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烨  尤红 《肝脏》2008,13(6):503-504
树突状细胞(DC)是诱导和维持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非常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PC),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DC功能下降,这可能是导致CHB的重要原因之一。DC增强免疫疗法的基本原理是提高CHB患者体内DC功能,诱导强烈的HBV特异性免疫反应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DC)功能缺陷是导致宿主特异性免疫反应低下和病毒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还不清楚"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体内的DC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本研究入组40例"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同时入组20例健康人和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调查上述人群外周血DC亚群的频率、功能及其临床意义。结果相对于健康人和慢性肝炎患者,"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浆样树突细胞(pDCs)频率明显降低,并且pDCs产生α干扰素(IFNα-)的能力也显著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pDC分泌IFNα-的能力在"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死亡患者明显低于存活患者,并与肝功能衰竭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慢加急"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DC数量和功能明显降低,可作为疾病严重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绿脓杆菌菌毛制剂(佰安)免疫效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绿脓杆菌菌毛制剂(佰安)对机体的免疫刺激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佰安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的影响以及佰安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结果 佰安在体外对CD11c^ 型DC的细胞数有促进作用,而与HBsAg联用后,其表达CD11c^ 、CD80^ 、CD86^ 型DC的细胞数增加更加显著。结论 佰安与HBsAg联用可增强DC的抗原提呈能力,活化T细胞,诱导细胞的免疫反应,可望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变化与免疫耐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树突状细胞(DC)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方法 从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1例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和培养DC,观察DC的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记HLA-DR、CD1a、CD80和CD86的表达,用^3H-TdR掺入法测定DC诱导混合性淋巴细胞反应(MLR)的能力。结果 正常DC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形态上更为典型,不规则,HLA-DR、CD80和CD86分子的表达水平较高(P<0.05),诱导MLR的能力较强(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处于不完全成熟状态,其免疫刺激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粒子和抗原成分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功能活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细胞(BM-DC),在培养过程中加入含有HBV病毒粒子和抗原成分的培养基,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C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病毒保护实验和细胞因子生物分析方法分别检测DC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干扰素(IFN)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基中加入HBV病毒粒子和抗原成分显著抑制DC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和成熟标志分子(MHC—Ⅱ)的表达,降低DC细胞培养上清中IFN和TNF的水平。结论:HBV可以直接抑制DC的表型成熟和功能活化,有可能在HBV感染的慢性化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寡核苷酸(CpG-ODN)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CD14磁性分选微珠分离CHB患者外周血高纯度单核细胞;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hIL-4)诱导扩增DC;以CpG-ODN刺激DC成熟,并与肿瘤坏死因子(TNF)-n比较,评价其对DC表达表面分子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CD86、CD1a,分泌IL-12p70以及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non—ODN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比较,CpG-ODN能明显提高CHB患者外周血DC表面分子HLA—DR、CD86的表达,使IL-12分泌增加,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显著增强(P=0.017和0.023),但不能明显提高CD1a的表达;CpG-ODN的上述刺激作用接近或略逊于hTNF-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G-ODN与hTNF-α一样能够促进CHB患者外周血DC成熟进而增强其抗原提呈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干扰素-α(IFN—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诱导表达差异,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52例门诊和住院CHB患者,聚肌胞苷酸(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CHB组患者PBMC,取培养上清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IFN—α2b治疗前后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用脂多糖(LPS)体外刺激不同组PBMC,RT—PCR检测PBMCIL-18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干扰素治疗应答组(n=13)和无应答组(n=27)PBMC分泌的干扰素生物学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20)(均P〈0.01)。应答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时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下水平。治疗前,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BMC IL-18 mRNA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应答组IL-18 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1个月时也著显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IL-18 mRNA水平始终较低。PBMC IFN—α活性和IL-18 mRNA水平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922,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和IL-18,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表达能力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其与DC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DC免疫功能在宿主抗肿瘤免疫无能中的作用。方法 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n=10)外周血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诱导能力.结果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p<0.05),其DC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HLA-DR单抗及抗B,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DC表面HLA-DR及B7.则该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900±10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下降与DC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他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2表达水平及其与DC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DC免疫功能在宿主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n=10)外周血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表达水平及DC免疫诱导能力.结果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2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VOF,P<0.05).其DC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HLA-DR单抗及抗B2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DC表面HLA-DR及B2.则该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900±1.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2表达水平下降与DC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它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研究显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DC)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缺失。胸腺肽α1(T-α1)是一种生物学应答调节物质,对CHB的临床治疗有较好疗效。目的:研究T-α1对CHB患者外周血DC分化和功能成熟的影响,寻求改善DC功能的途径。方法:从12例CHB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分离培养DC。培养过程中应用不同浓度T-α1干预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TT)实验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从PBMC分离培养得到的外周血DC呈现典型树突状形态。CHB组DC表面标记物CD80、CD86、人白细胞位点DR抗原(HLA-DR)水平以及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经T-α1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相应空白对照升高,尤以0.5μg/mlT-α1的作用为著(P〈0.05),可使CHB组上述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T-α1能促进CHB患者外周血DC分化和功能成熟,在CHBDC疫苗的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剂量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调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剂量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Tg鼠)细胞免疫应答影响。