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学生抑郁症状变化趋势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关系,为制定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及2010年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南京市5所学校53个班级初一和高一年级2 202名在校中学生进行2次问卷调查。基线调查2 160名中学生,1 a后随访调查2 118名中学生,随访率为98.1%。结果随访共检出抑郁症状学生974名,检出率为46.0%,其中轻、中、重度抑郁的比例分别为29.4%,13.4%和3.3%。父母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中学生SDS标准总分、抑郁症状检出率均最高,且中度及重度抑郁症状所占比例也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均与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呈负关联,仅父亲受教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父亲受教育程度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泰安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及相关行为影响因素,为中学生抑郁症状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20年抽取泰安市13所学校共3 509名中学生,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泰安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2.34%,女生、男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5.32%、19.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校园欺凌、被家长打骂、有网络成瘾倾向、过去12个月打架次数≥2次、从来不吃或有时吃早餐、女生均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072、3.070、2.964、2.755、2.330和1.805、1.578,P值均<0.05);而从不饮酒、未尝试吸烟、睡眠充足、1周至少1 d中高强度运动、不住校则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602、0.628、0.637、0.706和0.723、0.696,P值均<0.05)。结论 泰安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普遍存在,抑郁症状与遭受校园欺凌、被家长打骂、尝试吸烟、饮酒、规律早餐、运动和睡眠等诸多行为特征和行为习惯相关。  相似文献   

3.
池红  洪忻 《中国校医》2013,27(12):884-886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的现状及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及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基线和连续2年随访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线实际调查2 160名中学生,调查率98.1%;1年后随访共调查2 118名中学生,随访率为98.1%;2年后随访共调查2 032名中学生,随访率为95.9%。3次调查相比,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2=4.455,P=0.108),但中度、重度抑郁比例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21.352,P=0.002)。结论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抑郁症状的发生与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有关,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流行现状及与饮食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及健康饮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抽取北京市16个区18 13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2%,其中男生为17.4%,女生为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P < 0.01);6个城区学生检出率为17.9%,10个郊区学生为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P=0.28);抑郁症状检出率按学段从高到底分别为职业高中(21.8%)、普通高中(20.6%)、大学(18.2%)、初中(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8,P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喝含糖饮料(14.4%)、吃甜食(22.1%)及吃油炸食品(12.4%)的报告率高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6%,12.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62,215.67,164.49,P值均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吃新鲜水果(63.3%)、蔬菜(81.7%)及早餐(53.4%)的报告率低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2.0%,88.1%,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0.77,90.59,518.69,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检出率是影响饮食行为的重要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地区职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不健康饮食行为密切相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会有助于健康饮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绍兴市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绍兴市1所大学、2所高中、2所初中,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 34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抑郁、焦虑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2.0%和12.3%,男生抑郁检出率(44.7%)高于女生(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7,P<0.05);女生焦虑检出率(15.0%)高于男生(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4,P<0.01)。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在不同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181,11.185,P<0.01或P<0.05);城市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负担重、噪声影响、睡眠时间少、早餐不规律、朋友数量少等是抑郁、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绍兴市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普遍存在,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相关。应加强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和分析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分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5所学校53个班级2 202名在校中学生,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这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际调查2 118人,有效应答率为96.2%。其中初中生占51.7%,高中生占48.3%;男生占49.9%,女生占50.1%。结果 SDS表总粗分为39.26±8.35,标准总分为49.20±10.46。2 118名中学生中检出抑郁症状974人,检出率为46.0%。其中轻度抑郁人622(29.4%),中度抑郁283人(13.4%),重度抑郁69人(3.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习成绩、每周中等强度活动、每天睡眠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与同学相处、意外伤害与抑郁症有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加强中学生心理保健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19年抽取大连市城区和郊县中学生3 159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 159名中学生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平均分为(11.0±9.4)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18%。遭受校园欺凌、不健康饮食行为个数多、被家长打骂、女生、农村地区、网络成瘾、非常态家庭学生的CES-D总分高,而达到理想睡眠时间、体育课时数多的学生CES-D总分降低(P均0.01)。农村(OR=1.37)、女性(OR=1.63)、被家长打骂(OR=1.97)、网络成瘾(OR=2.16)、遭受校园欺凌(OR=2.69)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存在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高,且个数越多危险性越高;上网时长2~3 h(不含3 h)的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高(P0.05);达到理想睡眠时间、体育课时数多的(3节)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低(P0.05)。