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后路固定骨水泥强化技术治疗高龄Ⅲ期Kümmell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5月至2022年6月采用Wiltse入路后路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技术治疗的39例高龄Ⅲ型Kümmell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为(73.0±4.2)岁(70~85岁)。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5±2.3)月(9~21个月)。手术时间(75.0±12.1) min(65~92 min),失血量(93.0±11.2) mL(75~110 mL),住院时间(7.2±1.2) d(6~10 d)。术后第2天CT检查发现骨水泥椎间隙漏2例,骨水泥椎旁漏3例,随访过程中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第2天的VAS评分、ODI分别为(2.7±0.8)分、33.0%±2.5%,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第2天的椎体中线高度百分比(87.5%±9.8%)较术前(45.3%±11.2%)明显恢复,后凸Cobb角(6.5°±2.3°)较术前(25.8°±5.1°)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数据虽较术后第2天时进一步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后路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技术治疗高龄Ⅲ期Kümmell病安全有效,可以明显减轻胸背部疼痛,恢复伤椎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陈志龙  李坤  王晶  余国庆  喻锋 《骨科》2020,11(6):562-564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Kümmell病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科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16例Kümmell病伴较严重后凸畸形病人,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为59~78岁,平均67.75岁。腰椎骨密度T值为(-3.48±2.65) SD。胸腰段12例,L3 3例,T8 1例;后凸角度为23.940°±0.803°。在邻近伤椎上下椎两侧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钉棒作用进行伤椎撑开复位,再在伤椎两侧注入骨水泥强化治疗。比较病人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角。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2.1±2.3)个月,未出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病人的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3 d的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短节段钉棒固定结合伤椎强化治疗Kümmell病伴后凸畸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寅生  陈亮  贺良杰  杜宇 《骨科》2021,12(5):403-408
目的 探讨经双侧椎弓根锚定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Kümmell病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前瞻性地纳入15例Kümmell病病人,其中,女12例,男3例,年龄为(69.0±7.6)岁(55~82岁),均采用经双侧椎弓根锚定PVP手术治疗。收集病人术前、术后1 d、术后2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合术前术后X线片、CT、MRI等影像学资料分析椎体恢复及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 d和术后2年的VAS评分、ODI、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病人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未伴发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术后症状好转,影像学表现正常。结论 双侧椎弓根锚定PVP治疗Kümmell病能够稳定伤椎并提升椎体高度,病人生活质量能得到明显改善并可早期进行活动,2年随访结果满意,是治疗Kümmell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Wiltse′s入路)、前路及后前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成人胸椎和腰椎结核中远期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6年1月共有421例胸椎和腰椎结核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获得中远期随访者341例,男性190例,女性151例;年龄18~73岁(42.1±15.1岁)。330例术前接受标准化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11例行急诊手术。T1~T10 82例,T11~L2 165例,L3~L5 94例。179例采用经后路(Wiltse′s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98例采用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64例经Wiltse′s入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C组)。术后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1.5~2.0年。收集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周的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在X线片上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计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率、末次随访矫正丢失角度;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植骨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5~13年(8.4±2.1年)。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B组和C组(A组分别为207.8±50.0min、570.0±309.6ml、12.5±2.5d,B组分别为249.9±47.7min、745.5±394.6ml、16.8±9.7d,C组分别为274.3±59.3min、792.0±282.8ml、17.3±3.4d,P<0.001)。A组术前、术后1周时的ESR和CRP分别68.8±26.1mm/h、31.4±13.0mm/h和53.0±14.6mg/L、27.9±7.1mg/L;B组分别为63.7±22.4mm/h、27.9±10.0mm/h和53.4±20.3mg/L、27.6±9.4mg/L;C组分别为65.4±24.2mm/h、31.1±11.1mm/h和55.2±16.9mg/L、26.0±7.8mg/L。三组术后1周的ESR、CRP均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01)。A组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为5.1±1.1分、2.5±0.8分、1.8±0.7分;B组为5.2±1.0分、2.6±1.0分、2.0±0.6分;C组为4.9±1.0分、2.5±1.1分、2.0±0.7分。三组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01)。