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了解内蒙古奇乾地区媒介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的感染情况。方法2014年4月,在内蒙古奇乾地区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用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媒介蜱样本中SFGR的感染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共采集媒介蜱320只,其中全沟硬蜱293只(91.56%)、森林革蜱22只(6.88%)、嗜群血蜱5只(1.56%)。媒介蜱SFGR总阳性率为47.50%,其中全沟硬蜱阳性率为46.42%,携带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CRT)、拉欧蒂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R.raoultii)和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ii,R.hei)3种基因型;森林革蜱阳性率为59.09%,携带CRT和R.raoultii 2种基因型,嗜群血蜱阳性率60.00%,携带R.hei基因型。结论内蒙古奇乾地区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媒介蜱中携带SFGR基因型存在多样性,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东北地区蜱中携带立克次体的情况。方法应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东北部分地区不同生境的游离蜱,采用PCR作斑点热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DNA检测。结果从东北地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检出查菲埃立克体DNA,全沟硬蜱平均阳性率为3.29%,森林革蜱为1.88%;从全沟硬蜱检出人粒细胞无形体DNA,平均阳性率为2.98%;从嗜群血蜱检出斑点热立克次体DNA,其平均阳性率(6.67%)明显高于全沟硬蜱(1.69%)和森林革蜱(2.36%)。结论东北地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可能是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的主要携带媒介,嗜群血蜱主要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提示东北地区存在三种蜱媒立克次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研究黑龙江地区密山、绥芬河、嘉荫、东宁、虎林、同江、逊克、萝北、牡丹江、黑河、饶河11口岸蜱类分布、携带及复合感染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利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样本,通过建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通过基因测序对五种新发蜱传疾病作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采集1306只蜱标本,经分类鉴定分属于革蜱属的森林革蜱、硬蜱属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共检测出528例(40.43%)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31例(2.37%)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样本。并证实存在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为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共检测到复合感染12例,复合感染率为0.92%(12/1306)。结论黑龙江口岸媒介蜱类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现象,提示黑龙江地区蜱媒疾病的危险程度很高,急需加强黑龙江口岸地区蜱媒传染病及其复合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发蜱媒疾病预警监测和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吉林省珲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运用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地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检测.测序并用PHYLIP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36.0%,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其感染率为2 0%.二者的复合感染率为2.0%;森林革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3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29.1%,二者的复合感染率16.8%.伯氏疏螺旋体的序列分析显示吉林地区的伯氏疏螺旋体都属于B.garinii基因型,同源性较高.对斑点热阳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新测序列与斯洛伐克新发现的IRS3株和IRS4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结论吉林省珲春地区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并检测到2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及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2015年4-6月采集活蜱样本257只,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6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结果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阳性样本分别为86、5和11例,感染率分别为33.46%、1.94%和4.28%。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虫和埃立克体的DNA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体内共检出复合感染8例,感染率为3.11%,证实该地区森林革蜱中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巴尔通体,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的情况。结论应加强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和俄罗斯边境媒介蜱携带立克次体携带情况及其分子流行特征。