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其婴儿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08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研究组58例,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注HBIG 200国际单位(IU)。对照组50例,不注射HBIG。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h内及第2周注射HBIG 200 IU,并按0-1-6方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每次10μg。采集两组婴儿出生时、1岁时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HBsAg、HBsAb;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水平。结果:①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当天外周血HBs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17%和3.45%,显著低于对照组(18%和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率2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3,P<0.05)。②研究组婴儿1岁时外周血HBsAb阳转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24%,P<0.01)。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可以有效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并可显著提高婴儿HBsAb阳性率,可以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及其婴儿 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 2 4 3名 HBs 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注射 HBIG 2 0 0 IU ,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 ,同时在出生后 2 4 h内注射 HBIG 2 0 0 IU ,然后在 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 ,每次 5μg。并和 4 0 2例产前未注射 HBIG的 HBs Ag阳性孕妇比较 ,其所生新生儿在 0、1、6 (30 μg、10 μg、10 μg)月龄只用血源型乙肝疫苗免疫 ;两组婴儿都分别在 1、3、6、12、2 4月龄静脉采血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HBV标志物 ,同时随访。结果 孕妇注射 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 2 .4 7% ,低于未注射 HBIG组 3.73% ,差异无显著性(χ2 =0 .77,P >0 .0 5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疫苗组没有发生慢性 HBV感染的婴儿 ,而未注射 HBIG孕妇所生的 4 0 2例婴儿中 ,有 9例婴儿发生慢性 HBV感染 ,其母亲都是 HBs Ag和乙肝 e抗原 (HBe Ag)均阳性 ,主要是宫内感染。结论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 HBV感染率 ,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 ,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3.
HBsAg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后母乳喂养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瑞英  申保生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68-4469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后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将HBsAg阳性孕妇132例分为血清HBV-DNA(+)和HBV-DNA(-)两组,74例血清HBV-DNA(+)孕妇于孕晚期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共3次,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200IU,生后1、2和7月龄接种乙肝疫苗。HBV-DNA(-)组58例,仅新生儿生后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母乳喂养根据个人意愿,婴儿均于生后和12月采静脉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HBV-DNA。结果:血清HBV-DNA(+)组婴儿12月龄时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HBV感染率与出生时一致,分别为67.00%和6.82%,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HBV-DNA(-)组宫内感染1例。两组母乳喂养后均无1例新感染HBV。结论:HBsAg阳性孕妇经免疫后母乳喂养不增加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357例HBsAg、HBeAg双阳性的孕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84倒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支,200IU/支,所生284例婴儿接种HBIG 2支, 100IU/支,同时按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对照组73例孕妇所生婴儿,只按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结果]两组婴儿在12月龄时检测乙肝两对半指标,实验组阻断率(93.8%)高于对照组(81.2%,x~2=7.68,P<0.01)。[结论]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效果优于单用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收集扬州市妇幼保健院2015~2016年578例HBsAg阳性孕产妇的资料,按"两对半"检测结果分组,"HBsAg阳性、HBeAg阴性"为单阳组,"HBsAg阳性、HBeAg阳性"为双阳组,两组孕产妇所生新生儿生后均即刻注射HBIG100国际单位,并按照《预防接种规范》中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在完成第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即儿童7月龄召回检测"两对半",判断有无感染或有无免疫力。结果 578名婴儿中1例HBsAg阳性,母婴阻断失败率0.17%;女婴抗-HBs≥100mlU/ml明显高于男婴(P0.05),全程免疫对单阳组孕妇的婴儿保护率100%,双阳组孕妇的婴儿保护率99.57%。多因素分析发现,母亲HBsAg阳性、HBeAg阴性(OR=2.35,P0.01),出生体重为2 000~4 000g(OR=12.63,P0.01)的婴儿免疫应答更好。结论全程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理想,但HBsAg阳性、HBeAg阳性母亲所娩婴儿较HBsAg阳性、HBeAg阴性略差。  相似文献   

6.
