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及与日常生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联,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方法  于2020年2月24日—3月4日,对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院校10 35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人口学特征、手机成瘾、生活作息、身体活动、体重变化、焦虑状态等,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成瘾与行为及心理健康关联。  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59.42%。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三至五年级)、非医护类专业、居住在广东、寒假前无规律运动习惯等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χ2值分别为47.91,17.78,42.75,138.58,P值均 < 0.05)。逆概率加权后,手机成瘾大学生更倾向于晚睡(OR=1.82, 95%CI=1.66~1.98)、晚起床(OR=1.55, 95%CI=1.44~1.68)、久坐时间较长(OR=1.21, 95%CI=1.12~1.31)、焦虑(OR=2.98, 95%CI=2.52~3.40)、中等剧烈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较少(OR=1.33, 95%CI=1.22~1.44)、体重增加(OR=1.27,95%CI=1.17~1.37)和其他不良生活行为感受(P值均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较严重,伴随不良生活行为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儿童青少年肌肉质量指数(muscle mass index, MM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CVRFs)聚集的关系, 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 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12~17岁1 622名儿童青少年, 运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和实验室指标检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未调整其他变量时, MM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调整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后, MMI与CVRFs≥1呈负相关(OR=0.74, 95%CI=0.62~0.89)。总人群中, 相比于MMI不足, MMI良好及充足与CVRFs≥1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60, 95%CI=0.46~0.79;OR=0.56, 95%CI=0.37~0.85), 与CVRFs≥2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4, 95%CI=0.37~0.79;OR=0.51, 95%CI=0.30~0.87), 男生中也有相似的结果(P值均 < 0.05)。  结论  相同BMI水平下, 肌肉质量指数是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保护因素。应重视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 保持最佳肌肉质量和体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年4月从重庆市4所中小学通过立意抽样招募1 046名五至八年级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心理应激水平;于2018年10月收集健康危险行为自我报告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结果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合理运动(62.05%)、偏食行为(24.76%)、打架(21.03%)、自杀意念(17.02%)、离家出走意念(9.85%)、情绪不良(8.80%)、吸烟(4.21%)、喝酒(3.73%)、赌博(3.63%)、网络成瘾(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心理应激与打架(OR=1.02,95%CI=1.01~1.03)、自杀意念(OR=1.02,95%CI=1.01~1.03)、情绪不良(OR=1.02,95%CI=1.01~1.03)、离家出走意念(OR=1.02,95%CI=1.01~1.03)、不合理运动(OR=1.01,95%CI=1.00~1.02)、吸烟(OR=1.02,95%CI=1.00~1.03)、网络成瘾(OR=1.02,95%CI=1.00~1.03)、偏食(OR=1.01,95%CI=1.01~1.02)和赌博行为(OR=1.02,95%CI=1.01~1.04)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以不合理运动和偏食行为报告率相对较高,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状况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并探究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以期为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92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的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的支持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家庭—个人3个层面上对干预组儿童开展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习惯、运动行为、静坐视屏行为进行评估,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先分析干预对儿童认知和行为评分的作用, 再探讨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结果  干预1年后, 相比对照组, 干预组饮食运动知识评分高(OR=2.34, 95%CI=1.71~3.21)、饮食习惯评分高(OR=2.58, 95%CI=1.75~3.82)和静坐视屏评分高(OR=1.91, 95%CI=1.35~2.68)的儿童比例明显升高(P值均 < 0.01), 干预组儿童存在家庭支持的比例提高(OR=3.45, 95%CI=2.19~5.45), 其中父亲(OR=2.70, 95%CI=1.68~4.35)、母亲(OR=3.71, 95%CI=2.28~6.04)、祖母(OR=1.65, 95%CI=1.00~2.70)和外祖母(OR=2.14, 95%CI=2.12~2.16)支持儿童控制体重的比例提高(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 家庭支持在综合干预与儿童饮食习惯和静坐视屏评分的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促进其认知和行为, 