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98例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采股静脉血后,臀部肌内注射HBIG 200 IU,三角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1月龄时再次注射HBIG 200 IU,1、6月龄常规注射乙肝疫苗10μg,作为实验组;选取92例产前未使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作为对照组,所生婴儿仅0、1、6月龄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两组婴儿分别在0、1、6、12月龄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随访两组婴儿至1岁。观察、比较两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保护率及免疫失败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3.06%和1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感染率分别为1.02%和1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保护率分别为95.92%和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02%和7.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成功率,明显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中、产时、产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单阳性和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将HBsAg单阳性的孕妇分为A组和C组,将HBsAg伴HBeAg双阳性的孕妇分为B组和D组。A组和B组从妊娠20周开始注射HBIG,1次/4周,200U/次,直到临产;C组和D组为对照组,不注射HBIG;出生后四组所有新生儿均于1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U,满月起按1、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结果:A组宫内阻断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B组显著高于D组,均P<0.05。结论:产前、产后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和慢性感染发生。单阳性孕妇阻断率要显著高于双阳性孕妇的阻断率。  相似文献   

4.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措施,观察其效果。方法 对162例阳3妣阳性孕妇产前3个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月1次,每次200U,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观察HBV宫内感染率,并和196例未注射HBIG孕妇相比较。结果 注射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85%,低于未注射HBIG组5.61%,差异未达到显性水平(f=3.33,P=0.068)。未发现注射HBIG对母亲及新生儿有不良反应。结论 初步提示HB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俊玲  刘淑兰 《中国保健》2008,16(14):609-610
目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配合乙肝疫苗阻断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222例HBV携带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102例,产前拒绝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治疗,实验组120例自怀孕28w开始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μg,每4w 1次,连用3次,两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均在0~15d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μg,在出生1、2、7月注射乙肝疫苗20μg,将两组新生儿在出生12月时抽空腹静脉血检查乙肝五项指标及HBV-DNA作对比,观察感染情况.结论孕晚期用HBIG与不用HBIG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V-DNA可作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杨富强  郭红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32-1833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7%,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燕华 《职业与健康》2006,22(17):1332-133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51例HBV感染但无临床症状的孕妇分成2组,实验组(联合免疫组):孕妇产前及新生儿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单用乙肝疫苗组):孕妇产前及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上述所有新生儿均注射乙肝疫苗。随访3 a,每年检测新生儿HBsAg和抗-HBs,同时询问所观察婴儿的生产方式。结果3 a中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的两组婴儿HBsAg携带率和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乙肝母乳传播的阻断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茹  战雁  肖宏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615-4617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120例,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所生新生儿为Ⅰ组。B组80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Ⅱ组,Ⅰ、Ⅱ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次,并于出生6h内、1个月时另侧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HBIG100U/次,但HBeAg(+)孕妇的婴儿于生后6个月时再注射HBIG100U。C组75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Ⅲ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注射HBVac10μg/次。结果:A组较B组、C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12个月时Ⅰ组与Ⅲ组婴儿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但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阻断乙肝病毒 (HBV)的母婴传播 ,涵江区妇幼保健院自1997年开始 ,对婚检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者 ,建议其配偶婚前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婚检发现女方 HBs Ag阳性者 ,建议在其妊娠晚期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 ,分娩的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采用产前产后全程干预 ,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方法 ,阻断 HBV的母婴传播 ,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对 10 0例 HBs Ag阳性的孕妇注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 (商品名 :上生甘迪 )后的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单项 H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疾病管理对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为疾病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90例,按照住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增加疾病管理模式.