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术前减黄治疗对梗阻性黄疸患者CA19-9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治疗对梗阻性黄疸患者CA19-9和TBil的影响,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7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恶性梗阻组)和15例良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良性梗阻组)通过PTBD进行减黄治疗前后的CAl9-9和TBil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经减黄治疗后,恶性梗阻组患者的TBil由(27l±74)μmol/L下降到(144±33)μ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5);CA19-9由(277±114)U/ml下降到(264±98) U/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良性梗阻组患者的TBil和CA19-9均下降明显,分别由(245±67)μmol/L下降到(135±43)μmol/L和(239±103)U/ml下降到(117±84)U/ml,两种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3.54,P<0.05).结论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进行减黄治疗,动态观察血清CA19-9变化情况,有利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朱立东  陈孝平 《腹部外科》2007,20(4):221-22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在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00年1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96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病人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外引流组(41例)和内引流组(55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外、内引流组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的(343.54±105.56)μmol/L、(321.19±110.50)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0.56±103.46)μmol/L、(283.72±104.95)μmol/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8.58±19.95)μg/L、(109.98±16.24)μg/L降为术后的(104.32±19.59)μg/L、(83.92±13.43)μ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内引流组病人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 、CD3 、CD4 /CD8 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 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 、CD3 、CD8 、CD4 /CD8 值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病人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行胆道内引流术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长期引流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的病人,男10例,女1例,平均年龄42.3岁,术前均经PTC或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确诊.病人首先经内科治疗及内镜下引流、支架置入治疗无效,然后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并长期带管引流,合并有胆泥者经双导丝抽吸技术予以清除.结果 11例缺血型胆道病变病人.肝内型7例,肝外型1例,肝内+肝外型3例.均成功置入PTCD内外引流管,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分别由(206.70±54.18)μmol/L、(170.65±53.97)μmol/L降至(90.63±13.00)μmol/L、(63.83±13.61)μmol/L.随访3~71个月,平均20个月.黄疸指数较正常值稍高,并呈波动性改变,TBIL在23.70~241.0 μmol/L之间,平均(55.3±15.6)μmol/L,DBIL在8.1~162.0μmol/L之间,平均(32.53±10.21)μmol/L.9例病人移植肝功能良好,其中5例带管引流6~12个月(平均8.2个月)后拔除,4例仍带管已引流3~6个月.另2例病人黄疸症状缓解,但因移植肝合成功能障碍分别于PTCD术后3个月、8个月行再次肝移植.结论 PTCD置管长期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并发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携带~(125)I粒子的胆道内照射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3例因肝门部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经肝分别穿刺左右侧胆道分支,于肝门部狭窄处植入~(125)I粒子胆道内照射支架,术后留置引流管3~5天,经造影确认支架通畅后予以拔管,封闭穿刺道。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肝功能变化,并观察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BismuthⅠ型5例,植入支架5个;Ⅱ型18例,植入支架36个;Ⅲ型4例,植入支架8个;Ⅳ型16例,植入支架25个,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分别为(145.54±65.35)μmol/L和(124.73±35.04)μmol/L,术后分别为(65.91±29.43)μmol/L和(35.50±15.12)μmol/L;与术前相比,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γ-谷氨酸转肽酶均显著降低(P均0.05),乳酸脱氢酶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50)。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3.0~22.5个月),未出现相关胆道穿孔、胰腺炎、严重胆道感染以及胆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125)I粒子胆道内照射支架不仅可引流胆汁,减轻黄疸症状,还可近距离内照射胆道肿瘤,起到治疗作用,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效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治疗对梗阻性黄疸患者CA19-9和TBil的影响,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7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恶性梗阻组)和15例良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良性梗阻组)通过PTBD进行减黄治疗前后的CAl9-9和TBil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经减黄治疗后,恶性梗阻组患者的TBil由(27l±74)μmol/L下降到(144±33)μ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5);CA19-9由(277±114)U/ml下降到(264±98) U/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良性梗阻组患者的TBil和CA19-9均下降明显,分别由(245±67)μmol/L下降到(135±43)μmol/L和(239±103)U/ml下降到(117±84)U/ml,两种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3.54,P<0.05).结论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进行减黄治疗,动态观察血清CA19-9变化情况,有利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治疗.方法:本组35例,互补性地联用ERCP和PTCD法置入胆道内支架引流胆道,同时服用中药黄连温胆加减汤,清热化痰祛瘀、解毒抗癌.结果:联合应用ERCP和PTCD能提高内支架置入胆管成功率,而内支架置入并配服黄连温胆汤1周后,病人黄疸明显消退,总胆红素水平下降>50%,总胆红素平均值从276μmol/L降到104μmol/L(P<0.01),同时肝功能有相应的恢复.结论:胆道内支架植入配服黄连温胆汤对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后置入胆道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7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在DSA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道金属支架,经此途径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 137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74.7±151.5)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到(150.1±100.6)μmol/L (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9.29 ±0.77)个月.结论 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治疗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无法手术切除恶性梗阻性黄疸住院病人233例。常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或内外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留置,用以解除胆管梗阻。临床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BUN等生化指标改变,并观察生存时间、引流有效时间。结果全部病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手术成功。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3492±1556mmol/L降至1789±1412mmol/L(t=1790,P=0000)。术前合并感染62例,术后控制23例,术后新发胆道感染27例,胸部感染2例,术后存在感染68例。30d内死亡30例,死亡组与非死亡组比较,术前术后胆红素差异显著,年龄差异显著,并与蛋白相关,与术后ALT、Cr相关、与HBDH、BUN相关,术后51例出现再梗阻,7例引流管脱落。全组生存中位时间73个月,通畅中位时间140个月。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可有效缓解黄疸,改善由于梗阻性黄疸引起的各种症状。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病人应慎重,术后应及时控制感染,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放置支架。  相似文献   

9.
