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隐匿性感染及编码S基因(surface)变异状况。方法选择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阴性的儿童血清标本167份,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S基因片段,对PCR阳性产物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测定和基因片段分析。结果在167份标本中,HBV核酸阳性63份,在测序42份标本中11份标本S基因片段出现氨基酸变异,共有5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其中一个在"a"决定簇片段内。结论免疫失败儿童HBV隐匿性感染率较高,HBVS基因存在不同位点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照研究乙肝疫苗免疫阻断失败的儿童和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基因型及病毒S基因变异情况,探讨导致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病毒学因素。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RQ-PCR)法检测母子血清HBV-DNA含量;PCR法扩增出母子HBV DNA S基因片断,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结果7对母子共15份血清HBV DNA均为高水平(>1.0×108copy/ml)。其中2对属于基因B型,5对属于C型。母子间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100%,HBV-S基因核苷酸测序结果与选定的标准株进行比较,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特别是“a”决定簇的变异。核苷酸变异影响病毒氨基酸的表达。结论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失败的原因可能与HBV变异株的感染有关,特别是“a”决定簇的变异,变异株来源于母亲。  相似文献   

3.
了解学龄前儿童(2~6岁)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后HBV S基因氨基酸的变异情况,为防控OBI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乌鲁木齐4所幼儿园,对在园的学龄前儿童采用ELISA进行HBsAg,anti-HBs,HBeAg,anti-HBe和anti-HBc 5项检测,对259例HBsAg阴性的血清用Promega公司生产的试剂盒进行HBV-DNA产物提取,运用PCR方法扩增HBV-DNA S基因片段,对扩增阳性的序列进行测定;采用分子遗传学软件MEGA5.0对测得的序列进行具体氨基酸分析.结果 259份学龄前儿童血样共发现21份HBV DNA阳性标本,均测序成功.其中1例由于存在氨基酸的插入,没有检出具体的基因型.其余20例样本均表现为C基因型,血清型均为adrq+亚型.S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后分别发生I110L,S123T,T124S,T126I,T131N,F134Y和P142H突变.结论 HBsAg阴性学生血液中存在一定数量的HBV隐匿性感染,S基因存在氨基酸突变,需重视隐匿性的HBV感染以及其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湖州地区儿童HBV感染者的病毒学特征和病毒S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应用PCR方法对湖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或门诊收集的38例15岁以下、HBV DNA>500 IU/mL、HBsAg阳性患儿的HBV进行S基因扩增,测序分析扩增产物,同时检测患儿血清HBV标志物、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水平.结果 38例患儿中,36例曾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占94.74%,抗-HBs阳性仅5例(13.16%),HBeAg阳性31例(81.58%).测序成功的36例样本中B基因型32例,其中adw血清型29例,ayw型3例;C基因型4例,均为adr血清型.36例测序成功的样本中,14例HBV存在S基因变异(变异组),22例不存在变异(无变异组).14例样本S基因区共19个位点发生了变异,16处变异发生在B细胞表位,且其中10处发生在aa]24~1 47(a抗原决定簇)内;其余1处发生在T细胞表位内,2处发生在B/T细胞表位以外区域.14例变异者中,抗-HBs阳性者2例(14.29%),ALT异常者占4例(28.57%),AST异常者2例(14.29%),与无变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P>0.05).变异组HBV DNA载量为(6.92±1.73)IU/mL,低于无变异组的(7.76±1.26)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5,P>0.05).结论 湖州儿童HBV感染以B型为主,部分感染可能与病毒变异导致的免疫失败有关,病毒S基因变异主要位于B细胞和T细胞表位,特别是a决定簇内.病毒变异与否对患儿血清病毒学及肝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S基因变异可引起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而长期免疫压力又可以促进HBV变异的发生,基因型和血清型也与HBVS基因变异有明显的关系。国内HBV标准株缺乏,可影响变异株的判定。常规的临床检测方法易对变异株产生漏检,需要应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多克隆抗体试剂或研制“免疫逃逸突变株”的特异性抗体。目前发现14 5Arg变异株和12 9Leu变异株等有HBV抗原性或免疫原性的改变,而变异株的传染性、致病性、流行病学特征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四川省两县(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S基因和P基因变异.方法 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均阳性的血清中提取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经聚合酶链反应和核苷酸测序后,比较和分析S基因和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结果 47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12份标本在"a"决定簇内出现氨基酸变异(25.53%),分别为T126A、I126T/S、P127T、T131N、M133L、M133T、T140I;变异主要集中在"a"决定簇的第1环上(92.86%,13/14).1份标本逆转录酶C域中出现rtV2071变异.