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病因学分布以及神经功能预后。方法对44 例非创伤性因素造成的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3 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3 个月(3~23 个月)。其中男性27 例(61.3%),女性17 例(38.7%);平均年龄39.85 岁(3.5~78 岁)。病因包括脊髓炎16 例(36%),脊柱肿瘤8 例(18.1%),椎管内肿瘤7例(15.9%),脊髓血管畸形6 例(13.6%),非创伤性椎间盘突出3 例(6.8%,包括颈椎间盘突出致四肢瘫1 例,腰椎间盘突出致马尾综合征2 例),非脊柱手术造成的医源性脊髓缺血2 例(4.5%),肝性脊髓病2 例(4.5%)。入院时神经损伤情况:颈段脊髓损伤9 例(20.4%),胸段损伤30 例(68.1%),圆锥综合征2 例(4.5%),马尾综合征3 例(6.8%)。AISA 残损分级:A级14 例(31.8%),B级6 例(13.6%),C级13 例(29.5%),D级11 例(25%)。最终随访时,34%患者出现至少1 个等级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非创伤性脊髓损伤是造成脊髓损伤的重要原因。因具有特殊的病因学特点,此组病例在人口学特征以及临床特点上与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 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 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平面与运动平面差异特点,探讨其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意义.方法:对93例颈脊髓损伤(运动水平C5及以下)患者的感觉、运动及神经平面的差异性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Kappa检验分析平面一致性.结果:患者神经平面与运动平面的一致性较小(Kappa值0.21),而与感觉平面几乎完全一致(Kappa值0.84);两侧感觉平面及两侧运动平面的一致性较大(Kappa值分别为0.78、0.79);左侧感觉平面与运动平面、右侧感觉平面与运动平面均存在明显差别(Kappa值分别0.08、0.10),相差1个节段最多,感觉平面多高于运动平面.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平面与运动平面多存在差异,在确定其损伤平面时至少应将感觉、运动平面分开记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2011年共收治脊髓损伤合并截肢者6例,ASIA分级A级5例,C级1例;右下肢截肢者3例,左下肢截肢者1例,左上肢截肢者1例,右下肢与右上肢截肢者1例,均进行康复评价并确定康复方案。在患者全身情况和残肢关节活动度获得改善后,对截瘫合并下肢截肢者予穿戴假肢和矫形器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合并上肢截肢者予佩戴功能性假肢等康复治疗。经过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训练及佩戴相应的假肢和矫形器,并经过反复训练和强化后观察康复效果。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使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本组病例平均住院康复时间为126d(58~236d)。5例截瘫患者ASIA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但FIM运动评分显著提高(入院得分为25.83分,出院平均得分为52.17分)(P<0.05)。另1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入院为不完全损伤,经过治疗后感觉评分提高58分,运动评分提高14分,FIM评分中自理活动能力提高9分,转移能力提高14分,运动能力提高5分。结论: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经过佩戴假肢并予综合康复后,患者丧失的部分功能可得到替代,生活自理能力可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康复辅具适配可以有效帮助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康复。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辅具适配服务人员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基层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多重问题,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规则推理混合推理的脊髓损伤患者智能辅具适配系统。 方法:本研究基于临床的125例SCI病例信息,建立了SCI案例库,首先基于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CBR)通过K近邻(k-nearest neighbor, KNN)和相似度检测算法查找相关历史案例集的辅具适配组合,然后利用基于规则推理(rule-based reasoning, RBR)对辅具适配组合进行修正,最终输出适配的辅具组合。 结果:本研究对25个SCI患者适配辅具来实现算法验证。结果显示:推荐移动类辅具、矫形器类辅具、个人生活自理类辅具和沟通和信息类辅助器具平均命中率分别为:83.66%、96%、85%和92%。平均召回率分别为:50.69%、62.67%、49.78%和24%。 结论:本系统利用CBR方法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RBR提高了决策的针对性。通过运用在线辅具适配系统,有效缓解了康复辅具适配率低和康复人才全国性缺乏和区域性分配不均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远端下运动神经元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将7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T10脊髓横断3 d组(n=10)、1周组(n=10)、2周组(n=10)、4周组(n=15)、8周组(n=15)和假手术组(n=10),进行L4-6脊髓节段TUNEL荧光标记、ACh E酶组化定量检测。