A组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为27.0°±3.1°、9.8°±2.0°、13.0°±1.9°;B组为27.5°±1.9°、10.4°±0.8°、14.4°±0.9°;C组为28.3°±4.8°、10.6°±2.4°、13.9°±2.3°。三组后凸畸形均得到显著性矫正(P<0.001)。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A组3.2°±1.1°、B组4.0°±0.7°、C组3.3°±1.0°,B组矫正角度丢失大于A组和C组(P<0.001)。末次随访时三组未达到1级和2级融合共15例,A组10例(5.6%),B组2例(3.1%),C组3例(3.1%)(P>0.05)。24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A组6例(3.4%)、B组6例(6.1%)、C组5例(7.8%)发生并发症(P>0.05),均经对症治疗治愈。B组1例术后2年结核复发,采用经后路Wiltse′s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愈。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三种入路手术治疗成人胸椎和腰椎结核均能够取得较满意的中远期疗效,经Wiltse′s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单纯前路组和后前路联合组,经Wiltse′s入路组和后前路联合组对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优于单纯前路组。  相似文献   

5.
张树威  李景峰  徐振华 《骨科》2021,12(5):409-413
目的 评估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我科收治的24例Ⅲ期Kümmell病病人,年龄为65~93岁,均采用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7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X线片上病椎Cobb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根据术后病椎X线片观察骨水泥填充及渗漏情况。结果 24例病人平均随访12个月(6~22个月)。病人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4~72 h下地行走。3例术后12个月内出现邻近节段或其他椎体骨折,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Cobb角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的数值与术后7 d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病椎高度,并且对脊柱后凸畸形有满意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中上段胸椎(T6以上胸椎)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的12例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61~83岁,平均74.5岁。骨折节段:T2 1例,T3 3例,T5 3例,T6 5例。受累节段椎体前缘平均压缩为68%(65%~72%)。腰椎骨密度T值为-3.8~-5.2,平均-4.2。术前胸背痛VAS评分为6.75±1.14分,ODI为(68.58±5.70)%,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6±0.09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8.90°±1.03°。均行PVP,其中10例采用椎弓根入路,2例采用椎弓根外侧入路,所有患者均采取双侧穿刺置管。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0例经椎弓根入路的手术时间为27~51min,平均41min;2例经椎弓根外侧入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2min。术中出血量为5~16ml,平均10ml。骨水泥注入量为1.7~2.8ml,平均为2.2ml。1例术前CT显示上终板裂口的患者术后发现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但无不适症状,未行特殊处理。术后2d,胸背痛VAS评分为3.17±1.03分,ODI为(33.00±17.5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8±0.11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10°±0.99°,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1年,手术椎体未再发生骨折及塌陷,未发现相邻节段骨折。末次随访时,胸背痛VAS评分为3.75±0.85分,ODI为(32.33±17.11)%,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为0.97±0.12cm,受累节段椎体后凸角为19.08°±1.00°,与术后2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治疗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SVCF可以有效缓解胸背痛,但受累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恢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通过CT图像测量穿刺参数完成术前规划,术中指导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01行单侧椎弓根旁入路PVP治疗的26例Kümmell病,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KPS评分、伤椎Cobb角。结果 26例术后随访12~1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3 d的VAS评分、ODI指数、KPS评分、伤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KPS评分较术后3 d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伤椎Cobb角较术后3 d有所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CT测量穿刺参数完成术前规划,指导单侧椎弓根旁入路PVP治疗Kümmell病效果满意,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肩胛下胸腔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2月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上胸椎结核患者,其中采用肩胛下胸腔入路21例、后外侧入路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obb角的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肩胛下胸腔组手术时间(196±10)min,后外侧组(142±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肩胛下胸腔组与后外侧组分别随访(28.0±14.7)个月和(27.3±15.5)个月。肩胛下胸腔组Cobb角由术前36.5°±4.8°矫正至24.8°±5.6°,矫正率30.9%;后外侧组Cobb角由术前34.5°±5.2°矫正至10.2°±2.6°,矫正率68.5%;后外侧组矫正率优于肩胛下胸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肩胛下胸腔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脊柱结核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外侧入路在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及后凸畸形矫正能力方面优于肩胛下胸腔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无神经损伤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7-07采用Wiltse入路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PVP治疗的13例老年Ⅲ期Kümmell病。结果 2例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症状。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1~25)个月。术后1周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PVP治疗Ⅲ期Kümmell病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而且能恢复脊柱序列、伤椎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 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 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相似文献   

