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将11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血Hcy水平的高低分为2组:正常组61例,血Hcy≤15μmol/L;升高组53例,血Hcy>15μmol/L。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24 h平均血压。结果正常组和升高组的血Hcy水平分别为(11.71±1.88)μmol/L和(22.41±8.61)μmol/L(P<0.01),脉搏波传导速度分别为(1561±201)cm/s和(2150±476)cm/s(P<0.01),且升高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血Hcy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增快与高Hcy血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亚临床甲减与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等心血管事件危险预测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及冠心病无亚临床甲减患者各50例。所有患者晚间禁食后抽取静脉血行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检测,并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查。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血甘油三酯(1.75±0. 63 vs 1.49±0.48 mmol/L)、总胆固醇(5.60±0.72 vs 4.35±0.47 mmol/L)、同型半胱氨酸(15.63±0.96 vs 13.62±1.41 umol/L)、超敏C反应蛋白(4.9±1.4 vs 3.5±1.2 mg/L)、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678.3±211.2 vs 1556.8±206.3 cm/s)、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24.3±3. 2 vs 18.4±4.1%)、CD62P(56.8±3.6 vs 44.9±3.8%)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亚临床甲减不但影响冠心病患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而且与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血小板活化因子(CD41、CD62P)等心血管事件危险预测因素有关。亚临床甲减会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龄对男性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男性体检者461名,剔除因动脉阻塞不能评估动脉僵硬度的51例,剩余41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五组:Ⅰ组<30岁69例;Ⅱ组30~39岁101例;Ⅲ组40~49岁85例;Ⅳ组50~59岁79例;Ⅴ组≥60岁76例。检测左右侧ba PWV(Lba PWV和Rba PWV),取Lba PWV、Rba PWV的平均值作为ba PWV值。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ba PWV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年龄与ba PWV的相关性。结果 ba PWV,Ⅰ组(1 390.77±164.92)cm/s,Ⅱ组(1 437.60±108.81)cm/s,Ⅲ组(1 562.26±108.60)cm/s,Ⅳ组(1 612.99±111.66)cm/s,Ⅴ组(2 011.89±445.91)cm/s。随着年龄的增大,Ⅰ~Ⅴ组ba PWV逐渐升高,与Ⅰ组比较,Ⅱ组无明显增快(P=0.340);与Ⅱ组比较,Ⅲ组明显增快(P=0.000);与Ⅲ组比较,Ⅳ组明显增快(P=0.000);与Ⅳ组比较,Ⅴ组明显增快(P=0.000)。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a PWV与年龄呈强且为正的直线相关(r=0.702,P=0.000)。结论年龄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呈强正相关,男性脉搏波传导速度呈增龄性变化,即年龄越高,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快,动脉僵硬度越大。提示增龄性变化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脉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从上海市宝山区6家社区卫生中心及本院入选1026例高血压患者,收集相关病史信息,检测其颈-股动脉(C-F)、颈-桡动脉(C-R)、颈-足背动脉(C-D)脉搏波传导速度(PWV),672例患者在随访1年后复测PWV。从血压、脉压、高血压病程3者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及随访前后对照分析。结果 (1)1、2、3级高血压患者的C-FPWV随血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快,分别为(12.61±2.76)m/s,(14.35±3.41)m/s,(15.50±2.93)m/s(均为P<0.01)。1级高血压组较2级、3级高血压组C-F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随访前后C-FPWV在1级和2级高血压组分别为(12.73±2.91)m/s和(13.39±3.25)m/s,(13.96±3.07)m/s和(14.75±4.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级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脉压<40 mm Hg,40~60 mm Hg,≥60 mm Hg 3组C-FPWV随脉压的增大而增快,分别为(11.95±2.60)m/s,(12.94±2.85)m/s,(14.89±3.22)m/s(均为P<0.01)。随访1年后3组的C-FPWV分别较前增快0.70 m/s,0.65 m/s,0.85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高血压病程<5年、5~10年、≥10年3组C-FPWV分别为(12.77±2.75)m/s,(12.85±3.07)m/s,(13.76±3.05)m/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病程越长,C-FPWV越快。结论(1)C-FPWV较C-RPWV、C-DPWV更能反映动脉僵硬度的变化。(2)C-FPWV随血压、脉压水平的增高及高血压病程的延长而增快,3者均为动脉僵硬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关系。方法:行动态血压监测的体检者582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血压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间动态血压各指标显著增高;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DBP、白天平均SBP/DBP、夜间平均DBP、白天DBP负荷、夜间DBP负荷均呈正相关。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白天/夜间平均SBP、白天/夜间SBP负荷、白天SBP变化标准差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发现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独立相关,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白天平均DBP独立相关。结论:随血压水平程度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受试对象286例,其中理想血压组(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 33 kPa)90例,血压正常高值组196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参数将血压正常高值组又分为杓型组103例,非杓型组93例,同时进行crPWV及颈动脉IMT检测。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均值较杓型组升高[(122.00)±9.74)mm Hg vs(11 6.74±8.66)mm Hg,P<0.05]。