家庭支持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将家庭干预纳入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可提高儿童饮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童年期虐待与饮酒行为的关联,为有童年期不良经历者后期危险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市、广东省阳江市、河南省郑州市3座城市,采用多阶段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6 853名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童年期虐待经历及饮酒行为等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健康素养及童年期虐待与饮酒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得分为(82.11±12.85)分;童年期虐待的总检出率为42.86%,最近饮酒和过量饮酒的检出率分别为10.82%和5.14%,男生、高中生、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及亲密伙伴≥6个的学生最近饮酒及过量饮酒的检出率均高于对应组学生(χ2值分别为135.75,59.25,16.70,57.48,36.67;109.38,9.75,10.32,65.13,21.50,P值均 < 0.01)。缺乏心理健康素养[OR值(OR值95%CI)分别为1.27(1.14~1.43)、1.85(1.55~2.22)] 和有童年期虐待[OR值(OR值95%CI)分别为1.93(1.75~2.13)、1.64(1.43~1.89)]的中学生最近饮酒和过量饮酒的发生风险均增加(P值均 < 0.01)。有童年期虐待经历且缺乏心理健康素养者最近饮酒与过量饮酒的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5.05%,7.30%;OR值(OR值95%CI)分别为2.47(2.09~2.92)、3.37(2.55~4.44)。  结论  中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素养及有童年期虐待均与饮酒行为有关联。预防童年期虐待?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益于中学生饮酒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饮食行为现状,并探讨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饮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5月对上海市3个区10所初中和6所高中的7 4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饮食行为、患者健康问卷(2条目)和广泛性焦虑量表。  结果  上海市青少年过去7 d每天食用含糖饮料、甜食、油炸食品及西式快餐(≥4次/周)的报告率分别为13.26%,16.90%,6.99%,13.01%,每天吃水果、蔬菜、牛奶、早餐的报告率分别为56.96%,73.00%,65.03%,76.11%,不同性别和学段学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有抑郁或焦虑情绪青少年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率高于无抑郁或焦虑者(P值均 < 0.01)。校正性别、学校、住宿、成绩、零花钱、社会阶层后,抑郁和焦虑情绪增加青少年各种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风险(P值均 < 0.05)。与无焦虑者相比,轻度和中重度焦虑者每天喝≥1次含糖饮料的风险为1.42(95%CI=1.20~1.67)和2.51倍(95%CI=2.09~3.01),不是每天吃水果的风险为1.30(95%CI=1.16~1.45)和1.28倍(95%CI=1.11~1.47),不是每天吃蔬菜的风险为1.35(95%CI=1.20~1.52)和1.41倍(95%CI=1.21~1.65),不是每天喝牛奶的风险为1.29(95%CI=1.15~1.44)和1.20倍(95%CI=1.04~1.39),不是每天吃早餐的风险为1.75(95%CI=1.54~1.99)和2.97倍(95%CI=2.55~3.46)。  结论  上海市青少年不良饮食行为比例较高,应早期开展饮食行为宣教和干预,并关注青少年负性情绪的发生,以减少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状态中个体及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焦虑和孤独情绪产生的影响,为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有效干预路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3—4月抽取上海市初、高中生共11 596名,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孤独感量表简版(ULS-6)进行调查。  结果  中学生焦虑、孤独发生率分别为34.78%,52.44%,女生焦虑和孤独的发生率(36.13%,54.62%)高于男生(33.44%,50.28%)(χ2值分别为17.03,21.82,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毕业班(OR=1.34,95%CI=1.18~1.52)、成绩中等(OR=1.25,95%CI=1.08~1.45)及后25%者(OR=1.76,95%CI=1.50~2.05)、非独生子女(OR=1.25,95%CI=1.09~1.43)、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低(OR=1.42,95%CI=1.23~1.65)与中重度焦虑情绪的发生正性相关,女生(OR=1.20,95%CI=1.12~1.30)、毕业班(OR=1.13,95%CI=1.04~1.24)、外省市户籍(OR=1.20,95%CI=1.09~1.33)、成绩差(OR=1.72,95%CI=1.55~1.91)、不与父母同住(OR=1.32,95%CI=1.18~1.48)与孤独情绪的发生正性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居家隔离期间,需关注青少年焦虑和孤独等负性情绪,尤其是女生、毕业班、成绩较后、独生子女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屈光筛查异常儿童青少年复诊率和复诊依从性相关影响因素, 为加强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管理与应用、提升近视防控效率和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上海市黄浦区3所小学和3所初中学校开展调查, 对所有学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包括视力、非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和眼轴长度等眼科检查, 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复诊及相关因素信息,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诊的相关因素。  结果  筛查出疑似屈光异常的儿童青少年共2 104名, 通知需复诊儿童青少年实际复诊率60.4%, 其中指定定点医院复诊占58.8%。筛查前已有近视(OR=1.37, 95%CI=1.08~1.72)、筛查前已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塑形镜(OR=2.05, 95%CI=1.62~2.59)、初筛后近视度数(OR-0.5 D以下=2.08, 95%CI=1.48~2.92, OR-3.0~-0.5 D=1.86, 95%CI=1.47~2.36)、初筛结果家长知晓(OR=2.92, 95%CI=1.89~4.50)、对复诊建议满意(OR=3.54, 95%CI=1.16~10.79)等5个因素为屈光筛查异常儿童青少年复诊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屈光筛查异常需复诊儿童青少年实际复诊率有待提高。