11.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12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均行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内固定术。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个月)。脊柱侧凸Cobb角由42.5°±6.7°纠正到16.2°±3.2°,纠正率64.7%。5例明显后凸的Cobb角由33.5°±5.2°纠正到13.3°±5.6°,纠正率53.2%。最后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分别为15.6°±5.8°和14.2°±3.3°,与术后相比无纠正丢失。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内固定是早期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术式,能够通过较短节段的融合获得满意的矫正,并且对小儿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评价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年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22例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通过三维重建CT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主动脉位置和顶椎旋转畸形情况,测量参数包括主动脉-椎体距离、主动脉-椎体角、主动脉-椎管距离、左侧椎弓根螺钉长度和顶椎旋转角。通过X线片测量胸主弯的Cobb角和胸椎后凸角。结果: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57.5°±9.8°,术后1周矫正至13.6°±6.5°,术后2年时为16.2°±6.8°;主胸弯Cobb角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77.5%,术后2年时为73.3%。术前顶椎轴面旋转角为29.4°±9.3°,术后1周矫正至14.6°±6.9°,术后2年时为17.4°±6.8°;顶椎旋转畸形的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49.5%,术后2年时为39.7%。主动脉-椎体距离在T6~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9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体角在T5~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管距离在T7~T11节段术前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在T6~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结论: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术后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位置较术前向前内侧移位,术后2年较术后向后外侧移位。在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中应该避免椎弓根螺钉穿出椎体前皮质或者椎弓根外侧皮质而导致主动脉损伤。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根据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来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并对其并发症进行评估。 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3月,7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所选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T11 11例,T12 29例,L1 24例,L2 8例。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Cobb角;术后X线及CT扫描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比值由术前 (45.8±9.8)%恢复至术后(21.5±5.4)%,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4.2±5.5)%,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8.1°±2.8°恢复至术后19.2°±3.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1.2°±2.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9±0.8、37.4±4.9,术后3 d分别为2.3±0.6、28.2±4.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分别为2.2±0.6、27.4±4.2,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KP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适应证主要以骨密度值及椎体压缩形态判定,注射剂量及再骨折风险为并发症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25例,对照组)治疗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cage组男8例,女15例,年龄9~79岁(48.35±14.38岁);对照组男6例,女19例,年龄21~69岁(47.84±13.51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使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状突顶点距离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odon to idprocess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评估侧块关节cage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减压充分复位满意,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cage组手术时间133.04±34.04min、术中出血量119.13±54.77mL、住院时间14.74±6.10d,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253.20±53.98min、181.20±45.40mL、23.96±5.47d)。cage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33±1.13分、7.31±3.05mm、9.47±3.32mm、122.89°±12.58°、122.02°±12.50°,术后分别为13.04±2.17分、2.18±0.67mm、0.89±1.00mm、148.81°±5.43°、146.70°±9.3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89±1.17分、2.09±0.69mm、0.83±0.86mm、149.10°±5.11°、146.89°±8.95°;对照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76±1.21分、7.70±0.97mm、10.56±1.99mm、121.53°±4.87°、123.77°±8.95°,术后分别为13.26±1.32分、1.89±0.50mm、1.13±1.08mm、151.40°±6.15°、149.86°±5.