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加重建术治疗颈椎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SP)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颈椎SP提供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15年3月行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的12例颈椎S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74岁,平均46岁。病程3~15个月,平均8.4个月。发病部位:C_2 2例,C_3 4例,C_4 2例,C_5、C_6 1例且为复发病例,C_73例。根据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扇区或9扇区8例,同时超过两侧4扇区或9扇区4例;肿瘤侵及A^D层7例,B^D层5例。术前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5例。5例椎动脉被侵袭,其中4例单侧累及,1例双侧累及;病变累及单椎节11例,2个椎节骨质破坏1例。患者术后均接受辅助放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8~9.3 h,平均7.2 h;术中出血量1 100~2 600 mL,平均1 600 mL。1例C_5、C_6复发SP患者术后1周出现食道瘘,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无大血管损伤(特别是椎动脉),膈神经、喉上、喉返神经损伤,呼吸衰竭等并发症。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98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VAS评分由术前(6.7±2.7)分减小至(1.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5,P=0.014)。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9、37个月复发,均行辅助化疗,其中1例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术后4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患者带瘤生存。1例术后4年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予以翻修。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颈椎SP的主要手段,一期经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降低颈椎SP复发率,并能缓解脊髓压迫症状,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进展到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接受个体化治疗,但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5例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1例,E级3例;Tomita分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3例;均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采用前路钛网并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即刻重建上颈椎稳定性。对所有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3.2个月;手术时间320~480 min,平均394 min;术中出血量600~2 500 m L,平均1 460 m L;术中无椎动脉或脊髓损伤、大出血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不张,引起发热,经过盐酸氨溴索(沐舒坦)雾化吸入,拍背化痰,积极有效抗炎治疗后恢复。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皮肤切口愈合不良,二期清创后治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Frankel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D级,C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3例神经功能仍保持E级。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辅助放疗2.5~3.0个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征象。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下颈椎原发肿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4例下颈椎原发肿瘤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后联合内固定系统重建下颈椎稳定性。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并随访下颈椎植骨融合率。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54个月。术前和术后颈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5.43±1.60)分和(2.00±1.30)分,术后疼痛显著缓解(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按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rate of the improve JOA score,RIS)达63.8%。根据Frankle分级标准,术后神经功能可改善1~2级。术后随访1年内植骨融合率达92.8%。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治疗下颈椎原发肿瘤,可最大可能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重建下颈椎稳定性,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治疗胸椎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椎骨肿瘤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重建技术及其疗效。方法25例胸椎骨肿瘤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经胸椎后外侧入路行单椎节切除22例、双椎节切除3例,均采用Harms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TSRH/MOSS/CDHM8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随访3个月~6年,23例术后近期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21例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3例分别于术后1~3年局部复发;术后12和18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胸椎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胸椎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脊柱的前后柱稳定,同时具有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 1例,,T8 2例,T9 1例.T11 1例,L1 1例;骨巨细胞瘤1例,椎体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性腺癌4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3例.均应用改良弧形骨刀行一期后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同时采用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前方重建,并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270min,平均230min;失血量1100~3000ml,平均1400ml.随访6个月~3年,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术前VAS评分平均8分,术后平均2分,平均下降6分;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中1例由Frankel 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15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1例胃癌转移瘤患者术后14个月因多器官转移死亡;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存活,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胸腰椎肿瘤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脊柱骨肿瘤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1~72岁,平均65.2岁;累及胸椎10例,腰椎14例,均为单节段病灶。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0例,E级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5~5.4 h,平均4.2 h;术中出血量2 000~4 500m L,平均3 200 m L。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获得改善或保持原有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96个月,平均62.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5.3个月(11~72个月);其他16例患者存活,随访中无内固定失效。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比较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且对术者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颈胸段脊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级2例,B级7例,C级14例,D级22例,E级5例。