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燕华 《职业与健康》2006,22(17):1332-133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51例HBV感染但无临床症状的孕妇分成2组,实验组(联合免疫组):孕妇产前及新生儿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单用乙肝疫苗组):孕妇产前及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上述所有新生儿均注射乙肝疫苗。随访3 a,每年检测新生儿HBsAg和抗-HBs,同时询问所观察婴儿的生产方式。结果3 a中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的两组婴儿HBsAg携带率和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乙肝母乳传播的阻断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归以及影响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关因素。方法:对49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按知情同意原则将孕妇分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HBIG组)和孕期不注射HBIG组(对照组)。其中HBIG组334人,采取从妊娠28周起,每月注射HBIG200IU直至临产,对照组156人只做常规产检不注射HBIG。分娩后,采集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检查乙肝标志物,所有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24h内都肌肉注射HBIG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月龄肌肉注射5μg乙肝疫苗。结果:①490例新生儿出生24h的乙肝标志物检测中有60例HBsAg阳性,其中母亲产前注射HBIG组35人,对照组25人;到6月龄时HBIG组婴儿有28例转阴,HBsAg转阴率为80.0%(28/35),对照组婴儿有14例转阴,转阴率为56.0%(14/2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60例出生24h内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HBsAg、HBeAg同时阳性者(双阳组)有34人,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单阳组)有26人。6月龄时检测婴儿乙肝标志物,双阳性组有19例转为阴性,HBsAg转阴率为55.9%(19/34),而单阳性组有23例HBsAg转阴,其HBsAg转阴率为88.5%(23/2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90例婴儿出生后6月龄时抗-HBs阳性率在注射组为81.4%(272/334),对照组为52.6%(82/156),其差别十分显著(P<0.001)。结论:孕晚期母亲注射HBIG能促进出生24h内HBsAg阳性新生儿的6月龄HBsAg阴转率,同时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抗-HBs阳性率;出生24h内HBsAg、HBeAg同时阳性的新生儿,6月龄HBsAg阴转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中、产时、产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单阳性和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将HBsAg单阳性的孕妇分为A组和C组,将HBsAg伴HBeAg双阳性的孕妇分为B组和D组。A组和B组从妊娠20周开始注射HBIG,1次/4周,200U/次,直到临产;C组和D组为对照组,不注射HBIG;出生后四组所有新生儿均于1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U,满月起按1、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结果:A组宫内阻断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B组显著高于D组,均P<0.05。结论:产前、产后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和慢性感染发生。单阳性孕妇阻断率要显著高于双阳性孕妇的阻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为制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在武进区选择200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孕妇怀孕14周起每周注射HBIG200IU,临产时加强一剂;婴儿出生后注射1剂,同时按0、1、6个月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照组孕妇孕产期不注射HBIG;婴儿出生时注射HBIG200IU,同样程序接种乙肝疫苗。2组婴儿均采取母乳喂养。[结果]1岁时婴儿HBsAg阳性率,实验组为8.00%,对照组为19.00%(P〈0.05);1岁时婴儿抗-HBs阳性率,实验组为26.00%,对照组为14.00%(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中、后期注射HBIG可以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崔巧婵  张秀枝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13-1514
目的:观察孕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 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60例无乙型肝炎症状的HBsAg(+)和/或HBeAg(+)孕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自孕28周起每月肌注HB IG 200 IU。两组新生儿再随机分为疫苗组和联合组,疫苗组按免疫计划于出生时、1月和6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组在用基因疫苗同时注射HB IG 200 IU/月。所有新生儿取脐血和婴儿取血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并随访至生后1年。结果:干预组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干预组中,疫苗组和联合组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对照组中却差异明显(P<0.01)。结论:应用孕期注射HB IG的方法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有效;在孕期未做HBV被动免疫时,新生儿同时注射HBV疫苗和HB IG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可降低婴儿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300例及新生儿为实验组,未使用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出生时和7个月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3%(16/300)和1.25%(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05);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10.33%(31/300)和1.2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7,P<0.05),7个月龄anti-HBs产生率为96.12%(124/129)和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5);出生时anti-HBs阳性的新生儿25例,7个月复查均产生anti-HBs,而出生时anti-HBs阴性或弱阳性的147例婴儿,7个月复查有7例婴儿anti-HBs仍为阴性或弱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可提高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但对7个月anti-HBs产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及其与中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方法 在广西等3个地区,对乙肝病毒双阳性母亲新生儿,应用重组乙肝疫苗和重组乙肝疫苗加50IU HBIG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共随访单纯重组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儿289例,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阻断儿186例。结果 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效果为87.8%(95%CI:83.6—91.9),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的阻断效果为91.2%(95%CI:86.7—95.6),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间(P=0.7072)、两种母婴阻断方案间(P=0.2955)及各地免疫人群间(P=0.9987)的母婴阻断效果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间抗—HBs的阳转率(P=0.3188)和抗体滴度(GMT)间(P=0.8925)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首剂免疫后1年,抗—HBs阳性率在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组和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组分别为91.1%和93.5%,GMT分别为153mIU/ml和164mIU/ml,以后逐年显著下降(线性趋势检验χ^2=60.47,P=0.0001),至免疫后第4年,阳性率分别降为65.0%和66.6%,GMT仅为第一年的1/3。