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鸟苷酸环化酶C(GC-C)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性肠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1)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8,SO组,开腹后仅翻动胰腺数次后关腹)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18,SAP组,开腹后经胰胆管逆行微量泵入5%牛磺胆酸钠(0.1 mL/100 g)制备SAP模型]。各组根据用药时间再次随机分为12 h组,24 h组和48 h 组(n=6)。于建模后12、24、48 h分批处死大鼠收集结肠组织进行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实验明确GC-C在SAP相关性肠损伤中的变化规律,选取GC-C表达最低的时间点作为肠损伤最严重的大概时间点,即作为干预时间点进行后续实验;(2)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O组(n=6,处理方法同前)、SAP组(n=6,处理方法同前)和Linaclotide组 [n=6,诱导SAP后立即用GC-C激动剂利那洛肽(Linaclotide)水溶液(10 μg/kg/d)灌胃1次]。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选取12h节点进行检测。以HE染色评估胰腺与结肠病理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中淀粉酶(AMY)、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和TNF-α浓度;通过RT-PCR、免疫蛋白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检测结肠组织中GC-C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结果 GC-C在SAP组大鼠结肠中表达显著降低,于SAP建模后12 h表达最低(P<0.05),但随着时间推移GC-C表达逐渐升高。而结肠中Claudin-1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与SO组相比,SAP组和Linaclotide组结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粘膜不连续、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病理学评分均升高(P<0.05);血清淀粉酶、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TNF-α均显著升高(P< 0.05);结肠中GC-C和Claudin-1表达下降。与SAP组相比,Linaclotide组结肠组织病理评分降低,血清中上述各因子水平降低,而结肠组织中GC-C和Claudin-1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GC-C在SAP相关性肠损伤中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表达趋势,于诱导SAP后12 h表达最低;通过激活GC-C可以提高GC-C和Claudin-1的表达水平并缓解肠道损伤,表明GC-C或许通过调节紧密 连接蛋白的表达来维持肠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与胆囊穿刺造瘘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治疗老年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9月接受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的3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保胆取石组)和胆囊穿刺造瘘后行Lc治疗的3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L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等。结果60例均穿刺置管成功,带管时间14d-2个月,平均30d。4~8周后,保胆取石组30例成功行胆道镜取石,结石取净率100%,取石过程中无出血、漏胆、继发胆总管结石、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LC组28例三孔法完成LC,2例因粘连组织难以分离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保胆取石组术中出血量(8.8±1.7)ml,显著少于LC组(18.9±1.2)ml(t=-25.968,P=0.000);保胆取石组住院时间(4.4±0.6)d,显著短于LC组(5.6±0.5)d(t=-8.243,P=0.000)。保胆取石组术后随访3、6、12个月,B超检查1例复发,5例有上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16.7%(5/30),LC组术后21例有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70.o%(21/3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7.376,P=0.000)。结论超声引导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操作简便,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远期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胆囊造瘘后行LC。  相似文献   
3.
EST是ERCP检查中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操作,EST术后乳头切缘出血发生率为2%~9%[1-2].内镜下止血是其首选治疗方案.如内镜下治疗不能控制出血,则需行动脉栓塞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创伤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镜下控制EST术后出血的方法是金属夹夹闭出血灶和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3-4].但这两种治疗方法均难以控制EST术后活动性出血,因此,临床上需要更简便有效的内镜下止血措施.近年来,笔者应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full covered self-expandable metal stents,FCSEMS)控制EST术后出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应用FCSEMS治疗4例EST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T术后出血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汤礼军 《消化外科》2014,(12):926-930
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胰腺损伤的主要方法,血清淀粉酶检测在胰腺损伤诊断中作用不确定.不能忽视剖腹探查在诊断胰腺损伤的作用,尤其是急诊行剖腹探查的创伤患者.胰腺损伤的分级在其诊断与治疗间起着桥梁作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手术治疗是治疗胰腺损伤的重要方法,应遵循损伤控制和分级手术的原则.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在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microRNA变化,预判急性胰腺炎的病情严重度并探讨影响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其外周血,35例急性重度胰腺炎(SAP)、急性中重度胰腺炎(MSAP)为A组,85例急性轻度胰腺炎(MAP)为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APACHE Ⅱ、Reason、BISAP评分,用实时定量PCR法进行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miR-146a、miR-10b、miR-21、miR-26a表达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4种microRNA表达差异以及与评分系统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PCD治疗的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变量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1)APACHEⅡ、RANSON、BISAP评分:A组分别为(8.28±0.61)分、(3.42±0.54)分、(1.71±0.32)分;B组分别为(3.18±0.52)分、(1.43±0.25)分、(0.37±0.