方法 2019年在黑龙江省萝北口岸地区采集蜱,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DNA,用PCR方法检测立克次属核酸片段,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利用Mega6.06、Lasergene软件进行序列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蜱63只,其中61只为森林革蜱,2只为全沟硬蜱。1只森林革蜱检测到立克次体核酸,检出率为1.59%。经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为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劳氏立克次体,显示与黑龙江株(MG906669)同源性最高。结论萝北口岸地区存在立克次体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蜱的种群组成。〔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结果〕在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采获蜱3926只,计3属4种。林缘的优势种群为森林革蜱(95.9%);针阔混交林为全沟硬蜱(46.1%)和森林革蜱(31.8%)。不同口岸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绥芬河口岸蜱密度指数最高(93.1%只/人工小时)。不同生境蜱密度指数有所不同。4种蜱的雌雄比:日本血蜱2.7:1,森林革蜱1.7:1,嗜群血蜱1.3:1,全沟硬蜱1.1:1。〔结论〕本次调查为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地区的蜱种群组成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东部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分布、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及病原基因型。方法捕蜱采用布旗法;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采用直接荧光法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BSKⅡ培养基,对分离到的螺旋体用单克隆抗体(H_(5332)、H_(6831)、H_(9724))、SDS-PAGE蛋白图谱分析、PCR-RFLP分析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表型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黑龙江省东部7个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为1科3属4种,即硬蜱科硬蜱属全沟硬蜱,革蜱属森林革蜱,血蜱属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不同生态环境中蜱的分布不同,各口岸优势蜱种不同。全沟硬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较高,平均为31.4%,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的带菌率较低,平均为2.2%和3.8%,日本血蜱中未检出阳性者。首次在中俄边境口岸——东宁、同江采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并鉴定为B.garinii基因型。结论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口岸为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及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种类、生态,制定防制措施。方法采用人工布旗小时法和牛诱法采集蜱。结果在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7县、市采获蜱30 023只,计3属5种。丘陵草地的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99.7%);针阔混交林为嗜群血蜱(69.5%);灌丛、林缘和阔叶林均为森林革蜱,分别占96.1%,85.1%和41.2%。不同月份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5种蜱的活动时间,嗜群血蜱13旬,日本血蜱12旬,长角血蜱10旬,全沟硬蜱10旬,森林革蜱8旬;高峰期,森林革蜱在5月上旬,全沟硬蜱和日本血蜱均在5月下旬,长角血蜱在6月中旬,嗜群血蜱在6月下旬。结论为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和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二连浩特羊寄生蜱种类及蜱携带病原情况。方法对蜱进行形态学种类鉴定,然后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使用PCR技术对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羊寄生蜱439只,包括亚东璃眼蜱、森林革蜱、草原血蜱。从森林革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例,检出率为0.227 8%,其他病原未检出。结论在二连浩特口岸地区蜱种中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及其感染的莱姆病病原体。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接种于BSKⅡ培养基,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在七口岸共施蜱180人工小时,采集成蜱6554只,隶属于1科3属5种,其中长角血蜱为口岸蜱类新记录。主要种群为:森林革蜱(37.2%),全沟硬蜱(31.6%).嗜群血蜱(27.6%);不同口岸和生境蜱种群构成有所不同。从东宁、同江口岸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3株。结论基本查清黑龙江省东部七口岸蜱的种群构成,东宁、同江口岸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为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 ,进行分类鉴定 ,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 ,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 ,单克隆抗体鉴定菌株。调查蜱叮咬率与人群莱姆病感染率、患病率以及蜱的季节消长与莱姆病慢性游走性红斑 (ECM )病例发生的季节性关系。在全国 2 0个省 (市、区 )共采集到170 0 0多只蜱 ,分属为 2科 8属 2 3种 ,蜱类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 ,北方林区以全沟硬蜱为优势种 ,南方则以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优势种。 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其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 ,分别为 2 0 .0 0 %~ 4 5.0 0 %、16.0 0 %~ 4 0 .0 0 %和 2 4 .0 0 %。从 8种蜱分离出 10 8株莱姆病螺旋体 ,其单克隆抗体反应与美国B31菌株有明显的差异 ,绝大多数中国菌株对H6831呈阴性反应。蜱叮咬率高的人群 ,莱姆病的感染率和患病率也高。全沟硬蜱的季节消长与ECM发生的季节性相一致。证实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 ,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13.