结论 重组乙肝疫苗加中效价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以上,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的血源疫苗。中国现行重组乙肝疫苗抗—HBs的免疫检测技术方法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on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作为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Vac)的佐剂对HBV宫内感染婴儿的治疗作用。方法:新生儿抽股静脉血检查乙肝五项,HBsAg(+)和HBV DNA>1 000copies/ml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给予乙肝疫苗10μg三角肌肉注射(疫苗注射时间按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臀部肌肉注射,每隔20天1次,共3次,注射乙肝疫苗后3天同一部位皮内注射GM-CSF 10μg/kg。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给予乙肝疫苗10μg三角肌肉注射(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每200IU臀部肌肉注射,每隔20天1次,共3次。于1月龄复查乙肝五项,若HBsAg(-)排除研究,HBsAg(+)进入研究,两组均20例。1岁时抽外周静脉血检测乙肝五项、HBV DNA的变化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治疗组1岁婴儿HBsAg转阴率25.00%,对照组1岁婴儿转阴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4,P>0.05);治疗组CD4+百分数高于对照组(t=11.67,P<0.05),CD8+百分数低于对照组(t=6.25,P<0.05),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t=13.06,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CSF联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对HBV宫内感染儿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近年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为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江岸区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进行筛选,采取入户调查或电话访谈的方式,对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产前和产后免疫阻断措施,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58例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免疫方案有4种,其中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婴儿出生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有123例,占77.85%。158例婴儿中,有26例出生后只单纯接种乙肝疫苗而未联合注射HBIG。HBsAg阳性母亲有130例采取剖宫产分娩,其中因携带HBV行剖宫产占28.46%。82例婴儿为人工喂养,其中因母亲携带HBV行人工喂养占89.02%。结论:大多数HBsAg阳性孕妇采取了产前和产后联合免疫阻断措施,少部分婴儿出生后未注射HBIG,应进一步加强母亲为HB-sAg阳性的婴儿出生后联合免疫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彭铭  谢纲  彭鹤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6):848-849
目的观察不同针次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方法从湘潭市妇幼保健院病案室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产科筛查出无症状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各135例。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HBIG阻断A组和HBIG阻断B组,每组各45例。检测新生儿血清中HBsAg和HBeAg水平。结果 HBIG治疗组(A和B)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4.4%,对照组为37.8%,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HBIGA组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35.7%)低于对照组(100%),HBIG B组(64.5%)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照HBV不同携带状态使用两种不同剂量的HBIG,更利于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  相似文献   

17.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哺乳传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HBV)哺乳传播的效果。方法:对母亲为无症状HBV携带者的436对母婴按自愿原则分为母乳喂养组195例和人工喂养组241例,两组母亲均自妊娠28周起每隔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共3次;新生儿在生后24h内和两周时各肌注HBIG200u,0、1、6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5μg,并进行了1年的随访。结果:母亲采用HBIG阻断HBV产前、产时传播保护效果为91.3%;婴儿采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保护率、表面抗体阳转率、表面抗原阳性率、HBsAg慢性携带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95.9%、84.1%、4.1%、1.5%,人工喂养组分别为96.3%、86.7%、3.7%、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免疫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阻断HBV在产前、产时、产后哺乳的母婴传播,无症状携带HBV的母亲采用联合免疫后可以给婴儿哺乳,以克服人工喂养给母婴身心带来的不良影响且可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8.
张薇莉  赵隽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279-228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孕妇567例,对其所生新生儿常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将出生后即刻血清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新生儿14天时再肌肉注射HBIG 200 U,B组则不再注射HBIG。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随机采用剖宫产或自然分娩。结果:新生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共66例,其中A组52例3月龄时复查HBVM及HBV DNA,只有8例(15.4%)显示感染仍存;B组14例3月龄时复查有6例(42.9%)感染存在。B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χ2=3.473 1,P<0.05)。剖宫产及自然分娩的孕妇分别为455例和112例,其婴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别为9.5%和20.5%(χ2=9.687 1,P<0.05);3月龄时感染率分别为3.5%和3.6%(χ2=0.066 4,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所生新生儿若出生时无HBV感染,则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注射HBVac10μg即可;若出生时有HBV感染,14日龄追加HBIG 200 U肌肉注射。经上述处理,无论孕妇采取何种分娩方式,均可降低其HBV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3组.A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B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C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 DNA阳性,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 DNA阳性,亦表示垂直传播HBV.结果 孕28周时孕妇HBV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抗-HBs阳性率与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乳汁中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A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