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部位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 月至2014 年2 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 例,年龄55~75岁,平均67岁;胸椎1例,胸腰椎21例,腰椎4例;共29个椎体骨折,单椎体骨折23例,双椎体骨折3例;术前后凸Cobb 角为32°~51°,平均(42.00±4.75)°;VAS 评分6~9 分,平均(8.40±0.75)分,脊髓功能按Frankel 分级:D 级4例,E 级22 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X 线片观察Cobb 角改善情况,应用VAS 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应用Frankel 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75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 100 ml.术后第2天时Cobb 角5°~15°,平均(9.60±2.5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改善率76%;VAS 评分1~5 分,平均4.00±1.0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1例由E 级变为C级,其余未有加重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 角5°~19°,平均(11.00±3.50)°,VAS 评分1~6 分,平均(4.40±1.25)分,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由E 级变为C级1例,恢复至D级,余无加重病例。1 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下位椎体骨折,1 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体骨折,均予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胸背痛症状缓解;影像学可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重视术中操作及术后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切除后自体腓骨近端游离移植修复重建方法及效果。方法1997年3月~2005年3月,对7例桡骨远端GCT患者行瘤段切除、自体腓骨近端游离移植修复重建术,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1~55岁。术前腕关节平均活动度:掌屈37&#176;,背伸30&#176;,桡偏9&#176;,尺偏15&#176;;前臂旋前58&#176;,旋后61&#176;。影像学检查示肿瘤范围为4cm&#215;3cm&#215;3cm~8cm&#215;6cm&#215;4cm。按改良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系统对GCT进行分级,II级5例,III级2例。病理骨折3例,所有患者桡骨远端骨质破坏均超过50%。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术后无感染、骨吸收和骨不愈合。移植腓骨全部成活,骨愈合时间10~14周。重建腕关节外观及功能良好,腕关节平均活动度:掌屈40&#176;,背伸36&#176;,桡偏14&#176;,尺偏20&#176;,前臂旋前52&#176;,旋后48&#176;。根据肌肉骨骼肿瘤学会保肢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本组优3例,良3例,可1例。结论腓骨近端游离移植对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是一良好的选择,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施行的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软组织平衡技术。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对实施的86例104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行TKA的膝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术中的软组织平衡问题进行讨论。其中男19例23膝,女67例81膝;年龄57岁~78岁,平均66岁。行单侧TKA术68例,双侧18例。均为初次行TKA的OA患者。术前内翻角为6~34°,平均12.3°;其中软组织性内翻占总内翻角的56.7%,骨性内翻占43.3%。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0°以下21膝,10~19°45膝,20~29°22膝,30°以上16膝,平均18.9°。结果患者术前膝关节平均屈曲挛缩18.9°,术中除4例残留5°屈曲挛缩外,其余患者术中膝关节均能达到完全伸直。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37个月,6例残留5~10°屈曲挛缩,余膝关节可达到完全伸直。术前内翻角6~34°,平均12.3°;术后测量股胫角170.3~175.6°,平均174.7°,其中2例残留内翻角〉3°。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内侧副韧带股骨起点损伤2例;髌骨弹响2例;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塞各1例,经内科治疗后未遗留神经症状。均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发生。结论软组织平衡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主要手段,良好合理的软组织平衡可使高度畸形的膝关节在TKA术后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5.
