而插管时鼻腔损伤出血则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③插管时心跳骤停、胃液返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成功拔管率及自动放弃治疗出院者,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上消化道出血、气胸并发症及住院期死亡率,NI—LVtPCV组显著低于MI-CMV+SIMV组(P〈0.05)。结论老年COPD恶化并呼吸衰竭时的机械通气,①经鼻较经口气管插管有操作迅速、成功率高,耐受性好,留管时间长及人工气道并发症少等优点;②NI—INtPCV较MI—CMV+SIMV显著减少气管切开、胃肠道及气胸等并发症,并有更低的住院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呼吸科及ICU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0例,均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待患者具备一定自主呼吸功能后,将其随机分为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SIMV)+压力支持通气( PSV)组和PSV组,各10例。 SIMV+PSV组患者给予SIMV+PSV, PSV组患者给予PSV。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 d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氧合指数( PaO2/FiO2)、 PaCO2和pH值〕,记录治疗期间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住ICU时间及院内病死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氧合指数、 PaCO2及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PaCO2均低于治疗前,氧合指数、 pH值高于治疗前( P<0.05)。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SIMV+PSV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为(19.5±5.6) d、住ICU时间为(20.8±6.4) d,长于PSV组的(14.6±4.6) d、(15.2±5.4) d (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通气治疗中, SIMV+PSV模式和PSV模式均能促使患者有效通气,且效果相似,但PSV允许患者自主呼吸,人机协调性更好,且能缩短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呼吸科及ICU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0例,均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待患者具备一定自主呼吸功能后,将其随机分为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SIMV)+压力支持通气( PSV)组和PSV组,各10例。 SIMV+PSV组患者给予SIMV+PSV, PSV组患者给予PSV。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 d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氧合指数( PaO2/FiO2)、 PaCO2和pH值〕,记录治疗期间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住ICU时间及院内病死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氧合指数、 PaCO2及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PaCO2均低于治疗前,氧合指数、 pH值高于治疗前( P<0.05)。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SIMV+PSV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为(19.5±5.6) d、住ICU时间为(20.8±6.4) d,长于PSV组的(14.6±4.6) d、(15.2±5.4) d (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通气治疗中, SIMV+PSV模式和PSV模式均能促使患者有效通气,且效果相似,但PSV允许患者自主呼吸,人机协调性更好,且能缩短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特点和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6—2012-05收治的32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6例,死亡6例。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模式主要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呼气末正压(PEEP)为主。呼吸机通气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机械通气能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胸壁的稳定性,是治疗创伤性连枷胸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肺挫伤治疗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支持(PSV)两种机械通气模式的效果。方法48例肺挫伤患者,28例(A组)采用SIMV+PEEP行机械通气;20例(B组)采用CPAP+PSV行机械通气。结果A组RR、PaO2、PaCO2、PaO2/FiO2、PIP及镇静剂使用率分别为(30.5±8.7)次/min、(52.5±6.8)mmHg、(46.3±1.8)mmHg、(202.4±9.5)mmHg、(37.2±2.1)cmH,0、46.4%(13/28),B组分别为(20.1±5.8)次/min、(65.1±8.2)mmHg、(39.0±2.1)mmHg、(240.6±8.8)mmHg、(24.8±3.2)cmH2O、30.0%(6/20),以上指标两组相比,P均〈0.05。通气期间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组3例,B组1例,两组相比P〈0.05。结论肺挫伤患者使用SIMV虽对改善患者换气功能较好,但易发生人机对抗,镇静剂使用率也高。PSV同步性能好,患者呼吸做功较小。肺挫伤患者使用CPAP+PSV的通气模式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ARDS患者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ARDS患者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指标,探讨俯卧位通气在ARDS肺保护作用。方法对19例ARDS患者按机械通气时体位分两组,仰卧位通气组(11例)和俯卧位通气组(8例),分别检测机械通气开始时(0h时)、2h时、24h时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改变。结果两组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不大,两组间MBP、CVP差异无明显性(P〉0.05),而俯卧位通气对HR的改善在24h时较明显,与仰卧位通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均能较好改善PO2、PaO2/FiO2,俯卧位通气与仰卧位通气比较能更好的改善PO2、PaO2/FiO2,在24h时最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对PCO2改善不显著。结论俯卧位通气较仰卧位通气能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俯卧位通气可能通过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来促进ARDS患者氧合,纠正缺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肺保护性通气与序贯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8例,随机分为A、B组各39例;A组给予肺保护性通气,B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pH、PaO2均升高,PaCO2、R、HR均降低,P<0.05或<0.01;治疗后A组PaCO2高于B组(P<0.05),B组有创通气时间少于A组(P<0.01);两组1周内再插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P均>0.05。结论两种方法均有效改善氧合能力,缓解呼吸肌疲劳,纠正低氧血症;肺保护性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具有低潮气量、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特点,序贯通气能减少有创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8.