需进一步优化屈光档案医防融合信息化, 针对重点人群加强科普宣教、规范初筛屈光检查结果的专业解读, 并通过健康宣教提升家长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实现屈光档案分级分类全流程闭环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地区中学生结核病出现可疑症状时就诊意向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在分析结核病就诊意向影响因素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对我国六个省共计2 54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健康信念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病就诊意向。  结果  女生、城镇学生、东部地区学生、住宿学生核心知识得分高于同组其他调查对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西部地区中学生感知疾病威胁程度大,男生、东部地区中学生感知疾病严重性程度高,非住宿生更容易受到家人、朋友的提醒和就诊陪伴。调查对象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就诊意向延迟率为2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809,95%CI:0.668~0.980)、城乡(OR=0.692,95%CI:0.572~0.838)、是否是独生子女(OR=0.819,95%CI:0.676~0.992)、感知疾病的严重性(OR=0.955,95%CI:0.922~0.989)和提示因素(OR=0.514,95%CI:0.429~0.617)是结核病就诊意向的影响因素。  结论  通过健康信念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和解释影响中学生结核病就诊意向的影响因素,应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校教职工人群烟草使用现状以及烟草使用的认知和态度,监测影响青少年烟草使用和暴露的中小学校教职工有关因素现状,为促进学校无烟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4—6月采用PPS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分别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和职高校的监测点校。每所监测学校随机调查20名教职员工,共纳入2 737名员工。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在职教职员工的烟草使用现状及其烟草危害知识的认知、对待吸烟的态度等。  结果  未接受青少年控烟培训(OR=0.20,95%CI=0.14~0.28)的教职工讲解控烟知识的可能性仅为接受培训教职工的20%,不使用《学校控烟教师指导手册》(OR=0.21,95%CI=0.14~0.32)是向学生讲解控烟知识的消极影响因素; 向学生讲授过关于拒绝吸烟内容的教职工更倾向“任何人不能在校园内任何地方吸烟”(98.53%)。工作年限为20~30年的教职工(OR=3.35,95%CI=2.22~5.05)教授知识的可能性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注重身体健康并有意识接受健康培训的教职工更有传播健康知识的意愿。应更加注重学校教职员工健康素养的培养,积极引导未向学生讲授控烟知识的教职工逐渐认识到青少年控烟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青年男性学生HIV感染者Rush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宣传干预工作提供建议。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现住址为北京市的200名青年男性学生HIV感染者,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感染前Rush使用比例为46.00%(92名);感染前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比例为92.00%(184名);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前以互联网为主要方式结识性伴(OR=3.84,95%CI=1.65~8.96)、饮酒(OR=3.26,95%CI=1.51~7.02)、参与过多人同性性行为(OR=4.84,95%CI=1.71~13.71)、感染前被诊断过性病(OR=2.23,95%CI=1.02~4.87)均与使用Rush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市青年男性学生HIV感染者感染前Rush使用率较高;可加强政府监管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健康宣教,预防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青少年童年期性虐待和性取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4所大学4 0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以及性取向。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性别差异。  结果  大学生异性向、同性向、双性向、无性向的报告率分别为93.2%,0.7%,3.7%,2.4%。男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接触性虐待(OR=14.70, 95%CI=5.73~37.72)、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4.33, 95%CI=1.91~9.84)与性取向有关;发生在中学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4.20, 95%CI=2.21~7.98),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57, 95%CI=1.65~7.70)与性取向有关。女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1.78, 95%CI=1.02~3.13)、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13, 95%CI=1.35~7.23)与性取向存在关联。  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存在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在男生中的关联性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国三城市高校大学生中有性行为者对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on-occupation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nPEP)知识知晓和服务接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北京市、深圳市、昆明市三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性行为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其基本情况、性行为特征、AIDS防治知识知晓情况、nPEP知识知晓和服务接受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nPEP服务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022名研究对象中,男性占70.1%;最近6个月仅有男男性行为占28.7%;近3个月,发生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占67.5%。