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各指标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0.01),非杓型组crPWV较杓型组升高[(9.53±1.14)m/s vs(8.38±0.88)m/s.P<0.05],非杓型组IMT较杓型组升高[(0.93±0.11)mm vs(0.81±0.1 2)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均值等是crPWV的影响因素,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均值、甘油三酯是IMT的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crPWV及IMT密切相关,血压正常高值者已出现血管结构与弹性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血管内多普勒超声评价主动脉瓣返流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重度的主动脉瓣返流患者12例,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再行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查,测定前降支中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收缩流速比值(DSV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等,并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EDP),用12例正常数据作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主动脉瓣返流患者 APV 升高[(45.8±19.5)cm/s vs.(23.5±15.4)cm/s,P<0.05];DSVR 降低[(1.4±0.8)vs.(2.6±1.7),P<0.05];CFR 降低[(1.5±1.9)cm/s vs.(3.8±2.1)cm/s,P<0.05];LVEDP 升高[(20.6±10.5)mm Hg(1 mm Hg=0.133 kPa)vs.(8.2±5.6)mm Hg,P<0.05];前降支中段内径无变化[(3.8±1.5)mm us.(3.5±1_4)mm,P>0.05]。结论慢性重度主动脉瓣返流对冠状动脉血流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基础状态时 APV 升高,而 DSVR 和 CFR 降低,并使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CFR减低可能是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主动脉瓣返流患者心绞痛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大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硬化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高血压前期、高血压、正常血压各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脉硬化诊断装置VP-1000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以及斑块形成情况,比较三组间差异.比较各血压组合并颈动脉斑块时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分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结果 (1)随着血压从正常向高血压转变,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前期组(1 390±171 cm/s)较正常血压组(1 293±151 cm/s)升高但低于高血压组(1 652±291 cm/s,P<0.01);踝臂指数高血压前期组(1.115±0.060)与正常血压组(1.114±0.06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血压组明显升高(1.132±0.067,P<0.01).(2)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率及斑块发生率在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血压组显著升高(P<0.01);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在高血压前期组(0.73±0.10mm)与正常血压组(0.72±0.12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血压组显著增厚(0.78±0.16 mm,P<0.01).(3)有或无合并颈动脉斑块时,高血压前期组脉搏波传导速度均较正常血压组升高(P<0.01),但低于高血压组(P<0.01);各血压组合并颈动脉斑块时脉搏波传导速度较无颈动脉斑块时均升高(P<0.01).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271,P<0.01),校正血压因素后相关性仍存在(r=0.156,P<0.01).结论 高血压前期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升高.提示存在早期动脉硬度改变.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可作为评估高血压前期动脉硬度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对血管早期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各400例。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指标,比较两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值的差异,对血脂异常进行临床分型,比较各血脂异常亚型之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的差异,并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1674.0±13.0 cm/s)较单纯高血压组(1594.0±11.2 cm/s)显著升高(P<0.001);两组间踝臂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高血压病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血脂异常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1)。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与动脉硬度指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糖与反映动脉僵硬度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密切(P<0.05),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β=0.104,P<0.001),是仅次于收缩压和年龄的影响因素。结论血脂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高脂血症加速了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动脉硬度的影响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正常人动脉顺应性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联.方法 横断面调查福建沿海地区30岁以上健康人1175例,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价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情况.结果 (1)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相关性(r=0.147,P<0.05);(2)糖化血红蛋白四分法组间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比例升高;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正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P<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为正常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比值比最大(OR=2.692,P<0.05).