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芳  石源  王燕  赵海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8):1030-103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从有创通气过渡到无创通气最佳时机和效果。方法将40例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且实施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时,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序贯组拔除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PSV+PEEP)通气,以后渐减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对照组继续按常规行有创机械通气,以SIMV+PSV方式撤机。动态观察并比较两组通气及氧合指标、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序贯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并发明显支气管、肺部感染行有创机械通气病人,以肺部感染明显控制为时机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仰卧位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记录仰卧位及俯卧位2、4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潮气量(VT)的变化。4h后,仰卧位组的患儿也改为俯卧位机械通气,并在2h和4h记录上述指标。结果机械通气后,2组患者FiO2、动脉血pH值无明显变化(P均〉0.05),RR、VT、PaO2、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得到不同程度改善(P〈0.05),俯卧位机械组改善明显(P〈0.05)。仰卧位组患儿改为俯卧位机械通气后,PaO2/FiO2增加明显(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PaO2/FiO2,是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早期支持治疗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治疗中重度A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肺复张无效的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比较俯卧位通气前、俯卧位2h、恢复仰卧位1h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的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共进行俯卧位通气41例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俯卧位前相比,俯卧位、恢复仰卧位时PaCO2、PA-a,DO2降低(q分别为5.769、3.380、3.611、3.528,P〈o.05),氧合指数(PaO2/FiO2)升高(q分别为4.683、3.690,P〈O.05),但恢复仰卧位时PaO2/FiO2较俯卧位时有所下降(q=3.577,P〈O.05);俯卧位前后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平台压、静态肺顺应性、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pH值、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04、2.516、2.297、1.904、2.985、2.043、0.106、0.007、0.045,P值均〉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改善中重度ARDS的氧合水平,不影响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早期拔管改换无创机械通气策略的技术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例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20例以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十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方式行机械通气,待"改良GCS评分达15分标准"稳定2h窗口期出现,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改用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十呼气末正压(PSV+PEEP)通气,以后渐减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对照组16例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时判为"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改无创通气直至脱离呼吸机。动态观察两组病例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两组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重新插管率、VAP发生例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各指标相仿(P〉0.05);两组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3.2±1.1)和(5.4±2.3)d,P〈0.05;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例数分别为0和3例,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7士3)和(21士5)d,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插管上机病例,以"改良GCS评分达15分标准"窗口期为时机,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无刨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01月至2006年08月住我院重症监护室(ICU)54例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患者,观察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NPPV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1例不能耐受、4例改用有创机械通气,49例患者经NPPV治疗2h后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呼吸频率下降(P〈0.05),动脉血气指标、氧合指数改善(P〈0.05)。结论NPPV能明显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症状、低氧血症、氧合指数及二氧化碳潴留,说明NPPV治疗有效,耐受件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创与无刨序贯性机械通气的疗效。方法:41例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A组)22例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B组)19例。A组按常规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以SIMV+PSV方式撤机。B组先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当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够触发呼吸机,即撤机拔管,进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以后渐减压力水平直至脱离无创呼吸机。结果:A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15.7±6.2d.明显长于B组的10.2±4.6d(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3.6±8.5d,明显长于B组的16.3±7.2d(P〈0.05),A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5.5%,明显高于B组的15.8%(P〈0.05);A组患者的一次脱机成功率为54.5%,明显低于B组的84.2%(P〈0.05);A组存活率为95.5%;B组存活率为94.7%,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比较,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荣艳  梁新华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0):1337-1338
