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并验证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血清学和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方法对大肠埃希菌分型的效果。方法 使用CRISPRsFinder分析大肠埃希菌全基因组序列的CRISPRs间隔序列,使用在线软件SeroTypeFinder和MLST获得血清型和序列型(ST);采用PCR扩增并分析349株大肠埃希菌CRISPRs,使用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血清型和ST,并比较血清学和MLST分型结果。结果 将I-E型CRISPR/Cas、I-F型CRISPR/Cas和CRISPR3-4分别命名CT-Ⅰ、CT-Ⅱ和CT-Ⅲ。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构成和排列进一步进行分型,203株大肠埃希菌被分为79个CT型别,76个血清型和66个ST。CRISPRs分型的区分能力最强,辛普森指数为0.936。CRISPRs和血清学的关联程度最高,调整兰德指数为0.908。CRISPRs型能进一步区分相同血清或ST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ST11)、O104∶H4(ST678)和O26∶H11(ST21)]菌株。扩增实验室菌株的CRISPR1、CRISPR2、CRISPR3、CRISPR4和CRISPR3-4,检出率分别为81.1%、94.5%、1.4%、1.4%和4.6%;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O157∶H7(ST11)和ST131准确率分别为95.0%和100.0%。结论 基于CRISPRs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子分型方法呈现较好的分型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预期可以成为大肠埃希菌分型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CRISPR/Cas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标志物的监测研究。方法 通过BLAST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135株全基因组测序大肠埃希菌、203株鸟枪法测序大肠埃希菌的CRISPR/Cas和PCR扩增、测序获得本实验室保存361株大肠埃希菌(包括38株大肠埃希菌O157:H7)的CRISPR序列,应用CRISPR Finder在线软件分析CRISPR特征、DNAMAN软件进行间隔序列的比对,使用Clustal Ⅹ进行cas多序列比对和Mega 5.1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本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对大肠埃希菌的CRISPR/Cas位置进行描述;结果显示,135株全基因组测序、203株鸟枪法测序和361株本实验室测序的大肠埃希菌中分别有77.04%、100.00%和75.62%的大肠埃希菌具有CRISPR1,分别有74.81%、100.00%和92.24%的大肠埃希菌具有CRISPR2,分别有11.85%、0和1.39%的大肠埃希菌具有CRISPR3和CRISPR4;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全基因组测序的1株和本实验室测序的2株大肠埃希菌存在4个CRISPR位点;缺少cas的CRISPR1下游有插入序列存在。在699株大肠埃希菌中,8株O55:H7、180株O157:H7、8株O157:HNM、40株O104:H4、4株O145:H28有独特的CRISPR;间隔序列的缺失可发生在CRISPR中间;依据I-E和I-F的cas构建系统发育树,均可分为两类。结论 大肠埃希菌的CRISPR/Cas可能作为鉴定强毒株大肠埃希菌或者新型菌株的分子标志物。间隔序列的缺失或获得可能与噬菌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O26:H11及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中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分子分布特征及其与stx噬菌体的关系。方法 135株O26:H11及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从NCBI数据库获取,利用CRT软件及CRISPR Finder提取CRISPR信息,并用Excel软件对间隔序列进行编号及分析CRISPR亚型,并分析CRISPR与stx噬菌体之间的关系。结果 135株O26:H11及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中均存在CRISPR结构,CRISPR1包括19个亚型,CRISPR 2.1包括22个亚型,CRISPR2.2包括1个亚型,CRISPR3-4包括1个亚型。stx噬菌体在CRISPR群组C中出现,stx+ 菌株比stx-菌株拥有更多的间隔序列。结论 CRISPR位点在O26:H11或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且存在着不同的亚型,stx噬菌体与CRISPR的分子分布特征有关,可能作为鉴定高毒菌株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无抗生素压力下连续传代90次的4株志贺菌耐药表型及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基因变化。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4株耐药谱不同的志贺菌进行无抗生素压力连续传代90次,传代结束后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传代前、后志贺菌最小抑菌浓度;用PCR对CRISPR位点进行扩增并测序,CRISPR Finder和Clustal X 2.1分析CRISPR位点的变化。结果 经无抗生素压力传代90次后,4株志贺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mel-sf1998024/zz对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噻肟、氯霉素的耐药性降低,mel-s2014026/sx对诺氟沙星、甲氧苄啶的耐药性降低,mel-sf2004004/sx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氯霉素、甲氧苄啶的耐药性降低,mel-sf2013004/bj对氯霉素的耐药性降低;志贺菌mel-sf1998024/zz和mel-sf2013004/bj经无抗生素压力传代后,CRISPR3位点3''的重复-间隔序列丢失,其中间隔序列匹配基因的编码产物是Cas蛋白。