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2±0.88分、1.87±0.44mm、0.87±1.39mm、149.48°±4.06°、149.94°±6.61°,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JOA、ADI、DOCL、CMA及CA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JOA评分与末次随访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ADI、DOCL、CMA及CAA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e组仅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3例切口感染(口咽2例,后路1例),1例脑脊液漏。两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稳定,末次随访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cage组关节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相比疗效相当,但增加了植骨融合位点,能更有效融合,避免了经口手术,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外侧入路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特点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OVCFs患者(共85个椎体)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行PVP术。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7(3~31)d。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月随访时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后凸角的改善率。结果 60例(85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外入路完成PVP操作。手术时间31~52 min,术中出血0~5 ml,骨水泥灌注量2.0~4.5 ml。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对称,无穿刺并发症。5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5.9%。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17±0.52,术后1 d平均为3.72±0.35,术后12月平均为2.21±0.25,三者比较,术前与术后1 d、术后12月时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月时Cobb角分别为9.50°±3.19°、9.41°±3.08°、9.45°±2.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无明显塌陷。患者满意率达100%。结论单侧椎弓根外穿刺入路行PVP术治疗胸腰椎OVCFs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锥束CT拼接成像联合工形测量仪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矫形术中冠状位平衡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且术中均应用锥束CT拼接成像技术联合工形测量仪评估冠状位平衡情况的48例AIS患者的相关资料,患者年龄12~18岁(14.9±1.8岁),随访时间1~2年(1.8±0.2年)。根据冠状位平衡情况进行分型:A型为冠状位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20mm,B型为CBD≥20mm且C7铅垂线位于主弯的凹侧,C型为CBD≥20mm且C7铅垂线在主弯的凸侧,将CBD≥20mm定义为冠状位失平衡。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CBD、骨盆冠状倾角(pelvic coronal obliquity angle,PCOA)以及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冠状位平衡情况及临床矫形效果。结果:48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58.45°±12.81°、14.13°±5.86°、14.48°±5.98°、14.39°±5.74°,术中及术后1周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PCOA分别为3.72°±2.75°、1.25°±0.97°、1.25°±0.96°、1.28°±0.96°,其中术中及术后1周较术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冠状位失平衡率为47.91%(23/48),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率为10.42%(5/48)。A型组25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CBD分别为12.53±4.46mm、8.06±3.15mm、8.37±3.13mm、8.66±3.77mm,术中与术后1周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组15例及C型组8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CBD分别为24.57±4.60mm、14.91±4.62mm、14.95±4.49mm、15.06±3.98mm及26.46±6.78mm、16.58±4.00mm、16.94±4.12mm、16.58±3.97mm,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1周较同组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同组术后1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3.98±0.57分)及ODI[(21.82±3.12)%]较术前[(7.68±0.64)分、(46.51±4.79)%]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锥束CT拼接成像联合工形测量仪是一种有效且整体平衡评估能力强的术中冠状位平衡评估方法,能够更好地辅助脊柱外科医生在AIS患者脊柱侧凸矫形术中进行冠状位平衡的评估,及时调整矫形程度,有效减少术后冠状位失衡发生。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2011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住院并行PVP治疗的45例患者,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h~4个月,平均17.36d。均为胸腰段(T10~L2)单一椎体骨折。根据术前多平面重建CT或MRI评估椎体骨折线位置,参考术后X线、多平面重建CT判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n=30):骨水泥充分弥散在骨折线内,B组(n=15):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局部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局部Cobb角之差定义为后凸纠正丢失量,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成形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除骨密度外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时的VAS评分、ODI相比术前值的改善程度(术前-术后)A组优于B组(VAS:5.03±1.33 vs 3.53±1.13,ODI:26.17±2.10 vs 24±2.03,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3d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A组术后3d时的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较术后3d时显著增大(P<0.05)。