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4~10.8 h,平均(6.9±1.3)h,术中出血量1 440~2 430 ml,平均(2 050±107)ml,围术期内无死亡,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疼痛均明显减轻。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3例,D级5例,E级42例,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患者行走功能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稳定,植骨融合满意。术前伴神经功能损害的9例患者得到完全恢复。有1例骨母细胞瘤和2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局部复发。结论根据颈胸段脊柱肿瘤患者的病症特性,实施相应的全脊椎切除术和合理的脊椎稳定性重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柱损伤程度和神经功能,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情况,评估术后新发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1例,原发灶为甲状腺癌3例,乳腺癌5例,肾癌1例,肺癌1例,胰腺癌1例。胸腰椎5例,均行全脊椎整块切除,下颈椎及颈胸椎6例,均行全脊椎分块切除。术前Tomita评分,2分3例,3分5例,3分以上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为7.18±1.19分。所有患者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Frankel分级):E级6例,D级4例,C级1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358.3±155.9min,手术出血量1850.0±969.8ml;术后1~2周复查均未见手术部位癌残余,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胸膜损伤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脑脊液漏及胸膜损伤1例,吸入性肺炎及喉反神经麻痹1例,均保守治疗6周后好转。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降至1.64±0.77分(P0.0001),术后疼痛改善优良率为100%;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病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均改善一等级。术后随访18~73个月(平均42.4±16.2个月),死亡4例,均因癌症晚期死亡。随访期内无瘤生存3例(27.3%),术后局部复发4例(36.4%),其中整块切除术后复发1例(20%),分块切除术后复发3例(50%),整块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数值较分块切除高(P0.05);术后1年内出现远处新发转移(手术部位外新发转移灶)4例(36.4%),均为骨转移灶。结论:全脊椎切除手术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但是术后远处新发转移率较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5岁。病灶累及两个椎体者11例,其中C3~41例,C4~52例,C5~64例,C6~74例;累及3个椎体者4例,均为C5~7。颈椎后凸Cobb角为22°~46°,平均3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大血管、脊髓、食道、气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20~60个月,平均30.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神经功能1例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达E级。术后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0°~5°,平均2.6°,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结核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2例,前列腺转移癌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术前VAS评分为7.45±0.82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6例,E级1例。所有病例术前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评估均为间室外病变。4例C7~T1段肿瘤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方钛网、钛板重建;7例T2~T4段肿瘤行单一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TES),前方单纯钛网重建。两种术式后方均为钉棒系统重建。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重建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98~573min,平均423.9min;术中失血量800~3800ml,平均2077ml。4例术中胸膜破裂,2例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7例术中结扎病椎神经根,残留轻度胸前区不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1例前列腺转移癌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45±0.82分下降至术后2.55±0.69分(P<0.05)。术后神经功能2例(术前D级1例,E级1例)保持原有水平,余均获得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位于颈胸段脊柱近端(C7~T1)或远端(T2~T4)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术式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收治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96例,其中男67例,女29例;年龄18~50岁,平均33.6岁;依据伤情按手术方式非随机分组,分为前后路组给予前路或后路减压、前后路固定手术治疗;单纯前路组给予前路减压及固定;单纯后路组给予后路减压及固定,观察疗效。术前Frankel分级A级12例,B级17例,C级27例,D级32例,E级8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植骨均在术后4.2个月达到临床愈合,术中无血管、神经、食管、硬脊膜损伤。术后无假关节、骨不连、骨吸收发生,无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90例(93%)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低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患者能更好的充分减压、坚强固定,为脊髓恢复创造条件,值得临床推广。但手术时间相对延长,手术风险会增大,应根据患者具体伤情慎重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17例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采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并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4~53岁,平均43.6岁。ToyamaⅡb型9例,Ⅲb型8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4例。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失血量150~700ml,平均280ml。1例术后即刻出现前臂神经症状加重,予激素及脱水剂治疗3d后症状缓解,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7例随访10~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1级,3例改善2级。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而再次行后路手术切除,其余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一次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小,瘤体切除彻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中段颈椎单发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0例颈椎单发转移性肿瘤的患者采用前路病椎椎体切除减压、钛网加钛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比较术后,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的VAS评分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随访复查影像学颈椎稳定情况和局部复发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颈部疼痛的VAS评分分别为7.5+0.7和1.7+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4例,d级6例。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1-2级。结论前路椎体切除,钛网加钛板内固定治疗中段颈椎单发转移性肿瘤患者具有疼痛症状改善明显,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重建颈椎稳定性的优点,且取得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椎侵袭性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26例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椎血管瘤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15~69岁(23.0±4.5岁),单发性血管瘤6例,多发性20例,责任节段位于颈椎6例,胸椎18例,腰椎2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1例,C级5例,D级18例,E级2例,硬膜外脊髓压迫(ESCC)分级Ⅰ级5例,Ⅱ级15,Ⅲ级6例。