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旅游区蜱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的动态变化.方法 运用PCR方法检测2010年捕获蜱中两种病原感染状况并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威虎山和镜泊湖景区采集点捕获蜱标本共849只.两地优势蜱种分别为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其中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26.15%、10.05%和0.00%、13.33%,提示全沟硬蜱复合感染.两地优势蜱种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6月上旬,蜱携带病原率因时间差异而不同.序列分析显示旅游区伯氏疏螺旋体有3种基因型,除B.garinii型、B.afzelii型外,首次在东北地区发现B.valaisiana-like group型.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序列分析表明,所得两序列分别与Rickettsia sp.HL-93和Rickettsia sp.H820,其同源性为100%.结论 两旅游区蜱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且携带的基因类型存在多样性;动态调查显示蜱种、蜱密度的分布以及蜱携带病原状况因生境、时间和人群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黑龙江密山口岸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中复合感染的情况。方法采集蜱类标本44份,建立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三种新发蜱传疾病病原体特异性通用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标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对阳性标本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所检测的44份标本中,共检测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标本4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标本6份,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标本2份,感染率分别为13.63%、9.10%和4.55%。在全沟硬蜱检测到两份分别是莱姆病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4.55%。结论黑龙江密山地区至少存在两种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Borrelia afzelii),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全沟硬蜱存在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及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2015年4-6月采集活蜱样本257只,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6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结果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阳性样本分别为86、5和11例,感染率分别为33.46%、1.94%和4.28%。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虫和埃立克体的DNA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体内共检出复合感染8例,感染率为3.11%,证实该地区森林革蜱中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巴尔通体,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的情况。结论应加强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牡丹江镜泊湖区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方法(PCR)对牡丹江镜泊湖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基因间隔区基因片段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柠檬酸盐合成酶基因(glt A)片段的检测。结果 2013年5月,在牡丹江镜泊湖北湖区附近共采集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643只,其中嗜群血蜱573只,占89.11%;全沟硬蜱70只,占10.89%。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分别为0.17%和15.71%,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0和2.86%;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率为1.43%。结论牡丹江镜泊湖区采集的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并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复合感染情况,但复合感染的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和鼠类中复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市的蜱和鼠类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对福建省的蜱和鼠脾脏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内蒙古采集的全沟硬蜱408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8%,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7.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45.6%,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5份(5/408),粒细胞埃立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08)。黑龙江采集的46只全沟硬蜱中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5%,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10.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34.8%,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6)。北京市采集的蜱类标本922只,有2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DNA片段。福建省宁化地区采集的优势蜱种越原血蜱283组(659只)中,查菲埃立克体最小阳性率为3.8%(25组阳性),38份野鼠脾脏的阳性率为564%(21只阳性),检测出有2只(2/659)蜱同时感染了粒细胞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野鼠的脾脏标本中,也发现有一只同时感染了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结论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以及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可能在特定地区发生;其地区的蜱类、鼠类存在着极低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蜱媒病原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采用布旗法采集全沟硬蜱,通过巢式PCR方法对蜱体内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 burgdorferi] 5S~23S rRNA 基因间隔区、无形体(Anaplasma)16S rRNA基因、斑点热立克次体(Rickettsia)ompA基因、Q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C.)burneticom1基因、巴贝西原虫(Babesia)的Nss-rRNA基因进行扩增。结果 204只全沟硬蜱中104只蜱病原检测阳性,阳性率为50.98%,其中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为34.31%(n=70),斑点热立克次体阳性率为28.92%(n=59),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为9.31%(n=19),未检出Q热贝氏柯克斯体和巴贝西原虫。χ2检验显示,不同病原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7,P=0.000)。