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后的近期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5月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7例,其中28例合并有神经根型表现。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3~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围手术期出现食道漏1例,一过性声音嘶哑3例,经处理均痊愈。随访3 ̄18个月,超过6个月的共计56例,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7分(7 ̄13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4分(14 ̄17分);置换节段前后活动范围平均5.78°,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平均3.52°和3.48°;颈椎(C3 ̄C7)活动度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近期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可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维持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用脊柱三维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35岁。其中腰弯5例,Cobb角46~65°;长胸弯4例,Cobb角85~102°;胸腰弯3例,Cobb角96~108°。以疼痛为主要症状8例,以畸形为主要症状4例。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前常规摄X线片,均有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及椎体的旋转,矢状面上的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MRI检查均无明显的脊柱脊髓异常表现。结果12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及并发症出现。5例腰弯患者Cobb角4~15°,平均纠正率84.7%;矢状面曲度25~40°;身高增长2~4cm。4例长胸弯患者Cobb角28~43°,平均纠正率60.8%;3例胸腰弯患者Cobb角25~34°,平均纠正率71.3%。长胸弯及胸腰弯患者矢状面上交界性后凸全部纠正至正常,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增长身高5.0~8.5cm,平均6.6cm。12例获随访7~31个月,均无断钉、断棒、脱钩、脱钉等现象及假关节形成,1年以上复查患者全部骨性融合,纠正丢失5%。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重建躯干平衡,效果满意,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及唤醒试验预防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珊瑚人工骨桥应用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B  Tian W  Wang YQ  Li Q  Hu L  Li ZY  Yuan Q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2):766-769
目的探讨将珊瑚人工骨(CHA)应用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效果。方法从1995年8月至2003年12月256例患者行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所有的患者行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5个月。所有患者均为3个节段以上的广泛椎管狭窄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对所有患者做术前、术后的JOA评分,行X线摄片,观察颈椎的序列和活动变化。96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行棘突部位的CT扫描共480节段,观察人工骨与自体骨愈合情况。8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行MRI检查。观察脊髓受压的改善情况。结果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7.25分,手术后平均9.20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1.48分,平均改善率为58.3%。颈椎曲度:手术前平均19.5°,手术后3个月随访时15.6°,末次随访时平均19.2°,人工骨桥稳定,人工骨融合率为83.5%。手术后MRI检查显示:脊髓明显后移,脊髓扁平率从手术前0.19达到手术后的0.42。随访时未见明显的颈椎后凸畸形;24例患者有轴性疼痛。结论珊瑚人工骨应用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探讨术后融合率。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行Isobar TTL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8~69岁,平均46.4岁;单节段42例,双节段38例。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ratio,ISR),按照SUK等制定的标准评定动态固定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时间17~45个月,平均31.9个月,共有30例患者完成影像学复查。80例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9.15±1.55,38.65±9.60,术后2周分别为0.55±1.18,1.06±2.17,末次随访分别为0.24±0.70,0.16±0.4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65例,良14例,可1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30例患者动态固定节段ROM值术前(6.87±2.1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降低至(3.52±2.80)°,(3.14±2.60)°(P<0.05);邻近节段ROM值术前(4.36±1.2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提高至(4.80±1.99)°,(6.54±4.83)°(P<0.05)。动态固定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前的ISR值分别为(36.73±6.36)%,(40.74±7.29)%,术后2周提高为(38.37±6.35)%,(41.59±7.77)%(P<0.05),末次随访降低为(36.58±9.53)%,(38.25±8.0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患者,可能融合20例,不融合10例。结论: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虽然增加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但短期仍可有效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节段有融合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在X线引导下棘突间封闭术治疗腰椎吻合棘(Baastrup病)所引起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Baastrup病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40~71岁,平均为49.6岁;病史2~5年,平均3.7年。17例患者均采用X线引导下棘突间封闭术进行诊治,在术前、术后2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测量腰椎节段活动度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评价其总体手术效果,并使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7.6个月。术前VAS评分为6.41±0.94,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椎节段ROM为(4.88±0.86)°,邻近节段为(6.82±0.73)°,术后各时间段病椎节段RO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邻近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6例,良7例,可3例,差1例。结论:X线引导下棘突间封闭术是诊治Baastrup病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微创、安全,能有效减轻腰背疼痛,近中期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35例颈椎病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47~68岁,平均56·4岁;3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为颈椎术后翻修;椎管矢状径4·6~9·3mm;椎管矢状面狭窄率达39%~84%,平均49·3%;减压节段C3-C59例,C3-C620例,C4-C76例。