结论 志贺菌在无抗生素压力下,可降低或丢失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性。部分志贺菌CRISPR3位点的结构发生了变化,CRISPR3位点与cas基因可能存在共进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浙江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血清型分布并探讨其血清学鉴定分类方法的鉴定效率。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腹泻症候群病原谱监测网络菌株库中的696株DEC菌株(通过毒力基因鉴定)开展血清学凝集试验,比较毒力基因和血清学鉴定分类的结果。结果 696株DEC中288株(41.4%)能明确O抗原型别,分属于35种O血清群。171株(24.6%)H血清凝集,分属于21种H型。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凝集率分别为31.9%(130/408)、70.6%(127/180)、31.5%(29/92)和14.3%(2/14),分属于30、18和15种O血清群,1株EHEC为O157∶H7。EAEC和EPEC血清群相对较多样化,而ETEC则相对集中,不同类型DEC可具有同一血清群/型。根据血清学结果可分类的75株DEC中,42株毒力基因和血清学分类结果一致,33株不一致。结论 浙江省DEC血清群/型种类多样,单纯采用血清学筛查可造成极大的漏检或误分,建议采用毒力基因鉴定分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肠道门诊≥15岁感染性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征,为DEC感染性腹泻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方法,在上海市22家监测点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开展腹泻症状监测,收集病例的人口学、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至医疗机构所在区CDC开展DEC检测及鉴定分型,分析比较2014-2021年不同人群和季节的DEC阳性率。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在15 185例感染性腹泻病例中,DEC的总阳性率为8.05%(1 222/15 185)。其中男性阳性率(8.74%,684/7 824)高于女性(7.31%,538/7 361),15~29岁组人群阳性率最高(9.14%,335/3 665),2021年阳性率最高(10.21%,83/813),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EC阳性PCR菌型鉴定分离出菌株1 264株中,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为主(50.24%,635/1 264),其次是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27.93%,353/1 264)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1.36%,270/1 264)。DEC存在明显季节性流行特征,夏季阳性率最高(13.92%,774/5 562)(χ2=495.73,P<0.001)。结论DEC是2014-2021年上海市感染性腹泻患者重要病原体之一,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高发,流行型别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和不同型别的DEC感染性腹泻采取特异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山东省某生猪养殖县农村居民粪便中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对2016年7月收集的山东省某生猪养殖县农村居民新鲜粪便中分离的36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CTX-M、TEM、SHV等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PCR扩增,采用毛细管电泳筛选阳性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采用eBURST v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6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及氟苯尼考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360/360)、82.2%(296/360)、81.1%(292/360)、80.3%(289/360)。CTX-M基因检出率为99.2%(357/360),以CTX-M-9组、CTX-M-1组为主,分别占35.6%(128/360)和24.4%(88/360);TEM基因检出率为26.9%(97/360)。MLST共得到132个ST型别,相对优势ST型为ST10,占12.5%(45/360);聚类分析显示CC10为最主要的克隆群,包括39个ST型,占41.1%(148/360)。结论 该农村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的耐药情况较严重,存在以CC10为主的小范围聚集性,可能存在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门诊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征。方法 2012-2015年在27省(直辖市、自治区)170家医院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监测,收集腹泻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粪便标本,送往92家网络实验室开展DEC检测。