204只蜱中有39只存在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9.12%(39/204),在病原检测阳性蜱中复合感染率为37.50%(39/104)。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率为16.18%(n=33);伯氏疏螺旋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率为4.90%(n=10),斑点热立克次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率为2.94%(n=6),3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2.45%(n=5)。经χ2检验,3种病原混合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8,P=0.000)。结论 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并存在2~3种病原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及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应用巢式PCR扩增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RFLP分析显示特殊带型的样本测序分析。结果 检测全沟硬蜱1336只,293只阳性,阳性率为21.93%;森林革蜱144只,6只阳性,阳性率为4.17%;嗜群血蜱144只,未发现有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检测鼠9种145只,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4种5只,感染率为3.45%;其中检测8只棕背鼠平,2只阳性。RFLP分析及序列分析显示蜱中有B.garinii20047亚型、B.gariniiNT29亚型、B.afzelii基因型以及不同基因型或亚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混合感染;鼠感染的伯氏疏螺旋体包括B.garinii20047亚型和B.gariniiNT29亚型。SSCP分析结果显示带型多于36种。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蜱及鼠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其中全沟硬蜱的感染率较高;B.garinii型为主要基因型,且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单只蜱中存在同时感染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人和宿主动物是否存在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尚待进一步研究。全沟硬蜱和棕背鼾分别是该林区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媒介和主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吉林省延边地区蜱类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CRT)和复合感染新布尼亚病毒(sever fever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感染情况。  方法  采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延吉、汪清、珲春、敦化、安图、和龙6个县游离蜱,进行形态学分类,通过巢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蜱体内CRT和SFTSV。对其CRT进行目标DNA测序,分析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关系。  结果  此研究共采集各种蜱类1 032只,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35.56%)、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20.64%)、日本血蜱(haemaphysalis japonica)(20.45%)、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10.47%)、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8.33%)以及其他种类(4.55%)。全沟硬蜱、长角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检测出CRT,最低感染率(minimum infection rate per 100 ticks,MIR)为10.47%。嗜群血蜱、日本血蜱、全沟硬蜱、长角硬蜱、森林革蜱检测出SFTSV,最低感染率为2.52%。全沟硬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3种蜱存在CRT和SFTSV复合感染现象,复合感染MIR为1.26%。本研究CRT ompA和17kDa基因序列与中国河南信阳株(KX365196.1)序列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延边地区蜱CRT ompA基因序列和该河南信阳株基因序列成为一簇,而17kDa基因则形成独立分支。  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吉林省延边地区游离蜱中检测出CRT,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宿主。因此,可以明确该地区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自然疫源地。同时发现,延边地区蜱类存在CRT与SFTSV复合感染的现象。因此,在该地区必须加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研究黑龙江地区密山、绥芬河、嘉荫、东宁、虎林、同江、逊克、萝北、牡丹江、黑河、饶河11口岸蜱类分布、携带及复合感染新发蜱传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利用布旗法采集蜱类样本,通过建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所有样本进行特异性片段扩增,通过基因测序对五种新发蜱传疾病作进一步鉴定并分型。结果共采集1306只蜱标本,经分类鉴定分属于革蜱属的森林革蜱、硬蜱属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共检测出528例(40.43%)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31例(2.37%)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样本。并证实存在三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为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共检测到复合感染12例,复合感染率为0.92%(12/1306)。结论黑龙江口岸媒介蜱类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现象,提示黑龙江地区蜱媒疾病的危险程度很高,急需加强黑龙江口岸地区蜱媒传染病及其复合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发蜱媒疾病预警监测和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部驻区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进行蜱类与啮齿动物调查,利用立氏立克次体190kD外膜蛋白A(R.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683只蜱类标本和146个鼠类脏器标本进行PCR检测,随机抽取一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调查地区存在3种蜱、5种啮齿动物;从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啮齿动物脏器标本中检测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阳性率分别为53.81%、7.41%和6.16%;所测序列与前苏联的DaS 14株的同源性为100%,与我国检测的BJ-90、HLJ-054的同源性分别为88%和86%。结论调查地区存在与DaS14株型别一致的斑点热立克次体株。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长白山区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吉林省长白山区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 利用立氏立克次体[相对分子质量 (Mr) 190× 10 3 ]外膜蛋白A(R .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对 6 83只蜱类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并随机抽取一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 从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标本中检测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 ,阳性率分别为 5 3.81%和 7.4 1% ;所测序列与前苏联的DnS 14株的同源性为 10 0 .0 0 % ,与DnS 2 8和RpA 4的同源性均为99.0 0 % ;而与国内所检测的BJ 90、HLJ 0 5 4的同源性分别为 88.0 0 %和 86 .0 0 %。