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相关,提示非糖尿病健康人群中中间高血糖水平参与了大动脉血管壁早期功能或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对冠心病诊断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14例冠脉造影阳性的心绞痛患者为冠心病组,5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心绞痛类型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5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64例);又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6例)和三支病变组(64例),并计算冠脉病变积分。测定各组患者hs-CRP和PWV,并将其分别与冠脉病变支数及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hs-CRP和PWV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UAP组的hs-CRP和PWV均显著高于SAP组[(6.86±1.36)mg/L:(3.75±1.03)mg/L,(11.59±1.32)m/s:(9.60±1.75)m/s,P均0.05];双支病变组的hs-CRP和PWV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升高[(5.32±1.17)mg/L:(3.05±0.95)mg/L,(10.51±1.23)m/s:(9.84±1.62)m/s,P均0.05],三支病变组的hs-CRP和PWV较双支病变组明显升高[(7.21±1.13)mg/L:(5.32±1.17)mg/L,(11.30±2.65)m/s:(10.51±1.23)m/s,P均0.05]。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56,0.32,P均0.01);PWV与冠脉病变支数、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29,0.37,P均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s-CRP和PWV对诊断冠心病、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0年3月疑似冠心病患者80例,入选患者均测定PWV,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冠心病以及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AG阴性组(32例)和CAG阳性组(48例),CAG阳性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16例)、双支病变组(20例)和多支病变组(12例),比较各组患者的PWV以及分析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AG阴性组PWV[(1354.47±56.6)cm/s]和单支病变组的[(1475.38±79.13)cm/s]、双支病变组的[(1495.25±65.33)cm/s]、多支病变组的[(1613.17±75.11)cm/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4.06,P0.001);多支病变组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的(P0.001);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的PWV差异无显著性(P=0.419)。PWV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呈正相关(r=0.547,P=0.000)。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后,PWV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仍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0.520,P=0.000)。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脉搏波速度在心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心血管病患者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96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进行病史采集,baPWV、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心率测量及血生化检查。比较高baPWV组(≥1700cm/s,138例)与低baPWV组(〈1700cm/s,158例)患者具有危险因素的个数和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低baPWV组相比,高baPWV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46.8%:73.9%,P〈0.01),心血管危险因素数目较多[(3.8±1.0);(4.7±1.1),P〈0.001]。影响baPWV的因素主要为年龄(OR=4.985,P〈0.001)、收缩压(OR=4.012,P〈0.01)和脉压(OR=2.691,P〈0.05)。结论:在心血管病患者中,baPWV较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心血管危险因素多。年龄、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121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和正常对照组(62例),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冠心病组分为单支(30例)、双支(14例)、多支病变组(15例),比较各组SUA及 baPWV,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SUA浓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正常、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分别为(349.26±96.58)μmol/L、(400.37±70.96)μmol/L、(517.57±85.26)μmol/L、(602.60±77.03)μmol/L (P<0.05或<0.01);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显著升高[(1499.04±193.82)cm/s比(1885.32±319.73) cm/s、(2036.00±406.40)cm/s、(2171.03±348.53)cm/s],且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baPWV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14.008,P=0.000)结论:血尿酸水平及脉搏波速度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因胸痛入住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324例,其中男性213例,女性111例,年龄(61±12)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冠心病组和正常组。冠心病组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有一支以上血管狭窄程度≥50%。同时根据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严重病变[三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组。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同步记录左右侧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弹性的指标。结果对324例患者影响冠心病发生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吸烟、PWV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PWV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WV与冠心病病变支数成正相关(r=0.307,P=0.005),在校正多种危险因素后相关性消失。多元回归分析表明,PWV≥1600cm/s的患者发生严重病变的危险度是Pwv〈1600cm/s者的5.736倍。结论动脉弹性减退与冠心病有关,冠心病严重病变者较轻度病变者动脉弹性减退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及高血压与其伴发病PWV的差异。方法:入选192例因胸痛疑诊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49例),单纯冠心病组(37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81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组(25例);同时有创测量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舒张压(cDBP)及脉压(cPP)。