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腔内隔绝术及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及肾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开放手术的指征主要由患者全身情况而定,而支架置入术的主要根据是患者解剖学形态特点。腹主动脉瘤及肾动脉狭窄患者多全身情况不佳.开放手术风险极大,而介入手术创伤小,对患者全身情况要求小。我院于2008年1月11日对1例腹主动脉瘤、髂内动脉瘤合并左肾动脉狭窄患者施行了左肾动脉支架置入及腹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腔内隔绝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ng ZP  Yuan LX  Feng X  Bao JM  Zhao ZQ  Feng R  Mei ZJ  Liao MF  Pei Y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596-1599
目的探讨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腔内隔绝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例64岁男性并存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肾周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薄层CT精确测量数据,设计相应的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在全身麻醉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应用此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隔绝腹主动脉瘤,且双侧肾动脉内各置人了一覆膜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即时DSA造影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及左髂内动脉通畅,瘤腔无内漏,术后肌酐较术前略有下降。术后10d复查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一体式开窗型腔内移植物形态良好,无扭曲、移位、脱节,无内漏,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及左侧髂内动脉通畅、显影良好。结论应用个体化的一体式开窗型腔内隔绝术治疗肾周腹主动脉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68岁,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左肾动脉狭窄9个月。查体:脐周偏右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呈橄榄型,约5cm×13cm。腹主动脉CTA: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瘤(肾下型)伴附壁血栓形成,左肾动脉起始部中度狭窄伴局限性混合斑块(图1)。入院后全麻行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主体支架24mm×12mm×170mm,右髂支16 mm×12 mm×100mm。先用4.5 mm×12.0mm球囊预扩张左肾动脉狭窄处,在其内保留导丝;释放主动  相似文献   

4.
复杂瘤颈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的现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开放手术的选择指征标准主要是病人的全身状况,而腔内隔绝术的选择指征则主要是腹主动脉瘤本身的解剖学形态特点。按照经典的针对腔内隔绝术的腹主动脉瘤分型标准.最先的腔内隔绝术指征仅限于DeBakeyⅠ型.后才拓展至Ⅱa和Ⅱb型,即腹主动脉瘤的近、远端瘤颈都应有足够长度才能保证腔内移植物的牢固锚定。随着腔内隔绝器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腔内隔绝术指征已有明显拓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月~2003年10月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术中应用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21例分为两组,术前肾功能正常组(血肌酐≤178μmol/L,血尿素氮≤9mmol/L)和肾功能不全组(血肌酐>178μmol/L,血尿素氮>9mmol/L),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血肌酐、血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尿比重等变化情况.结果:肾功能不全组和肾功能不全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等渗造影剂对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ǻ���޸������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2例病人采用全麻,在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测下用跨肾动脉支架分叉型人工血管对腹主动脉瘤进行了腔内修复术,结果手术中DSA提示动脉瘤消失,无内漏发生。术后1周及分别随访3和9个月,螺旋CT检查提示腔内人工血管无移位扭曲,血流通畅无内漏发生,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跨肾动支架人工  相似文献   

7.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将健康杂种犬 9只通过剖腹手术建立 4个肾动脉平面以下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Ⅰ组 ) ,5个肾动脉平面以上的腹主动脉瘤模型 (Ⅱ组 ) ,然后经髂动脉给Ⅰ组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其腹主动脉瘤 ,对Ⅱ组则先重建双侧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 ,然后再自髂动脉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 ,隔绝瘤体。术后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及动物存活情况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检查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及血管内皮生长情况。结果 腹主动脉瘤成模率为 10 0 % ,术后Ⅰ组 4只犬成活良好 ;Ⅱ组中 1只成活良好 ,另 4只分别于术后 4h ,1d ,3d ,4d后死亡。 2 ,3个月后处死动物 ,解剖发现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 ,主动脉瘤体萎缩 ,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支架内及支架两端血管内皮生长良好。结论 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能有效地治疗主动脉瘤 ,特别是为肾动脉平面以上的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适应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5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植入支架-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隔绝术。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9岁.因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5年,腹部疼痛2个月于2005年5月入院.5年前因腹主动脉瘤在外院行分叉型带内支架人工血管腔内隔绝治疗.体查:体温37.3℃,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90mmHg(1mmHg=0.133kPa).心肺正常.腹部平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腹部CTA三维重建成像示既往植入支架的左髂血管支远端有血肿形成(图1).诊断: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支架下端左髂动脉瘤破裂.行急症剖腹手术.  相似文献   

10.
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482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hen F  Wang Y  Fu W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35-837
目的 探讨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总结了自1960年1月-2001年3月482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以及腹主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经验。本组461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采用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430例,31例采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21例胸、腹主动脉瘤采用Crawford方法切除。采用腹膜外途径21例,小切口15例,脐下弧形切口11例。结果 随着腹膜后途径及脐下弧形切口和小切口等应用,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以及缝合修补和腔内隔绝术等方法的更新,使手术的危险性明显降低,总手术病死率5.2%,5年存活率达74.4%。结论 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的进步,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安全、迅速和方便。  相似文献   