出院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发生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两组患者非运动症状发生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结论 疾病管理模式能明显降低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昆山市2009--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分布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9--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及实验室病原学资料,采用SPSSl7.0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实验室诊断病例272例,占报告病例的5.27%。其中EV71型占实验室诊断病例的56.62%,CoxA16型占30.15%,其他肠道病毒占13.23%。重症病例和普通病例均以EV71型病毒为主。发病年龄以4岁以下为主,男性多于女性。重症病例以1岁以内婴儿为主。结论昆山市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EV71,EV71更易引起重症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国内外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的原理、方法和项目成本前期研究成果,探讨医院病种成本测算方法.方法:在测算全部医疗医疗服务项目和病种分类的基础上,采取3种方法测算病种成本.一是利用已测算的项目成本结果结合医院每日清单所有服务项目和服务量累加总和,得出平均病种成本;二是从临床路径入手,结合项目成本计算出标准病种成本;三是将医院床日成本和病种平均费用结合计算平均病种成本.结果:比较实际可行的方法是方法一.建议:医院在进行全部项目成本的基础上进行代表性病种成本测算.  相似文献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疾病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作者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诱发因素、与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关系以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某街道职业病危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街道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更好地做好职业病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某街道近10年来确诊的职业病危害资料,摸底调查辖区内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情况,检索分析日常监测与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近10年来某街道发生职业病52例,三氯乙烯、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是主要职业病病种,增长速度最快,占82.7%,尘肺病与噪声危害也不容忽视。结论有机溶剂是本地区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因素,应加强工程防护、个体防护与健康教育,做好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温疫论对中医感染病学的影响。方法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探讨《温疫论》在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方面首创的杂气致病之说。结果对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温疫论》首次提出温病的辨证与伤寒不同,不可沿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套用温疫的辨证,为以后的温病学派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奠定基础;对感染性疾病治疗,基于杂气致病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主张汗、吐、下等攻击性的祛邪疗法,并首用达原饮直捣温疫窝巢之害。结论这些对温病的因、机、证、治的认识开中医防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先河;为温病学说的创立打下基础,对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与治疗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2年我县儿童疾病病例报告情况,为制定儿童疾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我县3所县级医疗机构和11个乡镇卫生院上报的2012年0-通讯作者14周岁全年发病儿童疾病排列汇总数据,并对门诊和住院病例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排序后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2012年全县县、乡医疗机构儿童报告疾病病种达35种之多,呼吸道疾病和胃肠道疾病为儿童所患主要的报告病种。结论通过对全县县、乡医疗保健机构儿童疾病谱排序,做到对儿童常见多发疾病的掌握,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和治疗措施,制定综合有效的防治策略,切实保障儿童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大骨节病、克山病地理分布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克山病与大骨节病是目前仅存在于我国的两种地方病,其病区分布范围为我国东北到西南的一个斜形的带状区域内,这种分布在人类现今所认识的疾病中是独一无二的。疾病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是疾病的病因及影响因素的反映,是病因研究及疾病预防控制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我国独特的海陆配置、气象、气候、影响真菌生长及产毒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导致这两种地方病独特地理分布的成因,期望对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的病因研究、现场控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硒蛋白P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硒蛋白是人和动物必需微量元素硒的主要功能表现形式,硒蛋白P(Selenoprotein P,SEPP)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近年来对硒蛋白P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硒蛋白P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鉴于硒蛋白P基因多态性对疾病易感性的意义,本文从硒蛋白P的分子生物学特点、生物功能以及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缺硒性地方病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跁子病患者骨关节X线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跁子病患者骨关节X线征象及其在年龄、性别间分布的差异 ,为子病诊断、防治及病因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在病区选取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子病病例 113例 ,拍摄双侧髋关节、膝关节和手腕关节正位X线片。结果 子病X线改变主要表现为双侧髋关节变形性骨关节炎 ,部分伴有膝及手腕关节骨质增生性改变。 113例中检出髋关节X线阳性 2 7例 ,检出率为 2 3 9%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OR =2 99,95 %CI :1 2 3~ 7 2 5 ) ;X线阳性病例集中出现在 40~ 5 9岁年龄段。结论 子病X线改变主要表现为双侧髋关节变形性骨关节炎 ,可作为子病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