结论 长白山区存在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存在与DnS 14株型别一致的斑点热立克次体 ,在中国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 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广东省人群、宿主动物感染状况 ;用聚合酶链反应初筛 ,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 ;用血清学试验、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检测 86 0份自然人群及 32 1份鼠类血清标本 ,发现健康人群平均阳性率为 3.84 % ,各调查点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 =6 0 2 .39,df =8,P <0 .0 1) ,山区和平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32 ,df =1,P >0 .0 5 ) ;鼠类阳性率为 4 .6 7% ,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的阳性率分别为 11.5 9%、12 .90 %和 3.13% ;在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发现斑点热自然感染抗体是国内首次报道 ;采集鼠脾标本 32 1份 ,未分离出菌株 ;自鼠体表采集到蜱 394匹 ,从2只针毛鼠体表采集的蜱中分离到 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命名为GDFK5 8 2 0 0 0株、GDFK5 9 2 0 0 0株 ,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 ,对GDFK5 8 2 0 0 0和GDFK5 9 2 0 0 0的OmpA基因起始部位 5 33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相应基因片段的核苷酸进行比较 ,GDFK5 8 2 0 0 0、GDFK5 9 2 0 0 0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99.6 %~ 10 0 % ,推断氨基酸同源性为 10 0 %。结论 从宿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园区内刺猬携带的中华革蜱进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SFGR进行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特征分析。结果 SFGR对DH82细胞产生明显细胞病变;Gimenez染色后,可见较多清晰的立克次体被染成紫红色;细菌16S基因测定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株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株相应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FGR位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进化分支内,确认其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结论 北京市昌平区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该地区存在北亚热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自然感染立克次体的情况。  方法  采用鼠夹和鼠笼捕鼠,采集鼠体表的恙螨和耕牛体表的蜱虫,对鼠脾脏、恙螨和蜱虫提取DNA,应用巢式PCR扩增立克次体groEL基因,基因序列测定后与其它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从410份样品中扩增出立克次体groEL片断19份(阳性率4.63%),其中恙虫病东方体(Ot)阳性率2.68%(11/410),斑点热立克次体(SFGR)阳性率1.22%(5/410),莫氏立克次体(Rm)阳性率0.49%(2/410),立克次体共生菌(Re)阳性率0.24%(1/410)。与其它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检出11株Ot的相似性为93.6%~100%,分别与GenBank中已知立克次体序列的最高相似性在96.1%~100%;检出5株SFGR相似性为92.1%~99.5%,分别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的最高相似性在98.9%~100%;检出Rm 2株,均与Wilmington株的相似性达100%;检出Re 1株,与Re(EU435143)的相似性最高为98.9%。  结论  云南地区宿主动物及媒介中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感染,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与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该林区鼠、蜱类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进行扩增。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IP)法对分离株NH-97进行鉴定,并同已知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从越原血蜱、金泽革蜱、微小牛蜱中扩增出SFGR特异的DNA片段,NH-97分离株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PstI和RsaI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国际标准株相同。从社鼠、黄胸鼠脏器中扩增出康氏立克次体DNA片段。由不同来源批次的越原血蜱中扩增出近缘于日本立克体DNA片段和相关序列提示:可能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结论 福建宁化林区除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外,还可能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等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Natural foci of Q fever and of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in the Košice district of east Slovakia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the natural focus of Q fever was a secondary one. Cattle were observed to be the main source of human infection 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synanthropic rodents was found to be infested with Coxiella burnetii. The natural focus of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was shown to be of a primary character, such rickettsiae circulating among ticks and small mammals. It is suggested that natural foci of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in east Slovakia may be connected with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of Dermacentor ticks.  相似文献   

18.
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传播媒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我国北方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用布旗法和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分类鉴定,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单克隆抗体鉴定菌株。调查蜱叮咬率与人群莱姆病感染率、患病率以及蜱的季节消长与莱姆病慢性游走性红斑(ECM)病例发生的季节性关系。在北方10省(市、区)共采集到10000多只蜱,分属为2科7属11种,以全沟硬蜱为优势种,占80%~95%。4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全沟硬蜱的带菌率高达20.00%~45.00%。从4种蜱分离到98株莱姆病螺旋体,其中90%以上是从全沟硬蜱分离的。全沟硬蜱叮咬率高的人群,莱姆病的感染率和患病率也高。全沟硬蜱的季节消长与ECM发生的季节性相一致。证实我国北方地区至少有4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