18例术前穿刺病理检查明确诊断,8例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减压、椎体成形、内固定术11例;病椎切除、重建术15例,其中前路椎体肿瘤切除减压重建术6例,后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8例,一期前后路枢椎肿瘤切除重建1例。随访评估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肿瘤控制效果、脊髓神经功能、脊柱稳定性重建等。结果:病椎切除组1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927±4137ml,减压加椎体成形组11例情况出血量为1355±703ml。1例术后胸腔出血,1例术后迟发性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痊愈。随访时间12~194个月(75±51个月),共4例出现肿瘤进展,3例为后路减压术后,2例再行病椎切除,1例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1例为枢椎血管瘤,生育后肿瘤复发进展,行后路减压和放疗,恢复良好。4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3例内固定松动,1例内固定断裂,均行内固定翻修术。26例患者术后半年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4例,E级22例。结论: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椎侵袭性血管瘤需要手术治疗,病椎切除能较好控制肿瘤,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多;姑息减压结合椎体成形术能挽救脊髓功能,但有肿瘤复发风险,复发后再行病椎切除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及椎弓根钉棒固定、减压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多节段颈髓损伤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专科检查、体位训练和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后严密监测脊髓神经功能.观察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按时病例随访。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颈椎完全复位33例,复位不完全1例。依据术前、术后JOA评分结果,术后改善率平均为62%;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以上。结论颈椎侧块联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可获得受损颈椎即刻稳定,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骨巨细胞瘤(GCT)的临床特点、肿瘤切除方式及预后。方法手术治疗23例颈椎GCT,依据脊柱肿瘤WBB分期,采取椎体次全切除3例,矢状位切除5例,附件切除1例,全脊椎切除14例。脊柱重建方式采取单纯自体髂骨植骨和颈前路钛板、钛网植骨内固定或前后联合内固定加植骨融合。18例患者术后配合局部放疗。结果1例C1-2椎体、附件GCT患者在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术后10d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死亡。22例获得3年~10年4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颈部疼痛症状消失,神经根刺激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有1—2个级别的改善。植骨全部融合。内固定融合良好,未见脊椎失稳现象。椎体次全切除组复发3例;矢状位切除复发2例,而全脊椎切除组仅1例于术后4年复发。随访期内死亡4例,均为复发病例,1例行翻修手术后6个月出现肺部转移,13个月时死于肺部感染;另有3例均因肿瘤复发最终导致高位瘫痪、全身器官衰竭死亡。结论颈椎GCT是一种良性侵袭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应在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实施扩大范围的肿瘤切除术。全脊椎切除结合术后辅助放疗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价值。方法  16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患者 ,均在全麻下行颈前路减压、复位、钛网植骨及 ORION钢板内固定。按神经功能 Frankel分级标准 ,于术前、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分级评定。结果  16例获访患者中 ,平均随访时间 13.6个月 ,骨折、脱位复位均满意 ,植骨于术后 3~ 6个月融合 ,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术后 Frankel分级改善一级左右。结论 严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选择经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复位、神经功能的改善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术中脊柱重建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河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颈胸段脊柱肿瘤患者27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后路组(n=14)和前后路组(n=13)。后路组给予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稳定性重建,前后路组给予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联合稳定性重建。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3-24个月的随访,评估并统计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和脊柱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 26±2. 30)个月。27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改善明显,与术前比,2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 01)。所有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获得改善或保持原有水平,随访期内均无局部复发及内固定失败病例;所有患者CT均显示植骨融合。结论全脊椎切除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有效减轻颈胸段肿瘤患者的痛苦、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部位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方案。  相似文献   

19.
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1 452例,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3~55岁,平均46.4岁;脊髓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伴C6椎体血管瘤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回顾分析5例硬膜外血肿出现的时间、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及手术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5例患者均出现在术后24 h内,平均症状持续时间4 h(2~7 h),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均行急诊手术处理,术后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1例患者在第1次血肿清除术后5h再次出现血肿压迫而行第2次血肿清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3.8个月(6~18个月),至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无硬膜外血肿复发.结论:颈椎前路术后24 h内,特别是术后6~8 h,是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高峰,应严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早期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是硬膜外血肿的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可以明确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并可以精确定位血肿位置和范围,有助于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清除.硬膜外血肿一旦确诊必须第一时间行手术治疗,如果处理及时患者脊髓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或钉板Ⅰ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8~62岁,平均39.6岁。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6例,C级20例,D级4例。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板或棒,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2个级别恢复,其中Frankel C级28例,D级14例,E级6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一过性喝水呛咳3例,术后3个月恢复。咽喉部异物感2例,术后1个月消失。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选择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有利于脊髓功能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