目的分析有创与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效果。方法COPD并呼吸衰竭使用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108例,无创(FMMV)组62例,有创(ETMV)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及疗效相关指标。结果机械通气4h后,ETMV组的PH、PaCO2、PaO2均明显改善(P〈0.05),FMMV组仅PaO2明显改善(P〈0.05),PH、PaCO2 12h后才出现明显改善(P〈0.05)。ETMV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FMMV组(t=2.086,P〈0.05),两组总住院时间及治疗成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在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时,ETMV能更快地改善血气指标,机械通气时间短于FMMV;FMMV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气管插管;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在总住院时间、治疗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CMV)对45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两种通气方式对患儿的肺通气氧合功能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PaO2/PAO2)在机械通气0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治疗后1、6、12、24、48 h PaCO2、FiO2、OI低于CMV组,PaO2/PAO2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FOV组气胸、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率低于CMV组(P<0.05),两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安全、有效,并能更好、更快地改善呼吸衰竭患儿的肺通气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与常频机械通气( CMV)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症MAS患儿随机分为CMV组与HFOV组各30例,动态监测两组患儿48 h 内的pH 值、氧气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等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儿上机前(0 h)的pH 值、PaO2、PaCO2、FiO2、OI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上机后在2、12、24、48 h 时间点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患儿在平均上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97,P =0.002);两组患儿上机后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043,P =0.044);两组患儿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 =0.038)。结论 HFOV 治疗重症MAS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周泓屹  闵红星 《山东医药》2011,51(50):113-114
目的观察通气方法对全麻俯卧位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拟在全麻下俯卧位行手术的腰骶椎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三组患者术中均采用纯氧间歇正压通气(IPPV),潮气量分别为10、6、6ml/kg,仅C组联用5cmH2O呼气末正压通气。记录各组麻醉前(T1)、插管后仰卧位机械通气10min(T2)、俯卧位机械通气10min(T3)、俯卧位机械通气60min(T4)、拔管后30min(T5)血气指标及他、T3时呼吸力学指标。结果T2时C组气道峰压较A、B组明显降低(P均〈0.05),B组肺顺应性较A、C组明显降低(P均〈0.05);仍、T4时,气道峰压A组〉B组〉C组(P均〈0.05),B组气道峰压、肺顺应性较A、C组明显降低(P均〈0.05);T4时,PaCO2 B组较A、C组明显升高(P均〈0.05);T5时,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C组较A、B组明显降低(P均〈0.05);各组不同时间点PaO2、呼吸指数(RI)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全麻俯卧位患者术中通气方法对呼吸功能有影响。此类患者宜采用小潮气量(6ml/kg)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5cmH2O)。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患者不同脱机方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机械通气患者不同脱机方法效果比较。方法64例患者均予机械通气支持24h以上。首先应用A/C通气模式进行机械通气,获得适合于患者的基础通气参数、基础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参数。患者病情稳定并具备撤机条件时,随机选用SIMV+PSV、Bilevel、VS、PSV+TC脱机模式,相应分为SIMV+PSV组、Bilevel组、VS组和PSV+TC组(每组n=16)。结果四种脱机方式患者的疾病严重度、其VT、f、PaO2/FiO2在四种脱机方式间无显著差异(P〉0.05)。呼吸形式和血气的改变差异也无显著性(P均〉0.05)。Bilevel组、VS组、PSV+1、C组脱机时间比SIMV+PSV组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V+TC组脱机时间比Bilevel组、VS组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再插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种脱机方式中Bilevel、VS和PSV+TC优于SIMV+PSV方式,且PSV+TC最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回顾,比较两种不同呼吸机在应用中的区别,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我院近两年采用面罩机械通气治疗30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取得成功者,根据所采用呼吸机分为BiPAP组16例和西门子组14例,6小时内定期记录病情变化,血气参数及治疗时间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2小时内呼吸频率、心率下降,PaO2上升,6小时内患者症状、血气指标较治疗前全面改善;通气1小时BiPAP组PaO2高于西门子组(0.01〈P〈0.05);治疗2小时后两组PaO2无差异(P〉0.05),BiPAP组PaCO2高于西门子组(P〈0.01)。结论两种呼吸机成功治疗COPD呼衰时所需时间接近,所存在的部分指标上的差异取决于呼吸机性能上的差异,相对于COPD患者所需的机械通气目标,其临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0.
朱筱珊  刘光辉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0):1789-1791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治疗足月儿和近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我院应用 PS 替代疗法救治患有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足月和近足月新生儿21例的疗效;结果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6 h、12 h、24 h 两组患儿的氧合及通气功能(PaO2、PaCO2)明显改善(P〈0.05),主要呼吸机参数(PIP、PEEP、FiO2)等指标均明显降低,21例患儿中19例有效,有效率90.4%,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可以改善足月儿和近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降低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