结论 2019年大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虽然低于国内相关研究,但情况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探讨健康素养、睡眠质量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选取沈阳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的7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结果 中学生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得分为(106.49±19.87)分.初中生和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799,16.487,P值均<0.01).中学生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8.3%和20.9%.高中生睡眠障碍检出率(20.3%)高于初中生(14.3%)(x2=4.066,P<0.05);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差者睡眠障碍(27.0%)和抑郁症状(36.5%)的检出率均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者(x2值分别为6.710,10.19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素养和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同睡眠质量情况下,健康素养水平越低,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越大,呈现剂量一反应关系(P值均<0.05).结论 通过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可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研究上海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与网络成瘾行为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11-12月间抽取上海市3个城区和3个郊区共计5 876名初、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上海地区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为2.3%,其中男生(2.9%)高于女生(1.8%),职业高中学生(6.7%)高于初中生(1.2%)和高中生(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1%,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9.5%,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为1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学生、住校学生以及存在网络成瘾行为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更高(P值均<0.01).进一步矫正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行为是影响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OR=4.60).结论 上海地区高中学生、城区学生、存在网络成瘾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住校生网络成瘾行为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都较高.控制中学生尤其是住校生网络使用、避免出现网络成瘾行为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庆市大学生亚健康的现状及其健康危险行为因素,为大学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三所大学1903名大学生进行一般情况、自编青少年亚健康危险行为因素调查问卷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调查。结果:重庆市大学生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为42.8%。女生亚健康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P<0.05);低年级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症状检出率高于大三年级(P<0.05);师范类学生亚健康症状检出率高于医学类和理工类学生(P<0.05);学习压力较高者亚健康症状检出率高于压力一般和较低者(P<0.05);睡眠时间小于八小时的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检出率高于睡眠时间大于等于八小时的大学生(P<0.05)。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症状的主要危险行为因素有偏食行为、无大强度运动行为、无小强度运动行为、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自杀行为、滥用药物行为和网络成瘾行为等。结论: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检出率较高,与多种健康危险行为因素有关,相关部门应该区别对待进行干预,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并探讨父母职业状况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于2009年从南京市6个主城区中随机选取白下区,抽取5所中学(初中3所、高中2所)所有初一和高一年级,共53个班级2202名在校中学生开展抑郁基线调查。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针对同一样本人群进行连续2年随访调查。父母职业状况分为父母均有工作、父亲失业、母亲失业、父母均失业4类。基线实际调查2160名中学生,调查率为98.1%。1年后、2年后随访调查2118名和2032名中学生,随访率分别为98.1%、94.1%。结果 3次调查相比,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108),但中度、重度抑郁比例有所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2)。父母均失业的中学生SDS标准总分、抑郁症状检出率及中重度抑郁症状所占比例均最高。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父母均有工作的中学生相比,父母均失业的中学生基线、1年后随访、2年后随访罹患抑郁的风险逐渐增大,仅2年后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广义估计方程回归分析表明,父母职业状况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父或母失业、父母均失业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南京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且父母职业状况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现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发生与留守特征(父母外出情况)的关联,为制定留守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干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4—6月对江西上饶市鄱阳、广丰等6个县2 160名儿童进行调查,最终筛选出13~18岁留守中学生776名。运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抑郁、焦虑症状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掌握留守中学生家庭特征及其行为生活方式。  结果  在性别方面,无论抑郁症状还是焦虑症状,女生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在年龄方面,高中学段(16~18岁)留守儿童抑郁症状(43.2%)和焦虑症状(39.9%)的检出率均高于初中学段(13~15岁)(27.3%,33.0%)。在抑郁症状检出率方面,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学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48,21.08,P值均 < 0.05);在焦虑症状检出率方面,不同性别、母亲职业类型、父亲学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6,5.30,8.35,P值均 < 0.05)。  结论  亲子分离时期会影响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发生。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预防控制留守儿童抑郁、焦虑症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京市社会经济状况(SES)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采用父母职业类型、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3个变量衡量父母SES水平,于2009年及2010年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南京地区5个学校53个班级2 202名在校中学生进行2次调查。结果实际调查2 160名中学生,1年后随访调查2 118名中学生;随访前(44.0%)后(46.0%)比较,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抑郁症状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7,P=0.010);经多因素调整,低水平SES的中学生1年后随访存在抑郁症状的风险明显高于高水平SES中学生,即SES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关系;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c%)为家庭平均月收入最高。结论社会经济状况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存在负相关关系;应引起卫生、教育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14.