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生物媒介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7年以来,我们在全国开展了莱姆病调查,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新疆、湖北、四川、福建和北京等省、市采集的全沟硬蜱、粒形硬蜱、壤塘硬蜱、嗜群血蜱、二棘血蜱和长角血蜱分离出71株莱姆病螺旋体,其中55株从全沟硬蜱分离。全沟硬蜱是东北和西北针阔叶林区的优势蜱种,其带菌率为20~45%,表明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虽然从我国南方的某些硬蜱属和血蜱属种类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但是南方的主要生物媒介还不清楚。从我国蜱体内分离的螺旋体在超微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和外表蛋白等方面与美国菌株有某些区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绥芬河口岸鼠、蜱感染人致病性巴贝虫情况。方法捕鼠选用中号钢板鼠夹,布于农田、林缘,晚放晨收;采集鼠体寄生蜱,用人工小时布旗法于林缘、苔草地采集游离蜱;采用PCR检测所获鼠、蜱人致病性巴贝虫DNA片段。结果捕获鼠50只,采集寄生蜱8只,游离蜱1 501只。绥芬河口岸鼠形动物巴贝虫感染率为32%,其中黑线姬鼠的感染率(11/33)与东方田鼠(4/12)均为33.33%;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蜱均为全沟硬蜱,其巴贝虫感染率为25%(2/8);游离蜱4种,为森林革蜱、全沟硬蜱、嗜群血蜱、日本血蜱,巴贝虫感染率为7.87%。结论绥芬河口岸存在人巴贝虫自然疫源地,该检测结果为下一步深入了解该病的性质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绥芬河口岸蜱种组成及生态习性.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类.结果 2012年共捕获蜱类779只,1科3属4种.优势种群是全沟硬蜱,其次是嗜群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4-8月份均有蜱类活动,5、6月份为蜱类活动高峰,其蜱密度分别为63.3只/人工小时.旗、41.5只/人工小时.旗.结论 本次调查掌握了绥芬河口岸蜱类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绥芬河口岸蜱类的防控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方法采用人工布旗法采蜱,从动物体采集蜱。结果东北三省的蜱类现知2科7属21种,其中辽宁省18种,吉林省13种,黑龙江省11种。东北区分布16种,其中松辽平原亚区分布13种,长白山亚区分布9种,大兴安岭亚区分布3种;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分布12种。在东北地区,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是森林脑炎的媒介;全沟硬蜱是莱姆病的媒介;嗜群血蜱是北亚蜱传斑点热的媒介。结论对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的调查为东北三省蜱类的区系分布和蜱媒病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半巢式PCR检测我国北方一些蜱种中的查菲埃立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北方一些蜱种中是否携带查菲埃立克体 (Ehrlichiachaffeensis,简写为EC)。方法 :应用半巢式PCR检测蜱的带菌率 ,利用 16Sr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所测序列。结果 :从内蒙古莫尔道嘎林业局采集的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中扩增出查菲埃立克体的 16SrRNA基因 ,阳性率分别是 39.0 6 %和 10 .0 0 % ;并从新疆精河采集的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中也测到相同的序列 ,最小阳性率分别为 5.79%和 1.6 7%。对莫尔道嘎采集的蜱标本进行 12 2 0bp的EC16SrRNA基因分析 ,结果与美国 1株查菲埃立克体 (GenBankU2 350 3)的相应序列只差 1个碱基。结论 :所使用的两套半巢式PCR扩增引物 ,可以简便快速地检测和分析蜱标本中可能存在的EC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我国东北林区蜱标本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方法2010-2011年在东北林区采集蜱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gltA基因片段,分析东北林区蜱中无形体的感染情况,代表阳性片段联用长片段16S rRNA进行扩增测序确认;并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已注册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共检测蜱2293只,其中2010年1161只,阳性率4.91%,2011年1132只,阳性率4.24%,2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P=0.830;χ2=1.789,P=0.409)。全沟硬蜱阳性率4.86%(91/1872),长角血蜱为3.41%(14/411),森林革蜱为0(0/10),3个蜱种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得的gltA序列中,NE-gltA-1与Hc346株(GenBank:GU935788)最相似,仅差2 bp,相似性99%;NE-gltA-2与MDJ-Ip92株(HQ396224)序列一致,相似性100%。与2个序列相似性最远的是ZJ-HGA-72株(DQ458811),相差53 bp,相似性84%。测得的16S rRNA序列与我国从东北鼠源分离株China-C-T(tGQ412339)最接近,相似性为99%,与Florida株(AF309867)相似性最远,相似性97%。结论我国东北林区蜱中普遍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全沟硬蜱和长角血蜱可能为无形体的媒介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