A组后凸纠正丢失量显著小于B组(1.08°±0.38° vs 3.58°±0.37°,P<0.05)。A组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B组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31.1%,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骨OVCF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疗效,也可能是骨折椎体接受PVP术后仍发生进展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转移瘤分离手术中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0月于我院行分离手术治疗的伴有硬脊膜外脊髓压迫症(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的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59例,其中男25例,女34例,年龄56.2±7.5岁(45~7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共置入236枚螺钉。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患者术前、术后7d、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Karnofsky功能评分,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情况。收集患者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正侧位X线片,随访观察有无内固定失败及手术节段矢状位Cobb角的变化。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8.3±3.9个月(5~34个月);患者手术时间为169.0±23.7min(125~210min),术中出血量为535±120.0ml(200~1300ml),术中输少浆血1.2±0.6u(0~6u)、血浆105±32ml(0~400ml);术后住院时间6.5±2.3d(5~11d)。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均为椎前静脉少量渗漏,暂停注射后渗漏未进展,术后无不良反应;脑脊液漏1例,患者俯卧位以及补液等对症处理后痊愈;伤口愈合不良2例,予以清创缝合后伤口愈合。术后VAS评分、Frankel分级、Karnofsky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无内固定失败,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Cobb角较手术后即刻无显著性差异(22.5°±2.1° vs 21.2°±1.8°,P>0.05)。结论:对伴有ESCC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行分离手术时,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可以提供更加坚强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腰椎滑脱术后失败病例后路再手术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个体化腰椎后入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术后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再手术治疗的12例腰椎滑脱术后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单纯腰椎不稳2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例,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4例,腰椎间盘突出1例,明显植骨未融合4例;内置物失败包括椎弓根内固定松动5例,椎弓根螺钉断裂3例(其中2例合并椎间融合器突入椎管),单纯椎间融合器突入椎管1例。再手术时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双侧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术5例,双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术3例,单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单侧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例,单纯椎板间开窗减压术1例,另1例更换cage椎体间融合,而保留原有的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再手术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1例硬膜囊撕裂,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抬高床脚,术后5d脑脊液漏愈合,无脊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5~4年,平均2.7年。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未见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松动或断裂;腰椎滑脱无加重或复发。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末次随访时为21.9%±3.0%,与术前81.8%±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滑脱术后失败因素复杂,应根据具体病因个体化选择手术方法,后路手术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凸侧骨骺阻滞术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0月至2008年2月行Ⅰ期前后路联合骨骺阻滞术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22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及代偿弯角度,同时计算术后进展率及年进展量。观察侧凸进展率和年进展量与年龄、性别、半椎体数目、半椎体位置、术前主弯Cobb角及代偿弯Cobb角之间有无相关性,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半椎体数目、半椎体位置以及术前主弯Cobb角对术后侧弯进展的影响。结果:22例主弯Cobb角术前为(40.5±9.8)°,术后3个月为(39.5±11.1)°,末次随访时为(46.8±13.9)°。代偿弯Cobb角术前为(20.1±10.8)°,术后3个月为(23.0±11.1)°,末次随访为(29.9±11.5)°。术前主弯及代偿弯Cobb角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共有20例出现主弯角度进展,平均进展率为(19.2±17.9)%,年进展量为(1.5±1.4)°,共有20例患者出现代偿弯进展,平均进展率为(39.6±37.0)%,年进展量为(1.4±1.3)°。3例因术后侧凸进展明显行侧凸矫形内固定。22例患者手术时年龄及半椎体数分别与术后主弯进展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手术时年龄、主弯角度及术前代偿弯角度分别与术后主弯年进展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凸侧骨骺阻滞术不能获得即刻的矫形效果,长期随访发现,也不能有效阻止侧凸的进展,可认为凸侧骨骺阻滞术对于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者而言是一种无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