结论 自然发生的氨基酸变异主要集中在"a"决定簇的第1环上,其抗原性已改变,对乙肝疫苗接种人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拉米夫定耐药株也可在未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病人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绝大多数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始于儿童时期 ,病毒S区基因变异与儿童HB疫苗的免疫失败、感染的慢性化以及暴发性肝炎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儿童HBV感染中S区基因变异的热点、变异的可能机理以及与临床的关系等有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隆安县乙肝疫苗免疫逃避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查明隆安县部分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方法 用套式PCR(nPCR)扩增41例隆安县接受乙肝疫苗免疫的儿童及其母亲血清HBV S基因,阳性者用直接测序法测序。结果 23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56%(23/41);表面抗原的4个主要亚型(adr、adw、ayr、ayw)都出现在本研究中,其中以adw为主,占65.2%(15/23),标本3及27儿童感染的亚型(adw)不同于他们母亲感染的亚型(adr及ayw);标本46兄弟俩及标本37均在aa145发生突变(甘氨酸一精氨酸),标本64也在aa145发生突变(甘氨酸→丙氨酸)。另外,标本38在aa120发生突变(脯氨酸→丝氨酸),标本27在aa129发生突变(谷氨酰胺→精氨酸)。结论 隆安县存在乙肝疫苗免疫逃避株。提示免疫逃避株的产生是隆安县部分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这些免疫逃避株是目前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肝癌高危儿童中乙肝病毒逃脱变异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受乙肝疫苗保护后部分儿童的“免疫无效”现象。方法:采用巢式PCR-SSCP银染技术对60例曾受疫苗保护的儿童血清中HBV DNA S基因片段进行研究。结果:在HBsAg阴性血清中存在HBV S基因点突变,该突变位于从HBV基因组EcoR I位点算起的第367-369核苷酸区域内,结论:肝癌高危儿童中发现存在HBV逃脱变异,疫苗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不能中和入侵的HBVa决定族,也不能阻断HBV感染致使产生“免疫无效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父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对其子女的影响,评价兵团现行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父婴阻断效果.方法 利用2001~2008年,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HepB)或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epB+HBIG)免疫后的血清学监测资料,分析其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及疫苗保护水平.结果 HBsAg阳性父亲新生儿,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抗-HBs阳性率为82.4 %,疫苗保护率为100.0 %,免疫效果好于规范接种HepB儿童,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58例母亲HBsAg阳性接种HBIG+HepB联合免疫儿童比较,两组儿童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HBIG+HepB联合免疫策略对父母HBsAg阳性的儿童保护效果理想.建议在孕妇自愿基础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变异情况。方法收集HBV感染者血清标本132份(HBV DNA均阳性),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 C基因部分片段,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BCP T1762/A1764变异。用S基因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 RFLP)法确定HBV基因型。结果51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BCP T1762/A1764双变异检出率为27.45%,81例HBeAg阴性患者BCP T1762/A1764双变异检出率为62.9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5.79,P=0.00)。 BCP T1762/A1764双变异的HBV感染者B基因型检出率为33.85%,明显低于C基因型的检出率66.15%(χ2=24.25,P=0.00)。结论HBV感染者普遍存在BCP T1762/A1764双变异,以C基因型感染者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1-14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为制定乙肝高流行区防制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在广东省韶关南雄市、汕尾海丰县和云浮新兴县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14岁儿童作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患病史以及乙肝疫苗接种史等,并采用雅培试剂化学发光法检测调查对象的HBsAg、抗-HBs、抗-HBc。结果共调查1185人,其中男性684人,女性501人;本地户籍占99.75%(1182/1185)。HBV感染率为11.22%(133/1185),HBsAg阳性率为2.53%(30/1185),抗-HBs阳性率为55.70%(660/1185),抗-HBc阳性率为7.85%(93/1185)。1~14岁儿童各年龄组之间HBV感染率、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南雄市HBsAg、抗-HBs阳性率(4.51%、67.17%)高于海丰县和新兴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调查的1~14岁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7.34%(1035/1185);在具有完整接种记录的890人中,全程接种率、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0.90%(809/890)、78.31%(697/890),1~6、7~9和10~14岁组相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以及首针及时接种率逐渐降低,而HBsAg阳性率则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广东省调查地区1~14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应继续保持新生儿高水平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并进一步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加强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并及时查漏补种,从而进一步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水平。  相似文献   