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患者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同时检测体重指数(BMI),血脂,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肌酐(Scr),左室质量指数(LV-MI)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aPWV与年龄,cSBP,cPP,LVMI及Scr呈正相关(r=0.193~0.494,P<0.05或<0.01);单纯高血压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的baPWV比较无显著差异[(1570±286)cm/s比(1669±381)cm/s,P=0.20];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baPWV[(1891±413)cm/s]较单纯高血压、及单纯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baPWV[(1864±408)cm/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81)。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中心动脉压、左室质量指数等明显相关,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管损害较单纯高血压病或冠心病者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于改善高血压病并发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血压病伴IGT患者分为EECP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降血压治疗,EEC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EECP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以及血浆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均P0.01),但是两组间血压下降幅度并无明显差异。EECP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a PWV均有显著下降,ET也有显著下降,NO则有显著上升。但是EECP组ba PWV、ET和NO较对照组改善的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EECP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伴IGT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以及PWV。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多种无创检测方法联合评价2型糖尿病(DM)患者早期动脉硬化情况。方法无并发症的DM患者30例,对照组27例,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臂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压力波增强指数(AI)及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技术)检查,比较两组动脉硬化参数及其相关性。结果 DM组及对照组IMT、ABI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右两侧baPWV[(1449±232)cm/s比(1291±171)cm/s,(1452±222)cm/s比(1280±178)cm/s;P0.01]及ET技术中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137±51)kPa比(101±34)kPa,P0.01]、硬化参数(β)[(10.6±4.2)比(8.2±2.7),P0.05]、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7.0±1.2)m/s比(6.1±1.0)m/s,P0.01]在DM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M组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67%(20/30)比26%(7/27),P0.01];Ep、PWVβ分别与左右两侧baPWV呈正相关。结论 DM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ET技术中Ep、β、PWVβ与baPWV均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血压水平的健康人和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差异,分析其相关性,探讨AAS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167例和高血压患者148例,分别按年龄和血压分级标准分组,进行PWV测量及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h动态舒张压与动态收缩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回归斜率,AASI定义为1减去该斜率,对AASI与PWV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两组的PWV和AASI值逐渐升高(P0.05~0.01),两组女性AASI明显高于男性[健康对照组(0.55±0.18)∶(0.48±0.15),高血压组(0.61±0.16)∶(0.55±0.17),P均0.01]。PWV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高血压组PWV、AASI明显比健康对照组高,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PWV、AASI逐渐升高(P0.05~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ASI与年龄、体重指数、24h平均收缩压、24h脉压、PWV呈正相关(r=0.106~0.573,P0.05~0.001),与24h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其中以PWV相关性最显著(r=0.573,P0.001)。结论:年龄、血压、脉压和PWV都与AASI呈正相关;AAS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指标,可能比测量血压更能准确反映血管功能状态,有助于筛选出处于亚临床状态的心血管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具有2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而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4组,均予以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治疗。其中对照组不使用阿托伐他汀干预,5mg 组、10mg 组、20mg 组予以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干预。随访6月,观察血栓素 B2(TXB2)、6-酮-前列腺素 F1α(6-Keto-PGF1α)、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4组治疗前后 ABI 和 IMT 无显著变化(P 均>0.05)。与基线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5mg组 TXB2、baPWV 水平显著升高,6-Keto-PGF1α水平显著降低;与之相反,10mg 组、20mg 组 TXB2、baPWV 水平显著降低,6-Keto-PGF1α水平显著升高(P <0.05~<0.01)。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和5mg 组比较,10mg 组、20mg 组的 TXB2[(148.3±29.2)pg/ml,,(142.3±30.6)pg/ml 比(111.5±22.8)pg/ml,(104.9±17.4)pg/ml]、baPWV [(1621.1±136.1)cm/s,(1597.7±125.3)cm/s 比(1232.9±132.3)cm/s,(1178.2±155.1)cm/s]水平显著降低,6-Keto-PGF1α[(104.7±66.1)pg/ml,(102.2±70.3)pg/ml 比(132.8±48.3)pg/ml,(139.1±66.3)pg/ml]水平显著升高(P <0.05~<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有保护的作用,10mg 阿托伐他汀可能是血管保护的最低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