方法 用大剂量HBsAg疫苗免疫Tg鼠后,用流式细胞术、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和ELISA,分别检测其树突状细胞(DC)、T淋巴细胞增殖及其诱生细胞因子IL-2、IFNγ的水平。结果 大剂量HBsAg疫苗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和I-E^k表达,特异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其诱生细胞因子IL-2、IFNγ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大剂量HBsAg疫苗增强Tg鼠细胞免疫应答,恢复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应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及其与 DC 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 DC 免疫功能在宿主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者(n=10)外周血 DC 表面免疫分子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及 DC 免疫诱导能力.结果肝癌患者 DC 表面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 VOF,P<0.05),其 DC 体外诱导 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 HLA-DR 单抗及抗 B_7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 DC 表面 HLA-DR 及 B_7。则该 DC 诱导 T 细胞增殖能力(3900±1.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肝癌患者 DC 表面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下降与 DC 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 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它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及其与 DC 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 DC 免疫功能在宿主抗肿瘤免疫无能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者(n=10)外周血 DC 表面免疫分子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及 DC 免疫诱导能力。结果肝癌患者 DC 表面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p<0.05),其 DC 体外诱导 T 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 HLA-DR单抗及抗 B_7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 DC 表面 HLA-DR 及 B_7,则该 DC 诱导 T 细胞增殖能力(3900±10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肝癌患者 DC 表面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下降与 DC 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 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他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辨证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肾虚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 CHB肾虚证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10例,分离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80、CD86、CD1a、HLA-DR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并记录中医证候积分。予中药辨证干预治疗3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后外周血DC表面分子CD80、CD86、CD1a、HLA-DR及培养上清中IL-10的表达水平及血清HBV DNA定量,并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CHB肾虚证患者CD80、CD86、CD1a、HLA-DR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1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CHB肾虚证患者CD80、CD86、CD1a、HLA-DR表达率明显提高、IL-10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 CHB肾虚证患者存在DC成熟障碍及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率下降,抑制因子表达率升高。中药辨证干预不仅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同时能提高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率,降低抑制因子表达率,提示DC可能与中医虚实病机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树突细胞(DC)是体内惟一可以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激发免疫应答的关键。我们选用持续表达BCR-ABL肿瘤抗原的K562细胞冻融抗原负载健康供者DC,避免自体肿瘤抗原和自身DC存在的缺陷,探索BCR-ABL肿瘤抗原负载的异基因健康供者DC在体外能否诱导HLA部分相合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T细胞产生抗BCR-ABL^+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是长期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全球约有3.5亿人血清中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我国的感染情况严重,携带率占总人口的10%以上。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依然是干扰素(IFN)结合核苷类药物,虽然患者对重组IFN的应答率有所增加,但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IFN治疗出现应答差异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为此,我们检测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抗病毒IFN-α的能力,并分析α干扰素治疗前后不同应答者的α干扰素受体1(IFNAR1)的表达,试图从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探讨出现差异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高三尖杉酯碱(HHT)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Ph^ 树突状细胞(DC)成熟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密度离心法分离制备单个核细胞(MNC),在体外诱导扩增DC,在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HHT,通过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功能等方法,对所得细胞进行鉴定。结果:CML DC存在表型及功能障碍。在培养体系中添加HHT,能获得较多成熟CML DC,提高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以及黏附分子LFA-2的表达水平,并可改善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适合浓度的HHT可影响Ph^ DC的分化和成熟,并可改变DC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增强其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诱导作用。方法在干扰素-α(IFN-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α树突状细胞状况,观察IFN-α仅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同时观察对照组(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变化。结果IFN-α治疗组在IFN-α治疗3个月后CD1α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率增加,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抗病毒治疗组中,治疗后HBV-DNA转阴组CD1α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率高于未转阴组。结论IFN-α在体内有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树突状细胞的作用,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诱导作用可能是IFN-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一重要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体外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fn)与γ-干扰素(IFNγ)对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系SY5Y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5年2月至2005年11月用RT—PCR方法检测ATRA、IFNγ及ATRA+IFNγ作用后SYSY细胞TrKA mRNA表达情况;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ATRA、IFNγ以及ATRA+IFNγ对SY5Y细胞体外抗增殖作用;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ATRA和IFNγ作用后SYSY细胞TrKA mRNA表达增高;IFNγ与ATRA对SYSY细胞均有一定抗增殖作用和诱导细胞分化作用,且二者联合有协同效应。结论IFNγ与ATRA对SY5Y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分化有协同作用,该作用与上调SY5Y细胞TrKA 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的生长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体内外观察多种细胞因子和(或)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llogenic antigen,TAA)刺激的正常人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的生长抑制。方法:体外分别用人GM-CSF、IL-4、TNFα、BEL-7402TAA和人IL-2刺激正常人DC和去DC的单个核细胞(免疫效应细胞),5-6d后混合培养DC和免疫效应细胞1-2d。体外实验时效应细胞分无DC刺激组(A0组)、细胞因子培养和DC刺激组(A1组)、细胞因子和TAA培养的DC刺激组(A2组)。体内实验时,裸鼠分为3组:预防组(Ⅱ),于接种BEL-7402前1-2d天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治疗组(Ⅲ),待全部裸鼠移植瘤长出时给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组Ⅱ,Ⅲ于给予DC激活免疫效应细胞后再间断给予DC培养上清液3-6d。对照组(I)给等量的1640培养液。结果:多细胞因子体外可刺激DC发生扩增并高表达B7分子。体外实验中最大杀伤效率:A2组为81%,A1组为68.1%,A0组为3.5%。体内实验中:组I和组Ⅲ第12d时12例全部发生移植瘤;组Ⅱ观察30d时,6例有1例发生移植瘤,观察45d时,仍只有1例发生移植瘤,组I、Ⅱ相差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466);在给予DC激活的免疫效应细胞后的第45d处死所有裸鼠并称瘤体的重量,组I、Ⅱ、Ⅲ比较相差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组Ⅱ的6只裸鼠仅1只产生移植瘤,瘤重为0.27g。结论:激活的DC在抗恶性肿瘤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