病例资料 我院自1989年以来收治肝细胞癌126例,其中肝癌组织侵犯胆管导致梗阻性黄疸6例(占4.7%);男5例,女1例.年龄26~62岁.平均45.2岁.肝脏肿瘤及胆道癌栓均经手术及组织学检查确诊.临床上有肝癌与梗阻性黄疸的常见症状及体征.其中3例有反复发作畏寒、发热,并有上腹疼痛;3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肝肿大.实验室检查:6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为214±135μmol/L(正常值1.7~17.1μmol/L);直接/总胆红素≥65%者2例,≥70%者4例;AKP升高者4例;AFP≥400μg/L者4例;HBsAg阳性3例;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酸肽酶和乳酸脱氢酶均呈轻度至中度升高.影象学检查:本组B超检查6例CT扫描3例,ERCP检查1例.上述检查结果提示肝癌3例.6例均提示有高位或低位胆道梗阻,表现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胆管内示有高密度影,ERCP检查发现胆道内充盈缺损病灶1例.由此而误诊为高位胆管癌、胰头癌、胆石症各1例,无1例诊断肝癌合并胆道癌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70岁以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确定狭窄部位,若导丝能通过狭窄段则一次置入支架,若导丝不能通过则置入外引流管,外引流7~10 d后再置入支架。其中24例支架一次性放置成功,4例经外引流10 d后再放置获得成功,全部患者均同时留置外引流管。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分别为(372.3±128.4)μmol/L、(118.9±67.2)U/L、(754.2±332.4)U/L;术后1 w降至(159.9±117.3)μmol/L、(82.4±37.3)U/L、(436.7±241.2)U/L,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w为(107.8±48.1)μmol/L、(52.0±23.7)U/L、(231.1±104.3)U/L,与术前比较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改善3例,术后明显好转26例,总有效率为90.6%。随访3个月,30例黄疸完全消退,2例明显减轻;随访半年时死亡5例。结论: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226例梗阻性黄疸经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后1~14 d内发生的28例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在积极抗感染、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结果 28例中,胆道感染合并内毒素血症22例(78.6%),围手术期出现一过性低血压5例(17.9%),术后HBV-DNA阳性9例(32.1%),均明显高于正常治愈组(P<0.05或P<0.01).经以上方法治疗后27例在术后1~2个月血清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逐渐下降至正常,肝功能明显改善,1例因癌症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治愈率96.4%.结论 梗阻性黄疸术后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原因可能为胆道感染、内毒素血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活动等,治疗方面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及腺苷蛋氨酸等护肝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胆管癌在胆道系统疾病中诊断较为困难 ,而临床诊断后病理误诊的病例较为少见 ,有一例病人出现类似情况 ,现报道如下。病人 ,男性 ,4 4岁 ,因进行性黄疸伴肝区胀痛 1个月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 ,皮肤巩膜深度黄染 ,皮肤有多处抓痕 ,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 ,腹部发现肝脏剑下 3cm ,肋下 1cm ,余 (- )。肝功能 :AST 84U/L ,ALT 70U/L ,TBil12 7 2 μmol/L ,DBil 6 6 1μmol/L ,GGT130 8U/L。B超 :梗阻性黄疸 ,肝内胆管重度扩张 ,第一肝门癌。腹部CT :胆总管上段近肝门区梗阻 ,管腔密度不均。MRI :胆总管略粗 ,腔内信号不均 ,肝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治疗胰头癌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胰头癌胆道梗阻患者进行ERBD治疗(塑料支架或金属支架).结果 46例患者置入支架39例成功.术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104.67±15.49)μmol/L较术前(371.37±49.23)μmol/L明显降低(P<0.01),肝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58岁,因"皮肤、巩膜黄染,饱餐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就诊。实验室检查:丙氨酸基转移酶402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52 U/L,血清总胆红素119.6 μmol/L,直接胆红素85.1 μmol/L。腹部CT示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周围可见低密度晕征,胆囊增大、壁增厚(图1A),符合胰腺炎、胆囊炎表现,并提示胆道低位梗阻。结合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为胰腺炎、胆汁淤积性黄疸、胆道下段梗阻。