13.
《Vaccine》2016,34(51):6458-6463
BackgroundChina has integrated hepatitis B vaccine into the 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since 2002. We aimed to survey the seroprevalence of and immunity to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 children born from 2002 to 2014 in Jiangsu, China.MethodsTotally 3442 children (M:F = 2072:1370) at the age of 7 months to 12 years (5.5 ± 3.6), from five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cross Jiangsu province, were enrolled. Blood samples were measured for HBV markers by ELISA and quantitative 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 HBV DNA was tested by real-time PCR and S region was amplified by nested PCR.ResultsTwelve (0.35%) children were positive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and 34 (0.99%) were HBsAg negative and positive for antibody against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anti-HBc). Totally 2542 (73.85%) children had anti-HBs levels ⩾10 mIU/ml and 535 (15.54%) with 2–9.9 mIU/ml. All 12 HBsAg-positive children had detectable HBV DNA with a mean level of 6.1 ± 1.7 log IU/ml (3.3–8.1 log IU/ml); 8 were genotype C and 4 were genotype B. No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the a determinant of HBsAg. HBV DNA was not detected in all the 34 children with positive anti-HBc and negative HBsAg.ConclusionHBsAg prevalence among children in Jiangsu born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universal vaccin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No mutation of S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vaccine failure in the cohort of children.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山东省≤15岁人群感染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中,"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流行强度及分布特征,探讨其流行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免疫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山东省≤15岁乙肝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血标本采集,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其血清HBV S基因,测序后与基因数据库中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山东省2009年共报告≤15岁乙肝326例,对302例(92.64%)进行了个案调查和血标本采集,对其中158份标本进行HBV-脱氧核糖核酸提取,扩增HBV S基因并成功测序137份。14份标本检出"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检出率为10.22%;有HepB免疫史和无HepB免疫史者检出率分别为10.66%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63);未发现不同性别、地区、接种HepB种类和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状态者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份标本共检出"a"抗原决定簇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9种变异,其中126位点和144位点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38%(6/137)和2.92%(4/1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9,P=0.19)。结论目前山东省≤15岁乙肝病例中,HBV"a"抗原决定簇变异株流行率较低,存在多种变异形式,尚未出现强变异株;尚未发现其流行与HepB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后乙肝病毒感染和发病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00年和2006年共计抽取1 904份接种人群血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及时率均保持较高水平。20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HBsAg携带率降幅为78.34%。儿童乙肝患者中84.35%(124/147)未接种过乙肝疫苗;23例接种乙肝疫苗但患病的儿童中,12例患儿的母亲或父亲HB-sAg阳性。