11.
肾动脉旁腹主动脉瘤被Crawford分型为Ⅳ型胸腹主动脉瘤,过去的20多年,一直通过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而且存在截瘫的风险.随着腔内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已经可以通过介入的手段进行治疗.但是对于腹主动脉瘤破裂或合并其他急性病症时,开放手术的风险更高,但是介入治疗所需定制的开窗带膜支架却不能及时得到,于是我们探索用普通的带膜支架临时在术中开窗,治疗肾动脉旁巨大的腹主动脉瘤合并上消化道梗阻的患者1例,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提高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总结1960年1月~2001年3月461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及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经验。结果:随着腹膜后途径和小切口等技术的应用,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以及缝合修补和腔内隔绝术等方法的更新,使手术危险性明显降低,手术死亡率4.8%,5年存活率达74.4%。结论: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的进步,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安全、迅速和方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手术切除和腔内隔绝的适应证及时机,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围手术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进行手术切除和腔内隔绝治疗33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择期行手术切除和腔内隔绝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5例急诊手术患者中,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7例择期手术患者中,开放手术组:1例术后第2天因急性广泛前壁心机梗死死亡,1例术后出现右下肢缺血症状,彩超显示右侧髂外动脉狭窄,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腔内隔绝组:2例术后1个月内出现臀部疼痛和行走困难。随访1~3个月,均未见异常。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腔内隔绝组明显优于手术切除组;但住院费用方面,腔内隔绝组远高于手术切除组。结论腔内隔绝治疗AAA的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理想,适合高龄和不易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但费用较开放手术高。  相似文献   

14.
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移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瘤(包括胸、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动脉疾病.其治疗方式在近数十年中一直是研究焦点。随着影像学技术、材料技术的进步,主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腔内隔绝术是主动脉瘤治疗方式的重大改进,由于微创、围手术期低死亡率、低并发症率以及良好的近期效果使其得到广泛认同并迅速普及。动脉瘤的瘤颈条件是腔内隔绝治疗首要考虑的因素。以往认为.动脉瘤距锁骨下动脉和腹腔干2.3cm、距肾动脉开口1-2cm是行腔内隔绝的前提,且瘤颈不能有过大的成角和血栓形成。对于涉及分支血供的主动脉瘤(如主动脉弓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肾上型及累及髂内外动脉的腹主动脉瘤等)和短瘤颈的腹主动脉瘤(瘤颈长度〈10mm),采用标准的腔内移植物则会在隔绝动脉瘤的同时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的缺血性改变,同时也会因开放的侧支增加术后Ⅱ型内漏的风险并影响腔内隔绝术后早期瘤囊的缩退。若在治疗中保留主要分支血供(如左锁骨下动脉、肾动脉),则腔内移植物固定不稳.会增加移位和隔绝失败的风险。如何在隔绝动脉瘤的同时保留分支血供,自然而然地成为研究的重点,也是将来腔内移植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将支架 -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导入腹主动脉治疗腹主动脉瘤。 结果 手术操作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外科与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的体会。方法手术与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40例,手术治疗30例,Bentall术9例,Bentall 部分弓置换3例,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6例,主动脉瘤切除补片修补4例,升主动脉 部分弓置换、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 升主动脉折叠缝合术各2例,主动脉瓣置换 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折叠缝合术、主动脉瘤切除直接缝合、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 左全肺切除术各1例。腔内隔绝术治疗假性胸降主动脉瘤1例、假性腹主动脉瘤1例、夹层主动脉瘤ⅢA型1例、ⅢB型7例,经股动脉切口植入32~38mm覆膜支架。结果手术后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出血各死亡1例,死亡率6.7%,无截瘫、偏瘫和感染。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后1~2周内低热8例,无大出血、内漏和死亡。生存38例,随访1个月~5年,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结论升弓部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DeBakeyⅢ型夹层主动脉瘤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的疗效。方法:对35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开放手术(21例)与腔内修复术(14例)治疗,比较两组术前评估、手术、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腔内修复组年龄较高(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较开腹手术低(P〈0.01),所需营养支持、监护、卧床时间短(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但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治疗较为安全,创伤更小,患者恢复速度较快,适合于高龄及合并症较多的患者。传统开放手术适于年轻、合并症少及无法行腔内修复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胸腹主动脉瘤是一类凶险的血管疾病,处理难度较大,是心胸外科和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采用胸腹联合切口,以多分叉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置换并重建内脏动脉,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杂交手术和开窗支架为代表的处理胸腹主动脉瘤的新技术.杂交手术是在主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前采用开腹手术以人造血管重建内脏动脉,将内脏动脉开口移位于腹主动脉远端或一侧髂动脉,获得足够的覆膜支架的远端锚定区,然后用覆膜支架隔绝全部动脉瘤,避免了传统手术需要开胸、体外循环,且较长血管阻断时间和巨大创伤的缺点,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开窗支架技术根据患者的情况定制个体化的覆膜支架,隔绝主动脉瘤的同时采用血管腔内技术重建内脏动脉,属于完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但是因为需要定制支架,所以此项技术只能在较少的中心开展.  相似文献   

19.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态瘤——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经股动脉将支架-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导入腹主动脉治疗腹主动脉瘤。结果:手术操作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6月采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27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20个月复查CTA,DSA证实:瘤体被完全隔绝,支架无移位、扭曲及内漏现象。结论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与分体式支架相比,其简便、经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