结果 在46 721例腹泻监测病例中,DEC的总检出率为7.7%,且各地区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 982例(6.4%)报告了PCR菌型鉴定分类信息的DEC阳性病例中,肠集聚性黏附大肠埃希菌(EAEC)是最主要的类型(1 205例,40.4%),其次是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815例,27.3%)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53例,21.9%)。整体分析,25~34岁青壮年、暖温带地区和黏液便的DEC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10.1%、11.1%和9.4%。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结论 DEC是我国腹泻病门诊重要病原体之一,流行菌型以EAEC、EPEC和ETEC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季节的流行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东省腹泻病例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感染情况及其血清型别、耐药变化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3-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检出的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PFGE分型。结果 2013-2014年检测粪便标本57 834份,分离到3 372株致病菌,检出率为5.83%;沙门菌的检出阳性率最高,其次是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3 213株沙门菌分为143种血清型,最常见的血清型为鼠伤寒、4,5,12:i:-、肠炎、斯坦利和德尔卑沙门菌。沙门菌对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较敏感;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明显差异,10种最常见血清型中,肠炎沙门菌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德尔卑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2 289株各血清型沙门菌的PFGE型别分布多样,表现出较大的指纹图谱多态性。85株副溶血弧菌分为10种血清型,最主要的血清型为O3:K6(61.18%),其次是O4:K8(10.59%);tdh携带率高(81.18%),trh携带率较低(7.06%),有10株菌(11.76%)不携带该两种毒力基因;副溶血弧菌对亚胺培南、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均>95%。13株志贺菌分别为宋内志贺菌9株、福氏志贺菌3株、鲍氏志贺菌1株;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氯霉素较敏感(76.92%)。检出的8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ETEC 29株(33.72%),EPEC 27株(31.39%),STEC 27株(31.39%),EIEC 3株(3.48%)。结论 2013-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5.57%),其次是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志贺菌对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沙门菌感染中仅发现聚集性病例,但未监测到暴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和建立用于常规监测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子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上海市腹泻人群DEC的监测.方法使用丹麦SSI分子诊断试剂盒对DEC参考菌株进行验证试验及制定DEC-PCR诊断、分离的操作规程(DEC-PCR-SOP),并检测2012年6-9月上海市3家临床医院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结果经26株DEC参比菌株验证,SSI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特异性为100%; 1887份腹泻病例标本共分离得到218株DEC(乳糖阳性181株,乳糖阴性37株),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118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90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9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1株、志贺菌18株,总阳性率为l1.6%;监测地区DEC腹泻病例中以EPEC占优势,而EPEC腹泻病例中又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外籍DEC病例以ETEC占优势,新生儿ETEC病例占5岁以下低年龄组腹泻病例的1/3.结论经评估DEC-PCR-SOP用于4种DEC常规监测的数据结果可信.国内食源性监测网络实验室应不断完善4种DEC诊断和参比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志贺菌中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分布。方法 共选择志贺菌分离株52株, 其中河南41株, 江西6株, 北京5株。利用PCR扩增志贺菌的4个CRISPR位点(S1、S2、S3、S4), 产物送测序, 分析CRISPR的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结果 志贺菌的4个CRISPR位点阳性率分别为33. 69%(S1)、50.00%(S2)、82.69%(S3)和73.08%(S4);S1和S3包括2种亚型, S2有3种亚型, S4包括4种亚型。2004年前分离的河南分离株中检出S1位点, 2004年后分离的菌株中均未检出该位点;S2、S3和S4在两组的分布没有差异。结论 志贺菌各CRISPR位点含有不同亚型, 河南分离株S1的分布与细菌分离时间有关, 而S2、S3 及S4和分离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12.