结果 TUNEL标记法观察损伤远端脊髓前角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仅偶见荧光标记物。脊髓横断3 d时,ACh E阳性运动神经元(面积300μm2)的OD值明显减小(P0.01);损伤1周时,OD值突然明显增大(P0.01);随后OD值再次下降,至4周时降至最低点,然后再次增加,8周时与假手术组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远端下运动神经元没有明显减少及结构的不可逆改变,但代谢功能发生显著的可逆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择NLBP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为48.0±10.7岁;同时招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为45.2±10.6岁。采用脊柱形态测量仪(Spinalmouse誖)分别测量两组坐位及立位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角(sacral inclination,SacHipJ)、倾角(inclination,Incl)。采用Wilcoxon检验,分别对比各组坐位和立位的脊柱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两组立位脊柱参数、坐位脊柱参数及坐-立位脊柱参数变化量(difference value,D);采用Spearman检验,评估NLBP组腰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坐位LL、立位LL及D-LL的相关性;以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分为四个年龄段,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比NLBP组各年龄段坐位LL、立位LL及D-LL的差异。结果:立位变为坐位时,两组的TK、LL、SacHipJ均变小(P0.05),Incl均增大(P0.05);立位时,两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坐位时,NLBP组LL较对照组大,Incl较对照组小(P0.05);NLBP组D-TK、D-LL、D-Incl均较对照组小(P0.05)。NLBP组的VAS评分与立位及坐位LL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LL呈弱的负相关(rs=-0.293,P0.05)。NLBP组坐位LL、立位LL及D-LL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BP患者坐-立位脊柱序列不同于健康人群,表现为坐位时LL较健康受试者大,而从立位转变为坐位时,除骨盆后旋外,胸椎与腰椎曲度变小及躯干前移的变化量均较健康受试者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ASIA神经学分类标准(ASIA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我院收治的34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由中级职称医师统计入院时诊断记录、ASIA残损分级记录表和影像学资料,整理出残损分级、脊髓损伤平面和运动平面作为原始记录。再由高级职称医师组成的AISA标准专家组根据原始记录和病历对每例患者的残损分级、损伤平面和运动平面重新评估,得出审核后评定结果。比较审核前后的评定结果。结果:原始记录178例A级患者经审核后1例定为B级,2例定为C级;43例B级患者经审核后15例定为C级,1例定为A级;34例C级患者经审核后1例定为B级,1例定为D级;45例患者未分级。15例C级被误定为B级是由于原始记录者认为运动平面以下超过3个节段以远有少量运动功能的患者属于B级而非C级。1例B级和2例C级被误定为A级是因评定时仅依据ASIA残损伤分级记录表格中的信息而忽略了体格检查中直肠感觉存在和远端非关键肌运动功能保留的记录。A至B、B至C和D至C的级别误定各1例是因对记录表格中信息的归纳错误所致。原始记录中损伤平面:颈髓139例,胸髓145例,圆锥损伤21例,马尾综合征12例,7例未定平面,审核后均与原始记录一致;17例腰髓损伤经审核后只有1例为腰髓损伤,12例为圆锥综合征,4例为马尾综合征。对ASIA标准中腰髓损伤与圆锥综合征及马尾综合征损伤范围理解不清是将后两者误诊为腰髓损伤的主要原因。22例残损D级中央综合征病例中有18例在原始记录中将运动平面定为颈髓,但查体显示下肢关键肌肌力可达2~5级,是忽略运动平面意义造成的使用不当。结论:应用脊髓损伤ASIA标准时应详细、准确理解其内容,以减少对相同标准的不同理解而产生错误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康复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组对比分析80例资料.结果 致伤原因中近半数为跌倒,损伤节段半数为C4.1年随访中,前、后路及保守治疗组运动评分分别增加5、2和2(P<0.05),FIM评分分别增加11、17和15(P≤0.01).感觉评分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手术、保守治疗直接带来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有限.早期康复能提高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完全性颈胸髓损伤后H反射相关值的变化及其定量评价痉挛的程度。方法对13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30例脊髓损伤患者(亚急性期18例,慢性期12例)进行两次比目鱼肌H反射测定,两次之间相隔1个月,对患者同时运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分级进行痉挛评估。结果通过比目鱼肌H反射检测,各阶段脊髓损伤患者Hmax/Mmax比、最大H波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波幅均较健康成人明显减小(P<0.01)。脊髓损伤亚急性期痉挛程度与最大H波波幅、Hmax/Mmax比均呈quadratic关系(P<0.05),慢性期后两者间呈线性关系(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比目鱼肌Hmax/Mmax比与痉挛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还需要更大样本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