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所减压的节段侧块上Cervifix固定,采用Roy-Camille置入侧块螺钉。先用磨钻在所减压节段的棘突根部开预穿孔,开门后穿粗丝线于Cervifix的纵连杆拉紧并打结,行水平方向固定。垂直方向在开门侧的椎板上打预穿孔,用“斜拉桥”原理悬吊于临近未减压的棘突上加固。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3个月。结果:35例平均随访15个月(7~1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0分,术后平均15·7分。术后3个月复查CT及X线片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仅有3例诉颈部有僵硬感,局部无疼痛。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基本接近正常。6个月后僵硬感基本消失。结论: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复杂性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初步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出复杂性骨巨细胞瘤的定义并回顾分析其治疗方法和结果,为减少其术后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1年4月~2005年4月共治疗22例复杂性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1例,女11例。年龄15~60岁。肿瘤位于股骨下段10例,胫骨上段5例,股骨近端2例,肱骨近端2例,髋骨2例和桡骨远端l例。所有患者按Campanicci’s分级,Ⅱ级4例,余均为Ⅲ级。行肿瘤边缘性切除或扩大性切除加大段同种异体骨与关节移植14例,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8例。结果将骨巨细胞瘤已穿破骨皮质和/或侵犯至关节软骨下,已发生病理性骨折,瘤组织活检显示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肿瘤已有一次或多次复发定义为复杂性骨巨细胞瘤。所有患者获随访6~48个月,平均23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个月和11个月复发,分别经截肢和放射治疗后好转,复发率为9%。人工关节置换的关节功能优于同种异体骨移植;不带关节的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关节功能优于带关节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所有移植的同种异体骨均获得不同程度的骨愈合。结论对定义为复杂性骨巨细胞瘤患者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低的肿瘤复发率和一定范围的关节功能,是临床上治疗复杂性骨巨细胞瘤可采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便秘是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症状,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例秘的手术治疗是肛肠外科的一大进展。目前我国的便秘手术治疗取得的进展几与国外平行,但是我国的便秘手术接受率百分比则远远不够,本文对比原因作了一些探讨,呼吁从事肛肠外科的医务人员应大力宣传便秘的危害性,努力开展便秘手术治疗的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3.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切除后的盆底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我院65例小儿骶尾部巨大畸胎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畸胎瘤的远期效果良好。无后遗症。结合盆底正常及病理解剖特点,介绍了手术操作经验,并重点探讨了盆底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能切除的胰头癌外科姑息性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和讨论了无法切除的胰头癌142例的外科可行性治疗,认为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可以;(1)解除胆道梗阻;(2)解除十二指肠梗阻;(3)控制和减缓疼痛;(4)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生存时间8.2个月。  相似文献   

15.
胸部瘢痕疙瘩的切除加放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胸部瘢痕疙瘩后行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胸部瘢痕疙瘩210例,均行手术切除直接缝合或植皮,术后3天或拆线时开始用β射线照射切口,同时,应用瘢痕硬度计测定正常皮肤、胸部瘢痕疙瘩切除术前和术后3月、6月、1年和3年切口处硬度;结果:210例胸部瘢痕疙瘩切除后随访1年以上,显效154例,有效47例,无效9例。瘢痕硬度测定显示:胸部瘢痕疙瘩切除术前硬度显著大于正常皮肤硬度(P<0.01),在显效组和有效组也显著大于瘢痕切除术后3月切口硬度(P<0.05)且瘢痕切除术后其硬度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与正常皮肤硬度接近。结论:应用手术切除胸部瘢痕后β-射线放射治疗对控制胸部瘢痕疙瘩的复发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9例肝脏炎性假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病人1例体检发现,8例因上腹部不适就诊;8例术前疑为肝癌,其中1例合并肝硬化,1例疑为腹膜后恶性肿瘤;9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肝脏炎性假瘤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难以与肝癌鉴别,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额部扩张皮瓣形成以滑车上血管为蒂的皮瓣进行鼻再造或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共4例,皮瓣应用灵活,转移后不臃肿,弹性色泽好,鼻再造轮廓清楚,供区可直接缝合,不需植皮。是修复面部缺损、鼻再造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12例胰体尾癌,均经BUS、CT、ERCP以及剖腹探查术确诊。胰体尾癌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3~4个月,其中111例因延误早期诊断而发展为进展期癌,仅1例为早期胰体尾癌。作者认为凡有上腹痛、腰背痛及食欲不振症状者,应警惕早期胰癌的存在。应用BUS、CT、ERCP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剖腹探查术均可确诊。本组105例不能切除,仅7例能切除,切除率极低,但早期诊断,力争早期根治性切除胰体尾癌,效果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2月~2004年11月,对24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33~59岁,平均47岁。双侧8例,单侧16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根据Hartofilakidis分类方法,半脱位2髋,低位脱位21髋,高位脱位9髋,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56.70±2.75、36.09±4.16及29.45±2.16分。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8年,平均3年4个月。半脱位、低位脱位及高位脱位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3.10±2.10、92.73±3.20及88.09±3.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侧下肢轻度跛行,均无疼痛,可以长距离行走。X线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佳,无明显松动及下沉。结论加深髋臼、内移髋关节活动中心及改进植骨方法,是增加人工臼稳定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头癌的早期诊断措施和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42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剖腹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胰头癌,92.8%的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的时间早于黄疸1~2月,胰头癌的ERCP、MRCP、CT等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明显。对其中16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38.1%。结论 重视胰头癌早期非特异性症状,及时行B超检查。若B超发现阳性征象,应进一步综合、有序地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力争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