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对5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4~60岁,平均42.7岁;病变节段为L4/L534例,L5/S12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MiTLIF)组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OTLIF)组,分别为24例和30例。分析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观察术后1年椎间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4个月,MiTLIF组出血量(40.2±15.6) mL,住院时间(6.2±2.4) d,术后2周JOA评分18.7±1.9,OTLIF组出血量(203.6±52.8) mL,住院时间(10.8±4.2) d,术后2周JOA评分15.1±1.4,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时,MiTLIF组出血量更少短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探讨新型枢椎椎板钉导向器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行颈椎三维CT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身高165~180(172.9±9.5) cm,年龄38~55(51.1±12.8)岁,排除枢椎椎板缺损及发育不全患者。每例患者的颈椎三维CT数据制作两套3D打印标本,共80个颈椎标本,均用于体外置钉试验。根据置钉方式的不同,体外试验部分分为导向器置钉组40个和徒手置钉组40个。同时,在计算机上重建出该40例患者的颈椎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置钉,得到理想出针点数据与理想内倾角度,此为3D模拟置钉组(理想钉道),40例。在体外试验中,分别测量导向器置钉组、徒手置钉组置入螺钉的位置危险等级、出针点位置及内倾角度。并以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为基准,将导向器置钉组、徒手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数据对比,并将各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准确性。结果:导向组螺钉位置可接受的为75例,位置危险的为5例,可接受率为94%,双皮质率为93%。徒手组螺钉位置可接受为62例,位置危险为18例,可接受率为78%,双皮质率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器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的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徒手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导向器为通用型,结构稳定,导向精确,操作简便,可同时置入双侧椎板钉,缩短置钉时间,同时可有效避免双向交叉螺钉的碰撞,增加双皮质率,有效提高枢椎椎板钉置钉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患,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在有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以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内镜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突出部分压迫一侧神经根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一侧腰椎间盘突出而对侧出现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尚无特定的分型及命名,文中将其称为“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侧或双侧减压的疗效对比。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行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的40例对侧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减压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突出侧减压组20例和双侧减压组2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第3,6,12个月腰部、下肢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①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且与术前相比,术后JOA评分有明显提高,术后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减压组各对应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突出侧减压组(P < 0.05);③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估结果示,突出侧减压组优良率为70%,双侧减压组优良率为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两组均未出现腰椎失稳或滑脱的情况。提示:对于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种减压方式均可改善疼痛症状,但双侧减压较突出侧的单侧减压,减压更充分,术后恢复效果更佳。 ORCID: 0000-0002-7636-0921(王秋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5.
吴东迎  吴继彬  孙玛骥  袁峰 《中国骨伤》2020,33(10):943-947
目的:探讨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逆向定位原理,设计出三维椎间孔导向器。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将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应用于临床,共4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了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根据是否应用三维椎间孔导向器,分为导向器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导向器组男9例,女11例;年龄(46.0±11.0)岁;L_(3,4) 5例,L_(4,5) 15例;BMI(25.4±3.2) kg/m~2;使用三维导向器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51.8±9.8)岁;L_(3,4) 4例,L_(4,5) 16例;BMI(24.8±3.5) kg/m~2;以术中经验进行常规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间、透视次数和穿刺次数,以及手术前后下肢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结果:所有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并顺利完成手术。导向器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穿刺次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下肢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缓解(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椎间孔导向器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与辐射损伤,并能缩短初学者穿刺学习曲线,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患者与正常人群椎间孔三维CT数据,为临床椎间孔镜手术减压范围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行腰椎三维CT检查的LDH患者60例(为突出组)与同期60例体检腰椎正常者(为正常组)的CT影像资料,在腰椎三维CT图像定位二维矢状面图像对L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侧腰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宽度、椎间孔面积进行测量。结果 L4-5突出组腰椎椎间隙高度(6.992±1.889) mm,两侧平均椎间孔高度(18.664±2.309) mm,椎间孔宽度(8.327±1.026) mm,椎间孔面积(116.445±19.414) mm2;L4-5正常组腰椎椎间隙高度、两侧平均椎间孔高度、宽度、面积分别为(9.628±1.745) mm、(20.069±2.017) mm,(9.070±1.255) mm,(161.083±25.545) mm2,L4-5节段突出组与正常组椎间孔三维参数相比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4-5节段突出症患者骨性椎间孔高度、宽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评估静脉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女性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2017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女性患者63例,年龄49~85岁,平均(66.92±7.98)岁。随机分为加强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加强组患者分别于切皮前和术后3 h各静脉给予TXA 1 g,共计2 g;对照组仅在切皮前静脉给予TXA 1 g,共计1g。于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行TEG、血常规、凝血4项、D-二聚体及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测。统计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血栓发生率。[结果]加强组与对照组TEG、D-二聚体、PT和APTT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组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8.18%和2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是监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有效指标。1 g与2 g TXA剂量差异不影响女性TKA患者凝血全过程、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率及术后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