描述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现状,分析抑郁症状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所医学院2 797名大学生,采用贝克抑郁量表-Ⅱ(BDI-)和中文版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C)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7%,其中轻、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8.9%,5.4%,2.4%.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情况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98,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程度不同(x2=17.57,P<0.05);男生抑郁程度高于女生(t=4.48,P<0.05).有抑郁症状大学生的HPLP-C总得分及各子维度得分均低于无抑郁症状大学生(P值均<0.05).控制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城乡、年级等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健康促进得分低于平均水平是大学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2,95%CI=3.26~5.22).BDI-Ⅱ总得分与HPLP-C总得分呈负相关(r=-0.402,P<0.01).结论 大学生抑郁检出率较高,抑郁现状与健康促进行为负相关.可通过提高健康促进行为降低大学生抑郁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某库区县中学生的亚健康和自伤行为现况,探讨重庆库区县中学生的自伤行为与亚健康的相关性。方法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2 244名中学生进行亚健康及自伤状况的现况调查。结果 (1)重庆某库区县中学生自伤检出率为30.2%,初中生偶尔自伤行为明显高于高中生(P<0.05)。(2)中学生身心、躯体、心理亚健康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4.2%、23.0%和38.7%;身心、躯体、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分别为10.5%、8.1%和11.8%。(3)高中生躯体、心理和身心的亚健康症状和状态的检出率均高于初中生(P均<0.05)。(4)中学生各种亚健康状况与自伤均存在关联性(P均<0.05)。结论重庆某库区县中学生自伤行为与亚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把预防自伤行为同心理卫生措施结合起来,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丽水市莲都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莲都区抽取4所中学,使用中学生抑郁量表对1 005名中学生进行有效自评测试。结果莲都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1.34%。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35.17%高于女生的27.42%(P0.05)。重点初中抑郁症状检出率15.47%低于普通初中的24.59%(P0.05)。重点高中抑郁症状检出率41.57%与普通高中的44.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43.15%高于初中生的19.84%(P0.05)。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P0.05)。结论莲都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应针对不同学校、年级及性别对象加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和分析舟曲泥石流灾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灾后1月(2010年9月26日),使用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II)对舟曲受灾的1 27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发生抑郁症状的学生中,轻度抑郁症状为276人,其中女生为143人,检出率为25.72%,男生133人,检出率为2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抑郁症状为247人,其中男生131人,检出率为19.75%,女生116人,检出率为20.86%,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抑郁症状为145人,其中女生76人,检出率为13.67%,男生69人,检出率为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男生BDI-II得分分别为(16.94±9.86)(、15.10±9.73)分,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舟曲灾后中学生BDI得分为(15.95±9.83)分,高于汶川震后中学生(15.10±9.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泥石流灾后1月中学生的抑郁症状严重,女生更明显,应重点加强灾后急性创伤期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西省中学生受欺凌、抑郁状况及其相关性,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西省3个地级市和3个县的5 974名中学生校园受欺凌及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江西省中学生校园受欺凌报告率为4. 1%,初中生(5. 8%)高于普通高中生(2. 8%)和职业高中生(1. 7%),男生(5. 3%)高于女生(2. 8%),郊县(6. 0%)高于城区(3.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 37,23. 15,28. 16,P值均<0. 01)。江西省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 2%,职业高中生(31. 1%)和普通高中生(30. 6%)高于初中生(25. 6%),女生(30. 7%)高于男生(25. 9%),郊县(31. 7%)高于城区(26.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 30,16. 81,20. 47,P值均<0. 01)。在家庭结构方面,均呈现出家庭功能越完善,受欺凌报告率和抑郁症状检出率越低的趋势(χ2值分别为25. 55,31. 73,P值均<0. 01)。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55. 5%)比未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中学生(27. 0%)更高(χ2=94. 55,P<0. 01),且检出抑郁症状的风险是后者的2. 57倍(OR=2. 57,95%CI=1. 92~3. 45)。结论江西省中学生校园受欺凌行为与抑郁密切相关,应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 2017年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三1062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象年龄为(15. 38±1. 74)岁,其中男生576名,女生486名。采用自制问卷、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CAIHL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和评定人口统计学信息、健康素养水平、学习日视屏时间及抑郁症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视屏时间和健康素养(包括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和精神成长三个维度)及其不同组合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 1%(277/1062)。相对初中生、自评家庭经济一般/良好和视屏时间正常,高中生、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差和视屏时间过长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χ~2值分别为15. 090、10. 510和4. 832,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健康素养、视屏时间过长和低精神成长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正向关联(P<0. 05)。相同健康素养水平情况下,视屏时间越长抑郁症状检出率越高。视屏时间过长且低健康素养水平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51. 7%(30/58),OR=5. 741(95%CI 2. 999~10. 999)。结论视屏时间和健康素养是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低健康素养且视屏时间过长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初中生抑郁症状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9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运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对初中生抑郁症状流行情况进行筛查,同时调查来自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的相关因素,通过χ~2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识别抑郁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1 862名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30%。不同性别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有学习或考试压力、父母有不良嗜好、低自尊情况、生活不满意、家庭不和睦、父母下班后经常上网等均是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学校、家庭等有关部门应共同努力,控制和减少危险因素,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