结论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降低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需加强母(父)婴阻断和家庭内传播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青少年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推广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后,广州市青少年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和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广州市29所中学的初一和高一学生共14744人作为调查对象,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FiBs),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作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扩增和DNA序列分析。以统一的问卷对HBsAg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检出HBsAg阳性者424人,阳性率为2.9%。抗-HBs阳性者12201人,阳性率为82.8%。4人HBsAg、抗-HBs同时阳性,其中1人S基因“a”决定族第126位的异亮氨酸(ATT)变为苏氨酸(ACT),第143位由丝氨酸(TCG)变为苏氨酸(ACG),第145位由甘氨酸(GGA)变为精氨酸(AGA),另外3人未检出S基因“a”决定簇氨基酸变异。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部分学生问卷可能通过母婴传播以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感乙型肝炎病毒。结论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制荆。病毒S基因“a”决定簇变异可使乙型肝炎疫苗保护失败,但目前的发生率较低,无须改变疫苗的制备及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1653T变异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BV感染者血清119份(HBV DNA均阳性,其中 HBV携带24份,慢性乙型肝炎35份,乙型肝炎肝硬化29份,原发性肝癌31份),采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 前C及C基因部分片段,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1653T变异;用S基因PCR RFLP方法确定HBV基因型。结果24份HBV携带者标本未检出1653T变异;35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中检出1份(2.86%)1653T变异;29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标本中检出5份(17.24%)1653T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 P>0.05);31份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中检出14份(45.16%)1653T变异,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 P<0.05)。119份血清标本中有10份未能成功定型;余51份B基因型标本中检出2份1653T变异,58份C基因型标本中检出18份1653T变异,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1)。结论HBV 1653T变异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更易发生在C基因型;可作为预测原发性肝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单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后表面抗原 ( HBs Ag)携带者和未免疫携带者 HBs Ag基因变异的流行特点及乙型肝炎病毒 ( 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的分布特点。 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和基因序列特异固相聚合酶链反应( SS- SPPCR)方法 ,分别检测 69例单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携带者和 83例未免疫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 HBs Ag“a”决定簇氨基酸的变异及 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的分布。 结果  HBV基因型 B、C和 D均存在 ,其中 B和 C为优势基因型 ;血清亚型 adr、adw2、avr、ayw1、ayw2和 ayw3均存在 ,其中 adr和 adw2为优势血清亚型。直接测序检测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携带者 HBs Ag“a”决定簇氨基酸变异率明显高于未免疫携带者对照 ,变异率分别为 3 1.9% ( 2 2 / 69)和 8.4 % ( 7/ 83 )。14 5、12 6和 13 3位是最常见的氨基酸变异点。应用更为敏感的 SS- SPPCR法分别检测 14 5和 12 6位氨基酸点突变的变异率 ,各组间差别不明显。经直接测序法检测 ,免疫后携带者基因变异危险度 ( OR)是未免疫携带者的 5 .1倍。按基因型和血清亚型分层分析 ,基因型 B和 adw2血清亚型携带者受免疫后出现基因变异的危险度明显高于未免疫携带者 ,分别为3 1.7和 2 8.9。 结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可引起表面抗原基因的免疫逃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方法用本实验室建立的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法,对54份新疆维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进行HBV基因型及亚型分析。随机选取11株经nPCR法鉴定为D基因型的样本,同时进行PreS/S区及PreC/C区测序以鉴定D基因亚型。随机选取2株D型HBV进行基因组全长扩增并克隆测序。从GenBank下载75株各国HBVD1亚型参考序列,根据Kimuratwo-parameter法计算中国新疆地区与其他国家的HBVD1亚型株进化距离。结果新疆维族人群HBV感染以D基因型为主,占66.67%,同时存在B(5.56%)、C(5.56%)基因型及混合感染(22.22%)。新疆存在D1和D3两种亚型,以D1亚型为主。新疆D1亚型与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国及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朗、埃及等国的进化距离较近。结论新疆维族慢性乙肝患者中D基因型为优势株,主要为D1亚型,其进化距离与中亚中东等国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