经抗感染、补液、经皮肝穿刺胆道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对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减黄组入院时总胆红素为(268±70)μmol/L,至术前下降为(174±55)μmol/L,与减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248±85)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1/78),其中减黄组为46%(11/24),未减黄组37%(20/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术前减黄不能降低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治疗对梗阻性黄疸患者CA19-9和TBil的影响,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7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恶性梗阻组)和15例良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良性梗阻组)通过PTBD进行减黄治疗前后的CAl9-9和TBil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经减黄治疗后,恶性梗阻组患者的TBil由(27l±74)μmol/L下降到(144±33)μ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5);CA19-9由(277±114)U/ml下降到(264±98) U/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良性梗阻组患者的TBil和CA19-9均下降明显,分别由(245±67)μmol/L下降到(135±43)μmol/L和(239±103)U/ml下降到(117±84)U/ml,两种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3.54,P<0.05).结论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进行减黄治疗,动态观察血清CA19-9变化情况,有利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B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短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4年6月—2009年6月经PTBD和PTBS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07例,参照胆红素下降程度和术后30 d内生存情况分为短期治疗有效(91例)和无效(16例)2组,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梗阻时间、梗阻部位、术前胆道感染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TBIL、HGB、Cr 9个因素与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示术前胆道感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9分、Cr≥111μmol/L是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高危因素。结论:术前胆道感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9分、Cr≥111μmol/L与恶性梗阻性黄疸短期预后关系密切,对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胆道梗阻解除后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及水通道蛋白2(AQP2)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大鼠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梗阻性黄疸组(n=20)。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全麻后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7d后再次全麻解除胆道梗阻,而假手术组再次行假手术。各组动物分别于解除梗阻后立即或24h处死取材。将静脉血离心后血清冻存备检肝、肾功能;部分肾脏标本分离后冻存,Western blot法半定量检测AQP2表达;部分肾脏固定后作光镜观察。结果各组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无实验动物死亡。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取材时见腹腔较多金黄色腹水。解除梗阻后24h大鼠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45.95±8.39)μmol/L〕,P<0.01,血肌酐及尿素氮未见明显改变。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15665.30±1181.85)较假手术组(21966.20±1544.70)明显下降(P<0.01),解除梗阻后梗阻性黄疸组肾髓质AQP2表达增强(19490.80±4239.32),P<0.01。结论胆道梗阻会造成肾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结构损伤,同时下调AQP2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放置胆道支架(EMBE、ERBD)和鼻胆管引流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9年3月51例有绝对或相对手术禁忌证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成功行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51例病人中,置入金属支架31例,置人塑料支架15例,2例单纯置入鼻胆管引流.其中黄疸指数下降48例,总胆红素从(279.6±143.7)μmol/L一周后下降到(125.7±78.3)μmol/L(P<0.01).出现急性胰腺炎并发腹痛者3例,高淀粉酶血症9例,发生胆绞痛者1例,贲门撕裂伴大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27.4%;支架通畅时间119 d;置入支架组随访39例,3个月、6个月生存率达到91%和74%.结论 通过十二指肠镜进行胆道支架置入和有效引流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的操作将内支撑管(外径2.0~2.6 mm,不透 X 线的聚乙烯管)放过胆管的梗阻部位,作为梗阻性黄疸的内引流治疗,聚乙烯管的另一端放在肝内胆管内。作者用此法共治疗了150例梗阻性黄疸病人,123例操作成功,99例的内支撑管永久放置。64例的血清胆红素值回复正常,其效果相当于43例采用胆道转流的姑息性手术。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