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7.809,4.113,P<0.05).(2)血清miR-146a、miR-10b、miR-21、miR-26a表达水平:A组分别为1.41±0.21、2.94±0.49、1.62±0.25、1.21±0.20;B组分别为6.29±0.91、0.52±0.09、2.82±0.33、3.57±0.64.miR-146a、miR-10b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6,2.110,P<0.05),而miR-21、miR-26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4,-1.571,P >0.05).(3)相关性:A组miR-146a、miR-10b与APACHEⅡ、RANSON、BISAP评分有相关性(r=-0.826、0.837,-0.874、0.866,-0.833、0.899,P<0.05).而miR-21、miR-26a表达水平与APACHE Ⅱ、RANSON、BISAP评分无相关性(r=0.642、0.321,0.701、0.750,0.716、0.716,P>0.05).B组miR-146a、miR-10b、miR-21、miR-26a表达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性(r=0.067,0.347,0.133,0.111,P>0.05);与RANSON评分无相关性(r =0.178,0.078,0.092,0.142,P>0.05);与BISAP评分无相关性(r=0.103,0.260,0.216,0.285,P>0.05).(4)预测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ANSON评分、BISAP评分、miR-10b是影响PCD干预的因素(OR =4.170,5.612,2.500;95%可信区间:1.092 ~ 15.932,1.232 ~21.622,1.190 ~5.25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iR-10b是急性胰腺炎PCD干预的独立影响因素(OR=2.374,95%可信区间:1.115 ~5.056,P<0.05).结论 miR-10b与miR-146a可能成为判断急性重症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miR-10b可能成为急性胰腺炎是否行PCD干预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前行腹腔穿刺引流(APD)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安全性及疗效,以期进一步完善AP的升阶梯疗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2例连续中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升阶梯式治疗方案,即先行保守治疗,然后行PCD,最后行手术治疗。其中53例在PCD前行APD(APD+PCD组),49例仅行PCD(单独PCD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APD+PCD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单独PCD组(3.8% vs.8.2%,P<0.05);两组的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单独PCD组比较,APD+PCD组白细胞恢复时间减少,脓毒症发生率降低,脓毒症恢复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均P<0.05)。此外,两组PCD前2 d的临床指标比较显示,APD+PCD组各炎症因子水平、各种严重度评分均低于单独PCD组(均P<0.05)。 结论:以APD作为AP患者保守治疗和PCD之间的过渡治疗安全、有效,且不增加感染发生率;APD通过有效减少液体积聚,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脓毒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紧密连接蛋白1(ZO-1)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SAP微血管损伤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关系。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SO组大鼠开腹后仅翻动胰腺;SAP组大鼠开腹后,以逆行胰胆管微泵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制备SAP模型。2组大鼠分别于手术后6、12及24 h各处死8只大鼠,取腹主动脉血测定外周血中淀粉酶、胰蛋白酶、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ZO-1蛋白水平;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并评分;同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ZO-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同时点与SO组比较,各时点SAP组的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IL-8、TNF-α及ZO-1蛋白水平均较高(P〈0.05)。SAP-6 h组和12 h组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24 h组(P〈0.05);SAP组内大鼠的胰蛋白酶、IL-8和ZO-1蛋白水平均随时点延长逐渐升高,各时点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内3个时点组间TNF-α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SAP组血清ZO-1蛋白水平与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b=0.96,P〈0.05)、血清淀粉酶水平(b=0.87,P〈0.05)、胰蛋白酶水平(b=0.72,P〈0.05)及IL-8水平(b=0.69,P〈0.05)均呈正相关,而与TNF-α水平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各时点SAP组大鼠的胰腺组织损伤程度重于SO组,且随时间延长,SAP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加重;SAP-12 h组和24 h组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高于6 h组(P〈0.05)。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SAP组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间及毛细血管壁的ZO-1蛋白颗粒数量减少,且在毛细血管中的表达不连续。结论在SAP的进程中,血清中ZO-1蛋白的水平上升,同时其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呈下调趋势,表明其与SAP时的胰腺微血管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在急性胰腺炎肝脏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胆管内注入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牛磺胆酸钠溶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Egr-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进行胰腺病理评分,检测血清AST、LDH及TNF-α和IL-1β水平.从正常Wistar大鼠分离培养肝细胞,观察原代培养肝细胞在TNF-α刺激后Egr-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肝组织Egr-1表达与急性胰腺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且原代培养肝细胞Egr-1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结论:Egr-1可能参与急性胰腺炎肝损伤过程,并且其作用机制部分依赖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憩室是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60% ~ 70%的十二指肠憩室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周围2~3 cm处,称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中心采用憩室切除术治疗3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