E. coli of phylogenetic group B2 is responsible for many extraintestinal infections, posing a great threat to health. The relatively polymorphic nature of CRISPR in phylogenetically related E. coli strains makes them potential markers for bacterial typing and evolutionary studies. In the current work, we investigated the occurrence and diversity of CRISPR/Cas system and explored its potential for genotyping. Type I–F CRISPR/Cas systems were found in 413 of 1190 strains of E. coli and exhibited the clustering within certain CCs and STs. And CRISPR spacer contents correlated well with MLST types. The divergence analysis of CRISPR showed stronger discriminatory power than MLST, and CRISPR polymorphism was instrumental for differentiating highly closely related strains. The timeline of spacer acquisition and deletion provi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inferring the evolution model between distinct serotypes. Identical spacer sequences were shared by strains with the same H-antigen type but not strains with the same O-antigen type. The homology between spacers and antibiotic-resistant plasmids demonstrated the role of Type I–F system in limiting the acquisitio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Collectively, our data presents the dynamic nature of Type I–F CRISPR in E. coli of phylogenetic group B2 and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CRISPR-based typing in the speci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临床医院开展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人群监测,探讨公共卫生实验室对临床实验室需求的直接技术指导的实践模式。方法 设立哨点医院,以标准化方法筛选和鉴定DEC菌型;构建DEC流行特征基线;对疑似暴发病例开展基于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2-2013年选择上海地区4家哨点医院检测7 204份腹泻标本确认的712例DEC感染病例,阳性率为9.9%。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感染351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292例;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感染32例;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EHEC)感染6例;DEC混合感染31例。EPEC感染以1~5岁儿童最多见,菌型均为aEPEC;ETEC流行峰值在8月,阳性率>20%,感染病例2012年聚集于1~28日龄和2013年的20~60岁人群(P< 0.05),菌型以耐热肠毒素(ST)型最多(59.6%),其次为不耐热肠毒素(LT)型(27.8%)和ST/LT型(12.6%);2013年儿童感染EIEC病例明显增加(P< 0.01);未监测到EHEC O157 : H7,但确认2例EHEC O26 : H11(eae-hlyA-stx1a)儿童病例;调查确认2012年上海地区15例新生儿ETEC聚集性感染病例与四川省自贡市新生儿病例属于同一克隆(STh-CS21-CFA/I-ClyA-EatA-ST2332- SHNL0005)。结论 上海地区DEC型谱特征已发生改变,ETEC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和食源性感染性腹泻构成潜在暴发风险,需加强实验室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肠道菌定植和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对北京妇幼保健院NICU新生儿采集的572份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并对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得到328株大肠埃希菌和243株肠球菌。选取的199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较敏感(耐药率为0.50%~3.52%);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甲基异恶唑、头孢唑啉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54.27%~84.92%),未发现对美罗培南耐药菌株;产ESBL的菌株占45%;多重耐药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对4类抗生素耐药性的菌株数量最多(34.6%);有3株大肠埃希菌对7类抗生素表现耐药性。肠球菌对链阳霉素、呋喃妥因、链霉素较敏感(耐药率为0.41%~4.53%);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70.78%~91.77%),未发现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多重耐药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对5类抗生素表现耐药性的菌株数量最多(86.5%)。