研究对象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6.5%,nPEP知识知晓率为26.6%,11.3%的研究对象求询过nPEP,5.6%接受过nPEP服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20岁(OR=3.155, 95% CI: 1.081~9.205),21岁(OR=4.666, 95% CI: 1.598~13.625),22~<24岁(OR=4.481, 95% CI: 1.548~12.971),AIDS防治知识知晓(OR=6.919, 95% CI: 2.720~17.598)是研究对象知晓nPEP的影响因素;男性(OR=3.928, 95% CI: 1.348~11.448),AIDS防治知识知晓(OR=6.205, 95% CI: 3.119~12.346),nPEP知识知晓(OR=2.263, 95% CI: 1.002~5.11)是接受nPEP服务的影响因素。  结论  大学生中有性行为者对于nPEP的知晓程度较低,应结合校内AIDS防治知识和性健康教育, 对其进行nPEP知识和服务信息的宣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冠疫情期间返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及时调整疫情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的抽样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网络成瘾量表对某高校2 700名首批返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32.4%,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36.0%)高于女生(31.2%)(χ2=5.42,P < 0.05);网络成瘾程度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评分(rs=-0.20)及心理健康状况评分(rs=-0.24)均呈负相关(P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内向性格相比,中性(OR=0.67,95%CI=0.55~0.82)及外向性格(OR=0.59,95%CI=0.48~0.74)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负相关;与不锻炼相比,每周体育锻炼≥3次(3~4次:OR=0.67,95%CI=0.51~0.87;≥5次:OR=0.67,95%CI=0.50~0.90)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负相关;疫情期间出现家庭损失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正相关(OR=1.34,95%CI=1.12~1.60);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发生网络成瘾的风险是没有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的2.13倍(95%CI=1.14~3.96);不想返校的大学生发生网络成瘾的风险是想返校的大学生1.50倍(OR=1.50,95%CI=1.26~1.77)。  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返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社会和高校的足够重视。返校大学生需要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咨询,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疆中学生腰围状况及其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为新疆中学生保持合理腰围和心理健康干预及促进提供参考和帮助。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伊宁、喀什地区对6 191名13~15岁中学生进行人口学因素、生活方式、腰围和心理亚健康的测试调查。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腰围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  结果  新疆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21.4%。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适应困难方面的检出率分别为28.4%,28.1%,17.7%。不同腰围等级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情绪问题、社会适应困难、心理亚健康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3,10.90,5.81,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正常腰围值组相比,高腰围值中学生发生社会适应困难(OR=1.45,95%CI=1.20~1.75)、心理亚健康问题(OR=1.46,95%CI=1.22~1.74)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新疆中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凸显,腰围与心理亚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学校应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合理饮食、睡眠和生活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潍坊市女大学生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犹豫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女大学生HPV疫苗接种率提供对策建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潍坊市1所医学院校和3所非医学院校408名女大学生,使用“女大学生HPV疫苗犹豫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疫苗接种犹豫的影响因素。  结果  认为疫苗风险感知高(OR=4.15,95%CI=1.55~11.10)和对疫苗不良反应感到愤怒的女大学生(OR=3.63,95%CI=1.95~6.75)会对接种HPV疫苗产生犹豫;而认为HPV疫苗保护期长(OR=0.08,95%CI=0.04~0.17)、认为女性患宫颈癌的可能性大(OR=0.44,95%CI=0.21~0.90)和HPV疫苗认知得分>6分的女大学生(OR=0.31,95%CI=0.15~0.67)会选择接种HPV疫苗。  结论  疫苗风险感知高和对疫苗不良反应感到愤怒是影响女大学生HPV疫苗接种犹豫的重要因素。需要国家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学校发挥教育作用,医务人员发挥引导作用,降低女大学生对接种HPV疫苗的犹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家庭重大变故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影响,为防治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12月对江西财经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江大学6所高校的9779名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情况与心理状况相关数据,心理状况信息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