结论 NICU新生儿肠道定植的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较严重,呈现多重耐药性,临床用药应结合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基因鉴别方法。方法 依据鼠疫菌、假结核菌特有的基因组序列["疫岛(PeI)"和"假岛(PsI)"], 与已公布的12株鼠疫菌和4株假结核菌全基因序列进行比对, 设计特异性的引物, 对鼠疫菌、假结核菌和其他肠道细菌进行鉴定。结果 用52株鼠疫菌、57株假结核菌和其他肠道菌株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 5对鼠疫菌的鉴定引物中, 2对(PeI2和PeI11)仅在52株鼠疫菌中扩出目的条带, 另3对引物(PeI1、PeI3和PeI12)除鼠疫菌外在部分假结核菌株中也扩出目的条带;5对假结核菌鉴定引物中, 1对引物(PsI1)在52株鼠疫菌和57株假结核菌株中扩出目的条带, 4对引物(PsI7、PsI16、PsI18和 PsI19)仅在57株假结核菌株中均扩出目的条带, 在鼠疫菌中未扩出目的条带。结论 用鼠疫菌和假结核菌共有的PsI1序列、鼠疫菌特有的PeI2和PeI11序列及假结核菌特有的PsI7、PsI16、PsI18和 PsI19序列组成的基因鉴别方法, 可以用于鼠疫菌和假结核菌的基因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04-201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点和菌株的起源与进化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通辽市布病报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构成比和率描述流行病学特征。用常规鉴定方法鉴定菌株的种型,用AMOS-PCR对菌株的种型进行复核,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探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2004-2018年通辽市共报告布病16 704例,年均发病率为35.41/10万。扎鲁特旗和库伦旗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10.51/10万和67.84/10万。40~54岁年龄组病例最多,占48.75%(8 143/16 704);农民14 873例,占89.04%。男女性别比为2.40:1。3-5月为发病高峰期,占56.30%(9 405/16 704),发病高峰在4月。常规鉴定表明临床分离菌株全部为羊种布鲁氏菌,羊1型3株,羊3型3株。AMOS-PCR鉴定显示全部为羊种布鲁氏菌。6株布鲁氏菌分为2个MLVA-11基因型(111和116),属于东地中海血统。MLVA-16聚类分析表明通辽地区的菌株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04-2018年通辽市布病疫情极为严重,有向周边地区蔓延的风险。应加强检测防控,防止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某院常见肠杆菌目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0—2019年某院临床标本中检出的所有肠杆菌目细菌非重复菌株,分析不同种类细菌检出情况、临床分布、标本分布及耐药情况等。 结果 共收集19 384株肠杆菌目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45.32%(8 784株),肺炎克雷伯菌占25.11%(4 867株),阴沟肠杆菌占5.67%(1 099株),黏质沙雷菌占3.67%(711株),产酸克雷伯菌占3.29%(638株),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占16.95%(3 285株)。大肠埃希菌以尿标本分离最多(占42.53%),其次为呼吸道标本(21.63%)、全血标本(16.33%)等;肺炎克雷伯菌以呼吸道标本分离最多(占69.37%),其次为尿(9.33%)、全血标本(8.73%)等。大肠埃希菌主要来源于泌尿外科(29.16%),其次是儿内科(8.86%)等;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源于神经外科(22.52%),其次是儿内科(13.71%)等。2018—2019年肠杆菌目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上升明显,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检出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肠杆菌目细菌耐药情况不容乐观,临床医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CRE的产生,同时预防与控制医院交叉感染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伴侣(TAC)系统中higAhigBRv1957在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不同亚型菌株中的基因多态性,并探讨其生理意义。方法 选取183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经间隔区寡核苷酸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分析TAC系统基因higAhigBRv1957的PCR扩增及序列,利用I-Mutant 2.0软件预测非同义突变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183株中138株(75.41%)属北京家族,45株(24.59%)属非北京家族。共149株菌(81.42%)的TAC系统发生突变,包括2种同义突变和6种非同义突变:同义突变发生于higA基因,仅见于北京家族菌株;3个基因均可见非同义突变,其中2种非同义突变仅见于非北京家族菌株,其余4种突变仅见于北京家族菌株。6种非同义突变中有4种突变可能影响蛋白的功能。位于higA基因的CAC121CAT突变位点在单耐链霉素和单耐利福平菌株中的突变频率高于敏感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中的TAC系统具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其中北京家族呈现更高的多态性水平,可能更有利于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